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精選22篇)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不跪着教書》有感(精選2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精選22篇)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

在牀頭,我習慣放着幾本書。其實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時間看,有時純粹是爲了心安,有時是等閒暇時間拿起來翻翻,讓自己有所收穫。其中吳非老師的隨筆錄——《不跪着教書》,我看得最多,感受也最深。買此書,那還是去年夏天在杭城逛書店時不經意間覓得的,《不跪着教書》,一個很有骨氣、很有個性的書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強,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我激動地捧起來翻閱,“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閱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說?”和“在歡樂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顯現出一種爲人的道理,一種正直純潔的氣質。我立刻喜歡上了這本書。簡單地瀏覽之後,交款,攜書回來,細細品味。

輕輕打開書的扉頁,一看作者的簡介才瞭解到,原來“吳非”是王棟生老先生的筆名,他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是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於南京師大附中。他還是一位頗有影響的雜文家,獲得過首屆“林放雜文獎”,出版過好幾個雜文集,著有《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用人術》、《污濁也愛唱純潔》等。這次,他把近幾年來寫的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彙集成一本書,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書》。

這本《不跪着教書》記錄了吳非老師對當前各種教育問題的思考。書裏沒有什麼高深的觀點,也沒有那些晦澀難懂,拒人千里的理論,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來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有的是對教育現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學隨想,有的則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但是,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證着他幾十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條:"不跪着教書"。還有從吳非老師用心書寫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爲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氣而深深敬佩,對他充滿思辯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絕!這股力量讓我們思想徘徊者頓時猛醒,讓那些不思進取者努力奮進!

在《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一文中,吳非老師曾寫下這麼一段讓人振聾發聵的文字:“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常有教師批評學生作文‘沒有思想’,然而教師大量的所謂‘教學論文’與‘德育論文’完全是文件資料的克隆與重組,沒有獨立的思考,缺乏個人智慧。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喪失了獨立思考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這段文字可謂一針見血,切中了當今教育的要害。一個人,假如沒有自己的思想,那他只能是一個活在別人影子裏的人;一位教師,特別是一位語文教師,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那他所從事的教學工作只能是不斷地重複自己的勞動,其工作完全沒有創造性可言,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好像是從一個模子裏出來的壓縮餅乾,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個性,沒有個人的立場觀點,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成了名副其實的思想侏儒。

吳非老師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一文中秉持這樣的觀點:“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這句話,真可謂是實話實說,我們教師要堅持多讀書,才能讓自己成爲學生的表率,得到學生的敬重,讀書應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語文課的源頭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細流,照搬幾本教輔用書,而要有廣泛的來源。“征服”學生的不是強權和暴力,而是知識的光彩炫目。我們不能只是求別人,佈置學生的閱讀任務,自己先要去完成,還有不盲目地排斥時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學生對話的權利和主動。平時多與經典爲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導學生的閱讀。“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是當下流行的一句廣告詞,此言非虛!面對思想貧乏的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喜歡他的語文學科,喜歡他的語文課堂,實在是強人所難;要求他引領學生邁進瑰麗多姿的文學聖殿,走進浪漫自由的語文王國,也實在是“恨鐵不成鋼”!想想吧,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自己本身是“缺鈣”的人,要求其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患“軟骨病”,除非學生自個兒偷偷吃了“高鈣奶粉”,不然,要想學生強身壯骨便是癡人說夢!

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爲豐富自己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爲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研究思考,那麼,我們教師的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淨化了,生命就更有價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義了。吳非老師在《只要肯讀書》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說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說得多麼樸實,多麼中肯呀。他是期望我們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可是,在現實中,對於讀書,我們許許多多的教師沒有過高地要求自己,磨練自己。教師是離真理最近的人,按理說,我們教師應該是積極的讀書,然而現在,讀書有時也成了當下教師的“奢侈”。“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們教師應有這樣的思想認識,語文教師更應奉它爲至寶。假如我們語文教師平時不讀書,也不看報,課堂語言必然蒼白無力,學生聽之定然是索然無味。長此以往,語文便成了最難學的學科,語文課堂便成了學生最不歡迎的課堂了!用吳非老師的話說:“他們能把語文這種最有靈性的科目上得讓學生討厭,也真難爲他們啦!”

還有《讀好書如播種》一文,着實讓我感動了許久。文中由青少年犯罪的報道談起,倡導人們要抓緊讓孩子們進行文字閱讀。我覺得吳非老師說得很有道理。青少年的道德養成雖然途徑多樣,但是通過讀書獲得文明教養,通過文字閱讀淨化心靈世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吳老建議,讓孩子們睜開眼看世界的時候,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東西,接觸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誠實、友愛、自尊、善良、正直等等,讓愛和美充實孩子的心靈世界,讓崇高和尊嚴引領青春的目光。要想讓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從現在起,讓我們教師早日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捧起久違的名著,擠兌有限的時間,閱讀文學的經典,享用人類的文明,希望從此以後真正地告別跪着教書的歷史。

另外書中《讀名著竟成罪過》一篇也曾講到這麼一個例子:有個班主任介紹“思想工作經驗”說,有個學生迷上了世界文學名著,影響了學習,家長憂心如焚;經過她做思想工作,“該生改正了缺點,再也不看小說了”,後來成績名列前茅云云。對此,作者的感受是“我爲她的學生感到不幸”。讀好書就如播種,學生要讀,教師更應該讀。我們有的教師除了習題集練習冊,多年不買一本書,這樣談何人格教育,談何培養有修養的人才?人文閱讀只掛在嘴上,高喊的人文教育極有可能又被當成一種幌子。說起文字閱讀,自然會讓人聯想到文學經典,曠世名著,這些人類文明的精華,就像是一盞盞文明之燈,長久地照耀着世界。那麼,我們教師就要爲他們推薦一些非常經典的著作,要他們自由地暢遊在其中,盡情地汲取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像文中所說的“爲了學生迷上了世界文學名著,而憂心忡忡”。誠如吳非老師所說的那樣,一本好書就像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實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如果這些種子能夠在適時地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相信就會有真善美品格的萌發,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而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生活,就像一個人一樣活着。

不可否認,書中會還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們熟知的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現狀,揭示了這個現狀方方面面的社會根源,可以說,大凡與中小學有關的人們:家長,學生,老師,以及學校領導和社會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但又有誰能像吳非老師這樣直面現實,直逼人生,鞭辟入裏地揭開種種教育問題的瘡疤,並剖析箇中原因的呢?由此,就憑這點,我完全可以說,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寫就這樣一部站着的書。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讀完《不跪着教書》,我想這句話應當成爲中國教師羣體每個人的心靈拷問。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2

《不跪着教書》所收入的是吳非老師近幾年來有關教育教學問題的隨筆雜感,第一次遇見此書,便被它的書名所吸引,心裏就在想:“不跪着教書”是什麼意思?它的內容是什麼?

堅持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它並不是那種枯燥無味的教育理論專著,也不是那種純粹的教育敘事,而是利用教學中、生活中所見所聞所遇的小事,來發表對當前教育的思考和見解,從而表達作者對當前教育現狀的擔憂。

吳非老師本書中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我是從這四個方面來理解這句話的:

一、教師應當具備獨立思考的精神

培養獨立思考的學生,是當前教育最重要的任務。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成爲一個思想者,那麼首先是教師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個教師,只有成爲一個思想者之後,他纔能有充實的內心,才能始終充滿活力,才能以身示範,感染學生。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那麼教學的“創新”從何而來?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精神,那麼學生的獨立思考的意識從何而來?所以,教師要時刻自己思考問題,才能“立”好學生。

二、教師要有精神追求

現在如果一個教師對教學工作做機械重複,對學生的冷漠,對生活的冷漠就是對職業的褻瀆。傑出的教師之所以“傑出”,是因爲他們對新思想新事物很敏感,他們對未知領域不停的探索,對教學保持濃厚的興趣,在精神上始終追求着。教師有了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追求,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持激情,才能不斷的有所發現和創造。教師沒有了信仰,沒有了精神追求,那麼學生也就很難成爲站立起來的人。

三、教師要多讀書

教師要學會教書,首先應當會讀書,學會思考。通過多讀書,才能獲得文明教養,才能淨化心靈世界,才能拓寬知識面。一本好書猶如一顆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多讀好書,纔有可能始終站立着,我們把這些種子播種在學生的心裏,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學生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美麗。教師多讀好書,纔有可能始終站立着,也才能教會學生“站立”着。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3

