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生第一讀後感(精選9篇)大綱

學生第一讀後感(精選9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生第一讀後感(精選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生第一讀後感(精選9篇)

  學生第一讀後感1

《學生第一》這本書是被學校評爲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時,學校贈給的一本書,拿到家裏,一直沒有時間細看。今日拿來翻看,一下就被它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所吸引。書中介紹了北京十一學校一個個讓學生展示和鍛鍊的舞臺,使得學生成爲了學校的主人。

在學校這個大舞臺中,學生們釋放個性,盡情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去。他們既增長了見識,又培養了能力,真的所有孩子們嚮往的學校。在這本書中,我深深體會到了學生是主體,其中校園潑水節、學生大使團、學生出版社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們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得到了鍛鍊,他們個個了不起,他們自信、陽光、勇於擔當、他們睿智機敏、有着智慧的韜略,有着仁愛的情懷。

不知怎的,看這本書時,我的心情是舒暢的,因爲學生第一,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這讓我想起了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學會了譴責,生活在指責中,他就學會了冷漠,生活在諷刺中,就學會了偏激,生活在否定中,就學會了自卑,繁殖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中,他就學會了感激、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生活在認可中,就學會了自愛。

這就讓我想到了自身的教學,他們的境界,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在自己的教學中,儘量把更多的時間和權力讓給學生,不束縛學生們的思維!

  學生第一讀後感2

其實,教學以來,什麼應該是第一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最近閱讀李希貴的“學生第一”這本書,有了些瞭解。其實,一本好書,要想真正瞭解其中的精髓,是需要很長得時間的。淺顯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我的瞭解也就顯得很膚淺。這本書實在是值得好好品讀的。

李希貴校長說:學校管理工作千頭萬緒,常常令管理者事務纏身,說好聽一點叫日理萬機,說白一點則是焦頭爛額。但是當我們真正想着一切爲了學生的時候,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了。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賴學生,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無論什麼樣的教育都要以培養學生爲目的,學生第一恰恰說明學生在學校的中心地位。學生在學校裏學習是一個有目標、有規律、有計劃的過程,從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甚至大學畢業,在學校裏培養什麼樣的技能才能讓學生終生受用,那就是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學生一生的立身之本。假如在學校沒有全面落實三維目標,那學生的成長將會出現一些問題。可能某些方面就會出現問題,當只關注孩子學習的時候,那他的品德會出問題,自私、霸道等獨生子女身上的問題表現尤爲突出。

培養全面發展、個性突出的學生,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當中,不要只是爲了教學而教學,需要了解學生的需要。其實,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感受,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身,都會招到排斥。所以,我們更應該在生活當中多和學生多多接觸、交流,及時瞭解學生的心裏變化及碰到的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學生第一讀後感3

記得剛看到這本書時,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迫不及待地翻看每一篇小故事,覺得暢快、過癮,感嘆於十一學校的一些我們想都沒想過的做法,驚異於十一學生們的才華和能力,更感嘆每一個做法之後滲透出來的教育理念,學生第一。因爲這個理念,從開學典禮到學校課程,處處體現着對學生的呵護和關愛;因爲這個理念,校務會上纔會響起學生的聲音;因爲這個理念,每一項活動都着眼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展示。

“學生第一”,這個簡單的說法使我對自己的教書過程進行了深思。自己每天都在教育教學一線忙個不停,可是我到底要教學生什麼,我的育人目標是什麼。當我們被日漸繁雜的工作困住的時候,當我們在教育的路途上遇到困惑的時候,不妨靜下來思考一下: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我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這一理念。

“學生第一”,李希貴從最初的一個想法、一次嘗試到最後形成一項制度。我想十一學校如今能運轉得如此成熟,中間經歷了不少研究、實驗。回想自己參加工作的.時間不算短,當班主任的時間則和工作時間一樣長,一直毫無建樹。很慶幸能讀到這樣的一本書,用來指導我的工作。

