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合集15篇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4K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合集15篇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1

歷史書上經常看到很多家族長輩坐在一起開長輩會,挑選德高望重的人代表村裏的事情。

在農村,很多事情,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會和家庭有關係,會在一個家庭單位進行。事小夫妻可以解決,事大全家幹進來。在家族中,最有威望的是族長,他代表着家族的形象和利益。當家庭之間存在利益關係時,需要長輩的協調。一般不止一個長輩,而且總是由各個家庭的長輩組成。長輩不依靠權利處理各種糾紛,也不依靠協商同意的效力。他們主要靠仁義禮來管教人!他們靠傳統約束!因此,他們總是非常重視啓蒙的實施。但這不得不產生一個問題,傳統的東西有時會過時。這一刻我該怎麼辦?反對。長輩領導下的禮儀社會是不允許反對的!所以在現實社會中,由於新生的年輕人沒有能力去反對傳統的東西,所以可以選擇是主動實施還是被動對抗。這就導致了書中“名實分離”。

這些都是西方社會看不到的。西方國家有議會的傳統,更多的是關於同意權。只要同意形成的制度不能滿足大多數協商者的願望,這些制度就可能被反對者推翻。他們的行動原則主要取決於法律的約束,他們要求執法者依法治國。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2

閱讀《鄉土中國》,緣起於加入了“金融支持鄉村建設”課題組,在主委的建議下,學習先賢的著作研究,啓發和開闊思路。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發展不均衡,鄉村的發展也各具特色,加之平時接觸鄉村並不頻繁,如何才能總結出鄉村建設的共性,從金融角度提出合理的建議,在參與課題之初,我感到束手無策,研讀之後,似乎看到一點方向。

閱讀過程中,我瞭解到費孝通先生的生平,以及與他同時代的潘光旦先生等民盟高級知識分子,不禁對他們在艱苦環境中堅持治學的頑強精神和人格魅力肅然起敬。

回首眺望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土地與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演進息息相關。有如埋藏着黃金般的相思,土地在中國人的生命中扮演着無與倫比的重要角色。無論從時間更迭還是空間聚集來看,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社會。

世代相傳、囿於土地的鄉民,以自發聚集起來的“村落”爲單位,遵從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規律,植物般在土地裏生了根,“在悠長的時間中,從容地去摸熟每個人的生活,像母親對於他的兒女一般”,對這個社會的人和事都熟悉到不假思索的程度。這樣的熟悉社會,自然而然的孕育出符合其特徵的規矩,譬如禮治秩序。

有人說,西洋(我理解書中指美國)是“法治”的社會,中國是“人治”的社會,作者認爲,人治和法治的區別,根源不在“人”和“法”上,而在於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據的規範的性質。鄉土社會並不是“無法”,而是以“禮治”爲主。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爲規範,是代代相傳的約定俗稱。在人口流動和土地資源變動都有限的社會中,維持禮治秩序的是傳統,越是經過前人證明有效的,也越值得保守。“言必堯舜”成了最好的生活保障,“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成了教育後輩的常用語,人們對傳統有了敬畏之感。於是,在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的前提下,禮治秩序使人服膺。

如果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社會,那麼,差序格局就是是中國社會的核心。這也是費孝通先生在書中提出的精髓思想。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的範圍很模糊。“闔第光臨”,很少人能說得出這個“第”包括些什麼人,像《紅樓夢》裏的賈家,大觀園裏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後來更多了,寶琴、岫煙,凡是算得上親戚,都包容得下。可是一抄家,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家庭範圍可以很小,也可以大到像個小國。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所謂“差序格局”,是以自己爲中心,將與自己發生社會關係的那一羣人,按照親疏遠近像水波紋般一圈一圈推出去,所產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這與西洋(美國)所注重的個人主義下的平等觀念和憲法觀念是不同的方向。西洋社會裏爭的是權,而鄉土社會是攀關係、講交情,勢必賦予了鄉土社會的道德和家族觀念。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3

《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這本書收集了14篇文章,根據他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的“農村社會學”的內容,分階段連載,考察了中國農村社會的特點。這本書是對社會結構本身及其性質的分析,偏向於一般性質,把它作爲發展中國社會學的方向。

印象最深的是關鍵詞“本土”,這至少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線索。農村人是中國的基層。從基層來說,社會是地方性的;當地社會的本質是當地文盲的根本原因。只有這種鄉土性改變了,文字才能下鄉。作者在這一部分使用的分析方法似乎更爲普遍,即從現象中看本質。人的社會環境的差異導致了社會行爲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我們不同的秩序模式上:中西方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同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他的社會影響力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而西方人則是獨立平等的個體,融入集體。秩序也有差異,包括禮治、法治、人治。就中國傳統而言(可能受儒家影響),禮治更爲明顯,而西方秩序是法治的;另外,政治體制和權力結構要更上一層樓,這是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看完《世紀評論》,再看農村和城市,中國和西方,這兩對差異或矛盾似乎是有道理的。人與人的關係,社會與人的特點,都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

作爲社會學入門書,《鄉土中國》很容易被讀者接受。看了之後真的感觸很深,相信大家看了之後都會有一些體會。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4

“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如是說,可當今的中國社會我們又該如何去定位它?現代化抑或如先生所講的鄉土?