聽了劉良華教授的報告,感受頗深,尤其是吳非老師寫的《不跪着教書》一文,讓人精神振奮,不能自已!興之所至,馬上從網上買了一本,僅用了三天就拜讀完畢。讀了吳非老師撰寫的《不跪着教書》,篇篇觀點鮮明新穎,振聾發聵,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身省,由此引出一個問題: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

有人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培育着祖國美麗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師比作無私的春蠶,爲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還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着學生美麗的心靈;更有人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

我覺得,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再說,教師自己的靈魂又由誰來塑造呢?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

那麼,教師究竟是什麼?其實,教師就是教師,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一對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就是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師就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樣,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我認爲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認真地讀書,不停地讀書,永遠地讀書,從書籍中獲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師“必須讀一百本書”的目標、每年推薦的“教師必讀書目”,對教師的讀書是一種很具體、很有效的指導。假如,我們的教師都有一些值得一讀的好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精力,爲豐富自己而不斷地讀書;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把讀書作爲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假如,我們的教師能夠邊讀書,邊研究思考,那麼,我們的教師生活就充實了,精神就豐滿了,心靈就淨化了,生命就有價值了,人生就有意義了。

有讀者說,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對目前中國教育的現狀的警示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過,作者僅僅是找出了中國教育的痼疾而已,卻沒有能開出拯救痼疾的良方。而我的體會是,《不跪着教書的可貴之處不僅僅是“找出了中國教育的痼疾”,而在於“開出痼疾的良藥”。不是嗎?如果你能仔細地、從頭到尾地讀完全書,你就會發現,作者在書中談到的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或者說痼疾,比如不讓學生讀名著、不讓學生請假過生日、不讓學生遲到、不讓學生組織課外活動,教師搞有償家教、教師接受學生禮物、教師接受學生家長宴請、教師要學生家長辦事,以及怎樣做一個出色的教師、做一名優秀的校長、做一位合格的父親等等,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還爲所有的閱讀者開出了一副普遍適用的“良方”,那就是:讀書。

吳非老師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吳非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兩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講課,看到坐在前排的兩位教師一直在說話,旁若無人,且時進時出,引得一些教師側目。教師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養,吳老師很費解,只好當場提請他們不要妨礙別人。還有一次,吳非老師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報告,千人會堂中手機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前後左右,教師都全無顧忌地高聲通話,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樣。吳非老師說,凡此種種,讓人感慨不已。很多時候,他都不忍指責同行,知道每個人都有具體的難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名師都是在一些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他說:“不管以後課堂模式如何,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上與孩子們說話的;無論如何,別讓孩子們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輕一代的教師“能注意知識的積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條件有限,那也要有點自我提高意識,哪怕讀點閒書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讀書不多,聽聽別人說讀書也行。”

教師讀書是關係教育成敗的大事。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就沒有教育信念,就沒有教育思考,就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活力,就沒有教育創新,一句話: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是天生的職業學習者,職業讀書人。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4

手中拿着南京吳非教授的教育隨筆《不跪着教書》已有一年多,因爲工作時間的關係,也因爲書的精彩。我陸陸續續地閱讀着,在這個學期終於初步把它讀完了。讀罷掩卷,心中的震撼卻不能平息。在這裏,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的一顆拳拳之心,爲着中國的未來而努力奉獻自己、永不言棄的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吳教授在書的序中這樣寫着:“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人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配有‘鑄造’這樣的詞條。”的確,教育並不僅僅叫給學生一些自然、人文的一些知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教給學生怎樣做人。當然,如何爲人雖不是僅靠學校一方可以獨立完成,但學校對學生的“爲人”教育卻是不可或缺的。對人的教育是本書中最大的亮點,也讓我印象最爲深刻。在選擇重點中、小學,拼命考取重點大學的全社會氛圍下,有多少家長關心孩子的“做人”;有多少人士明白國家未來的主人在未來是以怎樣的形態來生活;中國在他們手中又會以怎樣的形象出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天的教育者,應該考慮的更多,而不僅是幫助學生贏得一個好的學校而已。

在“不”書中,吳教授觀察着,憂慮着,反思着,更是行動着。他把自己的這種種思量和行動都記錄在了書中。本書一共分成了六輯“一、永不凋謝的玫瑰;二、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三、愛與敬重的閱讀;四、往高處飛!;五、‘實話’怎麼說?;六、在歡樂中沉思”。在這六個專輯中,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教育、對人生、對生命、對時弊、對專業、對教師羣體的一些獨到的看法和見解。在不同的角度下,我也感受着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他的筆觸或溫婉、或嚴厲、或辛辣、或滄桑。不論哪種,卻都讓我有茅塞頓開之感——原來教育可以是這樣的!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永不凋謝的玫瑰”、“善良的心是一盞燈”、“教師要有精神追求”、“理直氣壯談‘教養’”、“愛與敬重的閱讀”、“如果孩子們不懂得信任”等。

“永不凋謝的玫瑰”通過蘇霍姆林斯基與4歲小姑娘的故事來測驗,卻發現我們的學生會洋洋灑灑地說出一大堆道理,從道德角度來教育一位4歲的小女孩(故事裏,這個小姑娘把學校裏一朵最大最美的玫瑰花摘下來想給病中的奶奶看一下),卻沒有人想到要保護小女孩那幼小的美好的心靈。小女孩的這一行爲雖然與公共道德不符,可那卻體現了多麼美好的人性、人情啊!故事中大教育家表揚了小女孩,可測試中的孩子對這一行爲都持否定態度,我們的學生在應試教育中已經喪失了對基本人性的判斷了。這難道不足以引起所有教師和家長的關注嗎?

在“善良的心是一盞燈”裏,作者着重提出,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仁愛的稟賦,要教會學生善良。只有仁愛和善良才能讓大家覺悟,才能衍生出博愛,才能讓我們擁有自尊!

“教師要有精神追求”講的是上海的於漪老師,雖然年逾古稀,可她的職業敏銳和對新事物的追索,讓許多年輕人都難望其項背。而她能保持這樣一種狀態全因爲在她的靈魂中那種對事業的“熱愛”。有了熱愛的品質,教師才能知道不足,才能保有對職業的激情,才能不斷進修,才能不斷地有所發現和創造——我想這就是教師應具備的精神追求吧!

對於這本書的感受實在很多,可有些卻覺得自己見識太過淺薄,不敢妄加菲薄。但是,從這本書中,我深刻感悟了教育的境界,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認識。教師能不能成爲社會關注的羣體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管你偉大或平凡;貧窮或富貴,你都曾經有過自己的老師!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5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一個智者在談話。好久沒有靜下心來,認真地去閱讀一本書來補充自己的大腦了。這次學校爲我們提供的這些書,正是教師所需要的,尤其是我們青年教師,因爲我們是“教書育人”經驗的缺乏者,我們需要這類書籍來豐富我們的教育經驗。

剛來到閱讀室,我的眼神就被一本名叫《不跪着教書》的書吸引了,何爲“不跪着教書”?我帶着這個疑問開始閱讀起這本書來。

作者的“序”中有這麼一段話:“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如果教師是跪着教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那麼教師應該怎麼樣來教書呢,怎麼樣才能“不跪着教書”呢?

開篇的第一則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就深深感動了我。這是蘇聯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記錄下來的一則真人真事。學校的花房開出了一朵碩大的玫瑰花,全校師生都非常驚訝,每天都有許多同學來看,有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在校園裏散步,看到幼兒園的一個4歲的女孩在花房裏摘下了這朵玫瑰花,從容的往外走。他想知道孩子爲什麼摘花,他彎下腰親切地問,小女孩害羞地回答:“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訴她學校裏有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奶奶有點不相信,我現在摘下來給她看,看過我就會把花送還回來的。”蘇霍姆林斯基聽了孩子天真的回答又摘下兩朵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勵你的,你是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好的孩子。”

這則故事強烈地刺激了我,如果換做我是老師,我一定會不遺餘力從道德高度教訓這個4歲的孩子:花草也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可是我自己真正做到了嗎?這是不是就是對傳統的道德教育下跪了,經過這樣的教育大家都能板着面孔說出一番大道理,可是缺乏了對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與憐憫之心。

爲了“不跪着教書”我應該檢討我的教學。教師要教會學生學會同情。我們的學生首先是人,是需要關懷的人,教師的美德讓學生感受到了,仁愛的情感才能這樣傳遞下去。一位優秀的教師,應當是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也就是說教師首先必須成爲一個思想者,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懷疑精神。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教師人格獨立了,才能給學生良好的示範;思想獨立了,才能教會學生用智慧去懷疑,去判斷,去立論,去創新!