秉承學生第一的理念,我們才能俯下身子傾聽學生心靈的需要;秉承學生第一的理念,我們才能走到學生中間一起歡笑痛苦;秉承學生第一的理念,我們才能用自己的雙手爲孩子們托起施展才華的舞臺。希望我和能夠在今後的工作中將從這本書中汲取的理念加以發揮運用,爲我們的孩子服務。

當然,做法可以借鑑,思想和理念唯有自己播種才能結出果實。

  學生第一讀後感4

以前老是聽張校長說《學生第一》這本書怎麼怎麼好,春節前我在網上一下子買了《學生第一》和《學生第二》,先拜讀新書《學生第一》,受益匪淺。

翻開扉頁,首先看到的是粉棕色和一句溫馨的話:“謹以此書獻給我親愛的同事們”,而在整個扉頁中,除了這句話字體略大,剩下的是滿滿一頁老師的名字!我很震撼!在李希貴眼裏的學校管理中,教師永遠是第一位的。只有教師第一,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第一。

我在想作爲老師的我們是否已經把自己的學生名字記住了呢?今年春節前我見到小學的一位數學老師,我給她老人家問好後,她竟然能叫出我的名字!還說我那時的數學很好,但有些調皮。說實話我們好多年沒有見面了,她老人家還能記得我,這位數學老師給我上了一課!雖然我每年都教三年級能記住大部分學生的名字,但我從現在就必須要記住每一個學生的名字!我尊重、重視每個學生。在我的心裏裝着每一個學生,這能給學生無限的力量。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帶着放大鏡尋找每一個學生身上哪怕十分微小的閃光點。閃光一次,也許就成了這個孩子上進的起點!於是我們又多了一個自信、上進的孩子!像我們的一些不危險的實驗我都會讓給孩子動手做,十二班的張雲堯課下給我說:“老師,我今天很幸福!”我說:“爲什麼?”“因爲我今天在化學課上給大家做了演示實驗。”所以我覺得我們教育者要大膽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開拓創新,孩子們真是潛能無限!

這本書我細細讀了兩個多月,接下來再讀《學生第二》,我要自己的視野開闊,多讀書多反思,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新時代教育的步伐!

  學生第一讀後感5

在張校長的引領介紹下,我讀了北京十一中校長李希貴的《學生第一》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我受益菲淺,我真正理解了什麼是“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爲主體”。本書共有六大模塊,66個章節,通過多個活生生的案例來集中展現北京十一學校是如何培養以學生爲主體的價值理念,是怎樣落實以學生爲本,學生中心地位的。

李希貴有一句經典的名言:教育就是讓孩子自由呼吸,自由成長。爲了實現這一理念,李校長做了很多努力,組織了很多活動,比如:校園機會榜,開學護照,學校裏開公司,學校吉尼斯,學生出版社,校園潑水節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得到了鍛鍊,獲得了成長的經驗和經歷,在快樂中享受生活和學習。李希貴的做法喚醒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髮現自己的潛能,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達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由此,我聯想到了求實高中,爲了能讓我們的孩子們幸福的快樂的學習,高中部想方設法搞各種特色活動,比如非常有求實特色的晨會,讓學生快速成長學會做人的晚總結,還有各科組織的學科活動,英語組英文歌曲大賽,和分角色演繹課本,語文組的九月文學社報刊和詩詞朗誦,體育組的跳繩籃球比賽,文綜組的人體拼圖……這些活動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校園充滿生機,到處洋溢歌聲笑聲,也正因爲這些活動,師生關係的融洽程度也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句話讓李希貴至今感到震撼。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以着眼未來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個性,以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課堂民——主化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他在十一學校推行的素質教育正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相信十一學校的每一位學生每一位教師都體會到了這種“幸福”。

