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看芳華觀後感

看芳華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看芳華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芳華觀後感

看芳華觀後感1

走出電影的特設情節和氛圍,我仍舊淚眼迷離,情緒久久不能平復。

細細品味電影的四個小故事,心疼少年們的遭遇,感動學高德馨的教師,領略教育的真諦。沒有經歷過生死的少年,走不出親人離世的陰霾,但有折翼的天使——教師帶他們飛出陰霾,勇敢的飛向太陽。

序幕拉開,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打破了本來的安寧。一夜間,一切都毀了。泥石流不僅僅捲走了少年們親人的生命,同時也帶走了少年對世界的憧憬。他們眼裏無淚,也無光,只剩下憂鬱和無盡的悲傷。他們坐上校車,卻不知開往何方……

人間滄桑,大愛無疆。國家關懷災區的孩子,爲他們重建了一所學校——博飛中學,那裏成了這些流離失所,失去親人的孩子們的“新家”。在那裏,以愛育愛的教師們,給這些身處陰霾的少年伸出了援助之手,帶他們脫離苦海,成爲他們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這些少年經歷了災難,讓他們更有決心,更勇敢。他們努力學習,大學畢業後,他們選擇回報社會。在文縣泥石流災害中,他們衝鋒陷陣,爭取救助更多的人。

電影最動人心絃的是“賑災救人,教育救心”的主題,天使般的教師手持愛的鑰匙,打開了四個孩子沉重的心靈枷鎖。第一個少年多吉,他不能釋懷妹妹和父母的離世,把自我封閉在自我的世界裏,那裏僅有黑暗和無望……他不願與別人交流,對這個世界充滿了絕望,以至於他選擇在浴室裏自殺。周教師和江教師爲解開他的心結帶他回到家鄉,讓他自我釋懷,代替父母和妹妹繼續好好的活着。第二個少年井曉曉,她因爲沒能抓住媽媽的手,自責不已,認爲是她害死了最愛她的媽媽。由於家庭原因,她的爸爸沒有給她足夠的關心而更多的是責罵,讓她內心充滿恐懼。周教師爲解開她的心結,讓她的爸爸給於井曉曉更多關心。最終,井曉曉與父親相擁,彼此都解開了心結。第三個少年苗郎,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地,自我與爺爺相依爲命,他不能理解爺爺的離世,當看到爺爺的攪團車被砸毀時,他覺得爺爺真的`已經不在了。當同學們和教師爲他還原了爺爺的攪團車,他最終放下了心中的執念,真正的應對爺爺去世的事實。第四個少年雲草,災難給她的心裏敷上了冰霜,她身體並沒有任何問題,但她卻站不起來,自我封閉。爲了讓她重新站起來,周教師費盡心思。最終,在自我搭檔的鼓舞和引領下,她從輪椅上站起來了。四個少年,在他們最害怕,最無助的時候,兩個手持愛的火炬的教師,點燃了他們內心期望的火苗。讓他們能勇敢的應對生活,應對現實,應對未來。

人生並不是一條筆直的路,有逆風,也有急轉”、“低着頭只能看到腳面,擡起頭能夠看到廣闊的天空”這是《芬芳》中的金句,也是主題,它道出了教育與生存的實質。教師們“大愛”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動。師德、師魂、師表,躍然熒屏,也深入人心。

電影《芬芳》每一個情節都扣人心絃,結尾江教師對着空曠的山呼喊,既是對逝者在天之靈的告慰,也是對同事周教師失蹤的尋找。

影片告訴我們,應對苦難和挫折,我們必須學會堅強和勇敢。愛在,花兒就會開放,芬芳就會永續。而愛的傳播,離不開人民教師。教師是不僅僅要講授知識,更要傳遞愛。唯願電影《芬芳》能啓迪每個教育有誤的父母能重視孩子的教育;願每個人民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能傳播愛;願身處災難中的孩子們,能不懼挫折,勇敢應對生活!

看芳華觀後感2

“多希望有一天突然驚醒,發現自己在一節課上睡着了,一覺醒來還在初中的教室裏。老師的粉筆迎面而來砸到你的臉上,提醒你,上課不要睡覺。你告訴同桌,說做了個好長的夢。同桌罵你白癡,叫你好好聽課。你看着窗外的球場,陽光灑在臉上,一切都那麼熟悉,一切還充滿希望!”

這是我們在心裏想過無數次的場景還原,也是電影《芳華》最大的主題。

它最大的痛處在於再也回不去了。人間有多少芳華,就有多少遺憾,一個人在經歷了許多事情就會發現,青春真的是一個人擁有過的最美好的東西。

文工團解散的時候,所有的人哭得稀里嘩啦,舞蹈指導老師抱着政委哭着說:“政委,爲什麼要解散文工團?爲什麼?”

這讓我想起每次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散夥飯,我明明覺得這樣的學習生活無趣又累得要死,盼着它快點結束,可是真的快要結束的時候,又非常捨不得,這裏埋葬着我的整個青春啊!

何小萍穿着病服在月下獨舞,那是全片最美的片段。劉峯遭人陷害,被開除出文工團,幾乎所有人和他劃清界限,那是全片最殘酷的片段。

劉峯唯一一次釋放,就是對林丁丁表白,擁抱了她,這個擁抱卻讓他萬劫不復。何小萍唯一一次釋放,是拿了林丁丁的軍裝去拍照,作爲新人的她,卻永遠被室友們釘在恥辱柱上面。

《芳華》懷舊美好的畫面背後,展現出來的,是無奈的現實。

“一個從來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這句話是我在全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也是把何小萍和劉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一條線,因爲他們兩個人都是善良的人。

劉峯被迫的離開文工團,只有她一個人去送行,臨走前賭氣似的大聲喊,想讓所有人都聽見:“我明天早上來送你!”

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團隊裏的人集體背叛了劉峯,只有何小萍覺得他是一個好人。

人與人之間爲什麼會疏遠?因爲三觀早已不同。

劉峯和何小萍都是那個時代特立獨行的人,何小萍看穿了文工團所有人的勾心鬥角,利己主義,即使給她跳主角的機會,她也不屑與那些人爲伍。

後來她從文工團離開,跟隨劉峯的腳步去當了一個戰地護士,她在病榻前,那個十七歲的士兵問她有沒有心上人,她說:“我配不上他(劉峯),他是個很好很好的人”,看得我眼淚差點掉下來。

多年之後,蕭穗子成了知名記者,林丁丁嫁給了華僑,陳燦變成了地產商,郝淑雯跟他有了孩子,過着錦衣玉食的生活,而劉峯斷了一隻手之後,變成了一個從事書籍運輸的小販,他的車子還讓城管收了,自己沒錢交罰款。

劉峯的日子雖然不富裕,但是自足而充實,他和何小萍相約着一起看望那些在戰爭中死亡的戰友。

電影在最後用蕭穗子的角度說:我是在20xx年的春天,孩子的婚禮上,見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戰友的,不由得感嘆,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但是不難看出歲月對每個人的改變,和難掩的失落,倒是劉峯和小萍,顯得更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青春就像是一場盛大的流離失所,在洗盡鉛華之後,許多人對人生滿是失落,而只有那兩個相同的溫暖靈魂靠得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