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世說新語》讀後感15篇大綱

《世說新語》讀後感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1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世說新語》讀後感15篇

《世說新語》讀後感1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但是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麼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裏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齊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去坐,向他說:“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爲一時的搞笑,爲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爲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佔爲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爲金錢失去良心。不爲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別人不要把自我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方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麼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理解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明白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我“艾艾”。有一次,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迴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隻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後感2

不好意思現在才寫,是我太懶了。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不過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麼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裏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起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去坐,向他說:“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爲一時的有趣,爲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爲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佔爲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爲金錢失去良心。不爲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別人不要把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麼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接受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知道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迴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隻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作文

《世說新語》讀後感3

閱讀《世說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說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爲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爲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說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裏。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爲什麼站在泥地裏?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爲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說: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說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裏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裏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嫺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這裏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爲學成就之高,連家裏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說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爲之慚愧不已。文人爲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爲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世說新語》讀後感4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爲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世說新語讀後感1000字的(--)世說新語讀後感。此中,我感覺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陳說出一個個發人尋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爲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由這些故事可得知只要有很好的德行不論是交朋友,或是父母以及後代之間良好的關係城市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德行究竟要如何培養呢?這就以及個人的日常餬口習慣有關,只要泛泛餬口作息正常、面對任何物質都以泛泛心看待、長幼有序……等。只要具備這一些準則時,相信距離良好的德行就不遠了。以是從現在開始努力的培養自己的德行吧!

《世說新語》讀後感5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爲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我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爲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一樣。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我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就應好好的發揮屬於自我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一樣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我,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搞笑。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後感6

見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國之管寧,避亂世於草莽,身布衣以終老;華歆,登高堂至宰輔,爲高官傳清譽。

“割席斷交”這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爲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現常被用來表示,不能夠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交爲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讚有佳。而華歆拾起來,明白是一塊金子

後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爲貶損?何來“志不一樣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並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爲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爲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爲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的確,軒冕象徵權利尊貴。由於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着“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爲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範,華歆註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後明白了世情,從而選取全身遠禍,還鄉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綸用於經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記載,華歆不僅僅爲官清廉,而且爲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備之人,後世的聲譽卻一向因“割席”而受累,着實令人扼腕!

兩件很小的事情,足見士大夫品評他人與約束自我的尺度之嚴。見微知著,確有可取一面,但僅因小事就武斷絕交,認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寧因朋友一二細節不貼合自我做人標準,便斷然與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須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濁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評:本文從故事細節中透析人性,從社會根源處尋找尺度,一連串的質疑,引人反思。“見微知著”還是“以偏概全”?作者觀點鮮明,筆鋒犀利,強調辯證全面的看待問題。在傳統的文化中尋找“出世”與“入世”的最佳註解。語言精警,着文言華彩。

《世說新語》讀後感7

《世說新語》是一本“奇書”,記述了後漢至南朝宋年間奇聞軼事。全書分爲德行、言語等三十六篇,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小故事,卻蘊含着很多很深刻的爲人處世的道理。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荀巨伯不棄友》這一篇。

荀巨伯去看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胡人攻打這片城池。友人讓荀巨伯離開,但荀巨伯卻執意留下,不願苟且偷生。胡人詢問荀巨伯留下的原因,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負病在身,我不忍心丟下他離開,寧願自己代替友人去死。”胡人聽罷,便撤軍了。這座城池因此而得以保全。

友誼的文章我讀過很多,但這一篇卻讓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一份很“重”的友誼竟然不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個國家!堅守信義、對友忠誠、捨生取義,並把情意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樣的人是我們所尊敬的,也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則寓言,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友誼的“重量”。

一隻羊在爬山時把腿摔斷了,它請求驢把它揹回家,驢提出要十斤山芋才肯背。牛見了,一句話都沒說,就把羊背了起來。驢問牛,羊給了多少斤山芋。牛說:“千斤,因爲友誼的分量重千斤啊!”