教育的藝術就是要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生喜歡有激情的老師,喜歡有激情的課堂,我們得靠激情感染學生。我們要和學生對話溝通,要展現所教學科的內在魅力,體驗老師的妙趣橫生。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對教學工作的機械重複,冷漠地對待學生,這樣的行爲就是對職業的褻瀆。有了熱愛的品質,教師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保有職業激情才能不斷進德修業,才能不斷地有所發現和創造。

想要不跪着教書,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多讀一些好書,從書中得到你的教育理想、教育智慧,從而增強你的教育活力。我將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堅持這一原則。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6

《不跪着教書》是王棟生老師的一部教育隨筆。在輕鬆的文筆中,透着作者點點思想和智慧,給了我許多啓發。

打開書,看了作者的自序,覺得王棟生老師是一個很有個性很有魅力的老師,序中有這樣一段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讓學生成爲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在巨大的麻木與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xxx給中國人帶來的巨大恥辱,想到下一代人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要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配有‘鑄造’這樣的詞條。”自序中總的闡述了他的一個思想:“教師應該是個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裏面有個句子,我覺得說的很對,“如果一個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教師一旦沒有了獨立思考,就無從提個人智慧,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正”,他會立刻匍匐在地。看到這兒,我似乎有些明白了爲什麼作者說如果教師是跪着教書的,那麼學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這本書一共分六輯,每一輯都有自己的主題,記錄的都是教育隨筆及教育問題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輯。他通過真實的案例和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及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老師,我的神),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面對挫折,學會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覺得這些纔是對學生這輩子有用的東西,對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教師是什麼?有人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培育着祖國美麗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師比作無私的春蠶,爲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還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着學生美好的心靈;更有人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覺得,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在生命的每一個季節,他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更不僅僅是工程師和蠟燭,人類的靈魂不可能通過一個固定的燃燒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麼,教師究竟是什麼呢?前段時間王老師來到我們學校爲我們講了一節課。那節課後,我明白了,其實,教師就是教師,“教師”這兩個字背後是一個更真實的字:人!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一對相互影響的夥伴、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鹽醬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樂,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師就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

而要做到這樣,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一文中,吳老師說,“一位教師,只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工作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爲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人。”“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們的學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師,需要偉大的老師。”

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出色,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作者說的對,那就是要堅持讀書,多讀書,而且善於思考。“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讀書應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不讀書也就沒有了知識的營養,也就不會思考,自然也就沒有了獨立思想的精神。

合上書,有很多話憋在心裏,卻不知道以怎樣的語言、怎樣的形式表達出來。讀王老師的文章感覺很親切,好像是在聊天,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讀公文般的刻板,說出來的道理卻很深刻。讀完“幸福的高三”,覺得自己感觸很多,特別想趕快進入高三的教學教育生活。高三,在好多人的眼裏是黑暗的、是沒有陽光歡笑的,作者卻告訴大家,高三是幸福的,因爲沒有什麼能比在十八歲時奮鬥一場更幸福的了!同樣,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幸福的,因爲我們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目標,並且一直在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奮鬥。

讀完整本書,腦海中有一句話蹦了出來:“我一直有這樣的觀點: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我不是個語文老師,但我覺得,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老師。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做到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要有批判的能力,要敢於說“不”,要敢大膽的表述自己想法和觀點。還有一句話就是:“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我覺得這句話對於我們老師來說,像燈塔一樣,在迷茫中指明瞭我們努力的方向。細想一下,這不就是終身學習的要求嗎?活到老,學到老,這不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嗎!但是,這個道理讓作者說出來,就好像跟你聊了會兒天,雖然平平和和,卻句句說到了我們的心坎兒上,讓我們自己發現我們就得去讀書。只要肯去讀書,什麼都好辦!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7

迫不及待地拜讀完吳老師的《不跪着教書》,我的靈魂經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滌,我似乎聽到了一個對人生、對生命無比崇敬和熱愛的教育思想者來自心靈的強烈吶喊,充滿了坦誠,詩意,也充滿了慷慨亦或犀利。在我眼中的吳老是那樣的年輕美麗,雖然他已年過半百,或許是因爲他的思想吧!

“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寥寥幾語發人深思:中國人曾經有着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文革又給中國人帶來恥辱,我們的下一代人很可能還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這是個嚴肅的問題,我們知道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麼這個重擔勢必落在了教師身上,試想教師如果是跪着教書,那他的學生只能是趴在地上了。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吳非老師所說的,得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得要有鐵骨,站直了教書!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從我們內心深處長出來,其長勢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我們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所以教師要有“心”:愛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純潔的心;要教會學生擁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溝通情感,用智慧啓迪智慧,用心靈觸摸心靈!在《永不凋謝的玫瑰》中蘇霍姆林斯基讓小女孩懂得了愛,懂得了感恩,她用手中的玫瑰花送給了奶奶和媽媽,教師就要有這樣的思想,讓學生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感悟,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

一位合格的教師,必定擁有獨立的思想,他就像是一盞燈,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夠長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我們得時刻想到,我們教師的工作是無可替代的,我們在追求一種幸福,不簡單地把工作理解爲謀生的手段。《不輕易地接受家長的饋贈》文中提到這樣一個難題:家長請你赴宴,並讓校長代邀,你不想去,可是看到校長很爽快地答應了,你不知如何是好,那個家長是市委書記,因爲工作忙,顧不上孩子,想請老師關照孩子,於是宴請全體任課教師並送禮。這種事情很多老師都遇到過,大多數人雖心有不願但還是赴宴了,吳老在這裏的做法是乾脆地回絕。沒有這個習慣,不破例。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只要能在教學上、品格教育上與學生溝通就行了,除此之外,不宜與家長過多接觸。因爲那樣對孩子不利,有可能會有優越感,同時教師的位置被動搖了,也喪失了他的職業自尊。我作爲市區的年輕教師,看完後真是受益匪淺。當面對這種情況時,我不能貪圖眼前的小利,而應該從學生的發展和維護教師的神聖地位出發,委婉拒絕,在我的心目中不存在特殊學生,他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我美麗,因爲我有思想”,教師如果沒有思想,那麼,“學校便只能教出一羣精神侏儒”。一名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寫信向吳非表示敬意,他卻感到苦惱和遺憾,因爲這是一名非常“聽話”的學生,老師教什麼就學什麼,高中三年,竟“從來沒有向老師提過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好象是猶太民族說的“揹着很多書本的驢子!”吳非因沒有在有限的時日內引導他接受正確的學習理念而後悔,不得不佩服吳老的自我反省精神,而作爲一名小學教師,孩子探索學習、勇於發現的精神應是從小培養的,那我們是不是更改反省呢?因此,我們及時啓發學生的發現和創造意識,讓他們真正地超越自我,關係到孩子的一生。

不僅如此,我清楚地聽到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從靈魂深處或者說從骨子裏流淌出來的椎心泣血的呼叫:“名校,你在追求什麼”?這是他對百年名校南師大附中,也就是他自己任教的學校發出的質問。因爲,“我們不能不憂傷地看到,名校的實際價值,幾乎等同於‘高考升學率’了”,教育是不能像工業生產的。此外,吳老的大學母校找了他好幾次,讓他填一張校友聯誼的表格,只因爲他是“正教授”級,吳老斬釘截鐵地拒絕了。

“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真的佩服吳老的勇氣和魄力,一種世人皆惑我獨醒舉世逐利我獨清的傲骨,一串串錚錚然擲地有聲的思想,閃爍着真理光芒的思想。教師因思想而美麗!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8

寒假讀了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從一開始的認同到嘆息到思考,我的思緒隨着一篇篇的隨筆起伏着。

在序言中吳老師寫到的困惑也正是我現在面臨的,會爲了一節課上的學生優異表現歡喜,爲了學生的麻木而痛苦。爲處於這樣的中國教學大環境而擔憂。

當成績指揮棒成爲衡量的標準,當主課老師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壓力,當學生爲成績奮鬥着,都從一開始的不情願到以後的無奈接受。其實作爲小科目老師的心也在顫抖,我們同樣也熱愛着自己的專業,同樣也希望自己的課程能爲自己的學生留下些印記,可能這些印記在學生以後的生活中會給他帶來無窮的樂趣。從一開始的困惑到後來的理解,從中我們體會到了許多。可是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惑我:“我們到底需要培養怎麼樣的人才?培養什麼樣人格的人才?”

