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大綱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1

《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在書中,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2

風箏,交織而成,也在交織中實現本身的價值。在冗雜世界裏的 紛繁,交織着一切事物的美好與支離破碎的情愫,想留住,也想挽救,得與失,皆在追風箏的人手中的那根線……

1、《追風箏的人》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富家公子與同他的僕人哈桑之 間的故事。爲了能夠彌合橫越在父子之間的鴻溝,也爲了能夠博得來自父親全部的愛,阿米爾不惜背叛對自己百依百順哈桑,導致哈桑一家從此遠走他鄉,但是阿米爾沒有想到,自己背叛的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背叛的代價是從此的陰陽相隔,空留遺憾。

2、或許是這本書的故事情節過於坎坷;也或許是這本書揭露了太多 人性背後的黑暗;更或許是這本書恰巧擊中了我內心共鳴的最強音,我難以用一種平靜的心態、一種享受的角度去感受這本書所謂的文學精彩,而是執着在阿米爾和哈桑這種有愛與背叛交織的感情主軸中,在功利的世界裏,一位平日裏對自己百依百順帶兄弟不及眼前短暫的得失,這是一種悲哀的思維,也是一種悲哀的人生。執着於追求得與失的人,對於在眼前短暫的得到,是一種對未來的失去,利益薰心地將自己推入地獄。

得與失,似乎沒有一個很固定的答案,就如同一個沒有固定砝碼 的天平。我無從評論他人對於追求得與失的對錯,對於得與失的評判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成功亦或失敗,都不是評判得與失的唯一標準。在阿米爾眼裏,可以從此得到父親的關注和疼愛便是成功,也是得到,但是他付出的是對友情的背叛,是對於自我底線的突破,不是計較他在於對父親寵愛的追求,而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一種錯誤的過程。

3、在現實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節奏唱響對功利的追求,個人的底線 與利益的追求就如同天平一般眼見失衡,過度的計較在名利上的得與失,而忽視在在道德底線上的操守,在沒有個人底線的世界裏,無論親情、友情、愛情都是脆弱得不堪一擊。讀書筆記.風雨沖刷過後,沒有人能記得曾經背信棄義的面具下一張流淚的眼睛。花起花落,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一己功名,但遺留千史的一定是罵名,太多的是與非,對與錯讓我們的身心過於疲憊,放心對心中的執念,換個角度,平靜的面對得與失,坐看雲捲雲舒、風起風落。哈桑守候着最初的阿米爾,他不後悔自己的.付出,他詮釋着一個平凡人對於自己的忠誠,他不曾後悔也不會埋怨什麼。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3

“這本小說太震撼了!”這大概是我在讀完這本小說及很長一段時間的內心寫照。故事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卻用了這樣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變,前蘇聯佔領了阿富汗,他與父親也一起逃往了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努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

我最喜歡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對待別人一心一意,十分寬容、淳樸。當別人嘲笑他的父親是吃人的“巴巴魯”時,他總是一言不發,但他在別人欺負阿米爾少爺時卻挺身而出,表現得大無畏;他爲了幫助阿米爾少爺取回風箏,卻遭遇了曾經自己爲了阿米爾少爺而得罪的一幫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沒有責怪朋友的過失;當他曾經的好朋友背叛他,且總是惡言相向、甚至將他逼走時,他的內心也充滿了不解與哀傷。

這樣的朋友,完全是將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綁在了一起,拿命在對朋友無條件的付出。以至於在他生命的終點到來之前,他仍然深深懷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個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替他伸張正義的人。

文章講述的主題就是“救贖”:阿米爾內心對哈桑不公行爲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脫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變化與行爲方式的轉變。但救贖並不就是幸福,阿米爾最後領養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他也並沒有因此而快樂,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讓人不禁意間回憶起那些令人難受的畫面。

……

這,不僅是一本小說,也是一部政治史詩,它描寫了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歷史變遷,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卻成爲全球政治焦點的國家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也更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又極貼近人性的故事。從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爾到他具有多層次性格的父親,直到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了父親的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在美國與中東的分岔。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4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爲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爲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5

直到讀完最後一頁前,我的心情都還像書的重量一般沉沉甸甸。

可是合上書的那一刻,卻又猶如無邊遼闊的藍天般釋然。

滿滿的一書文字,更是對心靈的一場救贖與釋放。或許每個人在主人公阿米爾的贖罪旅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震撼,也產生了共鳴。“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幼年的阿米爾因爲懼怕暴力,只是遠遠地在一旁看着好友哈桑受盡欺辱。他的確因此而逃過了一場暴打,但卻也因而受盡了漫長的罪惡感的折磨。我想每個人都有隱藏着的黑暗面,你可能因此而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於是纏繞在心裏的罪惡感就像藤蔓層層包裹着你,有人因此選擇勇敢面對,解放心靈,也有人會因爲害怕洶涌而來的輿論與懲戒而就此畏畏縮縮,不敢承擔。

