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德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道德經》讀後感

《道德經》讀後感1

說實話,讀完道德經,最深刻的情緒體驗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讀下來着實不易!但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收穫還是有的。

首先是對老子的思想精華。也無非四點:無爲、自知、反戰以及大道。

先說無爲吧!有目共睹,現今社會浮華不堪,私慾膨脹,追名逐利,這就是一種“有爲”。“有爲”令人們疲憊不堪,令社會千瘡百孔,而“無爲”就指明瞭解決問題的方向。只是我們不必如老子說的那般被動——完全去順應自然,而可以通過正當途徑去滿足我們合理的欲求。或許這樣,我們的社會會更好:商人之間正當競爭,且一心爲消費者着想;明星爲大家樹立起正確榜樣,而不是一味譁衆取寵;官員一心一意爲人民服務,爲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獻力;專家教授靜心於學術,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而我們自己更加註重生活品質和個人修養,而不是醉心於求田問舍。

再來說說自知。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實力、能力,清楚的瞭解自己。孔子說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就是自知的最好詮釋。不自知的品行對個人損害是十分大的,因爲不自知也就是自滿,而自滿者根本不會有追求上進的熱情,所以自滿就難出成績,難有進步,可見不自知害人不淺啊!

反戰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點。老子的話語中,表面上說的是擔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場上反戰的,但其實不然,老子的反戰思想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的,從他反戰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戰是怕人民在戰爭中受苦而起義,進而威脅到統治階級的穩定,而不是單純爲人民着想。但不論怎樣,他的反戰思想在當時還是很有進步意義的。在現代國際社會中,究其導向還是正確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後要說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講老子提出的哲學概念,而是“大道廢,有仁義”中的大道。他看到社會上宣揚仁義,不覺欣慰,反而擔心,何者?因爲他知道社會宣揚什麼正是因爲缺失什麼這個本質。老子能看到這種社會現象的本質,實在不得不佩服他極強的洞察力。他確實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事實上,這種辯證看問題的方式正是我們應該借鑑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社會不斷宣傳仁義道德,誠實守信,這也說明我們的社會缺失了這些高尚的道德品質,是時候去找回這些品質了。

除了對老子思想的瞭解之外,我也認識到由於時代背景,人的思想確實是存在不可避免的侷限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十七章。四十七章中,老子認爲,人可以在家中空談論道便可知天下百端,實在是一種單純而美好的設想。這種唯心論,也實在怪不得老子,而是在當時科學不發達的情況下做出的謬論。從此我知道,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人類的認知是在不斷加深的,我們都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而且我們在接受新事物時,不能一味接受,要選擇性繼承,就比如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要吸取進步的、正面的文化精神品質接受,而某些落後的弊習是應該果斷摒棄的。

讀書總是有好處的,粗略的一讀道德經便有如此多的收穫,以後一定多讀書纔是啊!

《道德經》讀後感2

老子的“道”,其實並不像很多人說的那麼玄乎,它是指: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變化的原因和規律——自然規律。關於“道”是物質還是精神之爭,是膚淺的,屬於表象範疇。

所謂自然規律:它是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客觀運動形式。人們只能通過實踐認識它,利用它,卻無法改變它,否則,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醫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醫生豈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或不願相信這個簡單道理。特別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術士,服用什麼“靈丹妙藥”,妄圖長生不老,結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對立統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規律,也是老子反覆強調和證明的觀點之一。所謂對立統一,不是單個事物的對立與統一,也不是事物簡單的一分爲二,而是無數對立的事物交織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響、變化、轉換,構成了動態的、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是老子“無爲而治”的思想基礎。

“物極必反”,是事物運動的自然規律。是老子反覆強調和證明的又一觀點。如:鐘擺,您說它是在左邊?右邊?中間?不好說?這是因爲我們所看到的鐘擺,只是它在某一時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鐘擺,人們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時段運動中的表象。由於事物受自身及相關因素的制約,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運行,所以,——物極必反。人們由此誤以爲,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纔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某一時段的短暫現象。試問古往今來,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遠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沒有!也決不可能有!

“失衡而動”是事物動因的自然規律,是宇宙的原動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運動的,但爲什麼要動?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學研究發現:物質是無限可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事實上是無數物質的複合體,從某一個體,到相近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影響、變化,小到元素週期,大到天體運行,甚至鳥兒飛翔,人類行走,汽車行駛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環往復,構成了對立統一、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失衡是永恆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暫時的。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難道不是這樣嗎?放眼世界:小到人際關係,大到國家政局乃至國際形勢,概莫能外。

水往低處流,這是人們所熟知的水的一條自然規律。也是水在常態下的一種運動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熱就會變成氣體,會往高處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懸浮,這是由於水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兩種現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規律所能涵蓋的。由此可見:自然規律也是有條件的。同一件事物,時、空及環境改變了,規律也會隨之而改變。這就是“規律”的規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感官,全面認識和系統分析客觀事物,進而掌握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而不違反自然規律,因勢利導,順其自然,纔是人間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