當學生在成績的壓迫下變成功利的兩面派時,有種莫名的心痛。曾經他們是多麼天真善良的孩子。有時覺得自己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每每在學生麻木時吶喊疾呼。雖略有觸動,可還是收效甚微。此時會有一些氣餒。可總覺得自己還該做些什麼。試着用肖川博士的話激勵自己:“教育智慧只能從我們內心深處長出來,其長勢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我們的文化底蘊,我們的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所以教師要有“心”:愛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純潔的心;要教會學生擁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愛一切生命,懂得寬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溝通情感,用智慧啓迪智慧,用心靈觸摸心靈!我們首先應該是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的學習,要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通過一些真實的事例,找回他們的同情心,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這樣我們的學生纔可能成爲站直了的人。”

真希望自己能做到不跪着教書。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9

“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

是啊?我們班有學生喜歡抄別人作業,我會這樣跟他說:“凡事要自己動腦筋,你這樣直接抄別人的作業,還會有進步嗎?不要一碰到難點的題目,想都不想就放棄了。多動動小腦袋,你就會越來越聰明。”苦口婆心地說了一大堆的話希望學生能夠改掉他的壞習慣。可是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平時的做法,想想臉紅,說說慚愧:很多節課,我總是懶於思考。拿來主義,現成的教案拿來就走進了課堂。這時的我沒有考慮這教案是不是適合我們班的孩子,沒有考慮這篇教案的設計是否合理?我自己都做不到獨立思考,怎樣能要求學生去做到呢?

面對教育少一點盲從,少一點盲目地模仿和照搬,還是像吳非說的,多一點自己的思考。名優教師的課很精彩,但是不經過消化就搬來放到自己的課堂上,結果也會是很尷尬的。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那幾年,就是會把名師的課堂實照模照樣地拿到自己的課堂,可是卻茫然地發現怎麼學生沒有反應,怎麼學生回答的不是我想象中的?現在我明白了,那是因爲缺少思考。不一樣的老師、不一樣的學生、不一樣的學習基礎怎能用一摸一樣的課來上?

“我認爲,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真喜歡這樣的評價法!這纔是好老師的標準啊!一個老師好不好是由學生說了算的。從這句話中我讀出教給學生的不要是死知識,而是一種對學生的愛好,一種對學習的興趣。對於我教的語文學科,我就要用巧妙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們,讓他們知道語文的世界是多麼地美妙,要打開他們的視野,開啓他們的文學之窗,讓他們沉醉在語文的世界中。儘管有難度,但我找到了做好老師的努力方向。

“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

這句話似乎把讀書的作用給無限地擴大化了,不知道這樣的理解對不對?只要肯讀書,語文老師就能把課上精彩。只要肯讀書,就能教育好壞學生。只要肯讀書,就能成爲名師。我的推論未免有點牽強,但是我知道,讀書對於我來說是不斷地學習,增加知識儲備,增教強學底氣。總怪這個世界太浮躁,總怪事情太多,沒有時間好好讀書,其實是自己的心浮躁,不能好好地靜下來。少一點遊戲時間,少看點電視,點亮一盞青燈,泡上一杯清茶,讓我拿起書來靜靜地讀吧!

“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

我覺得,在教師進修問題上,也得用這句話。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然而恰恰在這一問題上出現了令人尷尬的局面。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現在一些教師並沒有提高自己的意識,誘惑太多,在一些學校裏,一線教師幾乎成了“無能無用”的代名詞,一些教師到了教育崗位,很快就鑽營仕途,不願意鑽研教學,在他們看來,辛苦半生從事教學不如弄個小官做做。

這本書中像這樣的引人深思的好句子在書中太多太多了,幾乎每一篇短文都能讓人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教學。我想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吧。教師不僅僅是園丁,他自己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吸引着學生;教師也不僅僅是春蠶,他的生命在每一個季節,在奉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價值;教師還不僅僅是工程師,人類的靈魂不可能用一個固定的工藝流程去塑造;教師更不僅僅是蠟燭,他不應該用“燃燒”自己來“照亮”學生。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0

閒暇之時,再次翻開吳非老師寫的《不跪着教書》一書。觀點鮮明,言辭犀利,一針見血,震驚於吳老師所提及的種種教育中的無奈與憤怒,感嘆於他對教育界的疾聲吶喊,他提出的:“‘教師’應該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樣,教師就絕不能跪着教書。“這樣的觀點讓我陷入了沉思,教師究竟該是什麼樣的?什麼叫做不跪着教書?帶着這些疑問,我看完了整本書。

如今的這個社會,還是有着太多的“跪求生存”。有人會面對強權折腰,有人會面對不公隱忍,謂之以“生存之道”。吳老師一句“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深深震撼了我,如果連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爲己任的教育工作者都對世俗匍匐行禮,我們所鄙夷、無奈的生活不是被我們自己一代代地傳了下去嗎?是的,我們的肩上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更重要的是“爲人”的傳承。如此,我們就要向吳非老師所說的,得要站直了教書,得要有鐵骨!

那麼又如何實現錚錚鐵骨?

“只要讀書,什麼都好辦”,“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麼幸事”……書中的這些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書中提及的教師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似乎也晃動着自己的影子:有時候工作繁忙,我對外出的業務進修怨聲連連,埋頭於作業批改之時往往忽略“及時反思”,對教學中和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怒氣重生卻鮮少缺乏深度的思考,圖書館似乎也只成爲要寫論文時纔去的地方。突然想起大學時候,老教授提出的“教師與教書匠的區別”的話題,心裏一驚,長期日復一日的生活似乎讓我越來越成爲一名“匠”而已。是時候該反思了,只有常讀書會思考的教師纔是真正的教師,纔會對身邊事務進行思辨性的判斷與分析,才能告訴面對的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思想,什麼是爲人!

此外,書中也提及如今教師內心的困惑。不知何時起,“園丁與蠟燭”稱謂開始讓教師們焦躁不安。社會輿論中,這個稱謂成爲了精神枷鎖;家長心目中,這個稱謂成爲了無條件付出的理由。有人說,教師也只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柴米油鹽的生活,有着做自己的教好書育好生的職業理想,有着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緒。社會輿論對教師職業“虎視眈眈”,而教師們卻更多地感覺不到社會給予“教師”這個職業的寬容與善意。或許,教師們都該一起來讀一讀這本書了,吳老師擲地有聲地告訴我們:教師是思想家。我們是園丁,是蠟燭,是引領孩子探索世界、認識未來的階梯,這是教師職業與生俱來賦予的使命,我們有着自己的美麗思想,我們不必理會他人的質疑,無懼輿論的無理抨擊,無視不懷好意的諂媚,我們勤勉工作、努力提升、關愛學生,我們不跪着教書!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1

其實說起寫這篇讀後感,也不完全準確,我也該反思一下自己,因爲這本書暑假忘了帶回家,自身也一直忙碌着準備某個考試,一直沒有時間去仔細品讀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最近才靜下心來看了一部分,雖然我看的不多,但是,短短几篇文章就讓我心有所悟,心靈上也有所觸動。

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爲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在這三尺講臺上還沒有站穩腳步,教學經驗還不足,甚至偶爾會出現被學生牽着鼻子走的現象,以至於失去自己的方向,有時候還會對課堂失控,這一直是我在摸索中想要解決的問題,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想了想自己,好像就是在跪着教書,這就勾起了我想讀這本書的慾望,書發到手裏,我就看了這本書的簡介和摘要,對照了一下自己的現狀,感覺這本書就是給我自己寫的,完全是自己的寫照。