當然先生所討論的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描述,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是站在歷史社會發展的大方面來考慮的,但我只從中截取一個角度來微觀地剖析中國的現狀,這也是《鄉土中國》讓我感觸最深的地方。

從中國社會的演化來看,現代中國社會是由原始社會、農業社會所一步步演化而來的,人們沿河而居、以土爲生,飽含了歷史的鄉土味。從中國的社會主體來看,以耕地勞作的農民居多,而所謂的城市只不過是由那些富裕的鄉村所孕育而來,而城裏人只是城市所製造出來的產物。所以說中國社會基層是鄉土性的,中國是一個散發着鄉土氣息的國度,不管歷史如何前進,也不管社會如何發展,中國的社會根基是不會動搖的。但從中國目前的現實來看,似乎基層性早已被風沙掩埋,面目全非,而現代社會所給予我們只是一個假面具。

無疑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那些所謂的鄉里人,但同時鄉里人也是中國社會的弱勢羣體。城裏人叫他們土包子,鄉巴佬,沒錯,他們的確土,“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在鄉下,“土”卻是他們的命根,是他們活下去的出路。而且世世代代都在重複這樣的路,但也正是所謂的“土”養活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子民,包括那些城裏人,是的,他們不用整日與土爲伴,但如果沒有鄉里人在土裏的辛勤勞作,又何以供給他們糧食、衣物?這些人又何以爲生?

似乎歷史是這樣演進的。

不知從何時起,城裏一天天富了,人們住進了洋樓,開着豪華的轎車,出入娛樂場所。甚至財富的黑手伸到了鄉里,於是,鄉里不再平靜了,在大片的土地上建起了樓宇和工廠,機器肆無忌憚地在這片曾經平靜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征服,就像它們曾經征服城市一樣。緊接着鄉里人的心也開始不平靜了,爲什麼他們可以享受那樣的生活,我們卻要在呆在鄉下與雞鴨禽獸爲伴,鄉里人開始憧憬城裏人生活了。

也不知何時起,鄉里人開始背井離鄉,到城裏去尋找所謂的幸福了,一個個還是樂呵呵的走出去的。但城裏真的就有他們想的那麼好嗎?城市真的能像鄉里一樣收容他們嗎?

就像費孝通先生所說的,“這些宣泄外出的人,像是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樣的命運下被淘汰了,或是“發跡了”。這就是一代代人眼中所謂的“幸福”,但到底幸不幸福,或許只有那些離開的人自己懂。

是的,異鄉的日子並不好過,進了城裏,他們被叫做農民工,他們的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了所謂的民工潮、廉租房。他們就像被城市遺棄的孩子,是永遠的流浪者。城裏的人笑他們是土包子、文盲,笑他們滿腳狗屎,笑他們只知道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笑他們永遠幹着最低賤的活、住着最簡陋的民工宿舍,聽見了嗎?城市裏到處都是笑聲……

酒吧舞廳裏充斥的是早已不再純真的鄉村姑娘,此時她們充當了一個很矛盾的角色,就像黑夜裏的幽靈一樣,漂浮在都市的夜空,夜更加糜爛了。貞潔、尊嚴、人格終於在滿是銅臭味的氣息中幾經沉浮後重重地落在地上,又被人踩來踩去,沉重的再也拾不起了。她們曾經懷着美好的夢來到了城裏,又在這裏殘忍地把自己曾經的夢活生生地踩死在腳下,然後變成了城市的傀儡,在滿是菸酒味的殭屍屋一點點葬送着自己的青春,續寫着城市的繁華。

鋼筋水泥的工地上,有這樣的一羣人還在忙碌着。大樓還是一座座空虛的骨架,瘦的像建設他們的人一樣,爲了建設這樣的堡壘,鄉里人爬得很高,那是他們在鄉里從未奢望過的高度,但他們卻從來沒有快樂過,他們的心從來沒有被暖熱過,就像這冰冷的骨架一樣。擡頭望去,這些人就像一羣可憐的蝸牛一樣,在一座叫城市的高樓上努力地向上爬,雖說蝸牛爬到金字塔的頂峯,他的視野就和蒼鷹一樣廣闊,但他們本不屬於天空,他們是要回去的,回到大地。那些人的住所大多很簡陋,硬的咯人的牀、漏風的窗、僅看得清人臉的灰暗的燈,這是他們的生活,但他們卻誰也不能埋怨,因爲是他們自己當初選擇的路,這是眼中死一般寂靜的“幸福”。

城裏人笑鄉里人,但他們卻又離不開鄉里人。鄉里人也笑城裏人,似乎這只是對異己生活的排斥。但奇怪的是去了城裏的鄉里人笑留在鄉里的鄉里人,笑他們不懂電腦,不會講普通話,不懂q……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世界。一個人被笑了卻不生氣,而是去笑另一個人,從被笑者變成了笑人者,還真是好笑,可到底有什麼可笑的,笑的人不高興,被笑的人也不高興。笑來笑去,只有觀衆笑了。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5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忘本”是什麼意思。根據新華字典的說法,是忘記自己原來的處境,忘記處境變好之後的幸福之根。

