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集錦15篇)大綱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集錦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追風箏的人》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集錦15篇)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

火紅的霞映襯着一個手拿風箏的男孩的剪影。男孩奔跑着,身後拖着長長的風箏線,赤色的天空籠罩着大地,最後在那無邊際的霞空中,只留一隻飛翔的風箏。因爲這副神祕莫測的圖畫,迫使我打開了這本《追風箏的人》,它帶給我無盡的震撼。

或許是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友情,或許是光陰流轉、物是人非的恍然,或許是那一句看似天真卻無比真摯的“爲你,千千萬萬遍。”都給我心靈上的震撼。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寫出了阿米爾記憶中阿富汗,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鮮爲人知卻溫馨幸福的喀布爾。平日裏,我們聽到關於阿富汗的消息,都是跟恐怖主義扯上關係,總以爲那是一個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活在槍聲中的地方。然而作者筆下的阿富汗卻是那麼和諧美好。

小說的開始,我從作者柔和的筆觸中只感受到了阿米爾和哈桑的感情,卻不想那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每年的風箏大賽,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阿米爾想要得第一,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哈桑爲了阿米爾拼命護住了風箏,可是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浮現了……阿米爾選擇了退縮。

一念之差,兩人的命運被改寫。

直到各天一方,阿米爾因爲父親臨終時的一句話決心回到阿富汗——他要走上那條贖罪的路,爲了禰補心中的缺失,阿米爾費勁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併爲此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夥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花盡心思爲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當風箏放飛的那一刻,阿米爾得到了原諒與寬恕。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它所表達的內容很複雜,但是我總是認爲那長長的風箏線中,似乎牽連着某種關係。

我想,那是對於人生的感激與釋懷。每個人都有一隻風箏,我們義無反顧地追逐着風箏,在它的牽引下逐漸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諦。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2

打開那本《追風箏的人》,翻動書頁,淡淡的墨香,縈繞在我的鼻尖;書中那個兔脣的男孩,浮現在我的腦海;他的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久久迴盪在我的耳畔......

整篇小說用溫婉感傷的筆調,描寫了一個淒涼而美麗的故事:年少的阿米爾是阿富汗的富家公子,母親的早逝、愛的缺失讓他的心靈變得扭曲殘缺。再一次風箏大賽後,阿米爾無情地背叛了與他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從此,無盡的自責與悔恨縈繞在阿米爾的心頭。爲了躲避戰爭,父親帶着他逃往美國。成年之後,阿米爾的痛苦與悱惻仍未消散。終於,他決心贖罪。重回故園,等待他的卻是哈桑的死訊與一個隱瞞了二十多年的驚天祕密:他,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悲憤不已的阿米爾最終選擇了收養孤侄,回到美國。時隔幾十年,他和一羣天真的孩子,奔跑着,再一次追起了風箏。恍如時光倒流。

整篇文章,令我記憶猶新的便是哈桑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就這一句話,包含了哈桑善良,忠誠,以及對友情的真心維護。哈桑學會的第一句話,是“阿米爾”,而阿米爾學會的,是“爸爸”。在阿米爾看來,他是爲了奪回落在哈桑手裏的父親的愛。而哈桑認爲,自己只是阿米爾的僕人,而阿米爾的父親收留了他和他的家人,自己應該對少爺投以全部的忠誠。

在文章的中間部分,在那一場驚心動魄的風箏大賽上,阿米爾的藍風箏獲得了冠軍。阿米爾看到父親爲自己雀躍歡呼,手上血的疼痛被深深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驅逐到了九霄雲外。當哈桑幫阿米爾去追那隻藍風箏的時候,哈桑扭過頭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可哈桑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去尋找哈桑時,去看到哈桑用自己的身體保護着那隻阿米爾的藍風箏,身體暴露在不良少年的鐵拳下,全不顧自己身體的疼痛。阿米爾感到深深地自責與痛苦,他殘忍的逼走了哈桑。從中,我感受到了哈桑對阿米爾那種願意別人傷害自己,也不願意讓別人破壞阿米爾的東西,這種無人可比的真誠。我可以想象,哈桑說這句話時那種真誠,神聖的語調。我想,哈桑一定非常享受與阿米爾少爺的友誼。

而後來,善良的哈桑也沒有得到上天的眷顧。他死了,死在了侵略者無情的槍下。留下了一個八歲的孩子——索拉博。阿米爾在深深地痛苦下回到了阿富汗,知道了那個隱藏了二十年的驚天祕密:他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他悲痛的收養了已經成爲孤兒的侄子。一年後,當阿米爾帶着索拉博回到阿富汗,在阿米爾闊別已久的風箏大賽上,索拉博體現了與他父親在風箏比賽上同樣的天賦。當索拉博的風箏掉落時,他夾雜在孩童當中奔跑着,追着,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被感動了,這句話裏包含了阿米爾多少年的懺悔與悲痛啊!這是阿米爾對哈桑一種沉痛的懷念,與抱歉啊!

