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1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500年的時間裏,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爲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本書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麪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爲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當然,也有歷史學家認爲,至今爲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國”只有荷蘭、英國、美國。我們現在看,這些“大國”有幾個共同點:

一、有對外擴張的歷史,現在有些國家依舊在不遺餘力地對外擴張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家貿易到哪裏,槍炮就到哪裏,勢力就擴張到哪裏,以至於全球成爲它們的原料的供應和商品銷售基地,現在的美國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個地方有駐軍,成爲“世界警察”。

二、曾經稱霸世界、對全球進行殖民統治,包括經濟殖民和文化意識領域的殖民歷史上除了歐洲本土和南極洲外,都曾經是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語成爲世界語言,就是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留個世界的“遺產”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至今還還未修復當初被殖民時留下的創傷。

三、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四、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製造業的產生;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子技術的應用,現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真正現代意義的大學等都首先發源於上述大國。它們制定推行了世界經濟活動標準,荷蘭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英國推行了全球自由經濟,美國在發現了自由經濟產生問題時,採取了政府幹預經濟,讓看不見的手和看的見的手同時起作用,挽救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五、世界性戰爭的的發源地自進入熱兵器時代以來世界上所有較大規模的戰爭中,這些世界大國要麼是戰爭的策劃者,要麼是幕後操縱者,要麼是直接參與者,就是現在主要的動盪地區,到處有美國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麼說,世界大國的產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國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外顯,實力主要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文化張力等,但是在學者眼裏,他們認爲世界大國的實力主要表現在文化,制度方面。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衆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鑑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英國可以爲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爲他擡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中國。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爲什麼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爲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鬆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纔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裏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改革體制是關鍵,一百多年前,美國的大炮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這和中國的情況何其相似?當中國的.皇帝還在紫禁城內醉生夢死的時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日本最終目的作出了脫離亞洲,與歐洲列強爲伍的明智選擇,爲自己的崛起找到了夥伴。日本的百年維新讓自己成爲世界經濟第三強國,日本的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鑑。

改革體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來是俄羅斯改革體制最有力的推動者,可當改革到一定階段時,改革必然觸犯到這些人的利益,此時他(她)們都同時不約而同成爲改革的反對者。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國家幾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約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們成爲繼續革新的反對派,這是保證革新持續到成功的關鍵。

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

過去,在歐洲資產階級啓蒙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曾經出現過“康梁變法”,但被頑固不化的“老佛爺”鎮壓下去了。後來,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孫中山終於發動革命、爲中國的封建社會劃上了句號,並提出了“三民主義”進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是一場倡導新文化的運動,陳獨秀提出要請“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來救中國,俄國“十月革命”又爲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革命。可見,這些“大文化”和先進思想是引領社會進步的火炬,也是驅動社會機器快速運轉的“軟件”。沒有這些先進的文化,就不會有今天的新中國。

回顧500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不約而同值得關注: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於借鑑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2

看完了《大國崛起》這本書,思緒卻難以平息。今天,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我們中國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但讀懂幾百年來幾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九個大國在過去近兩百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還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是歷史的潮流畢竟浩蕩向前。今天的世界是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滾滾向前。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理念都爲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力量。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訓。

聆聽歷史是一種偉大的智慧,回望大國風雲,讓歷史照亮我們未來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類通過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大小強弱的國家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來中國雖受盡了列強的蹂躪和種種磨難,今天中國的崛起卻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不稱霸也永遠不會侵略、威脅別的民族。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國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3

《大國崛起》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我們要探索自己的強國之路。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注: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

對於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是怎樣成爲17世紀的王者?

在海潮出沒的溼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爲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裏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雖然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成爲富強的國家的道路,清朝的統治者的“閉關鎖國”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圖依靠戰爭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證明結果事與願違。德國的興衰是最好的例證。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4

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溼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爲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荷蘭人的這些創造性地做法使得他們成爲了當時的商品集散地。他們堅守信譽,開發了很多新航線,壟斷了當時的歐洲的海上貿易,想比較於當時處於君主集權下的其他歐洲國家,荷蘭的統治很分散,起初是被西班牙國王統治,後來又得到了英國女王的統治,但是自信的荷蘭人發現這些國家的統治着貪得無厭,當時的七個省份便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分散的共和國,一個商人和知識精英爲代表的共和國。

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充當高級搶劫者的幫兇,所以雖然起步階段不夠民主,但是也能“在外分點湯,對內搶一點”,發展起來,然後可能實現民主轉型,唯一的不好就是靠着別人崛起,也要看別人臉色吃飯,偶爾也得被老大搶一回(比如歐洲的中等發達國家、過去的四小龍等)。這是搶劫的分支階段。

個強國要崛起必須先喚醒整體國民的整體願望。總而言之,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崛起不僅僅是休生養息,更學要高層決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後。德國與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他們早已有了先進的社會體制,所以在戰後幾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復,依舊是世界強國。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5

首先,我覺得那本書坑人,雖然有130KB那麼大的電子書,但是名稱既然叫《崛起的四大國》,那就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這所謂的“金磚四國”啊,但是書的內容只包括中國和印度;結論是“E書聯盟”坑人,因爲我沒有註冊,所以以前下載的電子書好多都是缺乏關鍵數據,現在又缺少內容,算了,我不深究,因爲那些數據對我用處也不大;缺少內容這方面,至少我對中國和印度的優勢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總的來說,中國是製造業比較有優勢,處於第二產業;印度是服務業比較有優勢,屬於第三產業。