這有點像一些城市人。他們忘記了他們的祖先也是鄉下人,他們忘記了今天的幸福是80%的人口貢獻的結果。不僅忘了,更讓人難過的是,他們反過來取笑我們國家的人“蠢”“蠢”。真的是這樣嗎?費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解釋:這不是智力的問題,而是知識的問題,當鄉下人不知道車來了該怎麼逃,看不到世界就不知所措的時候。

與城市裏的人相比,鄉下人會更加重視這一點。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人對土地的高度重視。他們深深紮根於土地!我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忘記我的“一畝三分地”。他們世世代代在斯里蘭卡出生、長大、死去,幾本書不流。這個村莊幾百年來一直有那些姓氏。村裏的人口好像都依附於土地,世代之間變化不大。正因爲如此,地方社會是熟人社會,熟悉並自覺遵守傳統規範,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利用契約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這些都是基於人的熟悉程度。但是在人口流動迅速的現代社會,我們還有那種熟悉感嗎?答案是否定的!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現代社會缺乏完善的法律原則來規範各種行爲,導致許多人徘徊在空白的空間裏,許多城市人不可避免地會忘記自己的出身,因爲他們中的許多人面臨着信仰危機。不像鄉下人相信土地,他們相信土地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6

這段時間一向在看《鄉土中國》這本書,能夠說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社會學和鄉土文化概論相關方面的書,感觸頗深。

《鄉土中國》裏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爲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

下頭我想分享一下幾處自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地方。

這是一個比較比較都市社會和鄉土社會的描述。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都市社會是陌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裏,應對面交流(空間上)和口口相傳的經驗傳承(時間上)決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屬性;陌生人社會不一樣,空間上和時間上無法使經驗(作者擴展爲文化)在所有人之間傳遞,這樣我們就需要一個象徵體系引出概念(也就是詞),進行經驗的累積,這種經驗使得我們在陌生人社會中得以更好的生存,文字就產生了。

現代社會的這種浮士德感情觀倒是有助於計劃生育,哈哈。鄉土社會中這種浮士德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追求穩定。社會關係是生下來就決定了的,所以是阿波羅式?

中國社會差序格局是導致現行道德不一樣於西方的主要原因。差序格局的主要特點是以個人爲中心的私人關係,所以中國社會的道德觀念無法超脫個人產生一個團體性的道德,中國道德是能夠伸縮的,要視具體情景而定。所以中國社會道德的私人特點在公私衝突中顯得更爲明顯,作者舉了如下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總之,看後給我的感覺是此書寫得很宏大,但也讓我會對很多植根在我們日常生活裏的道理豁然開朗。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7

我是來自鄉村的孩子,對自己的家鄉有着深厚的感情,這份感情或許就是《鄉土中國》中描述的,由那份鄉土本色灌溉澆築而成的吧。

在《鄉土中國》一書中,費老從普通鄉下人的“土氣”入筆,一反常人對“土氣”這個詞的藐視,稱讚“土”字用得精當,因爲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爲有了“土”的滋養,纔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纔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纔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正是這種“土氣”。此等的精闢見地,如果沒有一種流淌在靈魂深處的傳統文化意識以及鄉土中國情結,恐怕是很難抒發出來。

《鄉土中國》所透露的正是這種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或者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社會學層面的解析。《鄉土中國》談論了民族歷史、文化對個人根深蒂固的影響。差序格局更爲深遠的影響仍然是對中國人行爲方式、道德觀念的傳統導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現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說是完全消解。而這對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轉型,無疑是起着消極的作用。

根據自身的理解,本書的第一篇介紹的是背景,描述了中國的鄉土本色,也就是中國的特殊性。何爲鄉土中國,它的特殊性是什麼?本篇寫得非常透徹。比如,作者說中國鄉下人多,“土”就是他們的特性,沒讀過本書的人或許以爲這土氣是貶義詞,但是,其實正是因爲靠土地謀生的理想使鄉土社會是那麼的穩定,即使戰亂遷移的也不是社會的主流。費先生也順便比較鄉土中國和美國的不同,指出我們是聚村而居,並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離,結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會圈子。同時,村落裏面大家都是特別熟悉,就成了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沒有陌生人的社會,法律其實處於次要的可有可無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大家重視的是信用而不是法律。當然在我們現在這個處處都成了陌生人的社會,“土氣”就成了罵人的話,那些禮俗也逐漸被法律所代替。

