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牛虻讀後感(通用10篇)

牛虻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牛虻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虻讀後感(通用10篇)

  牛虻讀後感1

整個故事設計的極爲巧妙,有鋪有墊,有血有肉。

全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段對話,男主人公問女主人公對雜耍班裏一個駝背的表演有什麼看法,女主人公覺得那種表演使人覺得不舒服,那是恥辱,是人類的墮落。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墮落的,只是墮落的方式不同罷了。”

女主人公覺得一個人肉體是一件神聖的東西,不願看到它受到糟蹋變成醜惡。

男主人公的一段回答簡直令我振聾發聵。

“難道你從來不曾想到過,那個可憐的小丑也會有一個靈魂———一個活生生的拼命在掙扎的人的靈魂,拴牢在那一個彎曲的軀殼裏,被迫做它的奴隸嗎?你對於一切都慈悲爲懷,你看見那個穿着愚人衣服、掛着鈴鐺的肉體感到憐憫,難道你就沒有想到過,那個可憐的靈魂是那麼赤裸裸的竟連一件遮羞的綵衣都沒有嗎?想一想吧,它在那些觀衆面前,冷得簌簌發抖,被羞恥和苦惱壓得喘不過氣來,只覺得觀衆的嘲弄就像皮鞭一般抽着它,觀衆的鬨笑就像燒紅的烙鐵燙着它裸露的皮肉!想一想吧,它在觀衆面前是那樣無可奈何:四面看看,想找山來藏,山不肯倒在它身上;想找石來擋,石又無心來遮護它;因而它嫉妒老鼠,倒不如它們還能有地洞可以鑽!而且你還要記住,靈魂是啞的,它哭喊不出聲來,只得忍受,忍受,忍受!”

讀完映入我眼簾的居然是鳳姐的形象,是啊,我也曾呵呵過她,然而她卻一步一步站到了我需仰視的那個山丘。

一切加害於你的、偶然的困難,都可以當成是人生過程中正常的狀態。沒有人會爲你的幸福準備好所需的一切,幸福必須靠自己去爭取。

  牛虻讀後感2

當我看完《牛虻》的最後一行字時,我怔住了。這個黯然銷魂的故事,使我深深觸動。主人公亞瑟和蒙泰里尼最後都喪生了,原因不同,但都讓我受益匪淺,也有不同的見解。

亞瑟,當我剛翻開這本書時,他給人一種弱小怕事的印象。他是依賴他的老師---蒙泰里尼而生活的。讀到第三章時,突然出現了牛虻,一開始我還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因爲他身上有很多傷,他是個堅強,勇敢的人。沒想到他就是亞瑟。在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出一個革命者爲了自己堅定的信念,而不屈不撓,勇敢奮鬥的精神。他在一次行動中,掩護其他人,但最後不幸被捕。牛虻被敵人打了六槍,但他被擊中每一槍時,都沒有屈服,還在諷刺他們,牛虻對於犧牲表現出從容不迫,永遠堅持意大利能獨立的思想態度,使我油然而生一種敬佩的感受。

牛虻這種執着、勇敢、頑強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值得我們讚歎與學習。讓“牛虻精神”永遠成爲我們的目標吧!

蒙泰里尼,他是個盡責的老師,也是個忠實的神甫。我並不是十分認同他,因爲他的行爲與決擇無法使我覺得他是個慈愛的父親。

蒙泰里尼面臨牛虻給他的決擇,孩子與上帝之間,他無情地選擇了上帝。他的選擇給亞瑟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啊!我想,他的選擇我不認同。雖然紅衣主教選擇上帝理所應當,上帝在教徒眼裏註定是慈悲的,任何人都能在他面前懺悔。但要知道上帝並不真的存在,他無法改變蒙泰里尼兒子牛虻的命運,他無法改變這一切。蒙泰里尼的忠心耿耿是好,但是這也說明了在他眼裏只有上帝。最後,牛虻死了這本不應該是他的結局。神甫不該這麼對待兒子,他選擇上帝,但上帝沒有給他好的回報。他就這麼痛苦地離開了人世。我想,我也希望,這個結局,使蒙泰里尼醒悟:上帝永遠代替不了他最寶貴的親人。

“一隻小牛虻,不管生與死,終日飛上天,時時樂悠悠”希望牛虻能快樂,也感謝他使我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真、善、美”。

  牛虻讀後感3

說到閱讀,讓我想起《牛虻》這本書,我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讀了它。

我記得當時我在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傑作,然而,主人公保羅在身體疼痛時,回答的話卻是“你可以讀《牛虻》這本書”,所以這本書引起了我無法控制的好奇心。最後,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我讀了《牛虻》,並被它引人入勝的情節迷住了……