“爲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也義無反顧!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3

“爲你千千萬萬遍”一句如此簡單的話語,在我腦海中一遍遍回放。哈桑,我爲你的忠誠致敬!小巷中的一回頭,牽引着整部小說走向高潮。

本書描述的是阿米爾和哈桑這兩個小男孩的故事。在一個冬天裏,雪花紛飛,卻沒有人感覺到冷。因爲在這個日子裏,放風箏比賽正在激烈地進行。當最後一隻翱翔的風箏的線在你的手中時、當最後一隻被你割斷線的風箏也被你緊緊握在手裏時,你就成功了。你的勝利,會爲冬天的火焰增一把柴,讓它燃起更耀眼的光。阿米爾就是這樣一個小男孩,他燃起的是濃濃的父愛,燃掉的是友誼與真誠。他永遠都沒有忘記哈桑握着風箏、滴着血的樣子!

那之後的一個夜裏,下着大雨,水珠模糊了車窗、淚水沾滿了眼眶。他們離去的身影,漸漸地從阿米爾的視線裏消失。拉辛汗曾說,罪過並不可怕。因爲只有罪過,才能讓人去贖罪。讀這樣的文章,總能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利益如同一把刀子,砍斷了你與友誼的連線。阿米爾是爲了父愛,然而,我又是爲了什麼呢?虛榮、報復,還是仇恨?我與她們的分割,也許只是得到100分時的驕傲、被弄傷了的抱怨,或其他兩人不與自己玩的悲傷。我們這是何必呢?

這些年來,我如此地期盼得到外界的認可,但到最後才發現,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正因爲如此,我要抓緊屬於自己的友誼——美好!其餘的人,我何必去刻意地爭取他們的認可呢!我要創造自己的友誼,抓緊自己的風箏,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4

小時候的阿米爾一直在爲了得到父親的愛而苦苦奮鬥,因爲一場風箏大賽,他背叛了願意爲他付出生命的人。他懦弱,看到哈桑被人欺負他逃之夭夭,或許他從來沒有把哈桑當成朋友。後來他爲了贖罪再次回到阿富汗,以他的形式來贖罪,洗刷他的罪行,還有爸爸的。

他雖然懦弱,但是他有責任心 ,他不顧一切把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回美國。年幼時的他爲了得到父親的愛而用一些鈔票來陷害哈桑,把他逐出家門;長大後的他把一些鈔票塞在草蓆下面,爲的是讓那戶窮人家過上好日子。因爲長大了,他成熟了,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是二十六年前的事仍舊像刀子一樣刻在他的心裏,他不敢忘,也不能忘,他帶着這種愧疚之心一直活着。二十六年前的事不會隨着時光的流逝而淡去,而會越來越深。他一直清清楚楚地記得二十六年前發生過的每一個細節。

阿米爾在二十六年前撒了一個彌天大謊,二十六年後他爸爸撒下的彌天大謊被他知道了,他不敢置信。哈桑是他的親兄弟,他以前就在想:爲什麼爸爸對哈桑那麼好,對他卻不管不問的?爲什麼爸爸的心裏永遠都有哈桑?爲什麼哈桑的生日爸爸記得清清楚楚?

“要不是我親眼看着大夫把他從我老婆肚子里拉出來,我肯定不相信他是我的兒子。”

“哈桑哪兒都不去,他就在這兒陪着我們,他屬於這兒。這裏是他的家,我們是他的家人。以後別再問我這樣的問題!”

同樣是他的兒子,他對他們的態度卻有兩種。

在真相還沒揭曉之前,爸爸在阿米爾眼裏一向是高大的;在真相揭曉之後,爸爸在阿米爾心中高大的形象一瞬間倒塌了。他想不到爸爸竟會做出這樣的事,震驚、惱怒等情緒揮之不去,二十六年了,這麼多年來他到今天才發現他一直生活在一個謊言之下。有其父必有其子,這樣說一點也不錯,他們都背叛了願意爲他們付出生命的人。

他們一半好,一半壞。

不要背叛願意爲你付出生命的人,請珍惜那些對你好的人,請珍惜你眼前的友情。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5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爲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爲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6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關於友情,關於種族,關於信仰,也關於背叛與救贖。是它讓我知道原來有這樣一本書可以將人性刻畫的如此發人深省,是它讓我知道原來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救贖也可以融合的如此巧妙。

本書的起點是圍繞阿米爾與哈桑追風箏的故事而展開。初識只覺兩個孩童玩鬧,一個真誠的付出,另一個理所當然的接受,他們的友情看似牢固,卻因爲種族,信仰等問題脆弱的像一隻斷了線的風箏,幾經折磨,倍受考驗。阿米爾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種族以及等級優越感,認爲哈桑低人一等,付出也是應當的;而哈桑只是單純的把阿米爾當朋友,無悔地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所以當哈桑真的遇上麻煩,阿米爾只是遠遠的觀望,選擇了漠視。又因爲嫉妒哈桑的勇敢,無法正視自身的懦弱,無法正視內心的譴責而只想着儘快逃離。