第二三部分主要介紹了文字在鄉土中的不適應性,在《鄉土中國》一書裏面他所討論的問題裏面很大程度上認爲鄉村社會是不需要文字的,經驗的傳播往往是手把手地教,在一個地區住的幾百年,世世代代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都是一樣的,解決的辦法都是一樣,不需要什麼理論、什麼創新。當然先生在這兩篇文章裏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第四到七主要介紹差序格局對於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關係的影響。什麼是差序格局?很簡單就如同一顆石子砸到水上蕩起的一圈圈水紋,最中心的那一點是自己,其餘的就是按遠近程度來劃分。對於中國人自私,沒有公德心的論調很多,但是先生在裏面把這個問題做了一個梳理,他發現中國人之所以與西方人不一樣,就在於人我劃分的基礎不一樣。西方人是什麼樣子呢?是團體。團體內外的人很清楚,他就從最基本的家庭這個概念分析的。在中國就不一樣。他的伸縮性非常大,你得勢的時候可以賓客三千,親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勢,也許一個人都不認識你。可以說我們的網絡是以自己爲中心,結果就造成了沒有一個人和你的網絡是一樣的。平等,一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最主要的是“一切皆以修身爲本”,在這個意義上說,差序格局中並沒有一個超乎私人關係的道德觀念,這種超己的觀念必須在團體格局中才能發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關係中的道德要素。

這樣說的話,我就可以理解爲什麼西方一些國家政府工作更透明、更廉潔有效、公民參與程度更高,更重視自己的權利,更強調公平了。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爲一代學人的典範,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爲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後輩學人,引領我們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

今天讀了一本小書,書雖然小,但是很有啓發。有一個詞,叫醍醐灌頂,大概如此,本來有很多模糊的想法,經他一說,便清晰起來。

這本小書是《鄉土中國》,屬於中國社會學領域的名著經典。雖是經典,讀起來卻很輕鬆,因爲這本書原是費孝通1946年在西南聯大教書時的講義,後來應雜誌之約,改寫成了系列文章,集合成了這本書。

費孝通在這本書裏所做的,不是田野調差或者個案分析,而是對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進行解剖。

中國曆來是農業社會,我們的文化生長於這樣的社會中,我們的行爲和社會結構也受到這一條件的影響。雖然我們早已宣稱現代化,但是還有很多傳統的習慣殘留在我們的生活細節中,讀這本書,可以看到它們的由來和原因。

魯迅總是批判國民性,可是光是批判並不管用,找出其中何以至此的原因,才更科學。標題不是噱頭,如若想要了解中國,特別是中國社會的形態,這本書確實幫助很大。

下面是我的讀書筆記。大概整理了每一章節的要點。

一鄉土本色

中國曆來是個農業社會,老百姓大多靠土地謀生。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種地的人因爲莊稼長在土裏動不了,便常常定居一處。種地的人聚居在一處,便有了村子。村子是中國鄉下常見的聚居社羣,這和美國很不一樣,美國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中國甭管是三五戶還是上千戶總是聚村而居。

但是,這樣的村子又往往是很封閉的,村與村之間來往很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會圈子,形成了一種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很多鄉下人一輩子都沒有出過遠門。

正因爲大家基本是固定的生活形態,便產生了一個熟悉的社會,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裏,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沒有具體目的,只因爲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爲了要完成一項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鄉土中國便是一個禮俗社會,根本用不上法律,大家都是熟人,知根知底,由傳統形成的禮俗便起到了規矩的作用。

在熟悉的環境裏生長的人,不太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範圍之中知道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就夠了。

二文字下鄉

在這一篇文章裏,費孝通駁斥了“鄉下人愚笨”的觀點,他認爲,鄉下人和城裏人的心智並無不同,不過是生長的環境不同,所需要面對和學習的知識不同,我們不能以城裏人的知識去考鄉下人,便認定他愚不可及,如果鄉下人考一考你何時插秧,何時收割,可就要輪到你一無所知了。

對城裏人來說,知識靠文字來承載,但是鄉下人不識字,很多屬於文盲。對此,費孝通提出了一個觀點:鄉下人不習文字,是因爲在鄉土社會中文字並沒有什麼作用。

文字是一種符號,語言也是,在鄉下不一定非要把語言形成文字,在鄉土社會中一個人所需要記憶的範圍和現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鄉土社會是生於斯、死於斯的,生活經驗大多是同一方式的反覆重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在一個常常變動的環境中,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記憶力不夠用,需要文字這樣的外在象徵,但在鄉土社會中,這一切是多餘的。

在這種社會裏,語言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當一個人碰到生活上的問題,他必然能在一個年長的人哪裏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爲大家在同一環境中,走同一條路,前人的經驗可以發揮作。

扯遠一點,我們現在雖然已經進入現代,但是還有很多鄉土社會的遺留習慣,比如很多人仍然遵循着上一輩的經驗,而事實上,這些經驗很可能經不適宜於年輕人了。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9

有人說歷史是不斷進步的,後來的總比先前的人有知識有見解,不過這句話是很不正確的,至少在我看來現在很多人對中國社會的瞭解還遠遠不如費孝通先生的著作裏面的見解。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看的更遠,深層含義其實是牛頓要比巨人的腦袋要高。而我們大多數人卻比不上巨人的腦袋,並且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腳丫下倒着看的。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給我們打開了認識中國農村的一扇大門。有人也許以爲這本書寫的早了,對於現在的情況很不實用,我覺得倒不是。這本書的理論價值到現在還閃爍着光輝。至少到現在爲止我還沒有讀過那本社會學的著作在理論和語言上勝過這本薄薄的小書。

