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選14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選1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精選14篇)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

這是一部令我至今難忘的電影,我真想不到有那樣窮的地方,有那樣窮的學校,有那樣愛學生的老師,更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一個調皮的學生因爲被老師所感動而認真學習。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以後,不禁流下了熱淚,那兒有一個窮的學校,學校有個老師,他母親生重病而在牀上無法起來,並去看望母親,老師去找代課老師,卻沒一個人幫他,最後,找了一個小學沒有畢業的十三歲小女孩代課。張慧科是一個調皮的孩子,因爲家窮,所以把他送去城市打工。老師知道了這個消息,決定去把他找回來。但因爲沒錢,所以走路去找,後來發現張慧科走失了,又去報廣播,都報了六次了,還沒找到,她又去電視塔,當張慧科在電視上看到代課老師時,流下了淚。

當時,我也流下了淚,老師,是一個好老師,雖然,只是一個代課老師,一個小學生,可是,少了一個學生也不行,因爲,她知道教好學生是她的責任,哪怕只當一個月的代課老師。爲了一個學生,而從一個很窮的地區走到一個富有的城市,那多麼的費力,哪天,我能去那裏捐給她們一萬元錢,那該多好啊!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2

說到張藝謀,我一直以爲他是靠中國的貧窮髮的家、出的名。從《秋菊打官司》到《一個都不能少》,都是不加任何修飾的把中國最貧窮的一面,展現給全世界,而且還得了不少的獎。我一直認爲這些影片能得獎的原因是因爲外國人對中國的貧窮落後感興趣,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所以我一直就有所抱怨。

五一期間我有幸完全看了一遍《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卻使我改變了看法。我覺得這部電影真的是不錯,影片選用的所有演員均是普通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他們都未經過專業的培訓,但卻以其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

魏敏芝和張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縣所屬兩個村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以紀錄片式的風格追求一種真實感。全業餘演員、全紀實鏡頭、全真實佈景,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感染了很多人。

我認爲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就是真實,它真實的體現了中國一些貧困地區的教育環境是多麼的差。村長讓找一個初中畢業的代課老師都找不到,最後只能找一個小學畢業的;一天只能用一跟粉筆,在寫字時要計算大小,太大了粉筆不夠用,太小了學生看不清,一盒粉筆只要一元錢,能用兩個月。

在魏敏芝代課的一個月裏,也發生過很多故事,有時候也讓人笑,但這笑是有些酸楚的。就比如張老師找到魏敏芝問他會做什麼時,他說會唱歌,就唱了一首跑調的歌,張老師說:“一個月也不能總教這一首歌啊,就抄課文吧”,這就是對於二十八個學生一個月的交待。再有就後來的爲了進城的車票,而發生的一系列的事,從算車票錢到去磚廠搬磚再到把剩下的錢去買可樂,到最後又想到去混車,等一系列的事情的發生,我認爲這是一個最好的教育過程,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而且又把數學運用到實踐中去了,還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所以通過看這部電影我才認識到張藝謀真的是個高手,已經到達了一個境界。

以前我聽人講過關於臺灣的臺南市發生地震,有一百多所小學需要重建,據說在臺南發生地震初期,有人呼籲臺北人捐款,臺北人認爲不關自己的事,就不願意捐。後來有一個學者說:“我們的孩子需要教育,臺南的孩子也需要教育。如果現在那些孩子得不到教育,那將來長大成人,他們也將會和我們的孩子一起工作生活,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呢?”。後來就有很多人捐款。

我國現在的教育水平差距如此之巨大,據統計中國有近100萬象魏敏芝和張慧科這樣的孩子,國家應該做些事情了,國人也應該做些事情了,這些人是中國的未來啊,他們和所有的人都將有關聯。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3

星期五的下午,我們二年級三個班的老師和同學在學校階梯教室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一個也不能少》。

