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擺渡人》讀後感7篇

《擺渡人》讀後感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創作的小說,作者從少年人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溫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所見所感,道出所有人對親情、友情和愛情,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擺渡人》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擺渡人》讀後感7篇

  擺渡人讀後感【1】

《擺渡人》讀過的最完美,最震撼人心的小說,《擺渡人》作者克萊兒·麥克福爾,這本書的故事情節也很簡單,女主角迪倫,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迪倫跟隨母親居住,因爲父親居住在另一個城市,而迪倫呢!又想見一見這個沒有多少印象的父親,於是軟磨硬泡說服母親一同坐火車去探望父親,沒想到,火車行駛到一半就出事翹辮子了,迪倫的靈魂出竅,遇到了男主角,男主角是負責把她護送到下一個站點的擺渡人,而他會一直在那個區域擺渡。

如同瓊瑤阿姨的手法一樣,他們相愛啦,女的天堂也不去了,非要返回來,自然千辛萬苦,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終於找到了男主角。

不僅如此,兩人還重返了人間,書的結尾女主角還用了張愛玲的那句“原來你在這裏”,男的說“我在這裏”。這也正是問題重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再說下整本書的感覺:作者克萊兒·麥克福爾的寫作手法很好,尤其是細節描寫上注重得特別到位,就如文中在上學的篇幅和收拾行李的篇幅寫的很細膩,特別是在寫迪倫和泰迪熊的一段,用很簡單的文字描述了迪倫的童心情懷。

然後是說下書中最讓我印象深的句子,除了這句“原來你在這裏,我在這裏”外,還有一句“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主人公倫迪和催斯坦作爲彼此的擺渡人,在這個過程中,由把靈魂擺渡到天國,再因爲愛再把靈魂擺渡到人間,這個過程讓讀者感受到了所有人性美好的東西:信任,忠於職守,堅毅,勇敢,遵守規則,純潔真摯的愛。在倫迪返回尋找崔斯坦的過程中:執着,更深沉的愛,堅強,憐憫,犧牲自我,超越自我,更震撼人。小說的情節暗喻人生一樣是一個不斷成長,蛻變,豐富,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經歷各種考驗,始終保持一顆向善之心……誰是我的擺渡人?今生我又可以憑我平凡的生命擺渡誰?在人生這個不斷逃離苦難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有幸作爲一名小老師,希望學生們的困惑與迷惘我去點悟,我成人的世俗與世故更願意他們來擺渡。

  擺渡人讀後感【2】

經朋友介紹買下的這本書,名字聽上去像本名著,網上介紹的也挺牛逼,看了後不能說不好看吧,因爲自己也是在短短几天之內就看完這本小說,並且在火車上那麼嘈雜的場所也看了本書的60%,可能我該爲自己現在的閱讀狀態高興吧。

一開始決定看一些小說也是出於培養自己的看書習慣,從《追風箏的人》到這本《擺渡人》,可能兩者的差距太遠,以至於剛開始看《擺渡人》的時候,我以爲是特別俗套的言情小說,冷酷的男一,愛耍寶又顯得有點智商低的女一,都想放棄閱讀的一本小說,但是,火車上的無聊讓我重新拿起了這本小說,看到最後,我爲自己的沒有放棄感到慶幸,不是爲遇見這本小說,爲最後女主的選擇。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是在求穩,不想改變,等待着時間給我們答案,然而迪倫穿過荒原,她就擺脫了那些一直糾纏她的惡魔,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她生命不再受到威脅了——她“回家”了,這是被擺渡人的終極目標,然而她愛上了她的擺渡人,走過分界線她便再也見不到她的擺渡人,她不願過着那樣沒有希望無限期等待的生活,她選擇了再次回到荒原——那個她曾經無比害怕也無比甜蜜的地方。在看小說的時候我一直受一種思想束縛着——那個統管人界、荒原和鬼界三界的大boss該出來阻攔了吧。可能吧,作者追求的是一種無拘無束,而受限的是我自己。

看完後會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我是否在無休止的過着複製般的生活,沒有變化,沒有期待。然而其實自己是有夢想的,只是沒有勇氣再回到那個“可怕的荒原”,去尋找自己的“崔斯坦。

  擺渡人讀後感【3】

今晚終於把這本書看完,心裏有種溫暖的感覺讓人又相信了愛情。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一本暢銷小說。書中一開場展現的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嘮叨的母親,不開心的學校,敏感而略帶自卑的個性,迷茫而又無聊的生活讓她顯得沉悶而又煩躁。這樣一個女孩好像曾經都生活在我們身邊一樣普通。然後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或者說本書還是一部非科學類的書,是的,出現了人死亡後的靈魂。