我看的版本是分十四篇的。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篇算是背景,介紹是中國的鄉土本色,也就是中國的特殊性。第二三篇主要介紹文字在鄉土中的不適應性,第四到七主要介紹差序格局對於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關係的影響。第八到十一主要介紹鄉土中的政治運作,最後三篇大約介紹是鄉村變遷,

有人認爲費孝通在這本書最主要是提出了,“禮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這兩個概念。我倒是覺得他的最大成果是把鄉土中國的根子挖出來了,指出來爲什麼我們最近百年的變遷會如此之艱難。

何爲鄉土中國?它的特性是什麼?先生在第一篇已經很好指出來了。比如他就說中國鄉下人多,“土”就是他們的特性,當然土氣不是貶義詞,靠土地謀生的鄉土社會很大程度是很穩定的,即使戰亂遷移的也不是社會的主流。他也順便比較和美國的不同,指出我們是聚村而居,並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離,結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會圈子。同時村落裏面大家都是特別熟習,就成了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沒有陌生人的社會,法律其實處於次要的可有可無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大家重視是信用而不是法律。當然在我們現在這個處處都成了陌生人的社會,土氣就成了罵人的話,那些禮俗也逐漸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談論文字下鄉的問題裏面,他認爲,在鄉村社會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經驗的傳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個地區住的幾百年,世世代代面臨的問題很大程度都是一樣的,解決的辦法都是一樣,不需要什麼理論,什麼創新。當然先生在這兩篇文章裏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下面就講到他的很重要的一個理論“差序格局”。什麼是差序格局?很簡單就如同一顆石子砸到水上蕩起的一圈圈水紋,最中心的哪一點是自己,其餘就是按遠近程度來劃分。對於中國人自私,沒有公德心的論調很多,但是先生在裏面把這個問題做了一個梳理,他發現我們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樣,就在於羣己,人我劃分的基礎不一樣。西方人是什麼樣子呢?是團體。團體內外的人很清楚,他就從最基本的家庭這個概念分析的。在中國就不一樣。他的伸縮性非常大,你得勢的時候可以賓客三千,親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勢,也許一個人都不認識你。可以說我們的網絡是以自己爲中心,結果就造成了沒有一個人和你的網絡一樣的。這樣我們和西方的不同就出來了,西方要的是權利,而我們攀得是交情,我們講究是等差。西方是講團體,先有一個團體的概念,當然團體不能抹殺個人的,只能是契約平等,而我們卻是自我主義,一切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存在。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10

中國人古時對土地有特殊的情感,費孝通在“鄉土本色”中說“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土氣’在人們看來是對鄉下人的藐視,但費孝通認爲,“土氣”恰恰是他們依靠土地生存的最好證明。鄉下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他們生於斯,死於斯,他們直接與土地打交道,在土地中生存發展。但是土地是固定的,人口是增長的,過剩的人口,就得宣泄外出,他們不得不去外面尋找土地生存了。但無論到何處,他們都不會放棄從事土地上的職業——農業。用費孝通的話講就是“我們的民族確是和土地分不開的了”。“安土重遷”“落葉歸根”這份土地情結如樹根般牢牢紮在人們思想深處,這種對土地的敬重與依戀,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代代相承。

鄉土社會裏的人,人人都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此他們不能老是移動,這就使得鄉土社會成了熟人社會。在這種熟人的社會,文字甚至語言都是多餘的。這裏的每個人都遵循着上一代的生活模式,他們完全可以靠世代的經驗生活下去,所以鄉土社會是不易變遷的。

在熟悉的相處中,每個人對彼此都知根知底,於是形成了很多約定俗成,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行爲。比如做事不講法律,只講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和傳統禮儀,這些“禮”是人們從小就熟悉並且早已內化於心的,評判是非的標準在於每個人心中的禮,持禮俗的力量在於內心的良心,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稱來衡量自己和他人。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說鄉土社會的人際關係了。在鄉土社會,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費孝通先生把這種關係比作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這個圈子可大也可小,它取決於圈子的中心勢力。處於這種關係圈中的夫婦感情是十分淡漠的,生育繁衍,擴大人脈關係網纔是首選。在男女關係上,鄉土社會規定男女有別來保證其社會的安穩。總之,鄉土社會是靠規矩和禮來治理社會的。

鄉土社會是穩定的、相對靜止的,它的發展進程相對比較慢。當現代社會的事物突然進入鄉土社會,鄉土社會是排斥的,如文字下鄉,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熟悉使文字顯得多餘;如推行法治,差序格局和禮治阻礙着法治的順利推行。因此,想要改變鄉土社會,就必須改變其社會的性質,這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

初讀鄉土社會,我感覺生澀難懂,但漸漸品讀中,我體會到了費老的感情。我想他一定是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才能寫出如此細緻真切的著作。在品讀《鄉土中國》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鄉土中國的變化。今日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而是正走在日新月異、奮勇向前的光明大道上。

