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鄉愁》有感推薦(精選22篇)

讀《鄉愁》有感推薦(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鄉愁》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鄉愁》有感推薦(精選22篇)

讀《鄉愁》有感 篇1

小時候的郵票讓人感嘆流逝的時光偷走了美好的童年。把母親和郵票聯繫起來,可以想象老先生的童年一直有慈母相伴,而收集或者把玩郵票則是老先生童年的最愛。童年總是因爲單純,無憂無慮而讓人難以忘懷。大多數人讀到這就會想到自己的童年,有美好童年的開始沉浸在對童年的回憶中,童年不快樂的就開始羨慕老先生。

長大後那窄窄的船票和新娘聯繫起來,讓人遐想那張船票引發了一段多麼動人的愛情故事,也許這個愛情故事伴隨了老先生大半身。愛情一般發生在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戀愛中的人看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們相信世界充滿愛,往往把以前認爲是惡的事物看成是善,同時變得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東西,也變得特別感恩,甚至感謝上天賜給了自己生命。經歷過愛情的人回首往事,細嚼當年的癡情、浪漫和甜蜜,感覺十分美妙。

後來寫到老先生在母親的墳頭前祭拜,在與母親兩世相隔的事實面前,老先生十分無奈和悲傷。人生六苦裏面就有“傷離別”,與親人的分離造成的痛苦可見一斑。

最後老先生爲大陸與臺灣因一灣淺淺的海峽不能統一而憂傷,展現出一個炎黃子孫對祖國統一、和解的渴望。淺淺的海峽與兩岸六十年的分離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只有團結才能強大,讓人感嘆智慧的中國人不應該被這淺淺的海峽阻隔這麼些年。期望兩岸統一也表達出老先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短短的幾句話,沒有華麗的詞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後四句每句都把鄉愁比作一個具體的事物,形象生動,並用我在這頭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頭做進一步的描述(或者說是應答),這頭和那頭的呼應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時空阻隔的距離產生了無盡的鄉愁。四句話的對仗也十分工整,讓人想起唐詩宋詞和對聯的嚴謹。

最初讀這首詩,是在電視上聽溫總理讀最後兩句,當時覺得這兩句道出了愛國志士對祖國統一的祈盼。很快我找到全文細讀一遍,發現這首詩濃縮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愛情、親情、愛國情,婉婉道來,讓人禁不住遐想詩句背後的故事,並對老先生人生經歷中這些最難忘的情結產生共鳴。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再讀一遍,才發現他表達出的這幾種情結,原本就是當代普通中國人一生的經歷。

有人說鄉愁是一種文化,老先生描寫的四個場景都讓人聯想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童年的郵票讓人想起當時郵票作爲新事物被大衆關注(連小孩也參與其中)的.郵票文化。船頭的新娘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用“同舟共濟”來形容恩愛夫妻的愛情文化。在墳頭懷念母親展現出中國人追思親人的祭拜文化。淺淺的海峽阻隔兩岸讓人想到中國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統一文化。離鄉的人鄉愁,經過一個甲子的歲月,親人的印象也許會變得模糊,但故鄉的文化被代代相傳下來,這種文化常常讓散落海外的華人子弟不辭萬里奔波,到炎黃故里探尋祖輩的足跡,最終形成一種華人特有的尋根文化。

這是一首簡單明瞭的詩,普通大衆的詩,也是寓意深刻的詩,所以註定要廣爲流傳。有人說人生如夢,歲月如歌,我要說人生如夢,歲月如詩。

讀《鄉愁》有感 篇2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總能悄悄勾起遊子對母親的思念,妻子的不捨和國家的熱愛。

整個小詩充滿着音樂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還有四個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韻律之美。

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

少時,在外求學,和母親用書信傳遞彼此間的掛念,用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最讓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親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雲散。還有一條淺淺的.海峽阻隔着兩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沒有用十分華麗的辭藻,氣勢磅礴的句式,卻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將這種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們心靈的殿堂裏。

讀《鄉愁》有感 篇3

當初上學時因爲離家近,所以也沒有多大的感觸,直到畢業工作多年之後才終於有了切身的體會。

自從20xx年參加工作以來,和家人的聚少離多已變成了常態,自從當初下定決心投身鐵路事業開始,就意味着與家人的團聚往後會少之又少,工作與家庭的不能兼顧這已變成大多鐵路職工的傷,每年的國慶節及春節這兩個相對來說時間相對長一點的假期便成了與家人團聚的爲數不多的日子。子女在成長,父母在老去,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是心馳神往歸心似箭,歸程卻總是戀戀不捨。

以前,鄉愁是每天的放學鐘聲,我在教室裏,母親在家裏。當我從小學到中學的這段時間裏每天就盼望着,放學的鐘聲一響,每個孩子都急切的往家裏趕,因爲在家裏母親已將可口的飯菜做好等着放學後的我們來吃,然後“某某某,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便是我那時的回憶。