在我已經看到這些文章當中,有幾篇給我的印象最爲深刻,第一,就是“永不凋謝的玫瑰”,講述的是一個小女孩在校園裏摘下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說是爲了向生病的奶奶證實自己沒有撒謊,當老師見到時問它爲什麼摘下這多花兒時,孩子的回答讓我也感動了,它說:“奶奶不相信我們學校有朵最大的玫瑰花,我拿回去讓她看看後再還回來。”於是作者摘下了兩朵,一朵是送給這個天真的孩子的,一朵是送給他的媽媽的,感謝他教育出了這樣好的孩子。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教育的進步;真正的真善美、人性的善良純真,絕不是用所謂的道德觀去抹殺孩子們原本善良天真的心靈。其實我們也期待着這樣美好的人性,我們的心中應該有這樣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有這樣一朵散發着同情心和愛心的玫瑰。它也讓我思考,如果是我們,碰到這樣的事情,我相信我們大部分老師都會去嚴厲的斥責這個小女孩,說她沒有愛護花草樹木。其實我們就是這樣扼殺了孩子的天真純潔,讓他們成了呆板的受教育者,他們的天真在逐漸的消失。

第二篇就是“做最出色的老師”,“我希望自己擁有最出色的學生,所以我必須使自己成爲最出色的教師。”這是吳非老師在上海一個小學的門廳牆壁上看到的,是這個學校的一位老師親筆所寫,是的,我們平時總是要求自己的學生要去做一名出色的學生,該怎麼怎麼做,事實上有沒有想過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名出色的老師,有沒有嚴格的要求過自己,而我們教師要做到出色,就應不斷進德修業,把自己的工作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爲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人。教師要出色就得學習,就得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學習的主要形式就是讀書,而且要不跪着讀書。吳非老師提出應帶着“愛與敬重”來讀書,閱讀是一種“心的教養”。有了好書的滋養,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可能始終站立着……

這是我讀過這本書之後的部分收穫,我也希望自己通過進一步的閱讀,能夠更深的體驗到吳非老師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效果就是能把這些教育理念運用到我們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喜歡你,喜歡你任教的課程,能夠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這纔是我們讀書的最終目的。我也希望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來自這本書的收穫能讓我這位青年教師站穩這三尺講臺。豐富我這位青年教師的教學經驗,而不會再去跪着教書。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2

終於放寒假了,很長的寒假,工作的時候沒有閒暇時間,去讀讀書,這回可以洗禮一下我的大腦,接受一下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思想,從那些成長的前輩或後來居上者的教學歷程中汲取經驗,督促自己不至於被他們甩的太遠。因爲我已跨過了三十歲這道門檻,卻仍覺得自己碌碌無爲。放假時校長介紹了一個令我很震撼的書,書名叫:《不跪着教書》,這讓我毫不遲疑的將書取下,迫不及待地翻開——因爲一種直覺告訴我,可能這許多天一直籠罩在我心裏的許多困惑、無奈的情感,會因這本書而消除。

作者吳非老師是50年代生人,因此我覺得在書中他是一個以長輩的口吻,教給我許多道理,或者指出了許多我壓根就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這本書讓我感覺到作爲主科教師,身上的擔子陡然增加了千斤。書中說道:“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教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乃至喪失尊嚴,能靠他去立人嗎”我不禁汗顏,對照自身,我是否能稱得上是一個有思想的教師好像相差甚遠。我常常在教參與個人思想之間舉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認爲的來教,萬一考試考到這個問題,而標準答案肯定是以教參爲準,那豈不吃了虧鬥爭的結果,往往是違心地將教參上的答案傳授給學生,寧可躲過學生懷疑的目光。而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是“授業、解惑“,我更重要的還要“傳道”,我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而我首先要是一個思想先進、厚重,不盲從、很自信的人,我的學生才能在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

更懂得爲人處世,更能成長爲一個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因爲“老師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這本書還教給我要追求自己的風格。如果說剛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還可以在模仿名師、教研室以及老教師的基礎上來求得進步,那麼隨着自己教學年限的加長,就不能滿足於在他人身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否則一輩子都不會有進步和創新。

我想爲什麼必須追求自己的風格,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證明它的正確性,比如教師有了自己的風格,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揚長避短,可以真正地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而不是隨意的機械的模仿。那麼怎麼樣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呢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長項和短處,要將自己最擅長的那一面展示出來。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什麼都精通,什麼都做得相當的精彩(當然不排除有特例)。就拿英語教學來說,一個優秀的英語教師的要求有很多,要思路清晰,要有幽默感,要有播音員標準的普通話,如果再像演員一樣擅長表演就更好了。能全部做到這些的人肯定是人中龍鳳,可我們大部分只不過是普通的教師而已。即使我們發奮要朝着這個目標努力,但傾盡一生,也不一定能全部做得很優秀。那麼,我們就要合理地分析自己的特點,在不違背英語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並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將它發揮到極致。

也許你口才很好,你可以利用你的課堂,天南海北的給你的學生講很多東西,講所有對學生有用,而且開闊他們眼界的東西,你的學生會聽的津津有味,可能很多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從此會迷戀於這門課程,只要你不要太喧賓奪主,要記得給學生留出很多他們獨立思考的時間;如果你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那麼你的課堂可以變成睿智的、思辯的陣地,你開動腦筋、精心設計的問題可以在無聲之中取得繁華與喧鬧永遠也無法取得的效果你總有一技之長,所以你總能形成自己的風格。你不必抱怨自己不具備做一個優秀英語教師所必須具備的種種素質——因爲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是做優秀英語教師的料,但既然我們已經幹了這一行,我們就要努力把它做得更好!

寫到這兒,我自己也有種豁然開朗之感,那種種壓在心頭的疑惑與無奈一掃而光。感謝這本書,感謝上天給我這一份富有創造力的工作,讓我可以邊做邊思考,做一個真正有思想的教師。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3

讀完了吳非的《不跪着教書》,我又一次翻開了書的首頁,讀了作者的《序》,突然發現自己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內心,他在真摯地呼喚,大聲地吶喊,直面現實,懷揣夢想,絕不放棄。書中的篇篇隨筆如陣陣波濤,一次又一次地衝擊着我,讓我洞悉當今教育現狀,反省自身的教育行爲。

吳非老師在書中的《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語文老師應當是思想者,語文課應當擔負起思想啓蒙的任務”“語文教師不能跪着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着的,他的學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學會思考是“師與匠之間的差別”我們要學會思考,思考如何培養出能思考,會創新的學生嗎?

在《教師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師》中,他也把我帶入思考的王國,思考的同時也讓意識到教師沒有信仰,沒有精神追求,他的學生很難成爲站立起來的人。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講有個學生考進名校不久,非常高興地同父母和剛從海外回來的親友到學校參觀,豈知一進校門就遇見了班主任,父母出於禮貌問班主任:我們的女兒在校表現怎麼樣呢?班主任當着學生的面對家長說:你們的女兒,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腦子笨了一點,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看到這,我也不禁憤怒起來,這是爲人師該說的話嗎?該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轉學,父母也覺得失望,親友也很難堪。

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師的批評只會使這些學生感到學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師害怕疏遠、對考試感到緊張。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一事實,“因材施教,以人爲本”,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孩子們的每一個過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們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去關注孩子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心情去讚許孩子們的每一點成功。這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時在看到成績優秀同學那一字不差的作業時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績較差同學那滿是狼籍的作業時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說的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這一系列問題面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選擇,繼續做教書匠?還是做個獨立的思想者。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更是重中之重,更是我們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於孩子們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爲: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但教師更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4

科組推薦了一本書,要求我們繼續讀書學習,我被《不跪着教書》這本書吸引了。什麼叫跪着?誰跪着了?向誰跪着?教師怎麼不跪着教書呢?可能嗎?身爲教師,我僅從標題就能感覺到這觸及到現行教育的痛處和教師的尷尬,憑直覺,這是本好書。

帶着期待、懷疑、審視拿起此書,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無限的溫暖和遐想,書中平實樸素的文字浸滿了對教育、對學生、對教師的愛,親切而感人。書裏沒有什麼高深的觀點,也沒有那些晦澀難懂、拒人千里的理論,而是對教育現象的反思或教學隨想,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但是,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證着他幾十年教育教學工作的信條:“不跪着教書”。參加教育工作幾年了,正處於年輕力壯的階段,按說正是奮發有爲的時候。可是,感覺到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推行新課標、強化新理念以後,感覺教育無所適從了,你尊重學生,可學生不尊重你;你嚴格要求學生,他們說你不給他自主的空間;你想懲罰違紀的學生,他卻說你體罰他。學生難調、課本難教、高考難以應付、家長社會要求太高,總感覺自己生活在社會的夾縫之中,困惑無法解決,激情難以燃燒,身心疲憊,表現出對職業倦怠。但讀了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後,給了我很好的啓迪,特別是教師如何獲得幸福感,對我的觸動很大。