以上就是我淺讀《鄉土中國》的感受,我想如果時間充足,我一定要再次細細品讀一次《鄉土中國》,深入的瞭解中國社會。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11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對鄉村社會學的講學中整理的論文,講述了鄉土中國的一些特色。在中國的農村,生存延續了數千年,在以農業爲主的社會裏,它有着穩定的因素,因而一直是在緩慢的前進。然而隨着現代化的不斷髮展,我們的鄉土社會也在時代的腳步下漸漸的發展。鄉土社會只有與時俱進,才能更好的發展生存下去。

在鄉村的農業、熟悉等關係維繫的情況下,使得鄉村社會依然保留着部分的“鄉土性”的特徵。與此同時,在鄉村結構上,社會結構的個人家庭以及區域方面都呈現出分化與多樣化的趨勢。而且,在轉型過程中,農村建設與治理過程中公共性越來越強。

中國是自我主義,而在差序格局中,羣體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楚,比如說,家庭,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但是,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

這樣從自我主義,也就是以己爲中心的格局推出去,中國傳統社會裏一個人可以爲自己犧牲家,爲了家可以犧牲黨,爲了黨可以犧牲國,爲了國可以犧牲天下,這與治國先齊家,齊家先修身是一致的,只不過一個向外推,一個向裏推而已。

中國的道德和法律,也建立在這樣的差序格局的基礎上,都得看所施對象和自己的關係加以程度上的伸縮,在這種社會裏,一切普遍的規則並不發生什麼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方是誰,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後,才能拿出什麼標準來,這就很能解釋,爲什麼會出現包庇了在熟人社會裏,任何東西都是熟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很相似,所以依靠經驗,一代一代的傳承,這就形成了一種長老權利,這是一種教化性的權利。

一個家族在同一個地方耕種多年,土地不夠用,便有人脫離這個村莊,去尋找新地。在新的地方安下家來,也仍和老家保持聯繫,因而有籍貫之說,但是親戚也不過體外之己,因而並不適合發生經濟關係,所以村裏人通過外村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爲一村之商家,陌生間的交易需要契約,所以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而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

讀完《鄉土中國》我深刻明白作爲一個學者,費老對中國鄉土社會認識的透徹。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12

上次看完《萬曆十五年》後,我就一口氣把《鄉土中國》也看完了。說實話,對我這樣一個不愛看書的理科生來說真的是一個挑戰。不過相比《萬曆十五年》,我覺得《鄉土中國》更易懂。原因有二:一、我不太喜歡歷史類的書籍。其次,《鄉土中國》是從農村的角度解析中國的鄉土性。我來自農村,書中許多事深有體會。

這本書寫於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餘年,但在看這本書時,我絲毫感覺不到時代的阻隔帶來的距離感。這也恰恰說明我們仍沒有從鄉土社會中完全蛻變出來,而鄉土社會是穩定的,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相對穩定的。今天的中國還在從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不可否認它還帶有很強的鄉土性,也正因爲如此,《鄉土中國》這本書直到今天還是很有價值的一本書。《鄉土中國》是一本社會學的著作,但包含的內容卻遠遠超越了社會學。這本書是作者對本民族文化社會學層面上的重新審視。他解釋了很多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是通過與西方社會的比較凸顯鄉土社會的特點,進一步論證鄉土社會的文化是由鄉土社會的本質和特點決定的,是由鄉土社會的整個歷史地理環境決定的。本書共包括十四篇,從各個角度論述了鄉土中國的形成、特徵與本質。第一篇《鄉土本色》,開宗明義,點明中國社會的鄉土性。

這裏講的鄉土社會,並不是具體的簡單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裏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社會的本質是鄉土性的,這是一種傳統,但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外來文化與中國鄉土文化發生碰撞的今天,也許在中國農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鄉土社會的特徵,但這座“堡壘”並不再像以往那樣堅不可摧。中國社會的鄉土性首先在城市發生了變化。城市是現代化的產物,吸收了許多現代社會的特點,同時又留有一些鄉土性。

第二篇《文字下鄉》,從文字的產生與功用的角度說明在鄉土社會,文字是多餘的。

第三篇《再論文字下鄉》,從時間格局中說明鄉下人沒有文字的需要,進一步爲被指作“愚”的鄉下人作辯護。

“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不僅不唯一,而且有很多缺陷。”文字固定了聲音,但卻是聲音的異化。我們通過文字所喚醒的,往往是間接的、與我們生命有距離感的觀念,而非情感。文字的間接性使多餘的東西或相寄生從而離真誠越來越遠。盧梭曾談到,“越是面對生動、具體的東西,詞就愈加無奈,但人的文化卻向着無奈的方向發展,說話拋棄了姿態,寫字代替了說話,這意味着人類的墮落”。在鄉土社會,人們更多使用的是“特殊語言”,它比文字更有效的傳情達意,擺脫了語言這個篩子,使情感表達的更加天真自然。儘管如此,文字仍是現代化的必要工具,作者只是在以一種客觀中帶有肯定的態度爲被指作“愚”的鄉下人做辯護。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13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會想起艾青的詩—— 《鄉土中國》。詩中有一句話特別深刻:爲什麼我總是熱淚盈眶,因爲我深愛這片土地?我想對書中的一些句子發表我的看法。