現在流行一句話,叫做“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顯示出很多人友誼的脆弱和膚淺,表面上看起來“甘若醴”,其實經不起任何考驗。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險也要保護他的病友,正是因爲他們的友誼建立在道義基礎上,這樣的友誼,纔是君子之交,重如泰山。

交友當交荀巨伯。如鍾子期和伯牙,如鮑叔牙和管仲……

《世說新語》讀後感8

滕梓帆《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裏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則,每一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當經過自我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着不勞而獲,對於有着華麗車馬的貴人十分羨慕,而把自我應當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我的本事,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後。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爲到達目的,什麼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爲學生,我們上課時必須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一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餘,還能有時間做自我想做的事情,提升自我的綜合本事。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里,課堂上儘管一聲不吭,但始終處於遊離狀態,什麼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後很辛苦地花很多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一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一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一齊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一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爲己有。其二是,兩人在一張涼蓆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可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於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一。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雖然看似在聽,心裏卻想着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一齊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並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爲做事的專心程度不一樣。

《世說新語》中儘管都是一個個小故事,可是都蘊含着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書。

《世說新語》讀後感9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爲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爲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爲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爲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爲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爲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爲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讀後感10

這本書是初二時老師發給我們的,班裏人人一本,起初,捧着她我並不開心,我不喜歡文言文,因爲每每語文考試時,最令我頭疼的不是繁瑣的閱讀,不是麻煩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簡短的文言文。就是這一小段文字,我卻幾乎看不大懂,半猜半會的勉強去寫題目。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一個個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這本文言文體現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幾個字卻能表達出豐富的內容。敘事簡明,精煉生動。對於這本好書,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說新語》的過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讀一個故事我就能有心得體會。這樣摘抄久了,藉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譯和導讀,我能瞭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測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譯,查漏補缺,在文言文閱讀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捨生取義》中的荀巨伯面對胡賊攻郡,“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雖然我不太相信最後的結局“遂班軍而還,一軍並獲全”。但我想已經是對荀巨伯很大的讚美了,危難之中不棄朋友,可謂是充分展示了捨生取義的意思。胡賊的撤軍也展現了東漢以德爲上的人物評價標準。宋劉辰翁雲:“巨伯固高,此賊亦當入德行之選矣。”這種品德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看過《國寶之忠》的正文後才知道,這個忠理應打上雙引號,奸邪的王國寶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撓孝武帝見王徇之事可見他的陰暗心理和卑劣行爲。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們應該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錯誤。對待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應該尊之敬之,向他學習,憑藉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礙他爲國家作貢獻,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脅到自己,這是自私愚昧的行爲,孝武帝親近他,是一種可貴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對這一信任的踐踏。

《世說新語》是一本好書,對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好處,讀過它後,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說新語》讀後感11

這隻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說新語》這本書,資料精彩搞笑,用漫畫的形式將書裏的資料表達的活靈活現,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齊在這本書裏暢遊一番吧!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說。成書時光爲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按資料分爲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餘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類的一個“荀巨伯探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外族敵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說:“我快病死了,你來幹什麼?快走吧!”荀巨伯堅持還要照顧病友,敵軍攻進城了,他對敵軍說情願用自我的性命換病友的`命,敵軍被他們的友情感動了,最後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財產都給保住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荀巨伯是一個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還重要的人,讓我看出來荀巨伯與朋友的深厚友誼,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讓人讚歎和羨慕……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爲主簿,他聰慧過人,善於揣測他人的內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說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衆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說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啊!”衆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於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明白了,楊修是那麼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歡這本書,因爲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古代時的經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吧!

《世說新語》讀後感12

我喜歡的經典國學——《世說新語》

今年寒假老師推薦我們全班同學看《世說新語》這本書。聽媽媽說這本書的內容是古文,我不一定能看得懂。當時感覺有點掃興,但當我來到書店發現有漫畫版的《世說新語》,一看就非常喜歡,因爲我非常喜歡看漫畫,這下可以好好過把癮了。

剛開始,我抱着看有趣的漫畫的態度去看這本書,感覺挺有意思。但看後細細品味才發現,不只是漫畫很有趣,更讓我感覺好的是這本書通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告訴我們許多深刻的道理。

我最喜歡的是德行中的《顧榮施炙》。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顧榮的人在洛陽時,應別人的邀請去赴宴。在宴席上,他發覺烤肉的下人對烤肉垂涎,很想吃幾塊。於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讓下人吃。同席的人都恥笑他有失身份。顧榮說:“一個人每天都烤肉,怎麼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後來戰亂四起,晉朝南流,每當遇到危難,經常有一個人在顧榮左右保護他,顧榮感激的問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當年的“受炙人”。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贈人瑰,手有餘香”這句話的含義。人生在世誰不會遇到困難呢?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都應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助人爲樂。