後來我到了大學,回家的時間很少了,那時候真的感覺自己不再被家裏管着了,變得渾渾噩噩,與家裏的聯繫也變得日漸稀少了起來,整天要麼沉迷於網絡,要麼出去玩,只知道自己享受,完全荒廢了學業,同時對家人的關懷也很少了,直到臨近期末才匆忙去複習功課,出來的成績也可想而知並不怎麼樣。這個時候即可以說我是迷茫的,也可以說我是頹廢的,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一點規劃。當然對於團聚這個詞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後來,鄉愁是長長的鐵軌,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自從參加工作之後回家的機會變得很少,而且第一次有了距離上的概念,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以前只是紙面上的數字,現在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距離,每次回家的路程艱辛自不必說,父親已經50多了卻還在工地上打工,而母親則一個人在家務農,每次給父母的電話基本都是一些噓寒問暖的話語,唯一盼望的就是什麼時候假期的時間能長一點,這樣對於我們離家遠的職工能回家一趟。

現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去年,春節回家,記得母親的身體不好,一直在掛水,到年前的前一天才有所好轉,然後就沒怎麼注意。年三十晚上和母親在家裏包的餃子,然後守歲,還和父親半夜到廟裏去祈福。之後就是從初一到初五的到親戚家拜年,我和父親每次回到家,母親就爲我們端出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然後和我們拉家常。那些天雖然平常,但也很幸福。然後我假期到了,坐的是最早的班車,父親和母親都來送我,但沒想到那卻是母親最後爲我送行。

之後母親被診斷出肺癌晚期,雖然我們全家都想着盡一切努力挽救母親的生命,但是由於發現的太晚,已經無法控制了,最終於2個多月後撒手人寰。對於母親的突然離世,我很愧疚,以至於每每想起總是潸然淚下,覺得自己以前疏於父母的感受,陪伴他們的時間太少,而且還不夠成熟,總是讓他們擔心。這也成爲我現在只要一休假就回家陪父親,而不是像其他同事那樣去旅遊的原因,因爲我對於母親的遺憾不能再在父親身上重演。

小時候不識鄉愁,長大後待得識鄉愁,已是舉杯消愁愁更愁。離家的孩子心中的總是少不了牽掛,往往是思念到深處眼淚止不住的流。我曾經問過父親是否願意跟在我身邊到我這邊來生活,他說捨不得咱家的那幾畝地,其實我知道,他是捨不得那生養他的土地,並且那也是他和母親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是他,是我的根,他想守護我們的歸宿。對於父親的決定我雖然理解,也感到心疼。從我離開家鄉的那一刻起,鄉愁已經在我心中紮下了根,時刻提醒着我——常回家看看。

讀《鄉愁》有感 篇4

當風吹起,追求自由的種子展開翱翔的翅膀,斷絕了羈絆,在未知的世界中盡情的探索,忘記了遠方的思念,忘記了故土的牽掛,似乎在這片新的天地中可以找到永久的寄託。然而,當暮色降臨,夜空中沒有了熟悉的星影,月光冷冷寂寂再也沒有溫暖,淚,無知無覺,悄然流下,在眼眶,在心田。

十幾年的風雨拼搏,終於,在那一刻,熟悉的故土,眷戀的家人,再也無法成爲羈絆,瀟灑揮手,面朝夕陽,踏上遠方征程,沒有一絲留戀,不再顧及挽留的目光親情,留於身後的只有柏油路上淡淡的斜影。

或許,就像那一顆顆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種子,在這片未知的新奇世界中,一切都可成爲前進的理由,都可化爲強而有力的脈動。無盡的好奇充斥於血液之中,彷彿興奮劑般催生着四射的活力。這裏,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爲之奮鬥的一切,這裏會有我的榮光,會有我的驕傲。

時間,真的流水般,白駒過隙的消散,不再是初來乍到,沒有了原先的興奮,短短的'歲月消磨,突然間心中有了莫名的悸動,想要在夜風中狂奔,在月下嚎叫。

那夜,在冷寂月光的陪伴下,我走向了荒無人煙的叢林小道。

風,狂奔中,在耳畔呼嘯——嗚嗚……,伴隨心碎聲,突然淚流滿面,慢慢的緩行,任憑淚水肆虐,無意間靜靜的擡頭,月,終於明白,爲什麼會有那莫名的悸動,真的好熟悉,好熟悉——故鄉的月,故鄉的風。

彷彿一瞬間,回憶,蒙太奇的閃現,流水似的在腦海中流過,徒勞地雙手掬起,卻在指縫間流逝,默默的倚樹而坐,任風呼嘯,任月縈繞。

回憶,努力的回憶,淡淡的模糊影像,勾起的沒有視覺,卻是難得味覺,當風捐雜着草木的在鼻尖飄過,恍然間,久違的味道,深深刺激了味蕾。那是家的味道,家的芳香,強忍了眼際的淚,緩緩閤眼,慢慢品味瞬間的感覺。剎那間,家,瞬間置身於以爲原本早已淡忘的家中——那是門,厚重的門,緩緩打開,打開了外界的封閉,打開了心中的枷鎖,走入短暫離別,卻恍若隔世的家。手,慢慢的撫摸,傢俱的絲絲紋路,書桌上熟悉的刻印,陽臺上那顆顆翠綠的植被。一切都是那麼的熟悉,都是那麼的催人。