在書的開頭,我提到了一個美國朋友,他從內蒙古旅行回來。他說中原家家戶戶總劃一小塊地種田,卻沒有想出其他辦法來利用這塊地。好像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靠土地發展的,我們對土地的依賴根深蒂固。“光榮的歷史是從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自然會被土壤所束縛。現在飛上天很難。”我們腳踏實地,我們熱愛這片土地,我們珍惜這種鄉土氣息。

當我看到費老寫他的第一次出國旅行,他的奶媽偷偷把一袋用紅紙包着的泥土塞在他的箱子下面的爐子上時,我想到了我的家鄉朝陽。衆所周知,潮汕地區節日期間有許多敬神的活動。有人說這是迷信的做法,但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內心的信仰。對神的尊重來自祖先和環境。這種尊重代代相傳,逐漸成爲一種傳統。這種簡單質樸的風格讓我覺得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而不做作。

“當地社會的信用並不重視契約,而是發生在一種行爲的規則爲人們所熟知的可靠性而不加思考的時候。”當社會競爭不那麼激烈的時候,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就沒有那麼難了。彼此之間沒有算計和心機,單純是心中油然而生的信念。這是“土裏土氣”的一個特點,真實、樸實、迷人。

書中有句話說,只有直接依賴土壤的生命纔會像植物一樣在一個地方生根。我們生活的土地中國就是這樣。久而久之,我們就有了“土氣”,沒必要覺得丟臉。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我們應該慶幸這是我們家的標籤,是我們的根。葉落歸根,我何去何從?衆所周知,落葉歸根還是要還的,人也一樣。如果忘了根在哪裏,怎麼回家?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14

中國正在崛起,從傳統走向現代。衆所周知,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探索歷程。如同樹木要長的高大就必須有堅實而健康的根系一樣,中國的現代化歷程也得立足於自己的傳統,或對其批判改造或對其繼承發揚。我們要忠於中國的現代化,就要忠於中國的過去。忠於過去我們才知道我們是什麼,我們應該走向何方,應該如何走。

《鄉土中國》就是一本既忠於中國過去又忠於中國將來的書。首先,它面對的是中國的農業社會,通過社區調查追究中國農業社會的特點。在一個靠農業起家的國家,農村佔據絕大部分的領土,直到現在這依舊是中國的一個現實。回到以前,按費孝通老前輩的意思說,中國鄉土社會就是一個生於泥土、長於家族、教於禮教的社會。雖然那裏有現代人看來尚未開化的“愚”和“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私”,然而這的確是一個無爲政治下的太平這會。其次,它對中國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發展做了一些暗示,如隨着社會的發展,地緣會衝破血緣、傳統教化會名實分離、人們的慾望會向需求發展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的相對剽悍、豪放,南方人的相對柔弱、婉約,這與北方平原的曠蕩和南方山水的纏綿是分佈開的。土地養活着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國的鄉土社會也和土地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情節。土地之於鄉土社會就如同水之於魚,離開了它就不能生存,土地與人的完美結合也培育出了五千餘年古國古的農業文明,如此互利雙贏的買賣,又有誰捨得丟棄了呢。在在物質生產能力極不發達,靠天吃飯的年代,擁有土地的心情,我不知該如何去描述,我想那就和今天處於小康社會的心情差不多吧。於是,與其說鄉土社會的人不捨得土地,不如說土地束縛住了鄉土社會的人。於此同時,鄉土社會有了另外一個特徵,那就是土地的固定性徵服了人口的流動性,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造成了一個環境內人們彼此熟悉的社會。我想正是這種慣於熟悉的環境而形成的惰性讓鄉土社會與現代充滿着陌生人的社會格格不入,阻礙了中過的現代化。

在兩篇論文字下鄉中,費老分別從時間和空間上闡述了文字下鄉在鄉土社會中的不必要性,而這不必要性正是建要立在一個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非常熟悉的鄉土社會。

文字與語言比較,依費老當時所言,文字適於間接傳播並且有產生歧義的毛病,而語言則適於間接傳播。我們就當代來看,語言在現代可以通過語音設備進行長距離的傳播部分取代文字長途傳播的功能。鄉土社會在空間上因土地的限制而不會太大,並沒有使用文字傳播的必要,又因爲彼此之間以及彼此對環境尤其是生產方式和生產方式的熟悉,語言傳播減少了相當部分的歧義;再從時間上來看,我認爲語言更有適應環境小範圍變化的可變性,因此用語言比用文字在同代和代際之間傳播更具時效性。在鄉土社會語言是優於文字的。