主人公亞瑟讓我敬佩。十八歲的亞瑟從小缺乏父母的照顧,和哥哥住在一起。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顛覆了他的日常生活。他被一個僞君子詆譭,後來又因爲神父調職,痛苦偷渡到南美洲,到處遊蕩。不屈不撓的意志與滿身傷疾成爲他見證了他所經歷的一切,他的眼睛,散發着光芒,不曾黯淡過。

亞瑟,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遇到困難時保持鎮定的態度,無私奉獻的英雄精神,這些深深地吸引了我。他是一個陽光燦爛、性格開朗的少年,經歷了異常的艱難,但他已經一個個克服了,他把名字改爲“裏瓦雷士”,成爲了諷刺現實的小說家——牛虻。他扭傷的左臂和身上的傷痛並沒有阻止他,反而使他更強壯了。

看看他,再想想自己,我臉紅了,感到羞愧難當。主人公亞瑟經歷了那些挫折,沒有讓他放棄。而我,面對一次小小的挫折,一次小小的考驗,我爲什麼不採用他那種冷靜沉着的態度呢?爲什麼不向他學習不屈不撓的精神呢?爲什麼自己會考試不及格,那還不是因爲自己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不認真學習。所以,我必須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這又讓我想起了“無論我活着,還是死了,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這句話。

  牛虻讀後感4

《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意大利人民反對奧地利殖民統治的革命鬥爭爲背景,在革命的背景下,這個故事也是跌宕起伏,充滿了愛恨情仇,非常引人入勝。

在牛虻經歷了欺騙、背叛、入獄、誤解,特別是當他得知自己的親生父親就是神父蒙泰尼裏時,他徹底崩潰了——他砸碎了家裏的神像,也砸碎了心中對人世、對宗教所有美好的憧憬。僞裝了投海自盡的假象後,他漂泊流浪到南美洲度過了13年煉獄般的艱難生活,而再次回到意大利時,他已經破繭重生成爲了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革命戰士。

牛虻的革命信仰如此堅定,以至於13年非人的折磨中,他都能堅持下來。後來瓊瑪問他爲什麼沒在想到自殺?他擡起頭,詫異莫名,“我的工作怎麼辦?誰來替我做?”這是他的反問,也是他最鏗鏘的回答。一個從小養尊處優的人,淪爲掃豬圈、在馬戲園裏扮演駝子、在港口給海員打雜……哪一種都足以打垮、毀滅他,但所有的遭遇都沒有摧毀牛虻,他選擇了活下去,他選擇了忍辱負重,繼續戰鬥。他像鋼鐵和冰塊一樣冷酷、絕情,又像刺蝟一樣拒絕別人的關心和愛護,他追尋着自己的信仰,死守着自己的祕密,孤獨而執着。

但牛虻畢竟是血肉之軀,他對親生父親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恨交織是最打動人心的。當起義中他舉槍射擊時,因爲父親的突然出現讓他一時心慈手軟,結果不幸被捕入獄,導致了最終的被執行槍決。

在獄中,面對前來探望自己的蒙泰里尼,牛虻主動承認了自己就是當年的亞瑟,父子間的對話,既讓人感到父子情深,又看得出不同信仰的相害相傷。但最後因爲蒙泰里尼信仰的堅定,在自己孩子的槍決執行書上籤了字。看似是他在親情與信仰的鬥爭中以信仰戰勝了親情,但最後還是受不了“自己親手把兒子送上了斷頭臺”的精神折磨,在嚴重的精神分裂中痛苦死去,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國家的魯迅先生。

在刀光劍影中演繹愛恨情仇,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展現人的悲歡離合。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別人的嘲諷、背叛能使我們懂得種種道理,堅定自己的信念能使我們更加頑強。合上《牛虻》我終於明白了,經典名著是又有思想深度又有可讀性。

  牛虻讀後感5

《牛虻》一書,作者是——艾捷爾·麗蓮·伏尼契,這着作影響着千萬人的一生,包括我。他的主人公是亞瑟——也就是牛虻。

這本書寫的是亞瑟在經歷重重困難後仍不忘革命,堅持革命。在他被抓入獄後,許多人都認爲他已死,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又重新出現在衆人的面前,在勞倫佐·蒙太尼裏的幫助下堅持革命。他自己命名爲牛虻,因爲他有牛虻的優秀品質。