你以爲遠離了故土,遠離了是非,良心就會好過;你以爲遠離了哈桑,遠離了你們的友情,就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但其實你以爲忘記了的,不在意的,也終究會順着記憶的藤蔓攀爬而上;長大後的你也終究學會要勇敢的面對過去,勇敢的去彌補自己曾經犯下的錯。可是晚了,一切都晚了,那個曾經視你如生命的哈桑已不在,那個曾經真誠的對你說着"爲你千千萬萬遍"的人已消失於戰火。即使知曉你的背叛,你的逃離,哈桑卻仍舊守護着你,守護着你們曾經生活的家。那裏承載了哈桑一切關於你的記憶,那裏承載了哈桑一切關於你的忠誠。你是不是終究也會覺得良心不安?當你得知哈桑的孩子飽受戰火的困擾,飽受非人的摧殘,你義無反顧踏上了救贖的道路。那是救贖他人,亦是在救贖你自己。你救他於水火,將他帶離苦難,一路奮起直追,惟願他展露笑顏。你追,不顧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你追,風拂過你的臉龐,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你追……

寫在故事最後的最後,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阿米爾,怯懦,不知所爲;又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桑,爲着自己想要付出的人或事真誠的奉獻。最後,所慶幸的是,怯懦的人變得堅強,真誠奉獻的人亦變得無悔。也從不懷疑人的卑劣性的存在,但卻一直未敢正視,這或許也是一種怯懦的表現吧。也因此會犯下一些錯誤,以逃避現實的方式來忽略良心的譴責。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過去的已經過去,沒有一種時間機器可以回到過去,我們所能做到的僅是盡我們最大的力量去彌補我們犯下的錯,給自己的心靈鬆鬆綁,並且在未來的每一天都做好自己,不去傷害別人,那就夠了。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7

週三一天沒課,也沒有備課任務,看了一本書——《追風箏的人》——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被阿米爾和哈桑的真摯友情吸引,但在哈桑被造成一生的痛時,阿米爾選擇了逃避,從此阿米爾背上了心靈包袱。爲了擺脫包袱,阿米爾設計趕走了哈桑一家,接接着蘇聯入侵阿富汗,隨爸爸移民到了美國,淪爲普通工人的爸爸和阿米爾關係已經非常融洽,阿米爾愛上了一位阿富汗前將軍的女兒,父親去世前,給阿米爾提了婚,阿米爾和這個將軍的女兒順利結了婚,父親最好的朋友臨死前,給阿米爾發來了信息,讓阿米爾回到巴基斯坦完成救贖,阿米爾回到阿富汗,接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哈桑已經去世了,阿米爾也同時知道了哈桑是他的同父異母的兄弟。

從此,索拉博跟隨阿米爾定居到了美國,但是索拉博相當冷淡,終於在一次放風箏的過程中,我利用哈桑最熟悉的猛升猛降戰術,割斷了對放風箏,這時索拉博的眼裏已經放出了光芒。

《追風箏的人》講了童年的友情,心靈的包袱,戰爭對祖國對人民的侵害,以及最終的救贖,很人性的一本書,看完之後內心唯有“救贖”。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8

最近在閒暇時間看完了這本《追風箏的人》,從第一頁開始讀整個人周圍就被一種憂傷的氣氛籠罩着,直到讀完一直保持着。文中以第一人稱進行講述,猶如在聽主人公阿米爾回憶着述說他的人生經歷,聽完之後久久不能忘懷,思緒依舊在阿米爾的回憶裏,跟隨着他一起思考過去生活發生的點點滴滴,尤其是阿米爾家的僕人的兒子哈桑。哈桑,現在只要想起這個名字,心裏總會浮出一絲絲感動與憂傷……

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阿米爾童年時與哈桑之間的往事以及後來移居美國的生活往事以及在這期間,阿米爾對兒時的過錯的一種救贖。哈桑是富家少爺阿米爾家的僕人的兒子,而且是屬於當地地位最低的種族哈扎拉族的一員。但是當阿米爾重回阿富汗對自己的過錯進行救贖時,才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這又給哈桑這個人物增添悲劇色彩,也給阿米爾內心多增添份內疚感。因爲小時候哈桑一直把阿米爾看成自己世界的中心,爲了阿米爾他可以付出一切。不過阿米爾卻從未把哈桑當成朋友對待,似乎只是當成無聊時的玩伴。而且小時候父親對他十分嚴苛,但是對哈桑卻充滿愛憐之意,有一次哈桑生日,阿米爾的父親約了一位醫生給哈桑治癒的兔脣。這些都對一個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與讚美的少年增添了份嫉妒。直到有一天,將嫉妒化爲了愧疚。哈桑是風箏的大賽的能手,他爲了追到阿米爾的風箏遭遇了壞人的施暴,而阿米爾卻因爲懦弱躲在角落裏,最後逃走了。從此以後,阿米爾不敢見到哈桑最後還製造了一個陰謀,欺騙父親,趕走了哈桑一家。在美國生活的日子裏,阿米爾一直無法忘懷兒時的過錯,最後回到阿富汗救回哈桑的兒子才使得自己有所解脫。

