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範文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範文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範文1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智慧、充滿靈性、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科。語文可也應該充滿靈氣與活力。贊可夫說過:“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應該是自由自在,又豐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學中堅持民主,營造寬鬆氛圍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說:“創新能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爲此我們教師應該千方白計地在課堂中構建民主和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成爲學生尊敬的長者、合作的夥伴討論的對手交心的摯友,使學生能夠大膽懷疑,勇於猜測,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我們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節外生枝或異想天開的問題,允許學生敢於給其他同學或老師的教學進行挑剔。記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時,要求學生回家先預習,再反饋他們的學習的情況,再反饋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竺爺爺要彎下腰來求問。”可能有的學生沒有理解這句話,在回答的過程中答案無奇不有,其中還有一位學生說:“竺爺爺可能是駝背。“引得全班鬨堂大笑,如果在這時我出聲阻止這一切,那麼我想再以後的教學中學生還會這樣異想天開的回答問題嗎?答案肯定是”否“。這時我們教師要蹲下身子以兒童的眼光來思考問題了。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錯。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作爲人師至關重要的是把學生的錯誤作爲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從而引導他們在一次次的錯誤中總結經驗,走向成功的彼案。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範文2

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楨爺爺兩次看杏花的不同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

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綻放開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感受竺可楨爺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特點,學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導感悟到;而這裏的“習慣”二字,說明竺爺爺的細心觀察已經成爲一種自然的動作;“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科學研究的負責;還有“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表現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

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應:“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這篇課文出現了這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而且動作到位,如讀到孩子回答“是”的時候有的學生用力地點了點頭,通過朗讀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學生雖然能較好的體會到竺可楨爺爺的這種精神,但在教學本課後我思考了很多,感覺自己仍存在一些問題,如:

1、備課的過程中“備學生”欠缺乏,導致課堂中出現的一些現象不能靈活把握。這就意味着課堂教學的失敗,這讓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述的部分多於學生理解感悟和朗讀,似乎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引導者的地位,更好的讓學生髮揮他們的優越性。

3、另外,在教學完本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將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帶而過,沒能引導學生感受這個小女孩身上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

綜上所述,我認爲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更深層次地與文本對話。加強對教學的解讀,靈活變通教材,及時關注時代的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多樣的教學手段也是我的當務之急,主動了解學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範文3

竺可楨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尤其在物候方面有精深研究,這篇故事就是反應他在物候方面的嚴謹態度、不苟的精神。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第一朵杏花”進行展開,讓學生理解“第一朵”有着特定的含義。文中的`對話較多,教學中注意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並及時作出評價。

如:在孩子向竺爺爺報告杏花開放的信息時,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我指定了兩名學生,分配了角色,展開了對話。學生的評價可多了,有的說:因爲孩子來得很急,竺爺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第一句要讀出“奇怪”的語氣。他讀得平淡了。有的說:“竺爺爺,杏花開啦!”這句讀得好,把小孩興奮的語氣和心情讀出來了。但是“什麼時候?”要讀出激動的語氣。還有的說:“是第一朵嗎?”表現了相信,又有點懷疑,他用半信半疑的語氣讀很好……通過朗讀、評價,把一個對科學研究十分執著、非常嚴謹的科學家形象,栩栩如生地映現出來,讓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了。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範文4

今天,《第一朵杏花》在我們年級組綻放:

以“小”見“大”解讀文本

集體備課《第一朵杏花》,開始。

首先,我們初讀,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後一小節。但此時對它的認識尚嫌粗淺,還無法一下精確。

然後,大家從頭開始細讀文本。就在這裏,我體會到了細緻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讀,讀到寫竺可楨的句子時停一停,“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找出“數了數”“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與不美,竺可楨看花首先關注數量,數了數,是四朵,數字很精確。其次他關注綻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細細看過,比較過,看出開的大小、先後……這不是我們看,而是一個“一絲不苟”的科學家在看。一句話,幾個詞就凸現出竺可楨看花與衆不同——並非單純欣賞,而是細緻觀察。把小處作爲抓手,自然而又實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質。

頭開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認認真真、你一言我一語繼續解讀下去。於是,竺可楨這個人物形象,就漸漸豐滿起來。

思“前”想“後”設計活動

一邊解讀教材,一邊思考教學活動如何設計。還是第一部分,“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可以用比較法。先出示杏花圖,讓學生欣賞,簡單說說所見所感。再出示句子,瞭解竺可楨爺爺是怎樣看的,抓住“數了數”“四朵花”“不同程度”來深入理解。然後隨機板書:觀察細緻。有了環節,再往前看看:可是圍繞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課文核心目標是要理解竺可楨觀察細緻、精確,研究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這部分的目標:理解竺可楨觀察細緻,顯然緊緊圍繞總目標。再往後看看,預設一下達成情況:我們這裏不常見杏花,學生會有想看圖片的需求,給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個點上,自然產生語言表達的願望,但是,也正由於他對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說說表面的美麗。此時引出竺可楨的看,兩相對比,不同顯而易見,竺可楨的觀察細緻也就不難理解了。抓住語言文字細細體會的方法也在這一過程中溫習,等於給了繼續學習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剛纔”等詞語他就會主動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標達成不困難,還爲下文做了鋪墊。一番複查,得出結論:這一活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