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

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

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 篇1

革命是紅色的激情,愛情是激情的紅色,但秋白與之華的革命與愛情卻是安寧與純白的,一個顧盼的眼神,一顆渴望的心靈,一種執着的信仰,共同交織成一段驚鴻的革命愛情。

我欣賞之華的勇敢。一段感情凋零了,她坦然的結束:一種心情萌發了,她便大步向前追尋。就如她面對衰弱的中國,明白此景已無可挽回,因此便決然地踏上了尋求真理的道路。她雖是女子,卻沒有將自己埋葬在深院中,而是衝破桎梏,明確內心的方向,邁向更廣闊的世界中。她的力量卑微,但她曾用盡全力爲自己爭取,不管結局怎樣,有過轟轟烈烈的過程,又有何遺憾可言?

我欣賞秋白的純淨。他是革命黨人,但也是一個書生,也是一個用心去愛的男人。他愛國家,愛學術,也深愛自己的家人。無論境況如何,他始終保持着溫和純淨的笑容。他也曾愛情憔悴,也曾爲革命前途悵惘,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以一顆純淨的赤子之心來面對革命與愛情,在愛情中依然堅定革命的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收穫愛情的芬芳,且歌且行,他是一個瘦弱的文藝青年,也是一個擁護共產黨的鋼鐵戰士,一個願爲國家和民族獻出所有的偉人!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們的永恆誓言,如此濃情,如此堅定,如此令人神往。爲了革命,他們不得不犧牲了愛情,但也正是革命,讓他們的愛情萌發,成長,昇華!在秋的曠野,在黃葉隨思念飄落的季節,他們相遇相知相守,至死不渝!就如舒淇在《致橡樹》中所說:“這纔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裏!”

秋白茫茫,伊人逝往,唯有華光,千載獨放!

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 篇2

血紅與玫瑰紅,本不應默契地交融。

男子與女子乾淨通透的心境,革命年代的炮火都喑啞爲沉默。

革命與愛情,利炮與風月,國家和我們與我和你。好在《秋之白華》讓它們相交,交融,融洽爲一部集革命精神教育與崇高愛情歌頌的影視作品。誠然,就內容而言,結合我們本次觀影選題的初衷,《秋之白華》當之無愧。

然而,此片在形式上的敗筆也清晰可辨。不自然的唯美一如因化妝產生的清純。

導演過度渲染的柔情傷感基調(或許在拍攝技法之高超的對比之下,情節運行處於弱勢),過於單薄的人物塑造(或許出於時間上的控制,不能過分鋪展),過於貧乏無力的情節模式(或許導演以爲唯美應如細水長流),使該影片在革命與愛情兩大主題間難以權衡,且將革命的一面淡化爲背景的烘托。雖突出愛情主題對於影片本身並無過錯,然而這使影片宣傳時“建黨90週年獻禮”的描述就有些牽強。

瑕不掩瑜,《秋之白華》總體來看仍然算是一部中等偏上之作。作爲愛情片,加入革命元素有歷史普及與思想教育之用;作爲革命片,以愛情故事特有拍攝技法作爲烘托,一改空洞的大喊口號、生硬的直接描寫。

黨員看《秋之白華》觀後感 篇3

滿地的黃葉,是不是暗示了一個唯美的愛情,悽美的結局。

秋白,本就是個美的名字。這個文人又擁有性格美,在他身上又偏偏發生了美的故事。一口的江浙口音,演繹了在革命年代一段江南式的兒女情長。

就是因爲說類幾句真話,只是顯示了文人的真性情,便落得了不幸。也許,他真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太真實了。在一個黑白界限模糊的年代,真實往往是被批判的對象。他不是一個熱血沸騰的`革命者,歷史一度把他推上了領導者的地位,但是他沒有什麼過錯,只是因爲追求了美,也許是真理的美。

那段歷史在影片中更爲虛無,小場景的迭出不斷,打造了私人空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小天地的追求,但是革命的事實卻永遠是他們不變的主色調。楊之華的思想在影片中經歷了蛻變。我們從中看到了真實的歷史。

也去真的正如影片所演,他們是一片生命的柔光。即便對於生前視爲知己的妻子,瞿的情感似乎也同樣複雜。前句才言:“除開我的之華以外,我對你們也始終不是完全坦白的”,後句又說:“就是對於之華,我也只露過一點口風。我始終帶着假面具。”上面纔講:“我留戀什麼?我最親愛的人,我曾經依傍着她度過了這十年的生命。”下面又道:“我許多次對不起我這個親人,尤其是我的精神上的懦怯,使我對於她也終究沒有徹底的坦白,但願她從此厭惡我,忘記我,使我心安罷。”這樣的糾結反覆,當真可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弔詭的是,文本外的現實中,“知我者”楊之華“謂我何求”地認爲該文系敵人捏造中傷;反倒是“不知我者”丁玲從一開始就“謂我心憂”地相信此文出自“韋護”之手——“知”乎?“不知”乎?……吾輩不敢妄論。

希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在人世間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