小說講述了阿米爾的心靈救贖過程,同時也展現了阿富汗少年哈桑純潔心靈,“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對友誼的詮釋。每看到這句話,心裏總會有一絲震撼。哈桑對阿米爾的信任與付出,卻沒能換來回報,而且對於阿米爾的袖手旁觀也沒有揭發,只能說哈桑對阿米爾所做的一切是不求回報的,只希望能與阿米爾一直快樂的生活在一起。這樣的矢志不渝的付出怎能不叫人感動流淚?

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本來應該得到跟阿米爾一樣的地位。阿米爾父親爲了維護自身社會地位與尊嚴,隱瞞了這個事實,也可以說是欺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哈桑以僕人身份留在家裏,關照他。但是這樣卻使他成爲被人看不起的對象。“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這些都是小說中阿米爾父親說的話,但實際上他已經做過這種事了,或許是在爲自己做過的後悔,告誡兒子不能重蹈覆轍,不過他對哈桑表現出的關愛似乎是對自己過錯的救贖。展現出了阿富汗當時的人們所處地位與種族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運以及人們內心的善良。

聽着阿米爾在講述,讓我對上世紀中的阿富汗有了另一方面的瞭解,戰亂、槍聲已不是僅有的代言詞,更多的看到了阿富汗孩子的童年,看到了真誠,純潔,寬恕,贖罪,愛情與友情在人性當中的重要性。在看的過程中,無論景物還是人物、情節,都給人一種心靈上的衝擊力。()感受到人性中的善良、包容、關愛、責任對人、對社會的重要性,這也是這本小說做觸動人心的地方。而這些高尚的信仰在如今這個社會也越來越成爲稀缺資源,例如前兩年社會上出現的尋找“最美”系列活動,讓人感覺到似乎在呼喚着美麗心靈的迴歸。而小說中的整個氛圍雖然有些淡淡的憂傷,卻能讓人感受到純真善良世界的美好。

讀完不僅被阿米爾與哈桑之間發生的故事所感動,還有反思對於來之不易的友誼,應該要好好珍惜;要學會試着成長,勇於承擔生活中應該面對的責任,纔不會在人生路上留下遺憾。

讀完《駱駝王子》,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作者作爲一名野生動物家不禁對駱駝王子最後的歸順感到可惜,也最終悟道:也許正是野駱駝這種“種族照顧小駱駝方式”導致野駱駝近年來數量急劇減少。自然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野駱駝這種整個族羣照顧小駱駝的方式導致小駱駝長大後在惡劣環境下難以自己生存,這正是野駱駝走向滅亡的根源。

我不禁聯想到我們人類,尤其是我們中華民族。由於某種原因,我們國家實行獨生子女制度,獨生子女制度導致最大的後果就是我們的孩子嬌弱,被照顧的太精細,這不正是野駱駝撫養後代的方式嗎?通過野駱駝我們似乎能預見我們中華民族若干年後的情景!不敢深想,後怕!打了個激靈我轉頭問丁寶:“《駱駝王子》讀完了你啥感想?”丁寶倒是很認真地回答我:“不能像駱駝王子那樣軟弱無能!”聽此話,我甚感欣慰。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9

也許故事的結局不算完美,甚至帶有苦澀與酸楚。但人生既是如此,犯錯,或許只能用一生來挽回,和救贖······

“爲你,千千萬萬遍。”每次讀到這幾個字,都感覺心情甚是沉重。讀完《追風箏的人》,我思緒萬千。對身邊的人,我是否盡心盡力?是否不經意間傷害着身邊的人?我想,我不要後悔,對身邊的人和事都要盡心盡力。一個背叛與救贖的故事,人一生中難免犯錯,或許無法挽回,亦可能無法彌補!