心際間,暖流淌過,恍然明白,家,就算風箏飛的再遠,控線的手永遠在那刻有羈絆的家中。

或許,追求自由的種子,不會永遠的耐住寂寞,總有一天要展翅翱翔,想要衝破家的羈絆,然而,無論飛的多遠、多高,總有一天會明白,家,是生命中永遠的羈絆。

讀《鄉愁》有感 篇5

《鄉愁四韻》的作者把鄉愁比作了江水、燒痛。是的,鄉愁令人痛苦,就像蛆附在骨頭上。家鄉就在眼前,眼眸卻不能回去。

作者小時候,鄉愁像郵票,可以你來我往,可長大後,船行不太方便,後來啊,與母親已是陰陽之隔。現在,目送着大陸,在海灣的另一頭。

余光中曾受過這樣一句話:“如果鄉愁只有純粹的距離而沒有滄桑,那這種鄉愁是單薄的…”。而《鄉愁四韻》增勢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最早接觸余光中詩人的詩是初中是血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這頭;長大後,鄉愁十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方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藉助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是武將鄉愁具體化、形象化了。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思念,渴望祖國的的統一。

但是,在《鄉愁四韻》一詩中,是人將他熾熱的思鄉之情繫成一根紅線,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這四個意象系統的組織起來,是的鄉愁不再只是純粹的距離,更具有滄桑之感。

讀完了《鄉愁四韻》,我對詩人和他的.詩有更一步的瞭解和認識。我能感受到詩人對祖國統一的執着。作爲一名出生在大陸,成名與港太的愛國詩人,他的字裏無不充滿了對中華民族和中華傳統文化深深的依戀和執着的堅持。深受思鄉的煎熬,是人喊出了他心中的吶喊:“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如此一詠三嘆,熱情而又奔放的愛情躍然紙上。

已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隨着時間的消磨,鄉愁並未減,只能一杯一杯地飲酒。可李白說:“舉杯消愁愁更愁。”肖邦曾在生命結束時說過:“請把我的心臟運回我的祖國。”即使葉落了,也要歸根,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不是和樹一樣嗎?

我從未有過鄉愁,從未離開過哺育我的土地,熟悉的泥土依舊芳香,鳥啼依舊清脆,河水依舊清澈。

成語你來我往: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如: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候,張幹辦在宋江面前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着宋江一個,不敢下手。”又如:在過去的歲月裏,他其實只知道人和人之間存在着恩怨,恩恩怨怨,你來我往。——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十三章

成語恩恩怨怨:指人的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如:王朔《我是“狼”》:“當你認定十年韜晦已足以使人們忘卻你和你下決心幹掉的那個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你便開始行動了。”

讀《鄉愁》有感 篇6

《鄉愁》,是余光中寫的一首詩,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爲主題的詩篇,這一首就是其中情深意長,語音動人的一首。余光中雖然離開家鄉,來到臺灣,但是,他是一個只愛祖國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寫出了他的一顆眷戀祖國的心。同時,也寫出了臺灣人民對大陸家鄉的懷念和摯愛!《鄉愁》一詩,寫出了余光中離開故鄉的思念,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和那彎淺淺的海峽都表現出作者的思念家鄉的心,然我們感受到作者思念家鄉的一片芳心。《鄉愁》這首詩能表現出作者對祖國摯愛,那麼我們更應該摯愛祖國,即使身在他鄉也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余光中有首新詩《鄉愁》我十分的喜歡,它讀起來餘音嫋嫋,韻味十足,它膾炙人口、廣受歡迎,在平淡之中見真味。朗誦起來的時候可以將潛在我生命裏的激情被激發起來,這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具有普遍性,與中國詩歌史上的鄉愁主題詩歌在情感內涵上完全吻合的。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的美,寄託着異鄉遊子對家鄉的思念與眷戀。從詩中我們可以提煉以下四個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並與時間來了個遞進: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呵、而現在。表達了作者漫長的人生經歷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之情。第一節中寫的是母子生離之愁,魚腹雁足,此愁尚可聊加慰藉。第三節中寫的是母子死別之愁,陰陽路殊,此愁已是永恆的憾恨。不管生離抑或死別,遊子鄉愁的核心都是指向對母親的.思念。而《鄉愁》中的愛情是如此纏綿悱惻,美麗動人的。

成語膾炙人口:膾炙人口[kuài zhì rén kǒu],意指膾,細切肉;炙,烤肉。膾、炙皆人間美味,“膾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愛吃,或比喻美妙的詩文爲人所讚賞、傳誦。語出唐·林嵩〈周樸詩集序〉。後亦用“膾炙人口”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源]唐·林嵩〈周樸詩集序〉(據《全唐文·卷八二九·林嵩》引)乾符七年,閩城殞賊。悲夫!先生名樸,字見素。生於釣臺,而長於甌、閩,與李建州頻、方處士幹爲詩友,一篇一詠,膾炙人口。[典故]唐僖宗乾符年間,周樸因遇黃巢之亂,不屈從黃巢而被殺。樸死後,僧人樓浩蒐其詩百篇,編成《周樸詩集》二卷。唐人林嵩爲《周樸詩集》寫了一篇序文,文中說到周樸一生淡泊名利,放縱心靈於山林宇宙之中,視富貴如浮雲。與當時的建州刺史李頻、處士方乾結爲詩友,其間往來之詩作,都是“膾炙人口”,爲人所稱美傳誦的好作品。文中“膾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詩文爲人所讚賞、傳誦,後則亦用來比喻事物精妙而備受稱誦。