記得上學期高二級舉行男女子毽球比賽,比賽前要組織學生參賽,但我們班學生一直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在動員會議上,全成了我的獨角戲。最後,我不得不強硬點名參賽。下午男子比賽時,我來到賽場,居然不見我們班一位男生,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於是,我叫他去找別的同學,誰知,那個同學走後,就一去不復返。等着等着,我開始怒火攻心,一氣之下,我說:“我們班棄權啦!”於是我就興沖沖地走了。一段很長時間裏,我很鬱悶,很難過。讀了吳非老師的《不跪着教書》一書,更讓我認真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和平時的師生關係。作爲教師,我們不僅教書,更重要在於育人,因此,教師的任務不是約束學生,而是爲學生提供自由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自由地思考和自覺地自我約束。此後,當學生犯了錯誤,出現問題時,我先使自己冷靜下來,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出行之有效、既不損害師生關係、學生又樂於接受的辦法,而不是與學生爲敵。事實上,如果當時我能夠擁有一顆平常心,不急不躁,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去教育學生,冷靜客觀地對待學生,理智地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並作出恰當合適的決策,就不至於弄到如此地步。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5

這是吳非老師的一本著作,看到書名《不跪着教書》時,怦然而動,爲什麼說不跪着教書?不跪着教書是什麼意思?這些疑惑堵在心頭,想要知道答案,讀下去吧!

這本書一共分爲六輯: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閱讀;往高處飛;“實話”怎麼說和在歡樂中沉思。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們不由得思索: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書中的教育隨筆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

教師究竟是什麼?從古至今,教師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培育着祖國美麗的花朵;有人把教師比作無私的春蠶,爲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着學生美好的心靈;還有人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其實,我覺得,教師就是教師,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一對相互影響的夥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就是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師就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些,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

《不跪着教書》中有一個小標題是“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吳非老師說:“課堂應當擔負起思想啓蒙的任務。”這告訴我們不跪着教書,“老師應當是思想者”。吳非老師列舉了現實中的一些跪着教書的現象:“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在教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乃至喪失尊嚴,還能靠他去立人嗎?”那我們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

首先,教師的情感要豐滿。教師應向學生廣施仁愛、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學生具備仁慈善良、互助友愛、節儉樸素、自尊自愛的心靈,只有給下一代留下真善美的種子,我們的學生將來不管身處何等惡劣的環境,都能在心中盛開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其次,教師應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學風格。吳非老師認爲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單地說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第三,教師要讀好書,也要教育學生讀好書,要通過文學閱讀淨化學生的心靈世界。作者在書中提到:“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一位教師,只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成長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爲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人。吳非教師談到“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讀書。”我們也要儘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讓學生有精力去讀經典名著,從前人文化中吸取營養,要避免產生有文憑而沒文化的學生。

我們要做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遠,深厚底蘊,增長智慧。要時時瞭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做一個正直的、真誠的、寬容的、有愛心的、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人。這樣我們的學生纔可能成爲站直了的人。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6

假期我一口氣讀完了吳非寫的《不跪着教書》,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似乎很遙遠卻又離我們很近。在他的筆下我讀懂了他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做一個有尊嚴的老師。

教師這個工作往往是伴隨着苦和累的,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嬌生慣養,目空一切,這給我們教育者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爲在他們的眼裏只有他們自己,從來沒有別人。季羨林在《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文章中曾經提到德國這個國家的民族非常奇特,奇特在他們有這個思想:“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如今的孩子呢?他們許多人都是這樣想:“人人爲我,我很難爲別人。”古人有句話叫做:“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現在許多的孩子正在實踐這句話,爲自己想得太多,爲別人想得太少。許多教師卻是爲自己想得太少,爲別人的孩子想得太多。記得曾經聽過一個講座,導師說人有這幾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做自己的事,別傷害了他人;第二種境界:做自己的事情之前,想想有能對別人是否有利;第三種境界:雖然傷害了自己,但是也要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我覺得我們許多老師已經到達了第三種境界。以前許多老師的光榮稱號是“蠟燭”是“春蠶”。可是“春蠶”和“蠟燭”是伴隨着犧牲和奉獻的。因爲我們是靈魂的工程師,自然我們肩上的擔子就重了。於是,搞得老師自己慢慢地找不到真實的自己:孩子病了,不好意思請假陪孩子,上好課之後再去,學生要緊;父母有事不能前往,學生要緊;自己身體有病硬扛着,直到耽誤了治療時機,還是學生要緊。老師要是談報酬談待遇,就被批評“缺乏奉獻精神。”於是奉獻——奉獻就成了我們的主旋律。曾看到這個故事:一位老師到農貿市場買菜講價被賣主說:“老師怎麼還要講價。”“天哪,難道哪條法律規定了老師不能講價嗎?”看完我徹底無語,老師是人不是神,不是什麼都能搞定,哪怕是神也有無法辦到的事。也許在別人的眼中老師就是“神”,任何家長搞不定的孩子,你都可以搞定,如果搞不定就是你水平太差。甚至還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難道老師就是全才呀!如今的教師不僅面對要面對孩子還有面對家長,遇到幾個難纏的家長那你就有得忙了。面對各方面的壓力,我們要學會勇敢面對,退縮消極只是懦夫的表現。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我們捧出一顆“心”來,用我們的真誠和行動定能打動他們。可能我們的一片好心會被當成“驢肝肺”,但終有一天他們能明白我們的良苦用心。作爲教師的我們不應該放棄自己,更不能自暴自棄,陸游的詩說得好:“零落塵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我們只有保持這樣的心態,才能香飄萬里,才能桃李芬芳!

在書中,吳非老師這樣說:“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的確閱讀的魅力無窮,杜甫就曾告訴我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作爲教師的我們更不應該荒廢自己的這門“武功”,應該讓閱讀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記得小時候我也不喜歡看書,畢竟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而且那時候書也少得可憐,所得就非常有限。讀五年級後我開始發生改變,那時我讀的是完小,主要就兩門課語文和數學,用兩個詞來形容學期狀態就是空閒加無聊,無聊自然就得找點事情做,除了遊戲之外我們會聊點書,這主要是受我們老師的影響,因爲他平時看過書就會跟我們聊。漸漸地,同學之間聊書的人多了,更可喜的是同學告訴我一個可以租書的地方,它就在學校附近,一本書一天五分錢。於是,每天中午我們幾個朋友就飛奔書屋,只挑選一本不敢多選,因爲多一本就要多付錢,當時家境也不是很好,零用錢也很少,所以只能如此。拿到書,我們就會立即看,因爲中午幾乎沒有作業,我們可以肆無忌憚地看,老師是不會來干涉的,一般厚厚的一本書往往一天就看好了,第二天中午去還書就收五分錢,那老闆娘也通情達理儘量會給我們便宜一點,如今這樣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好人還是有好報的,後來他的兒子中考在我們鎮拿了第一名,看來在書堆中長大的就是不一樣。爲了更刺激,我和最要好的朋友開始比賽看書,看誰先看完,這樣我們不僅能看更多書,還爲家裏剩了很多錢,後來他考入了政法大學成了律師,我則當了老師。那段時間我們看了很多書,有《少年文藝》、《365夜故事》、《安徒生童話》、《漢代風雲人物故事》、《四大名著》、《東遊記》、《南遊記》、《北遊記》……(這些書市面上很少看見)後來我們覺得不過癮開始看“磚頭書”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一些名著如三毛的《鬧學記》、蒲松齡的《聊齋》(白話文)……後來就開始看金庸、古龍、梁羽生寫的武俠小說,印象最深的就是看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古龍寫的《七種武器》,至今仍回味無窮。就這樣,我喜歡上了書,如今看的書也越來越多,心理學的,歷史類的,經典的,教育類的,禪宗、佛學的……各個方面的書都看,因爲我明白要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我就得比他們更勤快地閱讀。作爲老師,我自然希望我的學生也能愛上閱讀,正如吳非老師說的:“只要肯讀書,什麼都好辦。”聊書、閱讀、比賽背書……成了我和學生樂此不彼的事。而今,人們對美的看法不只是外貌,還有內涵和氣質,怎樣的人才會有內涵和氣質,那就是閱讀,因爲閱讀才美麗,而我會讓我的學生儘量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爲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爲此我將終生無怨不悔。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可見閱讀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吳非在書中也這樣說:“我美麗,因爲我在思想。”的確,思考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地動儀真的那麼靈嗎?你敢對現在的教材說不嗎?……”書中一系列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可能我們習慣了逆來順受,這或許就是魯迅先生所謂的“奴性。”可是,我還需要有阿q式的反抗精神,要具有質疑的精神,就像書中所表達的那樣,我們老師不應該喪失了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自己的尊嚴,我們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能進入教師這個行業的人,都是社會上的佼佼者,我們不應自卑,而應該自信,我們不是不夠優秀,而是缺乏思考,思考什麼樣的風格