電影情節是這樣的:有一個貧困的小山村,村裏有個水泉小學,小學裏只有28個孩子,課桌、椅子都破爛得不成樣子,但孩子們的臉蛋是紅撲撲的。學校裏只有一個老師姓高,同學們都叫他高老師。一天,高老師的母親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長找了一個代課老師叫魏敏芝,並吩咐她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一天,一個叫張慧科的同學去城裏打工了,魏老師湊錢買票但錢不夠,不得不去混車,結果半路被識破推下車,她走呀走。一路上買紙寫尋人啓事,風餐露宿,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在電視臺前那一遍遍地問:“你是臺長嗎?”然後她在電視臺發出了呼喊:張慧科,你快回來!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聲音在我耳邊久久迴盪。因爲魏老師的願望只有一個:全班二十八,一個都不能少。最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張慧科找到了,大家還給小山村捐了許多物資,漸漸地學校的條件也變好了。

看完這部影片,我想:我們的學習條件這麼好,與那個破爛不堪的水泉小學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如果還不努力學習,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後一定要更加努力!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4

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反映貧困山區師生學習、生活的故事片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劇中講的是水泉小學高教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年僅十三歲的魏敏芝做代課教師,高教師臨走前再三叮囑她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但她毫無教學經驗,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學生的欺負。但她給校長的保證是,她會在原教師回來後把班級交還給她,“一個學生都不會少”。當班上一名學生因家計困難而必須放棄學業到城市中打工,這名代課教師想起她“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費盡千辛萬苦要將他找回。她沒有錢,沒有社會資源,卻必須在複雜的大城市中找尋一名小孩。尤其是當小魏教師面對着鏡頭,流着淚說:“張慧科,你跑到哪裏去了……”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小魏教師其實只有十三歲,如果換在我們這兒,她應該上小學六年級。但爲了那五十塊錢的代課金,爲了多地教師說的“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她歷盡艱辛。

爲了能籌集到去縣城的車費,她帶着學生去搬磚;車費不夠,她就步行去城裏,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捨不得亂花,餓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爲了省錢,她寫了一個晚上的尋人啓事,聽說上電視找人最快,她竟在電視臺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多地教師臨走時的叮囑——“一個都不能少”。

小魏代課的水泉小學,只有一位教師,兩間破舊的教室,卻有大小四個年級的三十多名學生,這也能算學校?難怪同學們會發出驚訝的聲音。這那像我們學校,全部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還有許多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那兒的條件真是太差了,多地教師連粉筆頭也捨不得丟掉,爲了掙錢,象張巧珍小學還沒畢業就得進城打工。想想我們有好多同學平時卻不懂得節約,亂用零花錢,真是不應該。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更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影片最後,水泉小學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條件有了明顯的好轉,張巧珍這隻“小鳥”也已經歸林,重新回到了學校。但全國象水泉小學這樣的學校肯定還有許多,象張巧珍這樣的學生一定爲數不少。想到我們國家還有那麼多不幸的同齡人,如果我們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想到那些貧困山區的同齡人,把零花錢節約下來獻給希望工程,就會使更多的象“張慧科”這樣的學生重新回到學校。

劇中的魏教師對學生那麼好,我們的凌教師對我們也一樣的好,同學生病了教師會去關心同學,爲同學補課。同學犯錯誤了,教師會耐心地批評教育,幫助同學改正錯誤。教師這樣的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教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5

如今是二十一世紀,我們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用電腦上課,可是在偏僻的貧困山區,跟我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這次老師給我們看《一個都不能少》電影正是講述一個在貧困山區的代課老師的故事。

在電影中,有個情節觸動了我。粉筆在教室裏甚至可以說成理所當然的事情,可對於貧困山區的學校來說,是非常珍貴的。學習委員是個女孩,她十分珍惜粉筆,她印象中的高老師,連一個捏都捏不住的粉筆頭都不肯丟棄,能多寫一個字也是好的,所以當魏敏之教訓調皮搗蛋的學生張惠科時,把本已摔斷的粉筆又踩了一遍,她拚命阻止,魏敏之知道後,讓張惠科道歉,並買了一盒新粉筆。

看到這兒,我十分慚愧,因爲我有時也揹着老師,偷偷用粉筆砸人,如果說電影中的學習委員是個愛惜公共財物的人,我就象個品德低下、沒公德心、不珍惜財物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後一定要愛惜粉筆,愛惜一要教學用品。

相比貧困山區的教學條件來說,我們是幸運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6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忙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爲:“不懂事兒”。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職責執着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爲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刻,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啓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因此,必須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就應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理解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發奮和愛心去做的事。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7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裏,有一個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前後少了兩名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在電視臺的幫助下找到了男孩並獲得好心人的幫助。

