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大綱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第一朵杏花》的故事說明了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接下來小編整理了《第一朵杏花》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1

聽了楊校的展示課——《第一朵杏花》,感受頗深。在這個處處瀰漫着生本氣息的教學領域,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將生本理念發揚光大?應該說我們都懷着學習的心態,摸索前行。細品楊校的課,有這樣兩個點印象深刻:

一、關於寫話

什麼是寫話?在我看來應該是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用獨有的表達方式闡述自己所見所聞的一個過程。但是,教學中,我們往往有這樣的困惑,爲什麼學生平日裏說無不盡、滔滔不絕,在寫話時卻無話可說?怎樣的指導是最爲有效的呢?楊校是這樣做的:出示詞語“泛出”,讓學生在文中找帶有這個詞的句子,並選擇恰當的詞義。隨即,出示另一句話——陽光下的杏樹,捧出了第一朵盛開的杏花。設置問題——“捧”給你怎樣的感覺?在品味動詞的過程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巧設動詞對於增添句子神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環節也爲課末寫一句帶動詞的話奠定了紮實的基礎。看來,抱怨學生無話可說有失偏頗,如能注重好詞好句的積累,並授之以漁,在寫話這座大山前我們也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二、關於評價語

很多時候,作爲青年教師的我們對於文本的解讀並不到位,因爲不具備掌控能力來應付瞬息萬變的課堂,因此趕收不敢放。對於課堂上的問題,喜歡預先準備好、中、差的評價語。但再精心的設計也無法達到學生思考的高度。面對個別學生的“語出驚人”,我們往往不知所措。而楊校是這樣做的:在解讀竺可楨生平時,她提出問題——你從中瞭解到了哪些?面對一個學生的`回答——竺爺爺1890年生,1974年死,她當即提問——誰想糾正?巧妙地把學習、思考的機會還給學生。這是一種智慧,更是教學的高度!而這樣一個反問,恰恰把生本的精神於無形中傳遞出來。

如何上出生本的味道?認真看《教育激揚生命》一書,細品生本展示課,這些都是我們前行途中不可或缺的外推力,但除此之外,我們不能忽視內力的作用——靜心思考,新局勢下的課堂上,我們該如何將主動權歸還給學生。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2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

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的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爺爺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我讀完了這篇課文以後,覺得科學家竺可楨爺爺非常偉大,因爲他能彎下腰和孩子說話,並且一起觀察杏花,這說明了竺可楨爺爺是個非常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

通過今天學習,我還知道了竺可楨爺爺是一名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對待科學從來沒有半點馬虎。竺可楨爺爺能做到仔細觀察。而我爲什麼不能呢?是我不留心身邊的事物嗎?不是,而是不想去觀察和思考,我要克服自己的弱點,向可親可敬的竺可楨爺爺學習!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3

今天,我們學完了第二課,我深有感觸,其中突出了竺可楨爺爺認真嚴謹,不用估計和推斷,實事求是,一直認爲科學就是要準確,而爲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

比如說這篇課文,就是寫竺可楨爺爺觀察杏花,第一次只開了四朵杏花,要換作我,我會直接估計一下大概時間就行了,可是竺爺爺卻只要準確時間,所以,我們要學竺爺爺這種對工作態度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

不光在工作上,在學習上也是一樣,不可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要認真對待。

有位偉人曾說過,世界上就怕認真二字,竺爺爺做到了,我也要做到!今天,我們學完了第二課,我深有感觸,其中突出了竺可楨爺爺認真嚴謹,不用估計和推斷,實事求是,一直認爲科學就是要準確,而爲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

  《第一朵杏花》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第一朵杏花。

這個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杏樹開出了一片花瓣,竺可楨爺爺彎下腰來,說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這個小朋友不知道,竺可楨爺爺說:你明年要留心點。時間過得很快,又過了一年,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看書,小男孩跑到了竺爺爺的書房裏說:爺爺,杏花開了。竺爺爺問:什麼時候?小男孩說:剛纔。這時竺爺爺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高興地走到前院,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節日:清明節。後來,寫了道理。

這篇課文我最喜歡的句子是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

我最喜歡的段落是竺可楨爺爺曾不止一次的說過:“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竺爺爺正是通過常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讀了這一篇課文,我懂了做什麼事情都不能馬虎,做事情都要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