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精選7篇)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國崛起的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精選7篇)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1

《大國崛起》是一部近代全球的發展史,它以歷史和全球的視野解讀了15世紀以來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這九個先後崛起的大國適時出發、各領風騷,演繹出大國風采的歷程。深入文脈,縱觀列強的發展史。我們不免會發現,看似偶然的崛起,似乎都是必然的歷史結局。歷史的長河仍在緩緩的流動,習總書記所提出的:把握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規律,認識和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提高治國、理政的才幹。是每一個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願望的國人所需要的。

上世紀,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毛主席曾精煉而深刻的總結了中華民族的特性: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八年艱苦抗戰,向世人證明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氣概,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現了我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巨大成就。隨着“中國崛起”“當中國統治世界”等言論不斷涌現世界舞臺時,我們亦感到: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亦將來臨。能否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經受住世界體系對我們的考驗,是當代中華兒女必然要面對的挑戰。

孫子兵法說:“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以史爲鑑,學習崛起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末落教訓。面向未來、自力更生、開創中華進步的嶄新篇章。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2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世界格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今天的世界中,成爲大國的道路與途徑也相應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那麼,在這些和變化中,那一點纔是是值得而我們注意的呢?

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現在的世界格局,實際上就是在歷史上常見的世界性大國的衰落與崛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歷史中並不多見的動盪時期,因爲這標誌着一個國家的衰落與另一個新的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所以,現在是大國崛起的極佳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的整體格局將會發生極大的變化。

在歷史上,每個抓住了這個歷史機會的國家都在之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全世界都有着絕對的實力。比如,這種機會對於葡萄牙和西班牙來說就是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由於這兩個國家敏銳的抓住了機會,他們便得到了崛起的機會;對於荷蘭來說,就是海上貿易的繁榮發展,於是荷蘭成爲了海上貿易的壟斷者;對於英國來說,就是工業化的開始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通過首先工業化,成爲了當時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商業帝國和日不落帝國。這些例子都深刻地告訴我們,只有抓住歷史的機遇,才能在新一輪的世界格局洗牌中得到長足的發展與崛起,完成成爲世界大國的目標。

從歷史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每一次世界格局變化中,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事物,在不同的時代,這事物也不同,比如在英國的崛起過程中這件事物就是工業發展,這種變幻莫測的事物在大國崛起中極爲重要,哪個國家掌握並發展了他,就有成爲世界性大國的可能。那麼,這種東西在這次的世界鉅變中會是什麼呢,這還有待現今的世人去好好探究了。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3

在回來的路上,我掀着《大國崛起》,我讀到些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總結如下,也作爲我的讀書筆記,以饗各位:

1、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這是基礎,但必須防止過度軍事化和若化國家的力量;

2、教育,特別是針對全民的受教育的權利問題,義務教育也只是起步,應該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權利和機會;

3、對教育、科研應建立科學、創新爲主的體制,培養出創造性人才,不是記憶的機器,此點是基礎,影響深遠;

4、金融、經濟政策的科學、合理,應站立在民族的長遠角度去制定遠期、近期目標,爲實現整個中華民族的長遠負責;

5、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教育,特別是對基層人民的國家政策、法律、發展、藝術等方向進行落實;

6、各項政策務必到基層瞭解情況制定,併到基層去了解落實、實施效果,防止成果被部分利益集體吞噬,並要在人民的利益去推動發展,爲人民謀福利。

7、建立“商業”與“道德”平衡,保證物質與精神的共同提升!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4

從這十二個大國的經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到一個重要的道理,這個道理在這些大國的經歷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現,警示之後夢想崛起的國家。

這個道理在大多數國家的歷史中都曾出現過,而最終的結果卻大都不盡人意。比如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德國的希特勒帶領德國人妄圖通過法西斯主義進行侵略他國稱霸全球的美夢,但最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作爲戰敗國,又一次成爲了一個分裂的國家和民族。再比如,日本也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日本將明治維新繼續下去,那麼國力肯定會繼續強盛,但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日本的經濟倒退十分顯著,自身還被原子彈轟炸,最終在戰爭結束後還發生了饑荒,經過了多年的回覆才重新在國際舞臺上有了一定的地位。