才適合自己。就如歌手只會唱適合自己風格的歌曲,否則就會顯得有點不倫不類。沉下心來讀點書,讓自己變得更有內涵,讓自己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做一個有風格的老師,而不是藏頭藏尾的老師。

其實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是非常出色的,我們就是那滿園春色的一部分,只是被圍牆所阻無法展現自己的美麗,只要我們敢於展現自己、及時吸取養分、勤于思考定能“一枝紅杏出牆來。”成爲一名真正優秀而有尊嚴的老師!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7

《不跪着讀書》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書,雖然還沒讀完,但是也想談談自己的感受。

書中的這段話一直縈繞在我耳畔——“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我不由得思索:教師是什麼,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

教師究竟是什麼?從古至今,教師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培育着祖國美麗的花朵;有人把教師比作無私的春蠶,爲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後一口絲;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着學生美好的心靈;還有人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其實,我覺得,教師就是教師,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教師就是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的人;教師就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並學習的人;一個說平凡而又不平凡,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人!

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着教書”呢?我認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認真地讀書,不停地讀書,永遠地讀書,從書籍中汲取教育智慧。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思考、教育智慧、教育活力、教育創新,一句話:教師不讀書就沒有教育生命。教師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一輩子“站直了”教書!不跪着教書,是一個教師最初的姿態,也應該是一個教師終生的姿態。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8

在《不跪着教書》這本書中,老師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做教師的職責,身爲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持之以恆要做到的:

一、要拋棄學科本位的思想:身爲教師,不負責任,那就是老師的悲哀。老師對學生要有正確的評價觀,不以分數爲標準把學生劃分成三六九等,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做事的態度,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關注學生做人的原則,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優異的學習成績,但他認真,誠信,富有愛心,作爲教師,你應該爲這樣的學生自豪,雖然這樣的學生不會給你帶來所謂的榮耀,但會讓老師的內心變得踏實!

二、教師要做到以身作則:一個老師不能一味用語言教育學生,身教重於言教,老師良好的行爲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老師,你希望學生善良,那老師的內心就要柔軟和慈悲,你希望學生正直,那老師就要誠信,你希望學生積極向上,你老師就要不畏困難,你希望學生陽光朝氣,那教師就要樂觀開朗,老師要知道,若干年後,在你的學生身上會折射出老師的影子,我們希望,這些影子是美好的!

三、要有執着的方向:在當今人心浮躁的社會,老師要耐得住寂寞,不沽名釣譽,要能經受住一些誘惑。我們要明確,教師的主陣地在課堂,老師的着力點在學生,把學生培養成站立的人是我們永遠努力的方向,身爲教師,千萬別把心思花在人際關係的內耗上。

《不跪着教書》這本書展示了老師的氣節和氣度,它是一本讓老師補鈣,讓老師醒神的好書,值得一讀。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19

讀書是一種放鬆,讀書能讓人變得博學,讀書使人提升素養,讀書能讓心靈獲得快樂,這是我對讀書長期已有的看法,可最近讀的這本書讓我感覺有些鬱悶。

這本書是《大夏書系教育隨筆》中的一冊,吳非的《不跪着教書》。我耐住性子細細品讀起來,本書收入的是近年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多采用故事來批判一種觀點。在書中“正義”“正氣”的旗子隨處飄揚,關於“近乎失蹤的信任”、“淺薄”、“另類”、“功利”、“流行”、“歪曲的人格”、“虛假的實話”等等的批判更是充斥全書。隨着深入的研讀壓抑感油然而生,更產生疑惑是否因爲我沒有“站直”,自己的心情纔會如此沉重?我不斷地反問自己……

合上書我一直在想我從這本書上得到是什麼?我是否被作者對教育的悲然之力打倒了工作熱情?學生就如一面鏡子,在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社會的影子。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是萬能的;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但不是課程、教材的主宰者。書中的一篇文章談到沒有給大學生的回信的原由:高中三年,我對你的印象並不深,並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在我的記憶中,你從來沒有向我提出過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老師教什麼,你學什麼;教科書上沒有的內容,你從來不去探究;你總是努力完成老師佈置的各科任務,哪怕那些問題根本沒有什麼價值……更使我苦惱的是你並不因此而苦惱。我希望你能考上大學,卻不希望你以這樣的狀態考上大學,然而你竟然就這樣考上了你想取得大學!文中吳教授譴責自己沒能引導學生接受正確的學習理念。看看我們周圍,我們心中的“好孩子”是不是應該打個問號?可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我們的老師就算能這樣想,但又能知道怎樣去做麼?學生若真的拋卻了“應試”,他又能夠有機會受到更好的教育麼?

我想也正是我們這些老師在這樣的競爭社會中,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過重的功利思想讓我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我們對學生講“學貴乎疑”的時候,是否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質疑精神。“叫幹啥就幹啥”的人,不想爲什麼?不想怎樣做?不知對和錯,就如算盤珠子——不撥不動,教者痛矣學者悲矣。

只有老師不跪着教書,學生纔會成爲站直的人。老師有了“鐵骨”,又怎會跪着教書?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20

《不跪着教書》是一本不錯的而書籍。我有空時就翻翻,感覺不像一般的教育專著那麼枯燥乏味。作者吳非本身是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這本書是他的教育隨筆的結集。作者在這本書裏的很多觀點,跟我們日常工作是比較接近也是我們所向往的。如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愛,感恩、獨立等等的教育理想,無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質的教育,也就是作者對教育本質的闡釋。《在聽郭橐駝說種樹》一文中提到的“大量的個案表明,對子女學習過分關心,每週都跑到學校找老師通氣的家長,子女學習能力都不算高,處世能力也比較差。”在《在和孩子一同成長》一文中提到“一個合格的學生,他的成長不僅注入了老師的智慧,更傾注着父母的心血。如果老師都能成爲合格的教師,家長都能成爲合格的父母,中國的教育還會有那麼多的困難嗎?”《誡徒》一文中提到“教師是人不是神。應當讓學生知道我們愛什麼,恨什麼。不要聽信“一碗水端得平”,學生的教養不一樣,品德不在一個層次上,怎麼可能“平”?還有很多很多的觀點是我們工作中比較熟識的或者說是我們正在實踐着的。

這本書裏還有很多故事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比如遇到家長的無理要求、無理取鬧,遇到世故圓滑的學生,遇到上級領導的無理干涉,減負的問題……他從這些教育教學問題入手,分析現象,展現了他對中小學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書中說了很多我們想說又不敢說的話,教了我們許多遇到的一些教育問題的處理方法,有些問題也有作者的無奈。

