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每當有老師提起後進生的轉化,我都有一種莫名衝動。是緣於自己曾經在後進生轉化的困擾,還是緣於自己的情緒?我曾經以爲自己永遠無法說清這一切。可當我《讀道經》讀明白這句時“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心中彷彿明白了什麼。

《道德經》讀後感範文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聖人”,我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因爲作爲道學的經典,這裏的聖人不是像我這樣一位數學老師可以輕易講明白的事。但是不是可以理解爲以事物發展規律來指導自己行爲的人呢?

其次在教學中,我曾經深受後進生的困擾,以學生學習數學來說,僅除法豎式,自己講了又講,學生卻始終以乘法豎式的形式來計算,這不得不讓我頭痛——學生是怎麼了?反覆講就是不明白?可當時朋友的一句話提醒了我:你讓學生計算7除以2試一下。在教學中使用了,才發現:7除以2用乘法豎式無法表示了,餘數的1放在什麼地方?在學生產生了知識衝突後,自然要接受新知識——除法豎式的學習水到渠成。此時,我有一種模糊的認識——善於救人,是不是也可以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呢?

時至今日,期中測試時有一學生成績爲16分,而我一直沒有過多處理這學生,甚至沒有任何爲這學生而設立的補課活動。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師聽課,我提問了這名學生,他居然可以順利回答。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揚——而這就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特色。通過種種方法來設立學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學習任務,然後讓學生來練習,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揚,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就適當提醒。目的是爲了讓學生體驗到在數學課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確回答問題喲!

也許在老師的眼中,讓後進生回答問題比較困難的,我曾經在反思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經常逃學的學生(反應給家長,家長表示孩子不到學校,自己也沒有辦法。),是典型的學困生,連二年級的數學題也不會做。就是在教學中,發現這學生居然在搶答。原來是買文具的練習,說二十元一個書包,問八十元能買幾個?(通過情景圖得到的信息),這學生張口就來。我改成100元,120等,這學生依然張口就來,我讓他列式子,他低下了頭,說不會。

從這個例子中,我意識到就算是他這樣的後進生,也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而且他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數學生活經驗,如購物的情景等。如果稍加引導,他應該能學會一定的數學知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意識到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只不過具體的說法有些不同。)

正是這個例子的啓發下,我讀懂了課程標準,也樹立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結果是班級中多數的後進生有明顯改變,從上課不敢回答問題,到主動回答問題,學生慢慢對數學產生的興趣;慢慢學生的成績也提高了,從二、三十分到六、七十分,然後到八、九十分,當我再次看學生的成績時,居然發現學生多數可以達到優秀生的行列了!

其實,回過頭來,思考自己的教學過程,表面上我“救”了學生,幫助了班級中的不少人找回了自信,提高了成績,但事實上是我改變了自己,從認爲學困生是班級中的負擔,到主動尋找後進生的閃光點,表揚後進生的成功之處,確實是“救”了學生。但反觀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在處理後進生的問題中,從情緒困擾到輕鬆解決,難道我也不是受益者?那到底是誰“救”了我?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也許我們不必追求誰是聖人,只需要在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與能力,這纔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