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起跑線》觀後感(6篇)

《起跑線》觀後感(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1W 次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起跑線》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起跑線》觀後感(6篇)

《起跑線》觀後感1

《起跑線》又一部印度電影,最近兩年印度電影質量直線上升,連我這種只喜歡看趙麗穎主演電視劇的小女生,也愛看起了印度電影,從今年的《摔跌吧!爸爸》,《神祕巨星》年初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讓人很感動!印度電影對故事和情節的把控越來越爐火純青。《起跑線》這是一箇中國電影不敢輕易嘗試的教育題材,全世界的家長都爲之焦慮的話題,本片以一種輕鬆詼諧的現代寶萊塢獨有的風格展現出來,讓人眼睛一亮,不得不佩服印度電影的發展速度。

本片的男主人吉拉,爲了女兒皮婭能進名校,先是買了一棟豪宅,努力打扮成一個上流人士.

然而卻出盡各種笑話。最後這裏的名校並沒有錄取皮婭,原因竟然是,學校不想錄取一個只知道賣衣服不懂教育商人的女兒。吉拉很沮喪,他想不明白。米圖媽媽是一個受過英語教育的人,她太清楚一個好的學校是皮婭的重要性,於是她給吉拉壓力。吉拉振作精神,打算用錢去賄賂,他提一袋子錢來到了校長辦公室,沒想到在等候的時候,恰好看到跟他一樣想法被趕出來的人。這條路行不通又被一個好朋友指點,去搶佔貧困生25%的名額。冒充貧民填報資料,原以爲能矇混過關,沒想到被人舉報,要求實地去考察報名者家庭住址。就這樣,一家人不得不搬到貧民窟,假扮貧民生活。

來到這裏認識了本片的男二正義哥一家,雖然貧困卻努力生活的一家人,他幫助吉拉找工作,教會如何貧窮的生活。兩家人相處地很愉快,最後吉拉通過了學校的考察,女兒皮婭幸運的拿到了這所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很遺憾的是正義哥家的小孩沒有被錄取。吉拉很愧疚,懷着無法言語的心情離開了貧民窟。

每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而做出一些順應社會,違背良心甚至趨炎附勢都無可厚非。也許大家都是這麼想的,可是吉拉他選擇了,不,他來到了校長辦公室,把一切都告訴了校長。可是校長卻表明即便如此,也不會再去錄取一個貧民窟的孩子。原來即便出身貧民的校長也同樣看不起貧民百姓。他找到當時考察他家的老師,在學校的晚會上,一羣可愛的學生表演了多才多藝的演出,全場熱血沸騰。大家都爲之喝彩。這時,吉拉上前,告訴家長們,這些都是公立學校,也就是貧困學校的學生。家長們都停止了鼓掌。只有女主勇敢站起來支持她的丈夫!

來到了影片的結尾,縱使這對父母費盡心思去堅持自己並試圖感染其他人,縱使臺下也有人企圖表示認同,最終走出這所學校的也只有這一對父母而已,沒有掌聲沒有後續,教育的不正當競爭依舊坦蕩也存在,社會絲毫不受影響地運轉。因爲殘酷的競爭永遠存在。因爲誰也不想輸在自認爲的起跑線。

一個人縱然改變不了教育的問題,但是改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學會問心無愧的道理。這是一個值得讓每個人深思和沉默的電影,孩子的教育需要從小抓起,但是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一定要先教會孩子做人,每一個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在這樣,教育孩子,未來孩子才能成長爲自己想要的樣子。

《起跑線》觀後感2

一年一度的升學季又將來臨,招生熱與擇校熱也愈演愈烈。而這種拼盡財力人脈競相往名校,尤其是私立學校鑽的現象可謂是不知凡幾,雖然對這種做法不置可否,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無獨有偶,對名校的追逐熱潮,在印度也不容小覷,最近熱映的《起跑線》這一影片就是這股熱潮的真實寫照。這部影片通過描寫一對男女主人公入學難的波折經歷突出了對教育最本真的東西的見解、分析和追求。

《起跑線》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雖然財力雄厚,但是因爲經營的是時裝店而被所謂的“貴族”嫌棄,即使搬到了市區的市中心,擁有一棟豪宅,爲了女主人公能夠順利融入“貴族”羣體,交到朋友,還特地迎合“貴族”的各種生活習慣,小到穿什麼衣服,擺放什麼家電,聚會時喝什麼酒,怎麼喝,甚至將自己的日常語言——印地語,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語。用“貴族”的語言來解釋,即最頂尖的學校不允許說印地語,只能說英語。只有貴族纔會說英語,只有會說英語纔能有機會進入外企,機關單位,出人頭地。否則,即使有再多的金錢,也只是低人一等,長大後只能止步於服務行業。看着女兒被同齡夥伴排斥,女主人公的媽媽二話不說,不惜在一所知名的培訓機構投入重金,旨在讓女兒在短時間內全方面提升。除此之外,父母也進入了特訓,爲升學的家長面試臨陣磨槍。

