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最新名著《目送》感悟及心得

最新名著《目送》感悟及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常常會對人或者事物有新的思考,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寫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觸都記錄下來。不過,要怎麼樣才能寫好感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名著《目送》感悟及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名著《目送》感悟及心得

最新名著《目送》感悟及心得1

生活的意義在於美好,在於嚮往目標的力量。應當使征途的每一瞬間都具有崇高的目的。蘇聯高爾基偉人的生平昭示我們,我們也能使自己的生命令人崇敬;當我們告別人生的時候,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自己的腳印。——郎賈羅

龍應臺說過,自己第一次做母親,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找到教育孩子的各種有效方法,也許生活纔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門課程

《注視》告訴她死亡是什麼,原來死亡離她那麼近,學會面對死亡,也是最大的一課,千萬縷感情從這一刻,一起迸發出來,想擁抱,想流淚,想觸摸,相愛……想留戀,生命卻又在不經意間流逝。死亡,是一個社會的暗語嗎?因爲經歷了死亡,所以可以一言不發就明白了一切的一切嗎?

其實死亡並不恐怖,正確對待死亡,是生活告訴我們的。

“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自己吃。”母親,一切都是爲了孩子,當他們長大,或許依舊聽你的,但是他們也要你愛護自己,並不是把所有的關愛都給孩子們,愛人更要愛己,你既然不會愛自己,怎會愛別人呢?兒子的一言一語,全部刻在她的心裏。

兒子安德烈是她筆下的穿梭人物,他給她的母親節禮物,是一封電郵,寫了母親對兒子的經典語段,或許這也是對母親的愛吧。

生活,是每個人必學的一節課程,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在裏面慢慢醞釀,生活會告訴你正確的,也會該訴你不正確的,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去學生活這門課程,或許你會學會很多重要、基本的生活知識。

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

最新名著《目送》感悟及心得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題記

“一個推着自行車的女人和坐在車上的孩子”是《目送》這本書的封面,給人一種八十年代的滄桑。本書首篇《目送》講述作者與自己的兒子在兒時、少年、青年、成年時的關係。孩子漸漸成長,鬆開母親緊握的手,向着美好的未來走去,卻留下一片背影給母親。從“他不斷回頭”到“一次都沒有”和最後的“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作者在淡淡的憂傷中也懂了些什麼……

作者的兒子的成長之路上與母親越來越疏遠,甚至在作者等候他的一個回頭,都等到了不知何時。也許是年少時的一絲叛逆,他厭煩了聽膩了;也許是長大了,他想要更多的自由;也許是可以獨當一面,不再依賴母親了……總是有無數個“也許”,填補着與母親保持距離的一個藉口。但是,他是否知道,他在母親面前永遠是個孩子。所有在他背後的默默付出與無聲壓力,母親還換不回兒子的一個回頭。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迫切的等待的背後,是無邊無盡的失落。母親用愛養大了兒子,6歲時,兒子還”視線與我凝望的眼光隔空相會”。16歲了,就將一個人的背影拋給了母親。僅僅10年,母子的關係就漸漸從相互告別到獨自目送。此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在作者兒子的背影中,我彷彿看見了自己。每週回家,返校時,母親總在耳邊絮絮叨叨:“外套帶了沒”,“學校伙食怎麼樣”,“晚上睡覺冷嗎”……這些普普通通的話語,將母親的情愁,默默地織入我的耳裏。我的舉動也無異於作者的兒子:頭也不回地走了。

無論是龍應臺對她兒子那一回頭的無限等待,還是朱自清望着父親爬過月臺流下的眼淚,都是最親的人沉默的愛。

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如燭光冷映空山穴,點亮微幽的光,是淡淡的憂傷與懷念。《目送》告訴我:要珍惜現在,不要等到一回頭,卻沒了熟悉的目送,留下一個孤單的背影。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目送,可以有一個回頭,一個笑臉,一個眼神,一通電話……

小小的目送,包含了滿滿的親情。勸君珍惜少年時,珍惜相聚相伴。讓每一次回首都有一層更溫柔的光澤!

最新名著《目送》感悟及心得3

這個暑假,我讀了龍應臺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讀完這本書,我感受頗深尤其是《目送》《母親節》這兩篇文章,讀完後更是讓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這些話出自《目送》,讀來既令人心酸又無奈。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逐漸長大了,也慢慢獨立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張,那個向媽媽撒嬌,動不動就問爲什麼的身影已逐漸遠去,換來的是獨自尋找答案,一個人作出抉擇的背影。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們承受父母不捨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在《母親節》中,龍應臺寫到“在他們廣闊的、全球覆蓋的交友網絡裏,‘母親’是被他們歸入垃圾或‘資源回收筒’那個類別裏去的。”更有安德烈發了一篇“與母親的經典對話”作爲母親節的禮物送給自己的媽媽。看完後,我深深地責備安德烈,怎麼可以這樣傷母親的心,但同時,我也反思。自己有時也對母親的關心和嘮叨產生厭倦,雖嘴上不說,但心裏還是有點討厭,覺得怎麼老是說一樣的話,重複又重複。也會有跟安德烈一樣的心理,但事後想一想,這是爲我們好啊!

14歲的我讀這本書或許還不能真正領悟、體會,但我知道,我總會經歷的,隨着我一次次的蛻變和成長,我會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親人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