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15世紀以來500年的時間裏,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爲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 本書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麪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爲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當然,也有歷史學家認爲,至今爲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國”只有荷蘭、英國、美國。我們現在看,這些“大國”有幾個共同點: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

一、有對外擴張的歷史,現在有些國家依舊在不遺餘力地對外擴張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國家貿易到哪裏,槍炮就到哪裏,勢力就擴張到哪裏,以至於全球成爲它們的原料的供應和商品銷售基地,現在的美國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個地方有駐軍,成爲“世界警察”。

二、曾經稱霸世界、對全球進行殖民統治,包括經濟殖民和文化意識領域的殖民

歷史上除了歐洲本土和南極洲外,都曾經是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語成爲世界語言,就是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留個世界的“遺產”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至今還還未修復當初被殖民時留下的創傷。

三、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四、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製造業的產生;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子技術的應用,現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真正現代意義的大學等都首先發源於上述大國。它們制定推行了世界經濟活動標準,荷蘭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市場,英國推行了全球自由經濟,美國在發現了自由經濟產生問題時,採取了政府幹預經濟,讓看不見的手和看的見的手同時起作用,挽救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五、世界性戰爭的的發源地 自進入熱兵器時代以來世界上所有較大規模的戰爭中,這些世界大國要麼是戰爭的策劃者,要麼是幕後操縱者,要麼是直接參與者,就是現在主要的動盪地區,到處有美國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麼說,世界大國的產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國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外顯,實力主要包括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文化張力等,但是在學者眼裏,他們認爲世界大國的實力主要表現在文化,制度方面。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衆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鑑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英國可以爲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爲他擡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中國。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爲什麼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爲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鬆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纔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裏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改革體制是關鍵,一百多年前,美國的大炮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這和中國的情況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改變國體爲*皇掌權的君主立憲制。當中國的皇帝還在紫禁城內醉生夢死的時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皇也親自到歐洲發達國家考察。日本最終目的作出了脫離亞洲,與歐洲列強爲伍的明智選擇,爲自己的崛起找到了夥伴。日本的百年維新讓自己成爲世界經濟第三強國,日本的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鑑。

改革體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來是俄羅斯改革體制最有力的推動者,可當改革到一定階段時,改革必然觸犯到這些人的利益,此時他(她)們都同時不約而同成爲改革的反對者。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國家幾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約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們成爲繼續革新的反對派,這是保證革新持續到成功的關鍵。

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

過去,在歐洲資產階級啓蒙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曾經出現過“康梁變法”,但被頑固不化的“老佛爺”鎮壓下去了。後來,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孫中山終於發動革命、爲中國的封建社會劃上了句號,並提出了“三民主義”進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是一場倡導新文化的運動,陳獨秀提出要請“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來救中國,俄國“十月革命”又爲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革命。可見,這些“大文化”和先進思想是引領社會進步的火炬,也是驅動社會機器快速運轉的“軟件”。沒有這些先進的文化,就不會有今天的新中國。

回顧500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不約而同值得關注: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於借鑑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