只不過千算萬算不如天算,雖然做了很多仿真演練,也灌輸了很多所謂的“先進教育理念”,如當問到該如何向孩子介紹“貧困”一詞時,標準答案是“Sharing is caring.”(分享即關愛),正式面試時,卻因爲父親標準答案的卡頓、顛倒等顯而易見的“差錯”致使女主人公在排名前五位的名校中都名落孫山。實在不忍放棄就讀名校的機會,一個偶然的契機,女主人公的父母得知每所名校都會有5%的名額分配給貧困生,於是,爲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使出渾身解數搬到貧困區,僞裝成貧困家庭,一開始,生活處處碰壁,且隨時都有陷入穿幫的境地,幸運的是,得到了好心鄰居的種種幫助,使得在“貧困生”的核查階段順利通過。戲劇性的是,女主人公偷來的入學機會,恰恰是這位一起玩耍,學習的小夥伴——男主人公的,男主人公的爸爸甚至爲了幫助女孩“籌課外活動費”,冒着生命危險衝向馬路上的汽車,爲的就是用那撞得鮮血淋漓的雙臂所換來的撫卹金來挽回女孩的讀書機會。後來,女主人公的爸爸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學校是否像五星級酒店般設施豪華,也不是這所學校是否出過多少政客名人,而是這個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是否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把同伴當成家人,即使生活再困難,也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勇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本部影片以女主人公爲明線,男主人公爲暗線,通過男女主人公的入學波折,諷刺了社會上的所謂教育公平,已經淪爲權錢交易的.犧牲品,最後女主人公一家被男主人公一家的行爲所感染,其實感染的並非只是女主人公一家,而是每一位爲人父母和關心教育的人,花言巧語,陰謀詭計總會被人不恥和遺棄,勇敢與愛心纔是立足之本。讓我們懷揣赤子之心追夢!

《起跑線》觀後感3

今天和夫人去電影院看了部電影,很神奇,這部印度電影裏講的糟心事,分明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故事,片中的細節,幾乎每天都在中國上演,就連片名都特別中國:《起跑線》。

影片的故事一點也不復雜:一對印度服裝店的中產階級父母,爲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實現階層跨越(瞭解的人都知道印度姓種階級非常厲害),從幼兒園入園起,就拼盡全力想要進去德里排名最靠前的學校,以便日後一路高歌猛進,進入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日後能進入跨國公司,成爲社會上的精英階層。但這種學校只招收印度真正的富有階層和極少數一部分固定名額的貧困家庭優質小孩。於是虎媽虎爸因此走上了曲折漫長的擇校之路。

影片一開始給我的感覺就是:過度給與、過度保護。女主帶小主去玩出門的時候塗防曬霜、驅蚊液,即使小主的那句“媽媽,這個很粘。”仍然被無視,到了公園不斷的囑咐僕人注意這注意那等等,毫不誇張的說小孩就提線木偶,這種情況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包括我們自己。好比室內盆栽多肉綠蘿等、生命力永遠比不了室外景觀植物,一個溫室培養,一個經歷烈日風雨,我們確實要精心照顧它纔會長得更好,但是當你過度澆水、過度施肥。綠植最終就被間接謀殺了。世上最真摯的愛來至於父母,它應該是呵護、引導、糾正、榜樣的作用,而不是過度給與、過度保護。

影片中男主的資金實力屬於中產階級,他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經得到滿足,但是資金的實力並沒有使“尊重需求”得到滿足,在德里的學區房的派對上會因爲跳滑稽的舞蹈遭到不解甚至戲謔,會因爲小孩說印度語遭到孤立,會因爲自己的工作性質使孩子失去教育資格。這種尊重無法滿足需求,使人陷入一種焦慮之中,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必須去認可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價值,何須在乎別人的眼光、背後的言語。古有云“人比自重而後人重之”。

電影的主題就是印度版的“孟母三遷”,爲了孩子能進名校,幾度搬家,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當然最終也“如願以償”。當今社會我們更多的是重知識而輕德育,我們嘴裏所謂“起跑線”都是希望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從而忽略了爲人父母的起跑線,我們的個人成就、金錢實力或許已不可提升,但是我認爲父母的起跑線是德育的起跑線,而非物質的。例如王思聰,中國首富的兒子步入社會時父親給了5個億說道,自己出去折騰,不行了就回來繼承家業。就算你的小孩從小和他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可是小孩的將來你給不了。片中男主很經典的一句話“我想做一個好父親、也想做一個好丈夫,但是我得先做一個好人”。是啊!只有做一個好人你在孩子面前德育的起跑線才能帶着孩子一起前行。當今社會的企業家大多是60後,70後,當中有大部分是文盲,老乾媽的陶華碧名字都不會寫。所以我們一定要重知識的同時重德育。德育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也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就的基礎,在校園這片本應是天真無邪的淨土,卻也難以免俗。父母除了要關心孩子在校的成績如何,更要關心孩子心中的感受。