成語纏綿悱惻:悱惻:悲苦的樣子。舊時形容內心痛苦難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轉淒涼。如:晉·潘岳《寡婦賦》:“思纏綿以瞀亂兮,心摧傷以愴惻。”又如: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纏綿悱惻的忠臣。——朱自清《經典常談·辭賦》

讀《鄉愁》有感 篇7

在南國暖暖的春陽中捧讀臺灣著名詩人席慕蓉的《鄉愁》,我真正體會到了“讀好詩文如飲醇酒,讓人齒頰留芳”這句話的含意。席慕蓉將縈繞於心頭的情愫,用簡短的七行三節詩進行概括,讓人沉醉,引人共鳴!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築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起句比喻精巧,鄉音如歌,如清遠悠揚的笛聲,在每一個有月光的晚上吹響,飄蕩在遊子的耳邊,纏繞在遊子的心房!試想一年四季有幾個晚上沒有月光啊,這就隱喻出遊子無時無刻不在懷念故鄉,真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詩人緊接着用了第二個比喻:“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築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時光流逝,故鄉的輪廓在遊子的腦海中是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卻又無法一一道出,心頭便會因此油然而生出一絲惆悵,一陣迷茫,彷彿與親人離別時執手相看淚眼,朦朧的淚光中看不清對方的容顏。此句竟是如此的傳神,如此的貼切。“離別後築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築永不老去”,詩人用“沒有年輪的樹”,寫出鄉愁的永恆,無論離開故土多遠、多久,遊子心中的那份思念將永遠不老,永遠鮮活如昨。品讀全詩,我不由得爲詩人精妙的連環的比喻喝彩!

余光中先生也曾作膾炙人口的《鄉愁》詩,詩中用“郵票”、“船票”等意象來寄託自己的故園之思、家國之戀。相比之下,我認爲席慕蓉的《鄉愁》更含蓄雋永,更意味深長。詩人用巧妙貼切的比喻、清新飄逸的文筆,抒發內心深處那至真至純的鄉戀。那字裏行間洋溢的詩情畫意,如迎面吹來的縷縷楊柳風,如淺香飄飛的幽幽香茗,讓人心醉神迷!

讀《鄉愁》有感 篇8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後,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餵食、打理羽毛。但也爲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裏,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隻,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捨不得捨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爲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捨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雀慄”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爲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於人,也屬於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爲了私慾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於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爲保護動物獻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成語無所不容:沒有什麼不能容納。極言其寬廣。如:清·龔自珍《太倉五中堂奏疏書後》:“是故君父之慈臣子,無所不容,教誨委曲,至夫斯極。”又如:他的氣量大,幾乎是無所不容。

讀《鄉愁》有感 篇9

讀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綠濤,是那片羣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寫出了對祖國無限的懷念,而我只是對故鄉太多的思念,卻也是這支拙筆所能承受的。

家鄉的山,不知從何時起牽動着我的心……

小時候,山是普通的,永遠披着那件墨綠的紗衣。

我的家鄉在高原,到處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護着這片寧靜的土地。小時候,見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爲太常見,就覺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卻沒有答應她的挽留,匆忙離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紗衣……

長大後,山是神祕的,綿延而來卻不知要走往何處。

我已不再是那個無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壓力重重壓上來。終有一天我疲憊的坐在長椅上,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綠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着青衫的小姐,讓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來,怪不得許多畫家喜歡畫山。作家喜歡寫山,因爲她散發着國最古老的氣息,庇護了我們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說過,祖先們是被人陷害貶到這大山裏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撫固化了他們的憤恨,平靜了那顆爭鬥的心,吸引着祖先們而忘記世俗的隱憂。他們也爲我們留下生存的印記,可能是眼前的這棵大樹,也可能是腳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記下了這一切,飽滿深邃。山給了流浪之人一個安寧的處所,給了後人一個神祕的身影。

而現在,山是神聖的,卻不知從何時漸漸模糊了。

即將離開家鄉,站在人來人往的月臺上。這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人們不停地走着,來的腳步聲掩蓋了去的腳步,而去的腳步也掩蓋了來的腳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幾批遊子呢?月臺是流動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腳步顯示出了什麼,或許是浮土焉能紮根……

踏上遠行的火車,夜裏隱約看見山在向我揮手,是挽留還是告別。再醒來已是午後,窗外是一末末綠影閃過,是山,正如我當初不肯爲她停留一樣,只是匆匆而過,而我,只是呆呆地望着。時間漸漸從山肩爬過,染紅了那件綠衣,卻又多了幾分妖嬈,最終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來時,習慣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丟的孩子一樣手足無措。就這樣,連最後的告別也沒有對我說。就匆匆離開了。有時望着天出神時,彷彿會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綿延伸長,是伸向故鄉的吧!

