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後感寫作方法指導

觀後感寫作方法指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觀後感寫作方法篇一:讀後感寫作技巧

觀後感寫作方法指導

【擴展閱讀篇】

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纔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 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

注意點:

1、吃透文義。寫讀後感之前,索要寫的對象文章或者書籍要讀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讀不透,寫的時候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寫讀後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萬不要說教別人,令人味同嚼蠟。我看過一個孩子的讀後感,從頭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對別人指手畫腳,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鑲嵌其中,滿以爲光彩奪目,實則堆砌材料。讓人不願意讀下去。這是很多孩子寫作的共性。

一、首先了解"經典式"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銜接。因此,讀後感的中心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樑)

結感(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感點,就是你讀後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點。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爲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注意:很多孩子的讀後感,複述完故事內容,就開始寫感,翻來覆去,就幾句話,就是多寫一點,也是不着邊際,一盤散沙,主要是缺乏"感點"這個橋樑,顯得很突兀,過度不自然,不順暢。

二、掌握"經典式"讀後感的寫法

第一步:擬主標題,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寫《 xx》讀後感,別人讀的時候就引不起興趣,會想到這樣沒有主題的讀後感會不會浪費時間呢?如果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就會讓人有一種樂於閱讀的心思。所以,雖然也可以不要主標題,但是我還是建議擬主標題。過江龍進來的文章都學會了擬主標題,如:《愛是戰勝邪惡的天然屏障--讀《哈里.波特與魔法石》有感 》、《擁有一顆平常心--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感》、《謙虛功的基石-讀《謙

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個人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樣,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寫,一定要結合感點,否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第二步:述讀--引講述:在通常情況下,要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注意點:1、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2、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4、"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成功的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了一半。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長或者與主題不相符,就會讓人反感。

第三步:感點--議議,就是緊承前一段"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

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注意點: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纔能有感點的成立

第四步:發感--聯"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注意點:1、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遊離於感點之外。也就是你選的例子和所講的道理和感點要有共鳴,不能另立一個論點。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一些孩子在聯繫實際的時候,所選的題材和 感點貌似相似,仔細一對比,表達的思想不一樣,這樣就讓讀者看不明白你在說什麼了,切忌。

2、發感還要聯繫實際,深入論證。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3、聯繫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着邊際。

第五步:結感--結

結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

注意點:1、不管怎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說一些不着邊際的話。表決心式的結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2、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或發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首尾呼應,暗合標題,都不失精彩。

當人們讀到一則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而產生一些感觸、聯想和體會,把這些感受行之於文,便是讀後感。讀後感寫作訓練是把範文講讀和寫作訓練兩個環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綜合訓練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面就從讀後感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讀是基礎。讀後感包括“讀和感”兩個部分。“讀”是“感”的基礎,“感”因“讀”而觸發,沒有“讀”也就無所謂“感”,

所以讀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讀原作,準確全面地把握原作寫作意圖和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然後在此基礎上對原作恰當的引述。爲下面的“感”醞釀情感,使“感”有堅定的基礎,這樣不但有助於立論的確立,而且本身就是爲立論服務的一個有力的論據。離開了對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讀後感就成了空中樓閣,而缺乏高度的語言組織和概括能力,寫作時往往陷入對原文冗長的複述而喧賓奪主,對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則是學生寫讀後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這裏的感,既不是離開原文的空發議論,也不是對原作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觀念的啓迪下產生的新的觀念,是心靈的閃光,是認識的飛躍。

一般地說,讀後感的“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通過對原文思想的進一步闡發,來表現作者認識的深化。例如第四冊課本中的練習,對何其芳《我爲少男少女們歌唱》這首詩寫讀後感,就只要引原作要旨並加以闡發。另一種情況是作者在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新的觀點。例如《多好的草地也會有瘦馬》一文反映的是實際生活中哲理性的現象。從本文體現的普遍原理出發,可以獲得關於人才問題的新的認識。即優越的條件能爲人們創造更多的成才機會,良好的環境也必將對一個人的成才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如果不努力,對良好的環境不加以利用,客觀條件再好,又有什麼用呢?因此,不論是對原作思想內容的進一步闡釋,還是在原作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觀念,都必須體現作者認識的進一步提高和深化,力求新穎別緻,切忌蜻蜓點水,不深不透,這樣纔算真有所感,感到了實處。再次,聯繫實際是關鍵。讀後感既要從原文出發,但又不能侷限於原文就事論事,而要聯繫自己、他人、社會的實際,有的放矢,展開聯想,深入挖掘,寫出“感受”的普遍意義來。

因爲讀後感的生命在於“聯繫實際,有感而發”。所謂聯繫實際,一般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聯繫現實生活中與材料有內在聯繫的人和事,以此來作比較、對照。二是要結合自身生活經歷中一些有代表意義並所供材料聯繫緊密的生動事例。通過豐富的聯想,引用古今中外能證明論點的事例或富有哲理的理論論據,既可充實文章內容,也可深化中心論點,加強文章的說服力。所以從本質上講,讀後感的寫作過程,就是作者以原作的主題爲指導,分析研究

