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道德經讀後感合集15篇

道德經讀後感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讀後感合集15篇

道德經讀後感1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爲何物?難於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爲也,地球,亦水所爲也,萬物生長,皆賴於水。水有如此之功,然並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衆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鑽。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裏而成杯之形狀,倒碗裏而成碗之形狀,倒鍋裏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

道德經讀後感2

《道德經》是一本關於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爲,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爲“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道德經》能啓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鑑。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着“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道德經》中闡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麼透徹,這着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立、巔峯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治有很大的關係。當帝王窮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裏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後感3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聖人無爲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爲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係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言,一件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醜,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後半部分,根據“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爲”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爲的基本態度,使萬物自然生長髮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道德經讀後感4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爲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爲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纔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啓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爲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爲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爲,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爲”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爲己有;爲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爲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鬆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覆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道德經讀後感5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爲,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於道,而道是什麼,又來自於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麼?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於“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爲而治,無爲並非不作爲,而是不妄爲,在爲人處世中,能夠適應於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並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爲,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爲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纔會造成人們的貪慾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道德經讀後感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爲緣而來,爲朋友而來,爲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鬆事要嚴肅爲?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經讀後感7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造而去抑制破壞;這裏善代表着創造,而惡代表着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並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爲“善”。至於“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並沒有大家描述的那麼複雜。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複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後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道”大概可以理解爲造物主所預設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往前行進。所以發生在軌跡內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並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一的獎懲標準,而在於那個時間段需要什麼。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

道德經讀後感8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爲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源、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毀滅的規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爲“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係。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後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體現。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爲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係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醜,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後半段則根據“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爲”的社會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爲的基本態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髮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後感9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遊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隻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不過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爲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

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爲“希”,那現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可以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後,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該牢牢記住纔對呀!正因爲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爲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現在,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着,聽不着,聞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麼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後感10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

並不是說在遠古時代,質樸的人民是隻有美而沒有醜,只有善而沒有惡的。他們看到一隻尾羽斑斕的錦鳥會覺得它美,但那時並沒有“美”這個字眼,人們只是單純覺得心生愉悅罷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見烏鴉而心生愉悅,有人喜聞花香,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聞臭草,有人喜歡舒緩之音,有人喜歡剛勁之聲。那時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爲判別標準的。而自從“美”這個詞被髮明出來,萬事萬物就被“標碼”,就會有後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

契合還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豈不是一輩子活在矇蔽之中?“名”的出現,方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卻在一定情況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應該都是向善的吧。“物競天擇”,大自然都在朝着一個更好的情形發育,人亦如是。爲害作惡心生的滿足,是自我毀滅式的,要不斷勞心苦力來滿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長久的。我認爲不論什麼生物,都喜追逐長久之道,因此作惡人的內心,可能是自己都矇蔽不知的。

道德經讀後感11

著名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書中主要闡“道”,老子認爲,事物的種種玄妙都來自於道,而道是什麼,又來自於哪兒?

日前,我再次拜讀了道德經一書,有了新的體會和感悟,道是什麼?道是宇宙間萬物的本源,道無法以語言闡述,卻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來闡釋道,上善若水,水可以變成任何的形狀,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狀,水是最柔軟的,卻也是最堅硬的,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合乎於“道”,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無爲而治,無爲並非不作爲,而是不妄爲,在爲人處世中,能夠適應於各種環境,能夠快速融入其中並且發揮效用,同時不妄自作爲,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處於一個順暢的狀態。

現代的生活節奏下,許多人們無法真正理解無爲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錢財富等,纔會造成人們的貪慾不斷膨脹,最終導致了犯罪率的高發,若人們能重讀《道德經》,體悟其中的“道”,終有一天,人們的心能重歸平靜。

道德經讀後感12

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真諦啓示,可以使我們解放思想,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放棄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許多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做事不給自己和社會遺留後患。從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站在一體同觀的全視角看世界,纔有真正的恆常快樂,纔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啓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決人生不同時期的各種痛苦和困惑問題。此版本譯文清晰準確,簡潔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層譯述,將老子真實的意願全面解決表達出來,從而將老子先生請下了“神壇”,讓人民大衆真正能與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擁抱,人生的道路就不會偏頗,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現在讀過大道至簡這個版本的各界人士,強烈推薦《大道至簡——【道德經】真諦啓示》這本書,它將老子思想與現實生活融匯貫通、有機結合,既深入淺出,又富有哲理,對家長、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具有指導意義,拜讀、學習後深受啓發、頗爲受益,建議更多的家長、同學們能夠學習這本書並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於無爲之美,美於無私之美,美於心靈之美。願你也可以領悟老子的思想,爲心靈覓得一處寧靜的港灣,讓生命之“道”不受羈絆,在平淡的日子裏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經讀後感13

我們常聽到:跟隨自己的內心(Follow Your Heart),但如何做到呢?

老子認爲:對於各家各派之學說,衆人把它的價值看得高到不切實際的地步,而我則把它們看得如同垃圾一樣。對世事的發展變化,越是覺得明明白白無所不通,則越是不明不白一竅不通。因此他主張迴歸到嬰兒一樣的'純樸自然狀態。王陽明的四句教中說到:無善無噁心之體,也是講的類似於老子所說的這種狀態。

嬰兒是什麼樣的呢?他怎麼想,就怎麼做。餓了,找媽媽。困了,就睡覺。可能有人覺得,我們身處社會之中,有很多限制,很難想什麼就做什麼。是的,的確有各種各樣限制,但我認爲自己給自己的限制是最多的。

其實,我們的心是沒有限制的,我們有選擇以什麼心態,來面對一件事情的自由。即使在納粹的集中營中,也可以像維克多·E·弗蘭克爾一樣活出意義來。即使身在監獄,也可以像保羅·威德一樣囚徒健身。即使四肢不全,也可以想力克·胡哲一樣擁有不設限的人生。

Follow Your Heart!

道德經讀後感14

16日——20日,我參加了在杭州萬鬆書院正誼學堂舉辦的《道德經》妙解公益夏令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爲師,觀水悟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水的品質。你可能會說:水有什麼品質?有什麼好學的?現在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向高處流還是低處?你一定會說:向低處流。是的,我們要學習水的謙虛和謙讓,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見一塊大石頭,水有撞上去嗎?沒有。如果撞上去,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水是繞開了它。你可以去好好體會。

人體也需要水,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人類能活過一星期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會有生命存在嗎?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會枯死。水還可以幫我們清理廁所,清理我們不喜歡的污垢。但水並沒有要求我們給它回報。這種舍已爲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水資源。比如:做環保酵素。那怎麼做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選擇新鮮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內混合在一起,放在陰涼的空氣流通處,要記得每天都要放氣,不然發酵過程中瓶罐內產生的氣體會把瓶罐頂開,發酵3個月後就可以使用了,當然6個月以上最好。你試試吧!可以用來清潔傢俱,澆花等等。

通過學習《道德經》,讓我懂得了水的品質,我們離不開水,我們就是水,因爲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經讀後感15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爲也,不可執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揹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爲,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老子總是教我們,順其自然,不要太執拗!這是幸福的'規律。太過於執着,有可能可以實現你所執着的事物,能實現當然好;可是,太過於執着,一旦失敗,打擊肯定是大的。

受到打擊,心理的期望與現實一旦有較大落差,落差太大往往使人沮喪。不執著,不強求,順其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心態平和,心理往往會很滿足、很幸福。因此,道德經是一種可以獲得幸福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