在列車意外脫軌中死去小女孩的靈魂在黑暗中看不見任何光亮,她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掙扎着爬出列車,然後她看到了唯一的一個人,來帶領她的靈魂到另一個世界的人————擺渡人。擺渡人一路上帶領着小女孩的靈魂翻山越嶺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迴避着女孩各種問題,不願直接告訴女孩已經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過程中發現身體奇怪的表現,逐漸接受了肉體已經死亡的事實。情竇初開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難中漸漸喜歡上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她情真意切的關心與信賴,逐漸喚醒了擺渡人幾百年來內心深處麻木的情感。然而,擺渡人的工作決定了當他送女孩到達目的地後,他將再也不能見到女孩。

人性的迴歸,可以讓人找到真實的自我;愛情的力量,可以讓人戰勝恐懼。曾經自卑,軟弱的小女孩開始變得勇敢而堅韌,如破繭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現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爲了自己內心真實的願望,迸發出了巨大的能量。曾經閱遍人間生離死別幾近麻木的擺渡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心靈深處對生命的認知,對美好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情。最終人性的偉大改變了命運,面對未知的恐懼,女孩與擺渡人勇敢的選擇了即使灰飛煙滅也要在一起的決定。他們一起回到肉體死亡現場,然後奇蹟發生了,他們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類,可以如願以償的生活在一起。

閱讀《擺渡人》,更像是跟隨主人公曆經一場關於心靈變化的歷程。靈魂的擺渡除了意味着走向另一個世界,也更意味着找到另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如果說擺渡人引領了女孩的靈魂,那麼某種程度上,女孩也是擺渡人的靈魂“擺渡人”。

  擺渡人讀後感【4】

最近我讀完了一本書,叫做《擺渡人》我我讀這本書是因爲書中的內容簡介很有趣和有意義。這本書的作者是克萊兒。麥克福爾他是一個美國人,而且這一本書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非常短,結構也很簡單,但是有一個哲學的感覺。寫的是從一個女孩的第一人稱的觀點和角度,那個女孩死了而且她是試圖穿越未知的土地去天堂,在擺渡人的幫助下她成功到達,但那女孩在天堂不開心因爲她愛那個擺渡人所以她離開了天堂去找到她的愛人。

心緒到現在還悸動不定,好像自己和書中的迪倫、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惡魔追殺,一起到達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倫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誠,快到達邊界時,決定在一起,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爲故事在這裏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爲愛,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每當迪倫到達一個小屋,我心裏都默默的勸阻迪倫就在這個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險了,崔斯坦肯定會過來的,可是迪倫每次都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去找尋崔斯坦,這讓我既害怕又特別期望崔斯坦趕緊出現,激動的是迪倫和崔斯坦終於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礙,返回人間,在一起。當看到最後,“原來你在這裏”“我在這裏”時的那種感動與幸福,那種好像經歷了所有的幸與不幸,我們依然雙手緊握,不曾鬆開,還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處,這已足夠。

看過了很多本書了,這是第一次特別強烈的想寫書評吧,《擺渡人》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看完之後,你會思考很多,反觀自己,說是勇敢,但是我知道我從來沒有勇敢過,說會爲自己喜歡的東西堅持下去,但是每次到半路我都會恐懼的返回,找各種藉口返回,忘記初衷,我知道,這以後我想成爲叫迪倫的這個女孩,爲喜歡的人與事,勇敢的走到終點。我要大圓滿。

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當我在閱讀時我放不下這本書因爲真是太好看了。我也喜歡這書的神祕感,讓我一心只想書中會發生什麼事。

  擺渡人讀後感【5】

都說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難道迪倫不是崔斯坦的擺渡人嗎?渡人渡己~

昨天把《擺渡人》讀完了,有點衝動想寫點什麼。最爲一個有中國文化背景的普通人,真心覺得裏面的擺渡人跟咱們的文化很想,不過我們的叫什麼,額……牛頭馬面?是吧,總感覺比人家的稱呼俗氣了很多,不過作用都是一樣的,哈哈~

說實在的,看完書後還是很感動的,迪倫的勇氣,冒險的精神,可能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沒有的。雖然迪倫才15歲,但是在車禍之前已經很成熟,在學校看到很多同齡人都覺得他們很傻,沒有什麼朋友,唯一的一個朋友也轉學離開了她,做的很多事情也很愚蠢,這可能是爲了下面她知道自己死訊的消息後做的鋪墊吧。