求實中學在張校長的帶領下,也正在打造“願每一天校園生活更幸福,願每一位師生生命更精彩”的教育願景。

  學生第一讀後感6

讀了李希貴的《學生第一》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書中除了有飽含教育智慧的文字外,還有一幅幅溫馨和諧、風清日麗、鳥語花香的教育圖畫,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李希貴校長給我的印象,可以說既模糊又清晰。模糊的是這麼多圖片我竟然記不清李校長的樣子,因爲只有幾張合影中有他,況且位置還在旁邊;清晰的是李希貴是一位從普通教師成長起來的集教育專家和教育官員爲一體的當代教育的風雲人物。做普通教師,他在班內搞教育改革和實驗;做校長,他在全校推行教育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做高密市教委主任,提出“讓高密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推進大範圍的教育改革;做濰坊市教委主任,把濰坊教育改革弄得轟轟烈烈,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在十一,他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所以當合影時,他在後排、在邊角,因爲他的心裏裝着老師、裝着學生;當看到他和學生共進“校長午餐”時,彼此親密無間的談話與交流真正體現了學生第一,而這恰恰是另外一種“校長第一”,是付出與責任的第一,是管理智慧的。第一。

除了校長第一,他還有學生第一。以學生爲本就是他把學生作爲學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就是時時處處把學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學校改革和發展的首位,就是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去開展工作。就是以關心、關懷、關愛學生的健康成長爲目的的,這就決定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講解傳授過程,更多的是文化傳承、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過程。

因而我們永遠要記住一句話:我們不能夠給孩子生命中本來沒有的東西。我們只能夠小心呵護孩子生命中本來就有的東西。所謂好的教育,不是我們提供了多少好的東西給孩子,而是我們減少了多少損害,提供了多少保護。好的教育是在保護而不是在給予的層面存在着。在學校我們需要的只是創設條件,提供自由的空間與時間,給孩子驚異感與好奇心以進一步探索的慾望。我們更多的時候要想到的是,我們的教育行爲,是在損害兒童的天性,還是在幫助他們成長。永遠學生第一。

  學生第一讀後感7

進入外國語已經一個學期了,作爲一個新人,我已經積攢了一點點教學經驗,但是這種經驗是感性的,是不成體系的,是雜亂無章的,此時正是梳理實踐經驗、明確教學觀念走向的關鍵時期,學校便提供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充電的機會。我從來沒有讀一本書可以這麼輕鬆,站在窗前,沐浴着冬日的陽光,一口氣就讀完了李希貴的《學生第一》。

這本書讓我記起了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生活在指責中,就學會了冷漠;生活在諷刺中,就學會了偏激;生活在否定中,就學會了自卑;生活在恐懼中,就學會了憂慮。反之,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生活在朋友之中,就學會了熱情;生活在鼓勵之中,就學會了自信;生活在認可之中,就學會了自愛;生活在愛撫之中,就學會了愛人。由此,我想到了可愛的孩子們,他們都是懷揣着夢想來到學校,這就讓我更加堅定了“每位學生都是最重要的”。

在《學生第一》中,我們看到的時一羣了不起的孩子,他們自信、陽光、勇於擔當,有着寬厚的肩膀;他們睿智機敏,有着智慧的韜略;他們熱情友好,樂於助人,有着仁愛的情懷。我相信,這羣孩子是在健康的校園文化中培養出來的:如果教師每天帶着微笑走進教室,與每一個學生的交流變成自己的習慣,堅信每位學生,給予他們積極的鼓勵,幫助學生建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生活熱情,那麼陽光睿智的孩子將會越來越多,一些小細節,恰恰能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懷,當然真正遇到原則性的問題,絕不姑息。

讀了《學生第一》這本書,我被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所吸引,書中介紹了一個個讓學生展示和錘鍊能力的舞臺,使得同學們真正成爲了學校的主人。在學校這個大舞臺中,同學們盡情地發揮着自己的聰明才智,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中去,既增長見識,又培養了能力。讓同學們在快樂中成長,在實踐中提高。我們經常強調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事實上,學生不光是課堂的主人,也是學校的主人。

所以我們無論舉辦什麼樣的校園活動,都是以學生爲中心的。在這本書中,“校園潑水節”、“學生大使團”、“學生出版社”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活動不僅帶給學生們愉悅的情感,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給同學們留下了終身難忘的記憶。使得他們的人生旅程更加精彩了。在去年的夏令營中,我有幸參與了整個活動,我看到了這本書中所提倡的“快樂校園”的種子正在我們周圍埋種、發芽。我們外國語學校也在懷揣着這樣的情懷建構教育!看到小故事中前人所展示出的教學成果,我的教學觀念的方向也就確定了,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的高度吧!