實際問題後,將獲得的新的觀念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思維過程。 爲了進一步說明讀後感的特徵,將讀後感與一般議論文加以比較。讀後感是議論文的一種。和一般議論文一樣,它們都是表達作者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的。它們都是作者以已往的知識積累爲前提,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對於客觀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對於一般議論文來說,作者認識某一客觀對象時的知識前提,在作者大腦中是渾然一體的,缺乏專一性和單指性,而讀後感的作者在認識某一客觀對象時,離不開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但知識和生活材料之間似乎還缺少一個契機,還沒有形成一個凝聚點,原作則對於作者起了一種啓迪作用,是作者認識深化的動因,由於這種啓迪,才使作者以往的知識聚集在一個焦點上,使某一客觀對象的本質爲作者所把握,從而產生新的飛躍。 那麼,讀後感的結構應是怎樣的呢?它可用“引——議——聯——結”四個字加以概括。 “引”就是用敘述的方法轉引材料:或引觀點。或引有關內容。但“引”不是照抄。而應該用概括的語言把所需材料簡明扼要地引述出來。 “議”就是以所引原作的思想觀念爲基點生髮開去發表議論。在敘述結束時,用一兩句話點明原作所包含的中心,使文章中心明確,觀點鮮明,爲統率下文所展開的豐富聯想。 “聯”就是在原文基礎上,結合社會生活的實際來談,或者把有內在聯繫的人和事作比較,使發表的感想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感。 “結”就是對全文的題旨有所歸納或總結,或強調中心,或提出希望,或表明態度等。 除“結”之外,其餘部分的次序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動。 讀後感寫作其實並不難,只要堅持經常練筆,積極思考,認真積累寫作材料;關心生活,觀察生活;同時學一些寫作理論,掌的一些程式,肯定會使自己的文章異彩紛呈

觀後感寫作方法篇二:讀後感的寫作技巧

一、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感。寫這種讀後感,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麼感想(當然感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麼感想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四、寫讀後感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爲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爲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爲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爲全文議論的中心。

觀後感寫作方法篇三:讀後感的寫作技巧及範文

怎樣才能寫好讀後感呢?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點是“讀”。“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寫讀後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認真思考。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 分析和評價,纔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繫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點。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 。

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

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覆想,反覆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第四,要真實自然。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啓發。

浙江人身邊的中小學課外輔導專家

從表現手法上看,讀後感多用夾敘夾議,必要時藉助抒情的方法。敘述是聯繫實際擺事實。議論是談感想,講道理。抒情是表達讀後的激情。敘述的語言要概括簡潔,議論要準確,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

從表現形式上看,也有兩種:一種是聯繫實際說明道理的。這是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一個道理的正確性,把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動活潑。另一種是從研究理論的角度出發,闡發意義。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闡明一個較難理解的思想觀點,或估價一部作品的思想意義。它的作用是從理論上幫助讀者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這一種讀後感的重點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論性較強,一定要注意關照議論文論點鮮明、論據典型、中心明確突出等特點。

《斑羚飛渡》讀後感

看了《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我的心裏掀起了千層巨浪,感慨萬千。它描寫了一羣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爲了贏得種羣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

每一隻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都意味着有一隻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這是一種爲了種族的延續而甘願犧牲自己的偉大精神!是一種用生命爲下一代搭起一條生存道路的精神!“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沒有一隻老年斑羚從註定死亡的那撥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撥去,它們的心裏很坦然,很踏實:爲了下一代,我們有了堅定的勇氣,可以無悔地犧牲自己,完成這一幕悲壯的斑羚飛渡。

我敬佩這些勇敢的斑羚,特別是鐮刀頭羊,他沒有做人類的奴隸,沒有做人類的囚徒。“只見它邁着堅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絢麗的彩虹。”它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維護了種族的尊嚴。而有的人,卻甘於屈服,在生死抉擇之際,他們毅然選擇了在他人的膝下苟活,只爲了一己私利。這是可恥的自私矇蔽了人類的思想,衝昏了人類的頭腦,埋沒了人類的心靈。

但有的人也具有和老斑羚們一樣的犧牲精神,那就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本來能逃生卻爲了救別人而犧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譚千秋老師。這是一位英雄的教師,當救援人員發現他時,他雙臂張開着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活了下來,他卻永遠離去了。

還有一個小男孩手刨四個小時從廢墟下救出了同學,但他的雙手卻血肉模糊,他就是馬健。

他們的心靈是偉大高潔的。假如我們能搏擊藍天,那是他們給了我們騰飛的翅膀;假如我們是擊浪的勇士,那是他們給了我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們是不滅的火炬,那是他們給了我們青春的光亮。他們和斑羚們一樣,都是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爲他人付出全部的英雄,他們是我們的驕傲。

在讚美斑羚的同時,我也爲那些狩獵的人感到心痛,他們是罪魁禍首。大自然是需要和諧的,雖然我們是最高級的動物,但其他的動物依然有它們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它們也有深愛的夥

浙江人身邊的中小學課外輔導專家

伴,也有感人至深的親情,但幾聲槍響,破壞了它們的安寧,讓它們失去了美好的家園。這對我們來說並不算什麼,因爲我們不是斑羚,但對它們來說呢?失去親人的痛苦又有誰能體會,人們爲什麼不能和它們和諧相處呢?畢竟它們也是生命,我們大家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將心比心吧,蒼天最終還是讓斑羚們繁衍了下來,這是它們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而我們人類,從來不需要用任何的代價來換取生存的機會,和它們相比,我們幸福多了。它們用無私感動了上蒼,它們的善良代代相傳,這一飛渡的壯舉譜寫了生命的樂章,也帶給我們深深的自責與愧疚。

其實,生命需要奉獻與犧牲,這樣纔有意義。當你的生命爲他人開一朵花,你生命的芳香就會燦爛一片;當你的生命爲他人增添一份溫暖,你生命的芳香就會沁人心脾;當這一切在你的心田盪漾着漣漪的時候,你一定會感受到一種溫情關愛的芳香。我想,那些爲了救年輕斑羚而失去生命的老斑羚們一定也是這樣想的。

我合上書,閉上眼,只聽見窗外蕭蕭細細的雨聲,那一幕情景,依舊栩栩如生,只是生命已去,再多悔恨的眼淚也只能化作春夜的一絲細雨,滋潤那片曾經茂盛歡騰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