十二歲的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只是因身份的不同,他們分別被命運貼上不同的標籤,有着不同的人生之路。哈桑爲幫阿米爾追回風箏的途中遭到阿賽夫的圍堵,阿米爾雖目睹一切卻未挺身而出,阿米爾的懦弱與膽怯最終逼走哈桑父子。哈桑的離開一直折磨着阿米爾,他也爲此一直苦惱和痛苦。他失去了那個朋友,那個一直站在他身邊保護着自己那個人。後來父親的好友告知他,哈桑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踏上了救贖之路。去尋找哈桑,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阿米爾最終邁出了這一步,戰勝了自己膽怯的心理。哈桑的忠誠與重情義,阿米爾最後的勇敢,都令我感動,爲之動容。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我很高興終於有人識破我的真面目,我裝的太累了。“阿米爾大概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我亦曾無數次在自己還小,無知懵懂的狀態下,不自知的傷害到了身邊的人。一次次違背了自己的內心,犯過荒唐的錯。對最最親近的人,時有產生言語上的偏激。後來,慢慢長大,漸漸董事,我也去追逐那隻名爲救贖的風箏,希望從此以後不再需要這樣的風箏。

追逐的,不僅僅是風箏。斷了線的風箏畢竟太脆弱,離了手中的線就漸漸遠去,無法追逐。風箏無法承擔什麼,而作爲高中生的我們,在成長曆程中總該有所承擔。學會長大,學會經歷,學會在錯誤中反思。學會包容與理解,反思過去的自己,找回自己的本真,找回那份美好純粹的情感。時時帶有正能量,忘卻曾經的一切陰影。讓一切歸零,知道錯了,就勇於承認,敢於承擔·······不要靜待那個隨時都會懊悔的自己!

這隻風箏象徵着阿米爾的救贖,是哈桑的真誠,代表着親情,友情,是善良,正直和成熟。對阿米爾來說,只有追到這隻風箏了,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贖。我們或許曾傷害過他人,也曾被他人傷害。留在心裏的烙印和傷疤,等待着被治癒和救贖······

這本書以背叛與救贖,失去與成長爲主線,讓我們展示了真正的救贖之路。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有風雨,有晴天。再親近的朋友,也有最後遠離的一天,此後大家再無聯繫,看着自己曾經的好友與自己漸行漸遠。

這本書教會我的,還有那份勇氣。敢於面對自己曾經所犯下的錯,我們缺乏從頭再來,改過自新的勇氣,這時的我們需要的是那份不懼前路艱辛的勇敢······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管那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的去追!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0

紙鳶,是幸福與期待的代表,如同來世間的一隻天使之。

這也許是個美好的故事。我覺得。我滿懷希望進入了創作者用淡柔的文本細緻刻畫的場景,進入了阿米爾和哈桑的人生道路,我一口氣把書讀完了。如今細細地品來,卻又感覺意猶未

在阿米爾十二歲的情況下,他父親對他說:世界上只有一個罪行,那就是盜竊。如果你傷害了一個人,你就偷了生命,你偷了他妻子作爲美麗妻子的支配權,奪走了他孩子的父親。如果你撒謊,你盜走他人瞭解實情的支配權。如果你行騙,你盜走公平公正的支配權。

原文中瀰漫着不一樣人的謊話,而謊話並不全是惡的,一些謊話是爲了更好地保護,一些謊話是爲了更好地個人利益,一些謊話是爲了更好地躲避,一些謊話是爲了更好地緘默,我們無法斷論這種謊話是善還是惡,但有一點客觀事實確是確立的:一旦大家撒謊,大家也就奪走了別人獲知實情的支配權。而阿米爾一生都受着謊話的危害,在實情表明以前,他自然不容易瞭解爸爸對哈桑一個傭人的孩子爲什麼這般照料,他自然也不會了解自身的謊話究竟會產生哪些更改,他唯一清晰的是:機會不上,他寧可日常生活在迷惑中!

可在我們矇騙,忽悠着一個人,一個願跟你說:給你,成千上萬遍。的'人的情況下,那人應對你的謊話,不容易對你抱怨乃至敵對,反倒一如往常的真心實意的忠誠,那類永恆不變的忠誠爲使我們室息,沒人會由於對他人撒謊後遭受這類沒什麼責怪的寬容而安心,反倒那類深深地的愧疚感越來越烈。哈桑,確是那樣忠誠的人,他習慣傭人的影響力,習慣忍氣吞聲,因此,阿米爾逐漸畏懼,由於哈桑的忠誠只有表明他的怯懦,軟弱,卑鄙與自私自利,最後他挑選了躲避和撒謊,他的挑選,由於他是個小孩,或許他能獲得成年人的寬容,但卻沒法得到重獲新生!那句:給你,成千上萬遍!讓我看到了在現如今世風日下的社會發展裏,十分稀有的一種純真無污的感情友誼。那又再度變成善人的路。他說道一條結束循環的路。

阿米爾在遲疑,他在躲避與贖罪中遲疑,最後他踏入了這一條聽說再度變成善人的路,去完成重獲新生,去緩解罪刑,阿米爾,鼓足勇氣,整理軟弱,在生死狙擊中,在死神之前解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得救的不單單是索拉博,也是阿米爾自身。