車禍後,摸索着向前進,在觸碰那些屍體和血液的時候,着實噁心到我了,雖然作者一直在用一種平和的手法在敘述。出來後與崔斯坦相見了,崔斯坦以她心目中的樣子出現,迪倫心中應該是渴望一份感情的,要不爲什麼崔斯坦不是以父親的形象出現?當迪倫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之後,那種安靜,那種沉着是很難做到的,我想如果我遇到這種情況,可能都會大哭一場,也或許她潛意識裏覺得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因爲這樣才能遇到心愛之人。

他們的相遇及相愛,就像書裏面寫的一樣,是一種命中註定吧,種種跡象都可表明,車禍那天早上迪倫做的夢,還有就是崔斯坦爲了從惡魔手中拯救迪倫被折磨後出現的血跡,後面有個老太太不是說擺渡人是不會流血的麼,以及他們分別後崔斯坦並沒有變換身份或者容貌。

迪倫到達另一個世界後獨自返回的時候,她自己就能看到很多的靈魂、引領他們前進代表擺渡人的亮光,但是遇到崔斯坦之後又看不到了。這些都說明,這個時候她就是自己的擺渡人,無人渡己時,自己渡自己。

還是要爲他們的愛情點贊,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人,能遇見的很少,能產生感情的聊聊無幾,能讓你奮不顧身,就算灰飛煙滅,就算未來充滿不確定的時候,也要爲了能在一起試一試,這種勇氣,這種膽識,連崔斯坦都沒有。

都說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但是迪倫不是崔斯坦的擺渡人嗎?

願我們也能遇見這樣一個人,可以讓我們奮不顧身,也希望這個人是在我們結婚以前遇見,纔不會留有遺憾!

  擺渡人讀後感【6】

《擺渡人》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簡單的人物設置,簡單的情節,簡潔的語言。

在小說中,作者發揮自己的想象,構建出一個介於人世與地獄(或者天堂)之間的過渡地帶——荒原,而故事就發生在這裏。主人公迪倫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十多歲的少女,叛逆、渴望理解與自由,在日常生活中,雖與母親相依爲命,亦對母親的期許與管教不勝煩擾。在與母親一番討價還價之後,迪倫踏上了探望父親的列車。一個花季少女,第一次遠行,難免對旅途充滿期許與擔憂,就像我第一次踏上列車遠行,從東北到上海,雖然那時我已經二十歲了,但心裏還是很空、很虛,對這個世界充滿敬畏。而我們的小迪倫正是在這樣忐忑的心情中遇到了嚴重的交通事故,迪倫在黑暗中摸索出隧道,卻發現只有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

在她孤苦無助之時,崔斯坦出現了,作爲她的擺渡人。迪倫開始還爲獲救而欣喜,但當她發現崔斯坦帶她奔向未知的遠方時,她產生了懷疑。崔斯坦道出了真相,迪倫已經在事故中死亡,而他是她的擺渡人,帶她去她該去的地方——天堂或者地獄。得知真相後,迪倫竟然出乎崔斯坦意外地沒有大哭,而是欣然的接受。並同崔斯坦一起跋山涉水,勇鬥惡魔,互相幫助、扶持,可以說經歷了重重磨難。感覺有點像《西遊記》的取經情節,在重重磨難中,主人公之間也結成了深厚的友情、親情、或者愛情。在《擺渡人》中,兩個花季少男少女經歷重重磨難,經歷生離死別,終於在到達目的地之前順利相愛了。然而另外一個世界只屬於迪倫,不屬於崔斯坦。他們在兩個世界交界處深情擁吻後痛苦別離。來到另一個世界後,迪倫沒有見逝去的親人,她只想着崔斯坦。她在最老的居住民的指導下重返荒原世界,踏上尋找崔斯坦的旅程,歷盡千辛萬苦,有情人終於見面。而也正是在此處,二人進行了角色的變幻,迪倫變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帶着他奔向人類世界。儘管有波瀾,他們最終還是成功了,並在最後走到了一起。

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關於孩子的故事,關於信任與愛的故事。在我的腦海裏,不斷盤旋着迪倫那清純的少女形象。十幾歲,本該是無憂無慮的青春歲月,但是什麼讓歲月過早的在孩子心中鐫刻上了痕跡?在《擺渡人》裏顯而易見,是家庭,破碎的家庭。家,本該是孩子成長的港灣,是孩子靈魂的棲息地,是愛的天堂,好的家庭環境帶來的是快樂的、健康成長的孩子。但在當今世界,離婚率越來越高,許多人家庭意識淡薄,對子女並未負擔起應有的義務,不但不能提供好的環境,還往往給孩子輸入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成長。作爲未成年人,心智、世界觀尚不成熟。可以說白紙一張,你怎樣塗畫,便會成爲怎樣的作品。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引導,都需要引路人,去帶領他們克服成長道路上的重重困難,戰勝挫折。這也正是小說中崔斯坦一直在做的,而當孩子成年,到達目的地後。當他們發現了世界的真諦,又會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反哺給引路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愛與不愛都是相互的,正如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沒人是天生的惡魔,也沒人是天生的善人。你想要怎樣的子女,就用怎樣的耐心來對待他們。