《學生第一》中的66個故事看似簡單,實際上每個故事背後都凝聚着北京十一中學的老師們鞠躬盡瘁、甘爲人梯、匠心獨運的精神。

如果沒有非凡的責任心和抱負,再可愛的學生也會有讓你覺得疲倦的一天。那個時候,內心會有一瞬間覺得自己打開了潘多拉盒子,平時可愛、溫馨、純真的學生、教室、學校會蕩然無存。培養有想法的學生,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這樣纔能有創造力,我們的民族纔能有希望。這是十一學校的育人目標。

讓我們樹立學生第一的教育理念,開啓教育教學工作新的起點!我會更加努力、堅定信念,力求成爲一名學生們喜歡的老師,欣賞學生的老師,適時引導、共同進步!

  學生第一讀後感8

《學生第一》所展示的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詮釋的教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他們創造了一個真正屬於孩子的學校,在這裏,每個生命都像野花一樣自由地生長,一種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漫步其間,我們能夠深切領略生命成長的動人景象,分享到十一學校學生洋溢出來的令人羨慕的幸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都會說,可怎麼培養呢?書中66個小故事給了我們答案。每一個小故事都充滿着創新精神和智慧的結晶,凝結着十一中所有老師的心血與汗水,在這一個個小故事中,精彩的詮釋着李希貴校長的辦學思想——學生第一。學校教育中沒有太大的事情,各個學校所開展的活動也都大同小異,但是很多涉及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小事都可以做得很精緻,讓學生樂於參與,讓學生從中受益。《學生第一》用生動形象的事實告訴我們,學校可以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也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比如課前設置新聞播報環節,讓學生關注時政,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與十一中相比,個人認爲很多的工作都是老師做好了移交給孩子,爲什麼不能讓孩子上崗培訓後也自己來動手策劃一下呢?每個學生的發展空間都是不可估量的,關鍵是老師千萬個不放心,怕被搞砸,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所以我覺得我們教育者要大膽放手,讓孩子在實踐中開拓創新。在十一學校,無論是學校的開學護照,校園機會榜,學生出版社,還是校園吉尼斯,學校裏面開公司,校園潑水節等等活動都是學生自主、自由來進行。在十一學校,“接待客人”被精心開發成一門特色課程,“十一學生大使團”應運而生,學生們以自己富有創意的方式,向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者展示學校的辦學特色,展示自己的風采。從豐富多彩的必修課程到斑斕多彩的選修課程,這些活動和課程給他們帶來了快樂,促進了他們的成長。孩子是在活動中得到了鍛鍊,獲得了成長的經驗和經歷,在快樂中享受生活和學習!

學校的一切工作都體現出對師生的激勵和人文關懷。在教師中評選月度人物和青年才俊,在學生中評選每月百星,只要是有一技之長的學生都可能榜上有名;建立教師互助中心,解決工作上困惑和心理上的問題;建立教工健康促進中心,關注每位員工的身心健康;讓所有師生都能在校園裏留下痕跡,讓所有師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很得要,這是北京十一學校的文化傳統,退休紀念冊即是爲了落實這樣的文化而設立的;教職工的幸福感,來自工作的成就感,也來自家庭的美滿和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對教職工中品學兼優的子女進行一年一次的獎勵,獎勵範圍從小學到高中階段,只要符合條件都會獲得不同程度的獎勵;迎新酒會是給新教師設立的一個特殊活動,酒會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給每一位新入校的青年教師找閃光點,活動組織者將之凝練爲動人心魄的精美讚語,在酒會上送給相應的教師。這些新教師,無不激情澎湃、信心滿滿,這爲他們日後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當然,這一切還是爲了學生,當課堂裏有着越來越多的具有教育姐情懷的老師們傳道授業時,學生的成長生態就會更加理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第一也就水到渠成了。

讀完《學生第一》這本書,我被李希貴校長的睿智、創新、博愛所感染,正因爲這種智慧,他纔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教師放在第一位,正因爲這種智慧,我們的教育才會煥發出勃勃生機!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爲教育的一員,我將繼續追尋一種教育本真的東西,爲四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幸福的四中人!