歸巢的鳥兒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幾聲,便消失在山中,因爲山,是故鄉!

讀《鄉愁》有感 篇10

鄉愁也許是一枚郵票,也許是一張船票。總而言之,這就是詩人——余光中內心想表達的含義。如今,詩人已經離我們而去。那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詩人的內心,來表達我們對他的深切懷念吧。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後來輾轉來到了臺灣。然而他的這首《鄉愁》感動了無數的華人讀者,紅遍了大江南北。詩中,詩人將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心靈爲之一顫。

當時他才22歲,卻被國軍所抓。離別前夕,余光中對家人說“我會快去快回的。兩三年的光景,我就會回來團聚。”然而誰也沒有料到,他一別大陸好多年。他的母親在大陸這頭,默默地等待了漫長的半個世紀。然而,大海無垠,海上沒有一隻扁舟將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送回來。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頭髮,盼幹了淚水,直至生命的盡頭,依然沒有盼到自己的兒子。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段感人的片段。當年蔣經國偶然看到路邊的.一塊石碑,上面深深地刻着“我要回家”四個大字。這幾個字對我的感觸很深。當時這些有家不能回的老兵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排遣自己的思鄉情緒。然而,從這四個大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想要回到祖國大陸的決心。

“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夢中,他們回家了。發現那裏只有一片青草地。再望過去,只是一片大海。海的另一邊,是母親苦苦等待了半個世紀的雲崖。那裏,有母親流過的淚水,有母親踩過的腳印,有母親無奈的身影。想到這裏,我的眼淚又情不自禁地掉落下來。

詩人想要表達的含義在詩中說不盡,道不完。那時詩人的心情,又有誰能深深理解呢?

讀《鄉愁》有感 篇11

離家有多少個風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個想家的黃昏;離家有多少裏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裏鄉愁的延伸;離家有多少個曲折,就有多少次淚蒙雙眼。再一次讀到余光中的《鄉愁》,思緒就再一次回到了那個魂牽夢繞的地方。

如一隻剛會飛的小鳥渴望投入藍天的懷抱,用雙翅劃出自己人生的美麗弧線,卻怕遇到狂風雨淋,一個帶着慈愛的聲音如一股強大的力量從您的嘴邊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隻小鳥,就勇敢地用雙翅打造屬於你自己的天地,於是我學會了飛。

如一匹剛會獨立生存的小馬渴望投入草原的懷抱,用雙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卻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堅韌無比的擎天柱從你的眼中瀉出:孩子,既然你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於是我上路了,當我不經意地回首時,我看到您滴落的淚,在屋舍的那根炊煙的伴隨下,顯得那樣的真實,真實得讓人感動,真實得讓您蒼老。

開始了離家的生活,失意時我想起您用鋤頭堅強地砍倒一個個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擋地排除萬難,於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時,我想起每一次您拉着那頭黃牛從太陽裏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來明天,於是我學會了怎樣對待成功;淚落時,想起您鄉音濁重的話,男兒有淚不輕彈,使我知道我的淚是什麼……

漂泊在異鄉街頭,沒錢的時候最想家,也往往在這個時候問自己,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會是那個最想家的人嗎?

會!我會的.!家鄉您在精神上給我如此之多,您讓我學會了飛,學會了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種種,我無時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園。每逢佳節更是如此,但家鄉的距離讓我無奈,卻想起席慕容的詩句:曾在綠樹白花前,那樣的輕易的告別,二十年後的我魂魄夜夜夢歸故里。

冒着淋淋細雨,走出兩行走向家鄉的足跡,我渴望有這麼一天,這種渴望強大如山崩,莊嚴如死亡。

讀《鄉愁》有感 篇12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自古以來,多少遷客騷人抒發過這種“思鄉之痛”。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隱埋在思想深處的痛。大部分寫鄉愁的詩,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種牽腸掛肚的思念,它們道盡了中國人對家鄉和故土的依戀之情。

余光中在《鄉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出了富有新意的鄉愁情緒,這與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的極其鍾愛是分不開的。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此詩除結構、韻律很美外,在語言上還表現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表事物名稱的詞表現的是意象美,鄉愁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用這些詞表達出來後就將其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也就是說,詩人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此外,詩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這四種都具有象徵性的事物聯綴起來,使整首詩構成了一種真誠柔和的基調。美在富於變化的量詞。“枚、張、方、灣”這些量詞運用得很精當,它們在詩中富於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詞到表大事物的量詞,體現了詩人的鄉愁是一步一步昇華的,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美在重疊的形容詞和反覆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淺淺”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淡寫,使鄉愁濃縮於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襯出濃烈的思鄉情緒。

各節中重複出現的“鄉愁是……”,音韻和諧,體現了詩的音樂美,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將詩人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揮之不盡的鄉愁之心表現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美在表示時間的詞。“小時侯、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四個時間詞,表現了人生的四個階段,以空間上的阻隔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強,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充滿着無窮變化之美。美在顯示空間隔離的方位詞。