喜歡文字,有事沒事喜歡無病呻吟,來到簡書。希望結識更多喜歡文字的人,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無病呻吟。

《起跑線》觀後感4

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爲女擇校演繹“孟母三遷”的故事,雖然題材聚焦當下熱門的擇校話題,卻在點映時讓不少觀衆樂出聲。多數觀衆表示觀影過程非常輕鬆愉悅,也有部分觀衆表示有些情節讓自己哽咽,不刻意煽情,但有着感同身受的力量。雖然電影中涉及到擇校、學區房、入學面試等現實元素,但導演卻選擇了用輕鬆的喜劇來呈現,不僅能從電影中照見現實,更能從這對印度夫妻身上看到愛的力量,尤其是片中拉吉和米塔這對夫妻爲了女兒入學搬到貧民窟學區房後“水土不服”的情節,更是讓人又好笑又心酸,“原本以爲印度電影就是燃,就是感動,沒想到可以這麼歡脫,還能讓人思考更多”。亦有觀衆表示《起跑線》打破印度電影的煽情套路“個人覺得好看過《摔跤吧!爸爸》和《神祕巨星》,更好笑,也更貼近我們的現實”。

據瞭解,電影《起跑線》在印度上映時就曾引發媒體和觀衆的討論,票房成績與同期上映的《神祕巨星》不相上下,更在有“印度奧斯卡”之稱的Filmfare中力挫《神祕巨星》獲得最佳影片的殊榮,同時伊爾凡·可汗所飾演的拉吉更摘得最佳男主角獎項。不少觀衆表示影片中父親的角色有溫度,有厚度,“吵不過媽媽的時候,特別可愛”,“爲了女兒很拼命,也有很多手腕,但沒有丟失良心”。不少帶着孩子參加點映的家長覺得這樣題材的電影國內太少,“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沒想到孩子很喜歡”,“我孩子說這是他的心聲,我可能要重新考慮他的教育問題了”。該片在年輕觀衆當中的認可度也頗高,“忍不住深思”,“在職場上有時會被逼得無路可走,就像(電影裏)爸爸那樣,但他的選擇確實感動了我”。

該片點映時,不少觀衆對於媽媽米塔的焦慮感同身受,執意要上最好的學校,進行最好的教育,認爲這和當下的情況太過相似,有年輕女觀衆分享自己的經歷,“想起那年中考沒有考上時我媽的樣子,真的心疼,女主角演的真好”。電影《起跑線》中這對活寶夫妻爲了讓女兒接受最好的教育,從普通人家“穿越”到上流富人區,又“穿越”到貧民窟,在媽媽米塔一次又一次對“最好”的追求中引發層層笑料,同時也帶來思考——所謂的最好,對於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好嗎?不少觀衆很認同父親拉吉最後的演講,認爲現實很強大、擇校很重要,但“成爲什麼樣人更重要”,拉吉那句臺詞“如果你都不是一個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個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引發了他們的強烈認同。不少年輕觀衆有感於爸爸拉吉最後的正能量選擇,表示“很戳心、卻又很溫暖,有一種善良和底線在”。

同時,電影中上流富人區和貧民窟的兩極展現,也讓觀衆對孩子應該窮養還是富養有諸多討論,窮養練意志,富養開眼界,年輕父母觀衆覺得“只有當了父母才真的能切身感受到這個問題,怎麼選擇都很難”,未婚觀衆則認爲要給將來第一次做父母做好足夠的準備,“如果自己不能成爲好的父母,就無法給孩子做榜樣”。影片中關於人格教育的討論倒是幾乎達成一致,“學校教育無法替代家庭教育”,“人格教育要以父母爲表率”。

《起跑線》觀後感5

教育一直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對於"放養式"和"精英式"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爭論從來都未曾停息。這個寒假,我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內涵,引人深思。

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起初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爲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鍛煉出卓越的競爭力,方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奪得先機。這種觀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爲他們的親身經歷。這對夫婦在生意場上小有成就,但作爲貧苦出身的他們,不會英語,也缺失高等教育,頂着"暴發戶"的帽子,讓他們飽受上流社會的唾棄,且與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但妻子米圖非常激動地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爲她覺得正是因爲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的象徵。"