關於鄉土社會中人“愚”的問題,肥老的解釋是,鄉下人並不愚,愚是學習能力問題,而鄉下人不識字只是知識積累問題,鄉里人也有城裏人不知道的知識。由此我的感想是:在社會發展,鄉土的封閉性被打破的必然趨勢下,文字下鄉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並不是一個急於求成的是,而是當局如何抓住時機,提高文字下鄉效率的問題。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在我看來並不是指社會的冷漠,而是指鄉土社會中合作的狀況,在左鄰右舍關門不見開門見,低頭不見擡頭見的小天地裏,怎麼可能“老死不相往來”呢?鄉土社會確實是一個“私”當頭的社會,人們都以“我”中心,考慮與人交往營建生活圈子,賺取社會資本。這一切的根源我認爲在於封建自然經濟的封閉性,自然是因爲自給自足,雖然交換在小範圍內存在,但人們的生活大多依賴於以家庭爲單位的生產實體,合作則多在自家土地上自家人之間產生。要強調的是,在物質生產力水平很低的年代,一心忙於自家的生產而無暇顧及他人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費老把差序格局和傳統格局對比,突出了西方社會的合作分工細緻、權利義務分明與中國鄉土社會“老死不相往來”的鮮明對比。

麻雀雖小,肝膽具全。鄉土社會雖然範圍小,但它畢竟作爲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有着它獨特的價值體系。就私人而言,有維繫私人的道德,就社會而言,有禮治秩序、男女有別、無訟等觀念。

維繫着私人的道德,費老在《鄉土中國》中將其歸納爲孝與倫常。具體的說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克己復禮”,“恭、寬、信、敏、惠,仁、義、禮、智、賢”等一系列儒家思想。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頭銜,並且這不是自封的,相必着與佔中國絕大部分領土的鄉土社會在私人道德上的教化有很大關係。人們總是力求在對自己的剋制上化解矛盾和糾紛,並用自己的真誠去打動和感化人以此來實現“和”的目的。令人欣慰的是這確實創造了一個穩定和諧的鄉土社會,但它也有不足。在《從傳統到先代》一書中,金耀基先生曾說,中國人對禮的過分注重即對人事的注重,使中國人對自然的探索僅限於美的欣賞,而阻礙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這是科學方面,中國人也曾爲禮付出過生命的代價。用一部電視劇來說,《中國兄弟連》中就有這樣悲慘的一幕,全唐莊的人對“皇軍”以禮相待,因爲他們從祖先那裏學來的永遠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然而,結果卻是全莊人藏生火海。私人道德對人際關係一定時候是有用的,但不是時時有用,尤其是涉及民族利益之時,這是歷史留下的教訓。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15

我懷着對社會學的極大熱情看了這本昂貴的《鄉土中國》。看完之後,我感觸很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對“作爲中國基層社會的地方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這一問題的一種嘗試性回答。這裏所說的鄉土中國,不是具體中國社會的草圖,而是具體中國基層傳統社會所包含的一個特殊體系,支配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敘述:鄉土色彩、書寫下鄉、重寫下鄉、不同秩序格局、維護私德、親情、男女之別、禮治、無訟、無爲政治、尊長統治、地緣血緣、名實分離、從欲到需等。生動而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章都有很多感觸。這裏我們將分別闡述關於“地球”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很土氣,雖然看起來有些輕蔑,但這種土氣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含義是指土壤。

農村人離不開土,因爲種地是農村最常見的謀生方式。誠然,在當今社會,城裏人習慣於用土氣、土氣的舉止看不上鄉下人。但只有以種地爲生的人才明白土壤的價值,土壤是他們的命根子,是高貴的象徵,是樸素的感覺,是迴歸自然的踏實和沉重。我們的民族離不開土壤,光榮的歷史就是從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土壤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爲什麼不應該尊重故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於風土人情和現代社會“我們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行了,還需要多說嗎?”這種話是我們形成的地方習俗,卻成了現代社會的障礙。現代社會是由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並不知道個人的所有細節,所以要搞清楚。鄉土社會是從熟悉中獲得信任,現代社會是要籤一個字,簽了字才能形成法律。地方社會的信用並不重視契約,而是發生在一種行爲的規則爲人們所熟知的可靠性而不加思考的時候。我覺得這很明顯。當我們走出故土,來到大城市北京,會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我們會欣然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爲什麼我們同意了,卻沒有遵守。我們不明白爲什麼不熟悉,還是要笑得滿臉都是。所以,我們會被人欺騙,被人傷害,被人說成愚蠢。然而,真的很蠢嗎?只是我們的本土習慣已經不適合這個現代社會了。

隨着時間的推移,歷史進程不斷被記錄下來。回顧上個世紀中國社會學的發展,總會有很多名字刻在人們的腦海裏。費孝通先生作爲一代學者的楷模,幾十年來在學術生涯中一直爲之奮鬥,畢生致力於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可以說,他的作品是平等的,他的知識是深刻的;而他的代表作《鄉土中國》影響深遠,堪稱經典。它仍然有益於年輕一代的學者,引導他們探索中國傳統社會的特徵,探索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是我第一次看《鄉土中國》,我會看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次都能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