“這頭、那頭、外頭、裏頭”這些方位詞很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覆使用就能營造出一種字字關情、琅琅上口的韻律;它們還與結構相似的小節共同形成節奏美和整齊美,也爲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讀《鄉愁》有感 篇13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麼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麼是鄉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着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爲“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後,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髮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裏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着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着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着。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愁嗎?多想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啊!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裏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髮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麼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後再也沒有相見。現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臺灣啊,母親的頭髮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墓就埋葬在故鄉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讀《鄉愁》有感 篇14

《鄉愁》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爲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爲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着色,那色彩便是鄉愁,層層加深。

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唯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裏,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長大後,爲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於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到後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詩到了這裏,感情加重,悲劇氛圍更強,載不動,許多愁。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裏,詩人的鄉愁得到了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簡潔而有韻致的美讓人感動,讀完後對於詩歌所傳遞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體會,詩不長,卻很意味深長,是值得一讀的好詩。

讀《鄉愁》有感 篇15

初中開始,我就不和姥姥住了,搬到了離學校較近的房子。

從前,因爲爸媽工作忙,而且年輕,不會照顧孩子,所以我人生的第一輪,就全由姥姥帶大。小時候的我,“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算是嚐遍了,就沒有姥姥不會做的菜,只要吃過她做的飯,你的舌頭就絕不再是普通的舌頭,而是“貪吃舌”。也正因爲如此,我變得比其他小朋友都胖。想當年我出生三個月的時候,重量就已經趕超我妹妹現在一歲零三個月的重量。姥姥卻還不嫌棄我,倒是怕我負重過大,把腿壓彎了,連路都不讓我走——得抱着。

漸漸長大,姥姥操心我的'事反而更多,早上一定要扎麻花辮,或做各式各樣美麗的髮型。她開始教我禮儀,教我如何打理自己,晚上,她又會拿白醋給我泡手,再搓上蜂蜜,最後抹油,必須是從大洋洲來到的綿羊油。那精細程度一點都不亞於一個手模的護理。

後來,我走上熒屏走上劇院,她也不會錯過我任何一次演出。同時也更加會注重我的形象和身材,給我熬了一種她所謂“祕方”——紅豆湯。所謂紅豆湯,聽起來簡單,製作起來相當困難,紅豆、薏米、大棗、綠豆、花生、葡萄乾、黑豆、一點點蜂蜜……還有許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神祕組成成分,都是需要前一天晚上泡上,第二天再大火熬製兩小時的,同時也配合着槐豆水,一粒一粒槐豆,都是我上學的時候她上樹採的,導致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我,一個寒假瘦了八斤!這“祕方”真是管用,哈哈。

紅豆,又名相思子,現在啊,我每天最想念的就是豆香裏帶蜂蜜甜味的紅豆湯。

讀《鄉愁》有感 篇16

“離鄉的遊子,也會常常想起自己的故土”。月光所照,皆是故土,雙腳所踏,皆是生活。離開家的五天,我也常常想起我的家人。

我的母親是個很“穩”的人。第一個是體重穩。不知怎的,聽說她生下我就開始變胖了,第一次聽還以爲是我的原因,其實啊,是她自己吃的是越來越多,所以才變胖的。第二個是做事穩,她是個做事情不慌不忙的.人,我們越是催她做菜,她越是不着急,到了最後,只用幾分鐘就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菜餚。有一種愛,發自肺腑而止於喉舌,不動聲色,卻深沉有力,那就是我對我母親的愛。

我的父親是個“超人”。我小時候喜歡玩具,每次都要求父親買,長大後才知道,小時候從他手裏拿的買玩具的錢,是父親用汗水辛苦換來的,而他答應我卻是如此快速——“買”。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卻飽含了他對兒子的疼愛。我的父親是個平平凡凡的人,他給不了我什麼,卻什麼都給了我。他喜歡喝冷飲,於是我現在每次回家都會提前備好,就等他一起回來喝。大愛無言,致愛無聲,感謝父親爲我遮風擋雨,我也會用我的方式來回報。我愛你,我的“超人”父親。

我的兩位姐姐則是家庭的“搗蛋”小能手。每個週末她們都變成了“科學家”,客廳就像是她們的實驗室,各種不同樣式的美食被她們製造出來。而我就像實驗室裏幹苦力的,爲她們跑東跑西。偶爾不滿的時候,她們還會給我一個理由——“就當是減肥咯……”。然而我的“減肥”效果好像也沒有很突出,反而我越來越胖了,快樂也由此而發。我時常因爲我有兩個姐姐而感到自豪,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浮誇的點綴,只要回家,就是幸福。

我的家,是我心底最美的地方。它承載着我們一家子的喜怒哀樂,記錄着我們姐弟仨的幸福成長。門口的水田,蜿蜒的水溝,嬉鬧的游魚都陪伴着我的童年,如今魚兒長大了,我也長大了。一份思鄉情,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根在哪裏。是呀,家給了我們可以放蕩不羈的安全感,只有家,纔是我們身後最堅實的避風港,最放不下和牽掛的地方。