  擺渡人讀後感【7】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這句話寫在《擺渡人》的封面上,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並不期待和這本書進行心靈的交流,因爲書店裏此類治療心靈的雞湯書籍太多了,已經勾不起讓我去閱讀的慾望。但那次,和朋友談論《追風箏的人》的時候,有教師極力推薦了這本書,我清楚的記得當時她說:“看了這本書之後,會對擺渡人這個職業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爲教師本身就是一名擺渡人”。雖然近段忙碌萬分,但還是把這本書找了出來,利用海綿中擠出來的片刻空閒閱讀完畢,卻不想,它會引起我心靈的悸動和不安,以至於看後一週才能靜下心來手寫我心!

《擺渡人》這本書講述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愛戀。15歲的迪倫生活在一個貧困的離異家庭,跟着媽媽一起生活,親情的缺失讓迪倫變得敏感的同時也非常勇敢,雖然在家裏她和母親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在學校也沒有真正的朋友,有的只是自己處於窘態下被同學的嘲笑。但當迪倫和父親取得聯繫的時候,她堅決的拿着自己的衣物,在那個陰冷的雨天獨自踏上尋找父親的火車。

卻不想火車發生了意外,在時空大門處擺渡人崔斯坦迎接了她,說迎接有點不對,那不算迎接,因爲崔斯坦坐在山坡上靜靜的等待迪倫的到來,等待迪倫慢慢走向他,他才帶她開始征服“荒原”。荒原的路途狀態隨迪倫的心情發生改變,迪倫的不幸與敏感,讓剛開始的路途變得泥濘和多雨,天氣陰暗的狀態下,荒原中的惡魔就會出來和他們廝殺。在崔斯坦的拼命庇佑下,迪倫的性格開始變得堅強,心中慢慢有了希望。而在和崔斯坦一起戰鬥的過程中,兩個人的關係迅速升溫,最終在迪倫穿過荒原的那抹屏障之前,崔斯坦說出了“我愛你!”

迪倫跳躍屏障之後,再也看不到崔斯坦那張熠熠生輝的臉,萬分想念崔斯坦的情況下,追問伊萊特回到荒原的方法,伊萊特對她說了一句很有寓意的一句話:“任何一扇門都可以,關鍵不再門,而在於你”。迪倫參透了這句話的內涵,憑藉自己的意念冒着隨時都會灰飛煙滅的危險回到了荒原,再次踏上了與惡魔做鬥爭的征途,沒有崔斯坦的照顧,沒有崔斯坦的庇佑,鬥爭變的異常惡劣,迪倫不停的受傷,但在希望與堅持的共同陪伴下她撐了下來,終於找到了自己想念已久的崔斯坦。

在迪倫的建議下,崔斯坦同意和迪倫回到荒原的起點,靠着求生的意念回到人的世界。這個時候崔斯坦開始害怕,迪倫的堅持和鼓勵讓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變化,迪倫變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這時有了情感的崔斯坦身體開始發生變化,開始受傷之後不會癒合,開始流血,開始慌亂,但最終在愛的希翼下,兩個人穿越了時空界限。迪倫被求援人員發現,卻不見了崔斯坦的影子,迪倫在不停的自責中卻在左側的出口處發現了正在被救援的崔斯坦,他在衝她微笑。“嗨,原來你在這裏”這句對話出現在書的末尾,讓整部作品的變的溫暖,變得充滿陽光。

又想起推薦此書的那位教師說:“教師其實就是一位擺渡人”,閱讀完此書再次陷入思考,對於這個觀點,我同意卻又不同意。是啊,教師就是學生的擺渡人,在教師的指引下戰勝學習上的一個個困難,跨越心理上的一層層屏障,最終成長爲一名健康、文明、能自由享受幸福的人。而教師只能、也僅僅是表面上的擺渡人,學生真正的擺渡人是他自己,他的成長道路要靠他自己走,就像書中崔斯坦對迪倫說的:“你的身體是你心像的投射,這片荒原也一樣,這個地方反應了你的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