合奏疏,小故事起起伏伏的劇情如同那紙鳶一樣,在它飛翔時安裝着阿米爾與哈桑幸福的美好時光;落地式時是阿米爾對哈桑的叛變,對謊話的躲避;再度起飛是阿米爾拯救了索拉博,拯救了自身,讓哈桑喪失的開心,讓索拉博找到。

小故事起源於紙鳶,也止乎紙鳶。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1

終於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晚上可以睡個好覺了。不必再擔心哈桑的命運,不必再猜測阿米爾到底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年幼時一起長大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他們一起長大,形影不離,一起度過懶洋洋的悠長夏日,他們在院子裏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還有一起放風箏和追風箏,過着快樂的生活。但在一場風箏比賽後,一切都隨之改變了。哈桑爲了保住風箏大賽中贏得的那隻藍風箏,在小巷中被侮辱。但阿米爾最終因爲膽怯而沒有出面救哈桑。但哈桑並不責怪他,還任勞任怨地幹活。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板,竟以哈桑偷東西爲由趕走了他。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睽違二十多年的故鄉,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份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哈桑竟是爸爸的私生子。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決定保護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

我讀後覺得這本書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主要以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哈桑的親密友誼爲貫穿全文的主線,寫出了三代人的情感糾葛。其中哈桑對少爺的忠心耿耿,阿米爾對哈桑的棄之與背叛,以及阿米爾心中的救贖,小說情節巧妙交錯,使小說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儘管讀的是譯本,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同一搬的文字功底。驚奇它對於人物的塑造,正直而有醜聞的父親,嚮往正義卻又搖擺不定的阿米爾,你不可以對其中的人物妄加評價,因爲隨着之後的閱讀,他的形象會越來越豐滿地站在你面前,他或許就像你身邊的某個人。

整個故事情節的構架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友誼,愛情,戰爭,背叛,救贖,這一切雜糅於一體,又好像任何一點都是不可或缺的。

至於語言,更不必多說,是我之所愛。最喜歡的就是語言簡練的文章,它太符合我的胃口,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每一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段落和句子,我甚至要一口氣讀上三四遍,細細品味之後方肯罷休。

閒下來有時也會想象兔脣哈桑是什麼樣子,阿米爾的妻子是怎樣的賢惠美麗,還有哈桑兒子那細眯着的眼睛……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讀到這一句時,有一種酸酸的東西一下子涌了上來,爲哈桑,也爲阿米爾。我不知道原著用阿富汗語這句話是怎麼表達的,是不是也有這迷人的韻味。阿米爾也確實被感動了,可他感動的是一個僕人對主人的忠誠,而我看到的是哈桑對朋友的忠誠。

藍風箏被追到了,阿米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這一切是哈桑用莫大的恥辱換來的,阿米爾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了一切,他就看着它發生。這注定阿米爾的後半生將永不停歇的做着一個噩夢——一條滴血的燈芯絨棉褲躺在一堆破磚瓦上,也註定了他將用自己的生命去救贖自己曾犯下的罪行。

哈桑到底是死了,死的原因竟是爲了維護主人的房子。但他的兒子還在,兒子和他一樣能夠嫺熟的打彈弓,但不同的是他的兒子比他勇敢,當年他只敢拿彈弓嚇唬阿塞夫,他兒子竟真的把玻璃球射到了阿塞夫的左眼裏。

當拉辛汗要求阿米爾去救哈桑的兒子時,阿米爾竟拒絕了。我真想給阿米爾一個耳光,想想哈桑怎樣對他的,可轉念一想,又有誰真的不怕死呢。最後,無法擺脫內心罪惡感的他還是勇敢的去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這句話從阿里的口中再次說出時,我知道這又怎樣深深地刺痛了阿米爾,這一刻或許他會想起很多。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這是小說的最後兩段。

阿米爾微笑着追着人生的風箏,追着他心中的善良,正直,誠實……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都讓我們義無返顧的去追……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2

爲你,千千萬萬遍。

—題記

這個假期,我看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夕陽西下,在一片片紅色的雲彩下,有一個小男孩,手裏拿着一隻風箏,跑着,風箏隨風飄揚。這,就是這本書的封面。看到這個封面,我便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本書,主要講了12歲的阿米爾少爺和僕人哈桑的情同手足。然而,在一次風箏比賽之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這一直折磨着阿米爾,阿米爾甚至逼走了哈桑。沒多久,因爲戰亂,自己也跟着父親逃往美國。20年後,阿米爾始終放不下當年的心結,重回故土,希望爲當年的好友做一點事。可也是這次的迴歸,使阿米爾知道了一個驚天的謊言,兒時的悲劇再次上演,阿米爾也最終做出了抉擇。