在校五天,也想家五天。

讀《鄉愁》有感 篇17

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出去外面看一看,看看不一樣的世界。考完高考曾放下豪言,分數上了一本就報外省的大學,去長長見識。可惜夢想就如一個玻璃球,你握在手中越緊,它越容易破碎。最後,我選擇了一間離家說近不近,說遠不遠的大學。原本以爲會很灑脫的我,卻飽受思鄉的痛苦,彷彿離開了家,靈魂就丟失了一半。

如果思家的感覺有味道,那它會是什麼味道呢?是鹹的吧。分明記得軍訓的時候,因爲不適應新環境,常常在夜裏啜泣的時候,因爲水土不服,病倒在牀的時候,一個人在宿舍孤單的想着家的時候,那眼淚的味道就是思家的味道。是酸的吧,分明記得打電話時候故作堅強告訴媽媽我很好,那在眼裏打轉的眼淚告訴我,思家的味道是酸的。是甜的吧,不善表達的父母卻不時打來電話,電話那頭關切的叮嚀和囑咐,讓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愛,那種像孩童渴望棒棒糖而又如願以嘗的快樂的甜。

如果有一種東西可以承載着思家的`感覺,那它會是什麼呢?是詩人筆下的長江水或海棠紅?是那一條電話線,牽扯着兩頭的思念;是那一張車票,搭建了兩頭的牽掛。常常看着電話,想着電話那頭可能會發生的遙遠卻又熟悉的事情,想要回去加入那看似沉悶卻又承載着幸福的生活。那一條我時常夢到的回家之路,那條寬廣的大道時常讓我做着一個美麗的夢,那條記憶深刻的小道時常會召喚我回到她的身旁,她是如此的近而又如此的遙遠,在眼前浮現又飄向遠方。常常望着學校邊的鐵路,等待那一天它把我送回我的親人身邊。

思家,一種觸摸不到卻無處不在的感覺,很微妙卻又難以形容。我把思家的味道裝進記憶的瓶子裏,偶爾打開呷一口,別樣宜人:把對於家的思念珍藏在記憶的那個最柔軟最純淨的角落,偶爾把它翻出來溫習。有人說:鄉愁未必真的是愁。對啊,有了那種對於家的牽掛,對於家的思念,纔算是真的長大。

讀《鄉愁》有感 篇18

趁着美麗月光,細嗅風中那微不可查但熟悉的味道。 ——題記

對於鄉愁,人們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還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們現在生活在高樓林立、鋼筋水泥的世界裏,耳邊卻充斥着擾人的車鳴聲、重金屬音樂的聲音。而故鄉那連牆皮都開始脫落的小土房,承載的卻是最天真無邪的我們。

故鄉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濃雲以及雲海裏閃爍的星光。從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飛燕到雨過蒼茫的滿庭綠蔭,都好像淡描着依稀的夢景。

眼前好像總會浮現一個場景,母親站在田埂上感受着稻田成熟的味道,父親在旁邊悠閒地喝水,而奶奶在一旁看着她那幾只雪白的大鵝。一切都那麼祥和,安靜,連微風也帶着稻香,好像回到兒時……

帶上一抔故鄉的黃土踏入那個燈火闌珊的世界,那抔不起眼的黃土卻也成爲一種心靈的依託。“鄉愁,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愛,是一種複雜的'感情,是一種對故土和親人濃濃的思念和依戀。”我思念故鄉,思念那片留下我深深足跡的土地,思念門前那在秋天結滿果實的大樹,思念那條任我嬉戲的小河,思念那早已腐朽的木橋。也時常會想起爸爸帶我去那顆他年幼時栽下的果樹下摘果子,會記起媽媽帶我在河邊看那些自由自在的小魚,會夢見奶奶拉我去鎮上買零食……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間小蟲底唱,茂林中老樹吐綠,村子裏炊煙裊繞,白水青田,記憶的深處始終對那方土地有着清晰的畫面。

讀《鄉愁》有感 篇19

最近,偶然讀到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詩《鄉愁》,覺得甚是喜愛。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短短四句詩,就向讀者講述了詩人小時候就離家求學,與母親只能書信來往的情景。對母親的思念之情、對往昔的追憶之感躍然紙上。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長大以後,詩人結了婚、成了家,而心畔卻依然縈繞着那絲絲縷縷、扯不斷理還亂的鄉愁,因爲,這時的鄉愁,又多了幾分對愛人的牽掛與依戀。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是啊,生老病死乃人生之常態,無人能抵擋的住。詩人長大了、成熟了,母親卻去了。一座矮矮的墳墓,卻永遠阻隔了詩人與母親,思親之情灑滿天涯……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結尾一節,深化了主題。雖然遠離祖國,卻仍盼望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是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又怎能隔斷這至親至近的相連血脈呢?