還有雅量中的《王榮年少睿智》這個故事也讓我很喜歡。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王榮的孩子出去玩,看見路邊樹上結滿了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同伴們都跑去摘,只有王榮不去。同伴問他爲什麼,他說;如果是甜的早被吃光了,這李子肯定是苦的,同伴們一嘗,果然如此。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道旁苦李”這個成語的來歷,更讓我知道了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認真思考,纔不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矇蔽。遇到問題要多想想爲什麼會這樣,該怎樣去做。

這本書不僅帶給我無窮的樂趣,而且讓我知道了今後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我喜歡《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讀後感13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爲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爲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後感14

今天上課的時候才知道一種小說叫做筆記體小說,覺得真是長了見識,而我所讀的《世說新語》剛好就是這樣一本小說。該書以短小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些深刻的道理,而這些道理到今天仍是受用的。書中的玄虛清淡離我們過於遙遠,我又不是玄學愛好者,所以不能與之引起共鳴。但是書中有關“管寧割席”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故事不長,暫且摘錄下來。“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也許很多人從中得到的是管寧作爲魏晉風流的代表多體現的高尚的道德品行,但是我認爲它可以給人們交朋友方面的啓示。

自古以來,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孔老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蒲松齡說“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而現代人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不在多,但凡交心者就要格外珍惜。因爲朋友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你身邊,祝你一臂之力。也許有人會冒出“爲朋友兩肋插刀,爲自己再插朋友兩刀”的怪調,我想這種朋友大概就是華歆之類的吧。

說到這裏,我們就該談到交朋友的原則。至理名言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也就是說我們交朋友要交那些對自己有益的人,要能夠促進自己進步,而不是拉着自己往歪道上走的人,這在大學生活中尤其重要。大學是個極具誘惑的時期,你不是被成就就是被滅亡,在這樣一個時期裏,如果你身邊有一個你可以以他爲榜樣的朋友或是他可以督促的朋友,應該是件可以燒高香的事情。

想要有這樣一個朋友,就要首先知道朋友的類別。而孔夫子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闡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這樣在我們交朋友的時候就可以有了一個參照,我們也就更容易地交到一些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也許,我們還年輕,認爲朋友就是可以陪伴自己經歷哭與笑,成功與失落的人,但是朋友更多的是不分年齡,不分職業,只講究心靈的相通與相融的人,也許你們不經常碰面,可是總有一股暖流會將你們的心房相連,這也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吧。

也許我們的人生經歷還不豐富,所以我們更要通過多讀書來了解人生百態,知道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林林總總,而《世說新語》就是這樣一本很好的書,感謝我的專業,讓我能夠有機會閱讀這樣一部作品。

《世說新語》讀後感15

近日,教學之餘,在翻閱《世說新語》時,讀得其中一個故事,覺得挺有味道,但細細品位之餘,對其觀點我卻不敢苟同:

郭洗馬入洛,聽伎人歌,言佳。石季倫問其曲,郭曰:“不知。”季倫笑曰:“卿不識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見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後知美?”

在郭洗馬看來,一個人完全可以憑感覺去認識美,“不識曲”照樣能言其“佳”,--就像見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樣可以“知美”一樣。

我感覺這是淺嘗輒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體可感性,或賞心悅目,或動聽悅耳。審美欣賞活動首先是憑感覺和直覺來把握事物,或者說,感覺和直覺是審美欣賞活動的起點。因而,美育是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藝術化的程度。但是,審美欣賞活動僅有這個起點是遠遠不夠的,它起碼還需要知識、趣味、心境三個條件。

知識條件指的是豐富的知識修養。郭洗馬“不識曲”也能“言佳”,這裏的“佳”,只是一般人說的“好聽”的意思。若進一步問“佳在哪裏?”“爲什麼佳?”他是斷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國有句俗話:“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郭洗馬所說的“佳”,充其量不過是聽着熱鬧而已。若是要聽出門道,即能講出“佳在哪裏”“爲什麼佳”,則不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樂修養。有人把音樂欣賞分爲三個層次:一爲“知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悅耳的感覺;二是“情感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三爲“理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能對其結構、主題、技巧加以剖析。一個人要真正領略音樂之美,就應該努力達到“理智的欣賞”的層次。因此,感覺到東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

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名曲《田園交響曲》,一個音樂修養高的人會聽得如癡如醉,讚歎不已;而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卻會聽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對於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你已經懂得了樂理常識,又對貝多芬的時代和生平有所瞭解,再聽《田園交響曲》,那時的情形就會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