這驚心動魄的故事把我深深地震撼住了。牛虻被最信賴的人欺騙過,被最愛的人傷害過,淪落到拖着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一個活生生,苦苦掙扎的人的靈魂,束縛在那個扭曲的身軀裏,被迫爲它所奴役。在一次次的困難中,牛虻都選擇了勇敢地去面對,不曾退縮。在經歷種種磨難後,他變得成熟,換言之,那叫成長。

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艱難的。挫折中難免要流眼淚,但我們要擦乾它,並站起來,這樣才意味着我們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的話說,他從死亡那裏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對於牛虻來說,他所面臨問題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對權貴如飢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應該破除這層羊皮,直刺狼的心臟。牛虻是個強者,真正的強者,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楷模。

  牛虻讀後感6

《牛虻》以主人公牛虻(亞瑟·勃爾頓)坎坷的一生爲主線,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爲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藝術手段,通過跌宕有致的情節鮮明生動地塑造了牛虻這個爲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難英勇犧牲的典型人物形象,體現了意大利愛國志士的剛毅精神及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牛虻在革命鬥爭中逐漸變得堅強起來。剛19歲的亞瑟有點像十六世紀肖像畫裏的意大利小夥子。“從他那長長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嬌小的手腳看,身體各個部位都顯得過分精緻,輪廓格外分明。”而經過革命鍛鍊之後的牛虻則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壓垮的幽靈似的恐懼、虛幻世界裏的幻像,都隨產生他們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陽光芒四射,敵人出現在眼前,他便鬥志激昂,再也無恐懼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監獄執行死刑的士兵則是這樣認爲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辯,他那無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氣,曾像太陽的光芒一樣在他們死氣沉沉的生活中閃耀。”牛虻變得成熟了、堅強了,成爲一個爲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

堅強的牛虻在犧牲前一夜給他深愛的人瓊瑪的遺書裏這樣寫道:“我將懷着輕鬆的心情走到院子裏去,好像一個小學生放假回家一樣。我已經做了我應做的工作,這次死刑判決就是我忠於職守的證明。”

與牛虻關係密切,給他巨大影響的人是他的懺悔神父主教蒙太尼裏,其實是他父親。主教蒙太尼裏欺騙了牛虻,從而使牛虻對上帝產生了懷疑。從此,牛虻開始恨蒙太尼裏,“上帝是—一隻泥巴做就的東西,我只需一錘就能夠把它砸個粉碎;而你呢,卻一直用謊言欺騙我。”出走前牛虻這樣說道。

用牛虻自己的話說,他從死亡那裏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

  牛虻讀後感7

愛爾蘭女作家埃莉伏尼契1897年出版小說《牛虻》。第一次看這本書是高中的'時候,也是極少數選擇讀第二遍的書,因爲在第一遍讀的時候震撼到一塌糊塗,以及一直覺得這本書給自己的影響很深,所以近期又決定再讀一遍。當然兩遍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再次跟着情節走一遍也讓第一次閱讀的感受逐漸浮現出來。

書中情節以牛虻的成長爲主線,最開始年輕的亞瑟接觸到一些思想的啓示,卻被懺悔神父誘導說出後,遭到背叛被捕,這次背叛給了亞瑟人生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並非僅僅是卡爾迪神父的出賣,還有自己身世,蒙泰里尼,以及最後的瓊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基本上就是被現實生存的世界所背叛和拋棄。亞瑟選擇欺騙衆人的方式離開家,去了南美。到達南美后亞瑟經歷了什麼,文中並沒有具體描述,只是以後期亞瑟身體和心靈上所受到的創傷一次次的回憶呈現,斷斷續續的拼湊,也讓人大致可以勾勒出一個富家公子到達一個陌生卻並不友好的環境中爲了生存而做出的種種改變;經歷了常人所不知的苦難和掙扎的亞瑟已經不再是曾經的亞瑟,成長爲牛虻的他開始參與到自己的堅持之中,他變成旁人眼中奇怪而神祕的人。

他的不爲別人所理解的毅力和堅持,他的諷刺和犀利,不過都是經歷之後對於這個世界的睥睨。書籍依然可以做多種解讀,牛虻對生父蒙泰里尼的恨那麼徹底,然而若不是心裏還有一絲愛,又怎麼會第二次被捕,他的舉動莫不可以看作是復仇,然而人性的複雜性又讓他沒有辦法活得那麼徹底。震撼於他頑強而不可知的毅力,也感慨於歲月所賦予人成長的複雜性。