縱觀全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四個簡單的時間副詞卻精確地架構起人生旅程的'各個階段。[點評]概括簡潔到位。在詩人的人生中,“鄉愁”一直都伴隨着詩人左右,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路途的這頭是故鄉和親人的翹首以待,而那頭則是詩人的思念和牽掛,是詩人羈旅多年感受到的疲憊和思索。

讀《鄉愁》有感 篇20

讀一首好詩,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重讀余光中的《鄉愁》,我才真正體會詩中那濃濃的鄉愁。

對於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遊子,“鄉愁”便是他們心中永恆的主題。

幾筆平素的語言中,滲出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一張小小的信箋寄去了對母親的問候,帶去了一份鄉愁。長大後,一張窄窄的船票,那是與新娘的相聚,載去的是一份離別的鄉愁。後來啊,一方矮矮的墳墓,是那割捨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遊子的心,誰能讀懂,這簡練的語言中又濃縮了多少的情感!從小時候的鄉愁到現在的鄉愁,同樣的鄉愁,不同的心情!從思鄉、思親昇華到思念我們偉大的祖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大陸和臺灣,但是它又怎能隔斷兩岸深情的呼喚、企盼和守候呢?那一聲聲從心底發出的'呼喚,對大陸、對祖國母親的呼喚,對渴望祖國統一的呼喚,將怎樣震撼着中華炎黃子孫的心啊!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覆地詠歎,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鬱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遊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遊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於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裏。那是一個遊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遊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遊子能真正理解遊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着一樣的血,忍受着同樣的痛,有着一樣的心情,也有着同樣的鄉愁,因爲我們中國人有着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讀《鄉愁》有感 篇21

當我在讀書報上第一次看到對《中國的鄉愁》這個書名時,唯一的反應就是掏出手機寫在記事本里,回到寢室立刻在網上下單。吸引我的無非是“鄉愁”二字。

如果中國的文學主題都能幻化爲人,我想有兩個人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是盼歸的思婦,一個是漂泊的遊子,他們已經被鐫刻在中國人靈魂中的.最重要的角落,即使念起來也能體會到脣齒間的綿密溫柔。

對於這本書的作者,一羣日本漢學家來說,“鄉”卻有着不同的含義,吉川幸次郎先生的同名小文裏有一段話,可以讓我們一窺這羣日本漢學家口中的“鄉”之意——不管怎麼說,中國的思想,都是人類的故鄉之一,一到某種時刻,有意無意的,就在講述着對它的鄉愁。鄉已經不是具體的地方和人,它可以是曾在北京親手栽種的一株小花,可以是卯時飲得一口熱酒,可以是茴香,也可以是在京都的柳樹,它們都是穿越時空的鑰匙,讓他們得以回到中國的歷朝歷代,和過去的歷史發出共鳴之音。

着重推薦的則是所選的文章,須知這小書選輯的時間和人選的都剛剛好,中西碰撞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再難重現的時機,在這個時期在中國留學過的日本漢學家也再難碰到,人選和時機都很有意思,文章自然也很有趣致。若是要在國內找些對照,我以爲還是周作人的文章,所記多爲一些小事瑣事而引出的東西,卻不失學術性與趣味,淡而有味,實在是難得的精品。另外也有些和章炳麟、魯迅、周作人、胡適等交流的記述,也很值得一看。

過去有比現在更多的未來,鄉愁,還真是令人着迷的字眼。讀罷此書,心神寧靜,彷彿已忘卻積壓已久的作業,回到宋時那楊柳依依的西子湖畔了。

讀《鄉愁》有感 篇22

《鄉愁》,篇幅雖短,所折射的情感卻連綿不絕,一點一滴的思緒與相思凝結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響了一代人,不!嚴格的說應該是他所表達的情感。

母親與兒子,丈夫與妻子正如大陸與臺灣,我很想知道難道真的什麼東西能分割兩者。作爲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詩人的《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鄉愁在新的時代新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和深度;作爲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人,余光中更是無可挑剔,從詩文中可以體會得到他所表達的深厚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詩文描述了一個青年從小到大一生的經歷,從小背井離鄉,小時有的雖然僅僅是一張小小的郵票,粘連的是與母親之間深深的思念,還有那不盡的鄉愁!當青年長大的時候,按理說,在這個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理應無憂無慮鬥志昂揚拼搏向前。但鄉愁又化作一張窄窄的船票,他在這頭,妻子卻在那頭,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相思!無盡的愁苦。最後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鄉愁唯一給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墳墓。再看看我們自己,雖然與家人僅僅只隔數裏地,想到滄桑的父母還是不免有些傷懷。想到這,我想詩人的鄉愁裏的傷感多多少少的與我們的情感還是有粘連的。

詩人余光中以自己的個人情感感悟聯繫到祖國和民族,將其感情昇華至另一個更高的層次,撩起無數愛國人士的愛國之情。該詩情真意切,既抒發了自己愁苦之情,將鄉愁寫的淋漓盡致,又渴望祖國統一。他將臺灣與大陸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鄉愁就是現在分割大陸與臺灣的那條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我能清楚的感覺得到鄉愁以其強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領者我們,這也正讓我們知道了我們前方是光明的。詩中表達了何其壯大的愛國情感,不禁又讓我聯想到的屈原!哎,他們可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鄉愁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他的濃重的歸屬感,渴望迴歸“母親”的回抱。當然在詩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葉歸根迴歸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