在這本書的封面有兩行字:“想要學生成爲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着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兩句話在這本書的序裏也提到,並且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出現。我想也許這就是作者所崇尚和實踐着的教育理想。可我們的日常工作經常會受到很我多因素的干擾,我們常常在做一些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工作。我們的老師也常無耐地感嘆:“什麼時候還學校一片淨土啊?”可是各級部門的領導下,有的工作我們不得不要做的,並且要努力去做的。作者在書中談到:“現在教育界的一大苦處,就是該管的事無人問,不該管的事,被死纏不放。具體到教育學生,更是無事生非,我們中國,什麼人都認爲自己有關心下一代的責任,但是沒有人考慮到自己是否具備關心下一代的資格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的孩子是不幸的。”有的不幸不是我們老師造成的,我們的老師也是弱勢羣體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想想社會賦予我們老師多麼崇高的職責啊。可實際上誰都可以對我們的教育指手劃腳,唯獨我們一線的教師沒有說話的權利。當然,這是個別現象,可這個別現象卻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面對社會的功利和浮躁,面對這些壓力,我們教師更應該學會獨立思考,多做對學生有益的事情。那麼作爲一個教師,怎樣纔算沒有跪着教書。讀了這本書我有這樣的體會:首先,教師要學會讀書,在閱讀中學會獨立思考。作者在《做最出色的教師》一文中提到:“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多讀書,自覺地讀書(這一點,我也要努力加油)。作者提倡教師要多讀書,但不跪着讀書,也就是要在閱讀中學會獨立思考。特別是如今經濟澎湃,物慾橫流的時代,教育專家滿天飛,隨便哪個專家都著作一大堆,他們是否站在我們一線老師的角度來想問題,解決問題呢,那就難說了。所以說我們在讀書時要學會獨立思考,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僅如此,作爲一名教師還有責任和義務引導自己的學生熱愛閱讀。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誠信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他就有可能始終站立着,像一個大寫的人一樣頂天立地地的站着……其次,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的教學風格延續着一個老師的教學生命,它可能長久地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我們要接受專家的指導,但不迷信專家,有自己的思想。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面對家長的無理要求,我們更應該多想想我們的學生,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對學生髮展有利的,就應該堅持。第三,教師要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特別是在平常與學生家長接觸時,應該理智地保持適當的距離。對學生要有愛心、同情心,用正直善良、高度負責的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贏得同行、家長和學生的尊重。

我不得不承認,作者所追求和嚮往的“不跪着教書”是一種理想的教育,是一種高尚的教育。而現實卻往往令人失望。懸在每個教師頭頂那許多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指揮棒,豈能容你做得了半點主,你能不下跪嗎?反思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生涯,很慚愧,我不敢說我沒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我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誰能讀書,思考,實踐,再讀書,再思考,再實踐,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規律,是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將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堅持遵循這一規律,一路前行。夠理直氣壯地說:“我從未有過跪着教書的歷史!”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21

《不跪着教書》是吳非的一部教育隨筆,由於是隨筆,閒暇時讀的很輕鬆,在輕鬆的文筆中,透着作者點點思想和智慧,給我許多啓發。作者寫道:面對最早接觸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總會學習父母的態度。這讓我很有感觸,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很大作用。

曾看到這樣一個案例,讓人匪夷所思。案例:小A是一個平時少言寡語的小女孩,打扮得卻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聽話,上課從來不講話,卻也從不發言。可是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她竟然接連好幾天沒做作業,考慮到她性格內向,開始我讓她回家補上就行了,老師不批評。可沒想到平時那麼聽話的她竟然只補了一小部分。問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我心想:這孩子怎麼了,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應該問問家長怎麼回事?於是讓她請家長來一趟,結果等了三天都沒來,而且每一天她都會撒一個在我們成人看來十分可笑的謊。事情更嚴重了,我於是親自在放學時到校門口請其家長來談談。她媽媽到辦公室後,我剛跟她媽媽說了一句:小A這幾天作業一直沒有完成。我話還沒說完,她媽媽就衝上前,啪地使勁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馬上也紅了眼眶。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小A還只是一個小學生呢。她犯了錯誤自然不敢跟媽媽承認,老師要請她媽媽來,她爲了逃避,自然要撒謊,而爲了圓之前的那個謊,她又不得不編出更多的謊,這無疑是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在對兒童實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學校教育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卻起着關鍵作用,由於這種關係,二者必須有機結合達到合諧統一。做爲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教師要經常與家長聯繫,反映學生在校情況,瞭解在家表現,針對情況制定措施。作爲家長更應該主動到校瞭解學生在校表現,配合老師做好工作,限事態於萌芽狀態,切實負起家長的職責。可一部分家長往往是臨渴才掘井,發現自己的孩子落後很多了纔來關心,表現爲被動教育,不利於孩子成長。讓我們爲共同的目的一道擔負起對孩子的教育吧!

讀《不跪着教書》有感 篇22

曾經不止一次與同行們談起,如今的教師,社會輿論譴責,學生家長指責,學生辱罵要忍受,領導恐嚇無處訴。領導得罪不起,“主人”招惹不起,教學質量下滑擔待不起!前段時間的“撐傘”事件,引起社會的關注,更多的人在不明真像就指責教師,在他們的心裏教師已經不再讓人信任,師道尊嚴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裏已經被淡化了。我們總以爲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了良知,沒有了希望,到處是德性的淪喪、精神的墮落;總以爲中國的教育已經走進了死衚衕走進了瓶頸走進了深淵走進了黑暗,因爲社會中的一切勢利、惡俗、庸碌功利、人心不古已經滲透到學校這塊淨土。然而在抱怨這種種現象的同時,我們可曾反思,能有幾人真正爲了自己的理想而教書,爲了學生人生而教書?我不禁汗涔涔,教育怎麼了?教師怎麼辦?

吳非老師《不跪着教書》一書,就像在我無奈形同沙漠悲涼絕望的心海里,扔進了一顆石頭,激起了思想的浪花。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爲。萬丈高樓平地起,教育大廈的基礎在最基層的學校。一切的高談闊論都無益,我唯一想到是挺直了腰桿教書。我們常說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我應該在自己的學生身上先找到尊嚴,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我們還能希冀社會給教師信任和尊重嗎?

幾千年的師道尊嚴,讓我們放不下自己的身段,然而,正因爲這個想法讓我們失去了這師道尊嚴。我們不能把自己從講臺上拉下來,總是把學生放在順從接受的位置上,沒有公平的對話,哪來互相的尊重?沒有平等的位置,如何推心置腹,又如何打開學生的心門。教育制度沒有錯,教育需要與時倶進,於是,就有這樣的聲音:“我們老師除了給學生們跪下了”。卻不知,原來是自己讓自己跪着教書了。

教師在學生的潛意識中應是學習的楷模,我們反對個人的盲目崇拜,但作爲成長中的學生應該有學習的榜樣,老師這個榜樣不須是偉人,也不需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不要刻意的去修飾,而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自然的點點滴滴,但最難也就是點點滴滴。十幾年的教學生活中,我發現一個老師帶一個班級幾年之後,一些學生的性格都會有點像這名老師。看來老師的一言一行及人格魅力直接影響着每一個學生!現代科學研究揭示:基於生活經驗形成的情感素質和人格條件對人的影響作用相比知識佔有更重要的地位。我覺得,一些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除了有效好的教學方法之外,主要是他們的人格魅力,他們帶給學生的是學習的愉悅、心智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而不單純是技巧和知識教育。正是這種人格魅力贏得了學生的欽佩和敬愛。只有,老師站直了“教”,學生才能站直了“學”!

老師放下了姿態,注重個人的人格魅力的提高,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再加上一顆真正愛孩子的心,學生自然會依賴尊重老師。這裏所說的愛,並不意味着縱容與嬌慣。教師應該深入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成長規律、個性特性等方面,以平等寬容的心態,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嚴愛結合,在他們走偏了,曉之以理,動之心情,提出嚴格的要求,督促其行爲,少一些體罰、諷刺、挖苦。在他們遇到困難、迷茫時,伸出關愛之手,多一些呵護、鼓勵和幫助。心靈只有用心靈去碰撞,真情只有用真情去喚醒。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有了愛,師生才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只有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樑,纔會有相互尊重與信賴的美好境界!

學生就是我們的未來,得到了學生的尊重就是贏得了教育未來。只有得到了學生的尊重,纔有家長、社會的信任。我們才能挺直了腰桿說:我不是跪着教書的!

無論是激情澎湃的陳詞,還是平靜的敘述;無論是憂傷地感嘆,還是憤怒的叱罵。作爲一名教師不應該隨着人心而沉淪;不應該爲了現實的不盡如人意而望洋興嘆;不應該在瑣碎繁雜的教育工作中麻木。教師應該有一副世人皆惑我獨醒舉世逐利我獨清的傲骨,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魄力。教育遠不是世人所說的那樣輕描淡寫,我們不爲任何人,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思想與信念,民族需要鐵骨錚錚的教師,需要懂得怎樣頂天立地站着教書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