這個代課老師比我們還小,13歲,但她倔強的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在最後很多人籌錢,但這些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當老師說要找張慧科時,到村長家求助,村長一面收起大魚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絕她的請求,並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當老師去搬磚時,農民工都知道這是幫助同學,那麼那些不讓上車,不給予幫助的城裏人,又算的上什麼。電視臺的接待員,口口聲聲的按規章辦事,看見那個就有本事讓一個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張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煩的態度去面對,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一點點平淡麼。

這個故事,說出了貧困小學的不幸,說出了整個中國的不幸,每一個勢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認爲,山村小學單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國家的大官小官已經完全沒有當初共產黨的光鮮,社會的腐敗值得我們去深思。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8

當我懷着激動的心情看完《一個都不能少》這部影片時,心裏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靜。

影片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時千叮嚀萬囑咐,班裏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可不久,張慧科同學因家裏貧窮連飯也吃不飽,就去城裏打工。魏老師知道後,從遙遠的鄉鎮十萬火急地趕到城裏,最後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雖然是一個年僅12歲的小老師,可像她這樣信守諾言、千辛萬苦把輟學打工的學生找回來,真的令人感動。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但是在貧窮面前總是顯得那麼無能爲力。影片中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總是讓我忘不了。雖然水泉小學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家境又是那樣貧寒,可是同學們仍然在艱苦的環境裏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難道我們不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嗎?我們的老師也處處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就更有理由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老師、回報社會。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9

看完《一個都不能少》電影,我覺得魏教師很愛自我的學生,她爲了找張慧科跑到城裏去,花了好多錢,她的錢都是到磚廠和學生們一齊搬磚掙來的,很辛苦才掙了十五元,她給學生們買了兩罐可口可樂,她讓同學們一人一小口,最終輪到她了,她只喝到了兩滴,這時候她們的錢只剩下九元了,因爲沒錢買到城裏的車票,她只能步行到城裏,在城裏爲了找到張慧科,節儉每一分錢,自我用筆寫了尋人啓事一百張,渴了就喝自來水,餓了就吃別人的剩飯,她到了電視臺,爲了找臺長,在電視臺大門外等了一天半,最終見到臺長了,她要求臺長幫她找張慧科,臺長說讓她做一個農村教育專訪節目,能夠節儉廣告費,並且還有可能找到張慧科,魏教師在節目中哭着說:“張慧科你在哪裏,我都找你找了三天了……”當她們回到村時,有些人給他們捐了彩色粉筆等學習用品。

看完電影我的`感受是:教師的愛是偉大的,爲了一個同學找了三天時間,因爲魏教師與高教師之間承諾過“同學們一個都不能少”。魏教師堅持着,承諾是最重要的,我們也要遵守承諾。

多麼偉大的教師,多麼感人的故事。我們生活在這麼優越的環境中,學習在這麼寬敞明亮的教室中,我們以後更要認真加強學習。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0

今天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爲《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高老師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裏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爲家裏窮去城裏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裏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麼破舊,文具那麼少,學生的家境又那麼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麼破舊,文具多麼少,家境多麼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雖然我們都是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可是差距爲什麼這麼大呢?像有的孩子買一瓶可樂,沒喝完就給扔了,但是,水泉鄉水泉小學的孩子們呢,買一瓶可樂,一人只能喝一口,還要留給老師。水泉小學的學生在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堅持學習,而且成績都很好。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麼好,我們的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爲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地爲我們辛勤地忙碌着。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爲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1

看了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後,我不由得讚歎:“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師!”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師魏敏芝,僅僅十三歲,小學剛畢業,如今要代替高老師上課了。老師臨走前告訴她:全班二十八名學生,在他回來之前,“一個都不能少”!

內因,魏敏芝可以極力克服,而外因卻給魏敏芝帶來不少的壓力。第一次縣裏選拔明新紅爲跑步運動員,她以“失蹤”保住了“一個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張慧科因家庭貧困,突然離校進城打工掙錢去了。這件事可急壞了魏敏芝。爲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紀,又是女孩,社會交往又少,路途又遠,怎麼辦?