看完這整本書,我思緒萬千。

謊言與信任,背叛與救贖,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在這些情感中,令我感動的,是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一句多麼普通而又充滿了愛的誓言呀!這句話,在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便是在哈桑追到風箏後對阿米爾說的。這句話,是哈桑對阿米爾的信任。儘管他知道自己身份卑微,但仍然堅信,在他和阿米爾之間是有那最真摯的友誼的。第二次,是法裏德對受了重傷的阿米爾說的。雖然這只是一句朋友在危難之際時,伸出援手時說的一句話,但卻揭開了阿米爾的傷,想到了哈桑,20多年的痛苦和自責爆發出來,是阿米爾不由自主的流下淚來。第三次,是阿米爾爲哈桑之子索拉博說的。同樣的追風箏,同樣的話,不同的人,這,或許是一個受過極大折磨的人的一個救贖的機會,也是阿米爾的痛苦的解脫。

從懦弱,膽小,痛苦,到勇敢,堅強,救贖。阿米爾這一形象,和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讓我久久回味。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3

《追風等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說。書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一個福裕的家庭。雖然他的媽媽在他出生時去世了、但他的爸爸十分寵愛他。阿米爾還有一個忠實的僕人,同時也是他的玩伴架哈桑,故事就是繞着阿米爾和哈桑懸展開了關於人性的背叛和救贖。

看完這部小說,我的心不能久久平靜下來首先主人公阿來爾的懦弱讓我感到憤怒。他親眼目睹他的僕人被*暴卻沒有挺身而出,有到這一幕我的心都哪寒了,哈桑不僅是他的僕人,也是他的玩伴。他不僅沒有在哈桑遭到強*時挺身而出還因爲無法再面對哈桑而請求爸爸把哈桑和哈桑爸爸解僱。

因爲無理的要求而被爸爸拒絕後,他以哈桑偷竊了他的生日禮物來陷害他,哈桑也知道是阿爾米要陷害他但是他沒有解釋,而是承認偷竊。哈桑受到了肉體上的傷害,他不僅沒有安慰哈桑,還讓哈桑失去了工作,簡直是雪上加霜。

後來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的爸爸帶着阿米爾逃到了巴基斯坦,把家留給拉辛汗管理,再之後阿米爾去了美國並和一個女生組成家庭,在這時拉辛汗打電話給阿米爾,希望他回到巴基斯坦,因爲哈桑和他的妻子在照看阿米爾的房子時,被入侵者槍斃,而他們的兒子也因此進了孫孤兒院,但阿米爾仍不想回去,拉辛汗沒有辦法只好告速阿米爾,哈桑就是他爸爸的私生子,阿米爾纔回去。

對阿來爾來說,僕人身份的哈桑就不值得他去珍惜、同情嗎?先不說哈桑在他小時候盡心盡力,把哈桑解僱後,哈桑一家還在不求回報的幫他照看房子,在得知哈桑被槍殺後,他依然無動於衷。但他知道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後態度纔有所轉變。

當我知道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妹後,我就更加同情起這個一生坎坷的悲催人物。明明都是同一個父親,他的兄弟是光鮮亮麗的少爺,而自己卻是見不得光的私生子,雖更諷刺的是還要當自己兄弟的僕人,而這個兄弟在自己遭到傷害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還雪上加霜,回憶起阿米爾對哈桑做過的事之後,我的憤怒顯然已到達了頂點。

也難怪當初阿米爾的爸爸那麼偏愛哈桑,原來一切早有了鋪墊。明明都是他的兒子,他帶着阿米爾到外國生活卻把另一個兒子置至不理,甚至被人槍殺,他怎麼可以這麼偏心呢?這讓我不僅想起電影《唐山大地震》的片段,當姐姐和弟弟只能二選一的時,媽媽最終選擇救出了弟弟,這姐姐來說,被媽媽拋棄,那是麼殘忍的事。

而哈桑的身世和遭遇都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4

暑假買了一批書以供閱讀,可惜大多都只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唯獨這本《追風箏的人》,我從頭至尾讀完了。

我要說這並不是一本拿到就讓人愛不釋手的書——在剛開始讀的時候會被陌生的人名和地名弄的暈頭轉向,要是心有一點浮躁可能就讀不下去。事實就是這樣:在一個雨天,被清涼的雨水帶走了所有浮躁的我纔拿起這本手邊的,在之前只草草翻了幾頁就放下的書,靜靜讀了下去。

懷着對故事情節的期待,夾雜着對主人公的哀怨和對僕人哈桑以及像他一樣的奴隸們的同情,我讀了下去。

正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當然也是故事的轉折點——全喀布爾的風箏比賽以及之後的故事。這本該是個高興的日子,他們贏了!成功的一霎那阿米爾的父親也站起來歡呼,也“終於以我爲榮”了。但也就是這天,這美好的就像童話故事結局的一天,阿米爾因爲他的懦弱和逃避使哈桑遭受了巨大的不幸,更讓自己背上了巨大的負罪感。

