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戲曲進校園活動觀後感

戲曲進校園活動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下面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了戲曲進校園活動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戲曲進校園活動觀後感

  戲曲進校園活動觀後感1

今天,在我校開展了第一屆“戲曲進校園”活動,我們懷着興奮的心情去觀看了戲曲表演。

小時候,看見自己的爺爺和奶奶看戲曲時,我總認爲他們實在很老土,趕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賞了戲曲後,我才被戲曲震撼了。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川劇變臉。看了很長時間,經過仔細觀察,我終於知道了變臉的“廬山真面目”。其實變臉人的衣服後面有一個機關,每次要變臉時,我都注意到變臉人的手會往背後伸。

還有使我高興的一齣戲,一個白鬍子老爺爺,頭上戴個有“翅膀”的帽子,這個節目快把我笑死了。老爺爺戲沒有唱多少,但表演非常厲害。他頭上的兩個“小翅膀”很神,爺爺頭晃晃它就一直在轉。老爺爺走路,走着走着摔倒了,倒下時還一直在吹鬍子,從中看出老爺爺的功底很深呀,表演完後,主持人說爺爺練了二十多年了,我都驚呆了,不愧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吶。

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

  戲曲進校園活動觀後感2

戲曲,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藝術的博大精神,源於它立世五千餘年。

在這個星期三的上午,我們十一小學迎來了戲曲進校園的活動。同學們都一個個懷着激動之心來到了現場,在學校搭起來的舞臺上,演員們一個甩袖猶如一道和煦的春風,將京劇的氣息撒至操場的各個角落;一個邁步彷彿讓人身臨其境般,掉入了京劇的大殿。我們在演員們身上看到了戲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麼乏味,而是令人沉醉於此。同學們的目光緊盯着舞臺上的演員,眼中充滿了讚歎的神色,好美麗啊!原來京劇也可以演繹得這麼灑脫,富有虛實的色彩。舞臺上演員的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不愧爲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演員們汗水的背後除了努力,更是堅持,演員們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來的,卻在臺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員們精彩的表演結束,臺下同學們的掌聲猶如陣陣波濤,席捲了整個校園,叫好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演員們謝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學們的讚美聲中,也表達了他們內心的喜悅之情。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我相信,中國的京劇必定會閃耀出它璀璨的光芒。

  戲曲進校園活動觀後感3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比如:我們河南的是豫劇,北京的是京劇,四川的'是川劇,河北的梆子,安徽的黃梅戲……

俗話說:“親身下河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11月3號下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迫不及待地去後操場觀看豫劇。主持人不僅爲全校師生講解了豫劇的基本知識,還帶領大家欣賞了四大板式的節奏和傳統曲目,如:《花木蘭》、《擡花轎》、《三哭殿》、《鍘刀下的紅梅》……中間主持人請同學們上臺跟着老師學動作,一個多小時的演出,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師生們一次次熱烈的掌聲。

戲曲進校園活動,不但讓我感覺戲曲是我國傳統藝術的瑰寶,是珍貴的,而且需要我們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續這份輝煌。

  戲曲進校園活動觀後感4

近年來,很多人認爲作爲國粹的戲曲藝術在時代大潮中逐漸喪失了生命力,並且現在的青少年已經逐漸疏遠了這些藝術,戲曲與年青一代的代溝或成爲青少年與優秀傳統文化漸行漸遠的縮影。

事實上,戲曲離孩子並不遠,從動畫片《大鬧天宮》到《天書奇譚》,都包含着戲曲元素,而今所謂的與之疏離,只是他們沒有在完整意義上認識戲曲,纔出現了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忽視。而戲曲文化也應在傳播中緊跟時代,以逐漸消除其與年輕人之間的代溝。

戲曲曾被人看作過於高雅、不接地氣,難以融入新時代的現實生活。事實上,戲曲進校園的探索證明,傳統戲曲不是陽春白雪,也不是下里巴人,它在不同歷史時期扮演着不同角色。傳統戲曲要贏得觀衆,必須結合現代觀衆的興趣點,把握時代性。把原本被束之高閣的“老玩意兒”——戲曲引入校園,能彌補媒介傳播時代的“新”人羣與戲曲傳授傳播“舊”模式之間的陌生與隔閡,讓戲曲從校園走向大衆視野,從校園範式教學走向戲曲舞臺。如此,戲曲進校園才更具普遍意義。

實踐表明,戲曲並非不時尚,而是需要新土壤。無論戲曲進校園是遵守傳統的“供奉型”戲曲,抑或追求市場的“供應型”戲曲,兩種形態的校園傳播都發揮其獨特性,給年青一代愛上國粹的機會,發現戲曲的美、欣賞戲曲的美、傳承戲曲的美、展現戲曲的美。“戲曲進校園”需要更多的戲曲教育家審時度勢,按照藝術發展的邏輯和規律,適當地加入新的時尚元素,挖掘戲曲劇種選材、文化價值內涵、傳播方法創新,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學生學習戲曲文化,並融入生活,形成惠及大衆的戲曲審美風尚,贏回流失的觀衆。

進校園的戲曲可以用豐富的實踐形式,以把握時代性,讓青年學生迷上戲曲,可以通過開展興趣班先啓蒙,如崑山、閩南地區等地舉辦的融入當地文化的地方劇種戲曲興趣班,河南的把“梨園”融入校園,北京的“國戲杯”戲曲小票友大賽,深圳寶安區的搭建平臺開發戲曲教育功能等,都是有益的嘗試。

“戲曲進校園”的藝術實踐無論在舞臺上以“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呈現綜合藝術之美,還是在歷史、民族、文學背景下傳達文化訴求,都以實際行動緊跟時代,把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價值觀需求高度融合,給予下一代精神文化之養分。“無聲潤物三春雨,有心護花二月風”,當戲曲融入時代大潮,融入人們的現代文化生活,就更容易讓學生感受戲曲之美,溫潤其心靈,啓迪其靈感,淬鍊其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