法國更是如此,在法國大革命之中,由於法國人後期的暴力的革命方式,法國大革命受到了整個歐洲的打壓。在重新選出拿破崙領導國家之後,整個法國都處在一種瘋狂的狀態。通過對整個歐洲實行的侵略戰爭,拿破崙曾一度順風順水的帶領着法國人佔領了大半個歐洲,法國的綜合國力和地位都達到了當時近乎最高的水平。但是,在這樣的接連到來的輝煌的勝利下,危機正在來臨着,在滑鐵盧一戰中,拿破崙和他率領的法國軍隊遇到了困難,並最終遭到兵敗,直接導致了法國這一階段的強國嘗試失敗,這也是說明通過發動戰爭來實現國力增強的這一途徑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一切無不說明着通過過侵略其他國家而實現國家強盛的道路是走不通的。這一道理,在之後的所有國家嘗試崛起時都應該銘記。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5

看完了《大國崛起》這本書,思緒卻難以平息。今天,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我們中國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但讀懂幾百年來幾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九個大國在過去近兩百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還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是歷史的潮流畢竟浩蕩向前。今天的世界是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滾滾向前。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理念都爲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力量。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訓。

聆聽歷史是一種偉大的智慧,回望大國風雲,讓歷史照亮我們未來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類通過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大小強弱的國家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來中國雖受盡了列強的蹂躪和種種磨難,今天中國的崛起卻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不稱霸也永遠不會侵略、威脅別的民族。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國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6

《大國崛起》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我們要探索自己的強國之路。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注: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

對於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是怎樣成爲17世紀的王者?

在海潮出沒的溼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爲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裏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雖然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成爲富強的國家的道路,清朝的統治者的“閉關鎖國”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圖依靠戰爭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證明結果事與願違。德國的興衰是最好的例證。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7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500年的時間裏,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爲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本書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麪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爲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當然,也有歷史學家認爲,至今爲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國”只有荷蘭、英國、美國。我們現在看,這些“大國”有幾個共同點:

一、有對外擴張的歷史,現在有些國家依舊在不遺餘力地對外擴張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家貿易到哪裏,槍炮就到哪裏,勢力就擴張到哪裏,以至於全球成爲它們的原料的供應和商品銷售基地,現在的美國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個地方有駐軍,成爲“世界警察”。

二、曾經稱霸世界、對全球進行殖民統治,包括經濟殖民和文化意識領域的殖民,歷史上除了歐洲本土和南極洲外,都曾經是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語成爲世界語言,就是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留個世界的“遺產”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至今還還未修復當初被殖民時留下的創傷。

三、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四、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製造業的產生;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子技術的應用,現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真正現代意義的大學等都首先發源於上述大國。它們制定推行了世界經濟活動標準,荷蘭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英國推行了全球自由經濟,美國在發現了自由經濟產生問題時,採取了政府幹預經濟,讓看不見的手和看的見的手同時起作用,挽救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五、世界性戰爭的的發源地自進入熱兵器時代以來世界上所有較大規模的戰爭中,這些世界大國要麼是戰爭的策劃者,要麼是幕後操縱者,要麼是直接參與者,就是現在主要的動盪地區,到處有美國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麼說,世界大國的產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國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外顯,實力主要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文化張力等,但是在學者眼裏,他們認爲世界大國的實力主要表現在文化,制度方面。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衆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鑑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英國可以爲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爲他擡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中國。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爲什麼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爲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鬆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纔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裏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改革體制是關鍵,一百多年前,美國的大炮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這和中國的情況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改變國體爲天皇掌權的君主立憲制。當中國的皇帝還在紫禁城內醉生夢死的時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也親自到歐洲發達國家考察。日本最終目的作出了脫離亞洲,與歐洲列強爲伍的明智選擇,爲自己的崛起找到了夥伴。日本的百年維新讓自己成爲世界經濟第三強國,日本的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鑑。

改革體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來是俄羅斯改革體制最有力的推動者,可當改革到一定階段時,改革必然觸犯到這些人的利益,此時他(她)們都同時不約而同成爲改革的反對者。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國家幾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約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們成爲繼續革新的反對派,這是保證革新持續到成功的關鍵。

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

過去,在歐洲資產階級啓蒙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曾經出現過“康梁變法”,但被頑固不化的“老佛爺”鎮壓下去了。後來,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孫中山終於發動革命、爲中國的封建社會劃上了句號,並提出了“三民主義”進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是一場倡導新文化的運動,陳獨秀提出要請“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來救中國,俄國“十月革命”又爲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革命。可見,這些“大文化”和先進思想是引領社會進步的火炬,也是驅動社會機器快速運轉的“軟件”。沒有這些先進的文化,就不會有今天的新中國。

回顧500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不約而同值得關注: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於借鑑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