這篇小說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耐人尋味的歷史。阿米爾在那之後所受的煎熬卻是讓我深深愛上這本書的原因,畢竟這種做錯事以後的愧疚和心底的那份不安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吧,作者把這樣的心理描寫的惟妙惟肖,讓人忍不住惋惜和悲哀的同時也產生強烈的共鳴。

有句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瞭解。作爲一個讀者,一個置身事外卻又能看清全局的人。我是多麼希望在有些時刻,阿米爾能挺身而出。在事情發生過後,我又多想他能做些什麼去補救。可是一切恰巧相反,他沒有站出來,他做的每件事和說的每句話都將裂縫越撕越大。但這又何嘗不是在現實生活,我們作爲當事人時的做法呢。可我們不知道這樣做有多愚蠢,會帶來什麼樣的結局。

但生活就是如此,從來不缺少悲劇。總是在猶豫不決間失去了勇敢的機會,而犯錯過後的補救就更顯得艱難。我也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亦或是沒有做好該做的而感到愧疚。雖然過後可能會有挽回或彌補的機會,但都因爲一些莫名的原因(想想大多都是因爲內疚而產生的畏懼),我不能很好的抓住它們。

可那是從前的我了。現在我不會像以前那樣得過且過,奢望時間來沖淡這種負罪感。因爲通過這本書我知道,正如拉辛汗所說的“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我也願意相信有這樣一條路。但這條路絕不平坦,甚至有些人壓根就不想踏上這條路。因爲踏上它不僅意味着你能解開心中的鬱結,更表明了你要面對過去有些你不是太想面對的東西,並且以接受它爲前提。

我想,當阿米爾得知哈桑——一個卑微的哈拉扎人,竟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心裏絕不平靜。他反覆掙扎,甚至想要退縮,他憤怒下隱藏着深深的悲傷可他還是要面對這個現實。最後他決定了,毅然決然的踏上了這條路,這條救贖的路。這次他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年月裏的種種不易:命運安排的宿敵,甚至死亡的威脅。但他最後成功了,在他追風箏的那一刻,在他喊出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時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心靈得到了解放,沉積多年的一切煙消雲散。他成功了!

我想自己是否也該踏上這樣一條心靈救贖的路。去追屬於自己的那隻風箏,去獲得自己的那份幸福。讓生活不再被遺憾羈絆,無論代價幾何,“但我不在乎”。

我追。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15

“這本小說夾雜着美與醜,而那部分的醜都被友情添化爲美。”這大概是我斷斷續續讀完這本書的深刻感受,故事中的無情與災難,都隨着風與風箏飄遠。作者從主人公的細膩感情描寫出人性的本質,令整本書充滿一段善惡交織的章線。

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年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成長的經歷,哈桑崇拜阿米爾,是因爲有知識的淋澆,令阿米爾能讀字講故事,讓本來沉默的哈桑產生了好奇,更加讓他們的友情增添幾分。不久,因一場風箏比賽,阿米爾做出了一生讓他自己後悔的決定。阿富汗政變,前蘇聯佔領阿富汗,阿米爾與父親逃亡美國,阿米爾始終不能忘懷那件事而原諒自己,然而踏上了故鄉的路,爲好友盡最後一份力,尋找那個當初的自己。

文中的哈桑,是一位正直善良的淳樸孩子,當阿米爾受委屈時,他總是出頭的那個,挺身而出的他不怕爲難自己的一切事情。他們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智勇互補,哈桑對阿米爾依然十分忠心。在那場風箏比賽,阿米爾與哈桑合力贏得比賽,但當哈桑取回風箏時,卻遇到那羣因保護阿米爾少爺而曾經得罪的人,並受到了不少侮辱,但他沒有責怪阿米爾少爺。故事的後來,阿米爾對哈桑變得冷談,更是不惜將哈桑逼走。哈桑內心充滿對好友阿米爾的失望與不解。

哈桑作爲阿米爾的朋友,把他與自己的一生捆綁在一起,無論如何也不讓自己的朋友有事,無條件地爲朋友付出,不管是面對兇惡無窮的流氓,還是別人對自己的侮辱,哈桑鼓起勇氣拿着彈弓來保護自己敬愛的阿米爾少爺,甚至令自己陷入危機。他的一生都在懷念過去那些美好的時光,直到他到生命的終點。

文章講述的不僅是友情,還有背叛後的救贖,阿米爾內心產生了對哈桑的深深內疚,想要彌補自己的錯誤,因此不惜生命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而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也讓阿米爾感到對回憶的思念與後悔。

這不僅是一本小說,而且是一部政治史詩。它描寫了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經歷變遷,將這個過去不以爲意的國家完整地呈現其中的文化,同時也是一個童年與成年之間關係的人性故事。哈桑的“爲你,千千萬萬遍”打動了多少人的心,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因爲自己膽小和虛僞而傷害了朋友的錯,但我們要明白,心靈的救贖並不能用金錢或物質來彌補過錯,更多的是要去珍惜在身邊的朋友,真誠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