  一、中國對於中國,主要是廉價勞動力的作用。

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只要有工資拿,他/她們不介意做的是什麼工作;然後就是政府招商引資的各種優惠條件的吸引力,甚至有些外資宣稱它們是零成本建廠;還有就是這些年一步步完善的基礎設施。中國這些企業現在完全可以先做代加工,等到時機成熟以後,再創立自己的獨立品牌,然後再加上研發和現代現金的企業管理模式,相信以後的發展前景還是很有希望的;但是這要建立在企業所有者的思想覺悟上面。因爲現在市場終端消費的不是看得見的產品,就是各種服務;就拿產品來說,簡單的純淨水,有了品牌纔好賣、賣的價格纔會高,“娃哈哈”、“康師傅”的品牌形象好,在某些地方就能賣到1.5元每瓶,可口可樂的“冰露”就只能賣到1元一瓶,那些區域性的小廠生產的純淨水也是隻能賣到1元一瓶。所以,品牌很重要。當初那些美國、日本、歐洲的企業在中國設立的加工廠還只是一些夕陽產業的產品,但是後來他們發現,他們的工廠只能將工廠遷移到中國,因爲這樣的話他們的利潤更高,他們也不希望由於競爭在中國設廠,而導致對手的產品價格比自己低很多,這是爲了自己的生存。慢慢的一些高技術產品也慢慢的進入中國加工。這不僅增加了中國就業崗位,還能讓中國的企業有了學習的機會,不過美國、日本、歐洲這些國家由於失去了加工機會,更過人面臨失業。總結:中國有了這些學習機會,還是要慢慢建立自己的產品才行,否則的話只能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還有就是如果那些外來產業不撤走的話,慢慢的就會在某些地區形成產業集聚現象,爲國內的企業創造跟好的機會。比如深圳的手機制造業,佛山的小家電製造業,溫州的皮革、打火機,寧波的服裝製造,義烏的小商品集聚,廣州、上海的汽車製造,合肥的家用電器製造,天津的顯示器製造,福建泉州和重慶的筆記本電腦生產。

  二、印度印度興起的主要是服務業。

比如通用電器將它的諮詢服務業務外包給了印度,成本僅是在美國的1/3;英特爾將它的芯片設計外包給了印度,不僅成本低,效率也高;硅谷的部分企業將軟件編程方面的業務外包給了印度;印度某個比較有遠光的人,成立了一家高品質服務的醫院,某項手術醫療費用需要4000美元,再加上美國和印度中間來回的飛機票,僅僅需要7000美元,而這項手術在美國需要20000美元的開銷,這促成了很多醫療旅行,因爲同樣的高品質醫療服務,在印度能節省很多費用。由於印度會講英語的人比較多,且以每年300萬人的數量的大學生畢業,中國僅爲250萬人,印度的高技術人才多,還有政府的鼓勵,促成了印度成爲服務外包的首選地。總結:印度的這種旅遊醫療值得學習;還有就是高校教育的與時俱進也值得學習;由於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信息服務業很難學來。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6

在這個星期裏,我讀了《小學生領先一步讀歷史——親近大明》這本書。原先對於明朝,我不怎麼了解,《親近大明》這本書把明朝的事都告訴了我,讓我對明朝有了很多的瞭解。

明朝(1368——1644),他是在衰敗中走向活潑、開放的朝代,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在這時迎來了成熟後的脫變。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了,舊的思想觀念開始解體,老百姓相對自由些了,新東西多了。14世紀,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人類航海時代的新紀元,大明王朝船艙工業之盛、軍容之威,曾經名震遠西,大明王朝的船隊將海上航線一鼓作氣推進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然而,在鄭和之後,明朝政府分頒了海禁的政策,背對了海洋,不在對海洋有興趣;明朝也錯失了主動發展、建立海上優勢的機會。即便如此,明朝仍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她有着衆多的第一:國土面積第一,耕地面積第一,人口世界第一,破產量世界第一,白銀佔有量世界第一,軍隊數量世界第一等等。看到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第一,你也肯定很想了解明朝了吧,那就聽我說下去。

說起明朝,就不得不談起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他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我讀了他的故事之後,我感到朱元璋是那麼殘忍、殘暴,但讀了《朱元璋揮淚斬女婿》這篇文章後,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洪武年間,他派他的女婿歐陽倫出使西域。歐陽倫一行人從京都出發,沒多久到了長安,他聽人講過,西域的百姓“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而且巴蜀茶在西域十分走俏。於是歐陽倫想:何不利用職務之便,倒賣茶葉,大撈一把!當時,西域的百姓爲了得到茶葉,就得用當地的特產來做交換。明朝爲了控制這些地方,頒佈法令,嚴禁私自販賣茶葉。然而,歐陽倫仗着自己是皇親國威,縱恿人家倒賣茶葉。他每到一個地方,就動用權力,有些地方官怒了,告到了朱元璋哪兒。朱元璋雖然心有不忍,但還是下了到聖旨,殺了歐陽倫。我讀了這個故事後,感到朱元璋爲了治理好國家,爲了建立一支有紀律、廉潔的官員隊伍,竟然大義滅親。可看見朱元璋對官員和皇親國威都是一視同仁,沒有因爲是皇親國威,而官員犯了錯誤就要受刑。永樂大帝,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徵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締造了一個“永樂盛世”。不過,朱棣的另一面卻殺人如麻,冷酷無情,特別是他殘殺明惠帝朱允炆的遺臣時極盡酷刑。朱棣到底是功勳卓越的一代明君,還是嗜殺成性的一代暴君?

當我看了關於朱棣的故事後,我感到他是善良與邪惡、才智與權謀、奸與雄的帝王。明朝,有着巨大的科技文化,有着以唐伯虎爲首的江南四大才子,但我更爲把皇上賣給敵國的太監感到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