魏敏芝首先與同學們一塊兒商量,繼而單獨一人進城尋找。在尋找中,她一整天沒顧的吃飯,一整夜呆在電視臺門外。爲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長途車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錢買了紙和筆墨寫了尋人啓事,又到電視臺……

魏敏芝忍飢挨餓,風餐露宿,四處奔波,是什麼力量在激勵着她?是愛我課堂,遵守諾言“一個都不能少”,是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一顆赤膽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動與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學習,樹立“愛我課堂,勤奮好學,爭做四有新人”的堅定信念,將來更好地爲祖國做貢獻!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2

看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後,我不由得讚歎“多好的一位老師!”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課教師魏敏芝僅僅13歲,小學剛畢業,當時要代替高老師上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告訴她:全班28名學生,在他回來之前,“一個也不能少”!

內因魏敏芝可以極力克服,而外因卻給魏敏芝帶來了不少的壓力。第一次縣裏選拔明新紅爲跑步運動員,她以“失蹤”保住了“一個都不能少”。第二次張家慧因家庭貧寒,突然離校進城打工掙錢去了,這件事可急壞了魏敏芝。爲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紀,又是女孩子,社會交往又少,路途又遠,怎麼辦?魏敏芝首先與同學們一塊兒商量,繼而單獨一個進城尋找,在尋找中,她一整天沒顧得吃飯,一整夜呆在電視臺門外,爲了“一個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她到長途車站,用身上所有的錢買了紙和筆墨車尋人啓事,又進電視臺……

魏敏芝忍飢挨餓,風餐露宿,四處奔波,是什麼力量在激勵着她?是愛我課堂,遵守諾言“一個都不能少”。是忠實黨的教育事業的一顆赤膽忠心。

我今年也是8歲了,我也要長大,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動與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學習,樹立“愛我課堂,勤奮好學,爭做四有親人”的堅定信念,將來更好地爲祖國做貢獻!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3

《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裏面內容非常感人。

在這個感人的故事裏,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姑娘,她當上了代課老師,以前那位老師姓高,臨走前高老師跟代課老師說:“這28個人我交給你了,要一個都不能少。”小魏老師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裏,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

代課老師姓魏,由於那是農村,生活條件較差,在這裏有四個年級,在一間教室裏讀書,而且教室很窄,老師連粉筆頭都節約,比起我們現在的生活學習條件差距多大呀!

魏老師細心地照顧着這28個人,可是這裏面有一個孩子叫張慧科,是個小男孩,他家太窮,就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知道這件事後就連忙湊錢去城裏。於是她領着同學們搬磚攢夠錢,跟剩下的27個孩子告別了,她自己靠走路去城裏連着2天2夜都沒睡覺,她的耳邊又想起高老師的那句話: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於是她連夜趕路,終於到了城裏,並且連忙寫了好幾張尋人啓事,寫了一晚上粘到各處,後來她知道可以從電視臺找人,而且更快,在電視臺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到了那個小男孩——張慧科。

魏老師對學生負責,雖然窮,但是魏老師依然牢記着這句話:28個人一個都不能少。真讓人敬佩!

《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篇14

今天,我們的語文老師帶我們去五樓多媒體教室看了一場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故事講述了貧困山區水泉小學的高老師因母親生病要回鄉一個多月,所以,讓村長找一個帶課老師,村長就找了一個年僅13歲的魏敏芝做帶課老師,並答應給他50元,吩咐他一個學生都不能少。因爲班裏有一個女生跑的快,被縣裏的老師看種了,所以讓她去縣裏上學,可魏敏芝說,高老師吩咐他一個都不能少。

幾千塊錢,所以到縣裏打工掙錢去了。於是,魏敏芝決定去沒過多久,另一位同學又輟學了,經家訪才知道欠人家縣裏找張慧科,他先是去廣播臺叫人家播,可是沒找着。又去商店買了紙和筆寫了尋人啓事,可是在他睡着的時候被風颳走了。他又到了電視臺,等了臺長一天多,終於見到臺長,找到了張慧科。電視臺爲水泉小學捐了錢和許多學習用品,電影圓滿結束了。

這部電影讓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是多麼的關心和愛護。我們要好好學習,用好的成績來報答我們的老師。爲貧困山區的孩子多多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