令人印象頗深的是拉吉第一次爲女兒報名,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後面,因爲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爲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事實就是沒有父母願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排隊無果,拉吉則高價尋求名校諮詢機構,按照諮詢顧問的要求進行了各種努力仍未被名校錄取。後來聽說名校對貧困家庭孩子有錄取名額,又咬牙假扮窮人,搬到窮人區生活,接受名校派來的調查員的審覈。最終他們如願以償地獲得了名額。

但最讓人心酸的莫過於拉吉的貧民鄰居,他爲了給孩子湊足學校收取的課外活動費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險去碰瓷。這種情況,當然是比較極端,甚至說是過於戲劇化,但它確實反映出,在爭奪教育資源的路途上,窮人已經被逼上絕路。

此情此景也讓拉吉意識到了自己正剝奪了一個窮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權利。而後拉吉爲糾正自己的欺騙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學校,到名校主動提出放棄孩子學籍,並當衆講述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從名校退學,去上普通的公立學校等。影片的最後我們才從女兒皮雅的臉上看到那久違的輕鬆的笑容,這笑容裏沒有父母的約束,而是一種重獲自由般的喜悅。

給我的思考是也許很多家長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優等的教育,其實不然,並非每個孩子都適合學習,並非每個孩子都能接受所謂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隨學業上的"優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權衡利弊,"放養式"教育有點順其自然的意思,但並不意味着放縱,適當的放手是孩子成長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教育的理念是會被社會的導向所左右的。絕大多數學校和家長心中都有種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績論英雄。嘴裏說的最多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優異。我們往往很侷限地通過成績去評判一個學生的優秀與否。其實教育全對不僅是侷限在成績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養。與其父母的全權包辦,倒不如適當地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人生的路不止一條,每條路途都是荊棘滿布,但每天路的終點都將會是不一樣的一方天地。

《起跑線》觀後感6

人們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經線”,但“起跑線”到底是什麼 ?帶着這個疑問,我觀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對起跑線有了新的認識。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印度父母爲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千方百計地想將她送到最好的學校的故事。他們先是購買學區房,爲報名連夜排隊,找教育機構諮詢,甚至想去賄賂校長,最後,聽說排名第一的學校的校長不願招收做服裝生意的孩子時,又打起貧困生名額的主意,他們僞裝成窮人入住貧民區,並順利拿到入讀名額。最終,他們卻選擇了公立學校。 “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他們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但不得不說,他們對孩子的愛是偉大的。我們的父母也一樣,耗費大量金錢,爲我們報了各種輔導班、購買學位房……想盡辦法給我們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

我由衷地欽佩劇中希亞姆及他的家人。他們勤勞善良、樂於助人,無私地幫助拉吉一家。希亞姆知道拉吉的工資被扣光了,居然從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半給他們。最後,爲幫助拉吉的孩子籌學費,竟不惜碰瓷,將賠償的費用全部交給拉吉。看到這裏,我感動不已,這是多麼高尚的品質啊!他們雖然窮,可比起那些有錢卻爲富不仁的人來說,他們更值得尊敬。我要學習他們這種善良、無私奉獻的精神。

電影還用詼諧的手法描述了教育的不公。上層社會的孩子自出生開始,就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順利地升入名校;而普通人以及窮人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學校就讀,孩子從一開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線上。電影的尾聲,拉吉因良心愛到譴責,向校長坦白自己靠欺騙的手段獲取了入學名額,希望把名額還給鄰居希亞姆的孩子。沒想到校長居然因爲希亞姆是真正的窮人而拒絕他的請求。教育的商業化讓拉吉感到憤怒,他在入學典禮上說出真相,揭露了校長的虛僞,但臺下的家長們卻選擇了麻木、冷漠,只有妻子米塔爲他鼓掌。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不禁爲拉吉的正直、勇敢而喝彩。他在用行動引導女兒做個誠實、正直的人。這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有一次,數學單元測驗卷發了下來,居然是100分!我興奮不已。老師講評試卷的時候,我發現有一道題做錯了,可老師判了正確。我的心亂了,如果告訴老師,肯定要被扣分;如果不告訴老師,這不是我真實的成績,跟弄虛作假有什麼區別?正當我糾結萬分的時候,想起了老師和家長曾一再告誡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成績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誠信,就會失去老師、同學們的信任。想到這裏,我便在老師講評完試卷後告訴了老師。事後,老師給了我一個大大的贊。看了電影,我很慶幸自己當時做了正確的選擇。

父母都想給孩子畫一道最好的起跑線,但如果只爲了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那就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得不償失。觀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我認爲,擁有一顆善良、誠實、正直的心,纔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