  學生第一讀後感9

讀《學生第一》的感覺,和之前聽中關村四小校長的報告一樣,首先是豔羨(確定是豔羨而非僅僅羨慕),心說:哇噻,人間天堂,教育聖土!他們居然這麼有自主權?他們那兒沒有名目繁多的檢查評估嗎?或者他們的校長、行政和老師們個個都是鐵臂阿童木?

偶爾,我會壞壞地想:要是今天檢查這個,明天評估那個,繼而這個進校園,那個進課堂……如此折騰個幾次三番,即便是阿童木也難免“滿面塵灰煙火色,心憂評估嚇破膽”。

我知道這樣賊眉鼠眼不懷好意的揣測,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對《學生第一》的歪批。讀書總該讀別人的,想自己的。於是我端正態度再讀這本《學生第一》,領悟李希貴先生管理的最高境界“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及其教育理想“讓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長”。這是一本近似經驗報道的剪報合集,圖文並茂,一目瞭然,任誰都能不費勁地知道書裏寫的是什麼,知道北京十一中做了些什麼。本書的形象直觀分可以打滿分,假如能提煉出與之相關的概念、原理或系統的理論,估計會有更爲普遍的指導意義。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讀別人的,想自己的,彼此聯繫,舉一反三。

別人的學校能開公司,能建博物館,能請白巖鬆、楊利偉等名人進校園,能把學校辦到北美去,我們的學校怎麼辦?相比“不差錢”的學校,我們農村學校的資源條件不可謂不落後啊。

別人的學生能接待國際友人,能經營出版社,能協助編教材,能自主研修,我們的學生怎麼辦?相比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學生團體,我們的多數孩子就是農二代、工二代、負二代,簡直就是吊絲。

學校、家庭、孩子,比無可比之下,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我們力所能及的是什麼?

首先是改變教育觀念。不管貧富高下,不管是哪一類“二代”,教育管理者都該力所能及地“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讓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長”。包括我一直奉行的“教師第一”,經李希貴先生啓發,其實也是“學生第一”:立師德,強師能,就是爲了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成長。

我想說明的是,這裏所提倡的“學生第一”,與社會上畸型的“學生第一”不是一個概念,那種家長動轍要起訴要見報,千錯萬錯都是學校老師錯的破觀念,不是“學生第一”,而是家長愚昧地自以爲“老子的兒子第一”。

其次是調整教育行爲。回顧我們課堂內外的教育行爲,學生不是第一,教師纔是主人翁,處處可見教師強勢的身影。這倒也情有可原,畢竟小學姓小,畢竟他們到自主還有些距離,還很需要老師扶上馬走一程,然後放手。扶,是爲了放,不能揪着不放。我們要考慮的是怎麼實現從扶到放,而不是隻一味琢磨怎麼扶得更穩。好比教人學自行車,你應該從未見過哪一位教導者死扶着學習者騎車100公里沒放過手,然後得意地炫耀:瞧,我多會教!

教,是爲了學。因而,備課時,要漸漸地變備教案爲備學案;課堂上,要點燃、喚醒、鼓舞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愛學習、會學習。我們所設計的教學內容,學生喜歡不喜歡?哪些內容學生已經懂了不必再教?哪些內容教了沒用也不必教?假如我是學生,我更喜歡學什麼,怎麼學?

活動,是爲了學生髮展(而非迎檢或宣傳)。因而,策劃活動時,我們得多想想學生喜歡不喜歡,學生參與了能不能得到發展?哪些事得由老師負責,哪些事可以交由學生自主(即哪些該扶哪些該放)?假如我是學生我更喜歡參加什麼?哪些我想試一試?

假如,我們信奉“學生第一”,相信學生能行。於是,課堂自主、探究的氛圍漸濃了;學校文學社、廣播站、少先隊大隊部漸能自行運轉了……學生也能爲學校發展出謀獻策了……學生成了真正的主人翁。那時候,我們會驚歎:學生確該第一,學生確實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