牛虻第二次入獄後的種種表現是文章的高潮和亮點,也是讓人印象最深的部分,曾經或許也是被這部分所打動,纔會對這本書念念不忘吧。

  牛虻讀後感8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爬完山吃飯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就聊到書了,然後大力說他最喜歡的書就是《牛虻》,對他影響很大,讓我不由得肅然起敬。這書倒是知道的,大概瞭解一些梗概,但是並沒有拜讀過。當年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裏面有提到過保爾·柯察金曾經受過牛虻的影響。

因爲清明時節雨紛紛,所以就沒有怎麼出門。我覺得下雨天和小說更配,於是便尋了《牛虻》來讀。

作者是位女性,難怪筆觸能那麼的細膩與優美了。對場景描寫簡直就是浪漫又多情。在她的筆下“一隻微微抖動着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潤溼的微風中飄蕩,就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銀色蒲公英”,薔薇花在閒靜的白雲底下垂着頭做着好夢,湖水在靠岸的鵝卵石中間喃喃低語。

這本小說很多人都從中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可我卻感覺它更像是一個兒子爲了奪回父親的愛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是神父的私生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裕但是卻知道他母親不光彩過去的家庭,導致很淒涼很敏感。最後在母親死後不久知道了真相,製造跳河假死之後偷渡到南美,過了5年非人生活之後被探險家帶回歐洲,從此投入革命反對教皇的統治。

很多人認爲他是因爲被神父欺騙而選擇報復。可我覺得他應該是感覺自己的父親在還沒見到自己降臨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拋棄自己了。爲了自己的信仰、地位。

而後一系列的活動都是爲了奪回父親的愛,因爲橫在他們之間的就是虛空的上帝。所以他恨它,在18歲離開家時一錘一錘砸碎釘着耶穌的十字像時,就已經不可饒恕了。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牛虻讀後感9

今天,我看了《牛虻》後,有很多感想。我們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的。比起亞琵,我們要比他幸福好多倍。我們吃得好,穿得好,用的也好,還在家長的愛護下快樂的成長。然而,亞琵不僅失去父親,而且還是去了母親。在她的養父的欺騙下,他決定離家出走。

我們現在的孩子,雖然活環境好,但是在感情下卻很平淡。肯定有很多孩子的家長天天押這孩子做作業,而怕孩子偷懶,自己接在孩子的一旁陪她一起看,也就是“陪讀”。

去到書店,只要看到什麼學習用品、學習軟件等等……都會拿出錢包把它買下,不管價格多少。而玩具就一律不給。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是就因爲這樣,我們孩子的成績都會慢慢的退下來。成績一旦退下來就還被家長打罵,這樣的日誌誰會好受?假如孩子們也像亞琵一樣,受夠了氣,就離家出走。那這個社會會成什麼樣呢?

誰然成績很重要,但是還要需要好的人格、品質也要好。只有好的人格和品質,纔會有更好的成績。有人活着爲了錢,在他們看來錢是萬能的,是十足的好東西;有人活着爲了權,因爲在現在的社會,有權就會有錢,隨之什麼都來了。有人活着爲了愛,爲了愛自己的家人,朋友和伴侶。這些都要做到,但我看了,一個人,活的有意義、有價值。爲社會做出貢獻而不是味同嚼蠟的活着。這纔是我們活的最快樂的是吧!

  牛虻讀後感10

牛虻被愛與恨的枷鎖捆縛一生,無論是他又愛又恨的神父,還是想愛又不敢靠近的詹瑪,亦或是他一直堅持有時卻不被組織支持的信仰......

亞瑟對教父蒙太尼裏的愛之深,蒙太尼裏二十年的陪伴讓亞瑟感覺到了真實的父愛,他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對信仰的虔誠,發自內心的關心,無疑給了亞瑟很好的教導。亞瑟有什麼理由不去敬愛蒙太尼裏呢???亞瑟和蒙太尼裏的愛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信仰背道而馳。亞瑟對蒙太尼裏的愛深切又矛盾,所以後來他會冷酷的評判蒙太尼裏,也會換一個名字爲蒙太尼裏洗白。可能這樣做對他們當時的活動也是有些好處的,但是也也從側面反映了牛虻愛的矛盾和痛苦。牛虻的信仰堅定虔誠,但是最後一次越獄逃跑,面對神父他依然不忍下手。牛虻之前所有冷酷的僞裝在這時候都土崩瓦解,他深愛着蒙太尼裏。蒙太尼裏的信仰虔誠又堅定,他覺得犧牲亞瑟就可以拯救很多人,可是痛失最愛後他發現這羣殘忍的人根本不值得去拯救,他們飲着別人兒子的血肉,卻一點同情也沒有。心情悲痛的神父在亞瑟死掉之後很快也死去了。這真是一場悲劇。

這本小說因爲此更加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