書裏的阿米爾,一開始的確因此而選擇逃避,再三說謊。當他意識到哈桑其實看見他袖手旁觀,不施予援手的時候,他甚至爲了不讓哈桑去向父親告密而設法栽贓,逼走了哈桑一家。記得書中如此描寫阿米爾犯錯後的悔恨:“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裏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哈桑並沒有說出真相,只是靜靜地離開。阿米爾發現,這比打他一拳更讓人難受,可是接踵而來的戰爭讓他還未來得及補救便已隨父親遷往美國。從此哈桑杳無音訊,但是陳舊的傷口總是隱隱作痛。直到中年,他重返故鄉阿富汗,知道哈桑逝世,他又收養了哈桑的兒子,才解放了自己困頓多年的內心。

書的開頭寫到的阿米爾與哈桑一起玩過的追風箏的遊戲,在書的結尾再次被提到。時光一瞬而過,中年的阿米爾在一幫孩子們中間追着風箏,笑得無憂無慮。少了童年的玩伴,卻多了一份對人生的釋然。一隻風箏,此刻對他而言更像是心靈的追逐。

人性的複雜在書中得到了深刻的揭露,醜陋的地方令人髮指,但是溫暖的光芒從不曾因此而磨滅。不僅僅是阿米爾,他的父親、他的未婚妻,都曾有過各自無法釋懷的傷疤。但是最終,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心靈的救贖。他們都是勇敢者,不曾逃避與退縮,生命裏的風箏最終也都落入了他們的掌心。

或許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而那隻高高飛向天際的風箏,對你而言又意味着什麼呢?可能是夢想,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想要填補的缺口,是心靈的慰藉和治癒。無論我們在追着什麼樣的風箏,只要腳步不停止、不退縮,手中的線就不會斷,風箏就不是遙不可及。

《追風箏的人》讀有感範文6

終於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晚上可以睡個好覺了。不必再擔心哈桑的命運,不必再猜測阿米爾到底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年幼時一起長大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他們一起長大,形影不離,一起度過懶洋洋的悠長夏日,他們在院子裏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還有一起放風箏和追風箏,過着快樂的生活。但在一場風箏比賽後,一切都隨之改變了。哈桑爲了保住風箏大賽中贏得的那隻藍風箏,在小巷中被侮辱。但阿米爾最終因爲膽怯而沒有出面救哈桑。但哈桑並不責怪他,還任勞任怨地幹活。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板,竟以哈桑偷東西爲由趕走了他。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睽違二十多年的故鄉,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份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哈桑竟是爸爸的私生子。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決定保護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

我讀後覺得這本書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主要以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哈桑的親密友誼爲貫穿全文的主線,寫出了三代人的情感糾葛。其中哈桑對少爺的忠心耿耿,阿米爾對哈桑的棄之與背叛,以及阿米爾心中的救贖,小說情節巧妙交錯,使小說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儘管讀的是譯本,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同一搬的文字功底。驚奇它對於人物的塑造,正直而有醜聞的父親,嚮往正義卻又搖擺不定的阿米爾,你不可以對其中的人物妄加評價,因爲隨着之後的閱讀,他的形象會越來越豐滿地站在你面前,他或許就像你身邊的某個人。

整個故事情節的構架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友誼,愛情,戰爭,背叛,救贖,這一切雜糅於一體,又好像任何一點都是不可或缺的。

至於語言,更不必多說,是我之所愛。最喜歡的就是語言簡練的文章,它太符合我的胃口,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每一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段落和句子,我甚至要一口氣讀上三四遍,細細品味之後方肯罷休。

閒下來有時也會想象兔脣哈桑是什麼樣子,阿米爾的妻子是怎樣的賢惠美麗,還有哈桑兒子那細眯着的眼睛……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讀到這一句時,有一種酸酸的東西一下子涌了上來,爲哈桑,也爲阿米爾。我不知道原著用阿富汗語這句話是怎麼表達的,是不是也有這迷人的韻味。阿米爾也確實被感動了,可他感動的是一個僕人對主人的忠誠,而我看到的是哈桑對朋友的忠誠。

藍風箏被追到了,阿米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這一切是哈桑用莫大的恥辱換來的,阿米爾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了一切,他就看着它發生。這注定阿米爾的後半生將永不停歇的做着一個噩夢——一條滴血的燈芯絨棉褲躺在一堆破磚瓦上,也註定了他將用自己的生命去救贖自己曾犯下的罪行。

哈桑到底是死了,死的原因竟是爲了維護主人的房子。但他的兒子還在,兒子和他一樣能夠嫺熟的打彈弓,但不同的是他的兒子比他勇敢,當年他只敢拿彈弓嚇唬阿塞夫,他兒子竟真的把玻璃球射到了阿塞夫的左眼裏。

當拉辛汗要求阿米爾去救哈桑的兒子時,阿米爾竟拒絕了。我真想給阿米爾一個耳光,想想哈桑怎樣對他的,可轉念一想,又有誰真的不怕死呢。最後,無法擺脫內心罪惡感的他還是勇敢的去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這句話從阿里的口中再次說出時,我知道這又怎樣深深地刺痛了阿米爾,這一刻或許他會想起很多。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這是小說的最後兩段。

阿米爾微笑着追着人生的風箏,追着他心中的善良,正直,誠實……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都讓我們義無返顧的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