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世說新語》讀後感3000字

《世說新語》讀後感3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後感3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世說新語》讀後感3000字

  《世說新語》讀後感3000字1

最近有好幾個朋友跟我說喜歡我的關於《幽夢影》的讀書筆記,其實中間有些是開玩笑寫的,他們說描述得還蠻準的,我覺得大家看了高興就好。今天上午泥巴問我說我自己像什麼,我說像魏晉文章吧,樣子很端正,內心很自由。

既然大家喜歡,我就慢慢地把我另外一些讀書筆記放上來,但是可能沒有那麼有趣,也比較多是關於文學和歷史的東西,而且我打字慢,沒有耐性,所以速度應該不會快。

同時我也會推薦一些我看過的不錯的,對我有影響的,與之相關的文章給大家,跟我最好的朋友們分享讀書的快樂。

《世說新語》的《容止》是我大學畢業論文的研究題目,是我在整本書裏面發現的最有意思的一篇。當初在選題的時候,我原本沒有打算寫這個主題,但是按照我的個性,寫我最想寫的篇目說不定會“出界”,最後從我的興趣角度選了《容止》這篇。我的論文完全是從技術角度來分析的,不用涉及太多的立場問題,也沒有太深入,充其量就滿足了一下自己的興趣。最後在寫論文的過程中,還蠻開心的,有點意猶未盡,但是論文的分數很一般。

而整本書一共有三十幾篇,我都有寫一些筆記。有些寫得很長,反正全部打進電腦裏面應該是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做一點,是一點,看看最終可以做到哪一篇。

依舊沿用世說新語一貫風格,以問答的形式、簡潔的形式對當時名流進行評價。而評價的不僅是品德、才能,還有精神、氣質、修養等多個方面。正如人的軀體可以腐朽而人的精神卻可以長留天地一樣,此書也因爲記載下那些風神俊秀、氣度宏偉的人物而流傳千古,常讀常新。從前三則故事中就可見出本篇體例:

第一則說的是陳仲舉、李元禮二人不相上下,人們莫衷一是。蔡邕認爲,陳仲舉“強於犯上”,李元禮則對部下嚴格,而犯上難,“攝下易”。於是當時的人把陳仲舉列爲“三君之下”,把李元禮列爲之首。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評價一個人也並非一事,要目光如炬,還要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

鳳雛龐統與伏龍諸葛亮齊名,但在流傳下來的功績、故事遠沒有諸葛亮多。第三則故事,顧劭請教鳳雛,自己和他相比如何,後人可以從鳳雛自己的回答中瞭解知道鳳雛是何許人也。鳳雛認爲,自己在早就化育社會風尚,與時代起落沉浮方面不如顧劭,而在討論王霸事業的各種策略,觀察禍福的契機關節上面,顧劭不如自己。由此可以推斷,顧劭只是一般的官員而已,而龐統足可以成爲政治家、哲學家。如果用圍棋來比喻,顧劭是一般九段棋手,而龐統則是超一流棋聖。

世說新語的語言多用口語,因而很鮮明、清新、生動。比如把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於時以爲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狗”並不是貶污之意,按照文中解釋,“知古人之視犬,僅下龍、虎一等”。

說到書的本身,《世說新語》主要記錄的都是魏晉人士,很少寫到吳蜀兩地,這兩個地方比起建安,少了很多風流氣象,也許是還沒有怎麼開發,多是蠻夷之地,諸葛亮要七擒孟獲才搞得定一個小地方,說明當時的西南是相當難治理的。而北方經過兩漢的開發,雖然飽經戰亂,但是經濟上相對富足,還是蠻多文化活動的,曹操幾次發佈《求賢令》,在他的周圍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也出了些不錯的文章和詩文。

魏晉多戰,北邊疆域長治不安,曹丕和司馬家的人都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登上帝位,所以不能以“忠”治國,只好大大地推行“孝”,治國的理念就好像不能像兩漢那樣完全利用儒家的思想,相對比較自由。同時可能由於長期處於戰爭的狀態,也有可能是因爲曹家人和司馬家人的性格,寧可錯殺,絕不放過,魏晉流行肉體消滅,就是不管怎樣,先殺了再說,快刀斬亂麻,少了很多麻煩,所以魏晉名流得善終的很少。

在這種大背景下,魏晉人的個性和這個時代的風尚就變得相當有意思。一邊追求功業,一邊注重享樂,一邊感嘆人生太短促,一邊煉丹服藥求長生,他們可以一邊進行最奢華的享樂,又在同時涌上很虛無的悲傷。男人都抹粉,裝嬌弱,帶花囊;女人則追着漂亮的男人滿街跑,總之很有趣。

在寫魏晉的文章中,我是很喜歡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的,推薦給大家看看,題目很複雜,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非常有名。他比我闡述的透徹多了,也高級多了,我只是覺得好玩,我對魏晉的理解很多都源於這篇文章。而魯迅先生是魏晉文學和歷史的專家,他有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專門寫《世說新語》的一篇,我稍後再介紹,這次要放上來的是他的一篇演講稿,更加口語化,是一篇很可以用來幫助理解魏晉歷史背景和文化的文章。每次看他的文章,都會覺得,寫得真好,我什麼時候纔可以寫得這樣好。其中介紹的書都很值得去讀,而且他對曹操的評價在那個時代應該是具有開創性的。再就是他的文章後都有很詳細的註解,非常大的工作量,很嚴謹的態度,讓人非常敬佩。

今天讀《世說新語》又讀到這麼一則,覺得挺有意思,特抄錄如下:

“蔡洪赴洛,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羣公辟命,求英奇於仄陋,採賢俊於巖穴。君吳、楚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採於崑崙之山。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聖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

每讀古文,古代人物的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出口成章的本事總是令我歎爲觀止。曹植、諸葛亮等婦孺皆知的人物自不必說,就說這則中提到的蔡洪,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算不得什麼人物,可口才卻甚是了得。蔡洪初到洛陽,不免有人欺生,譏諷他是來自偏遠地區的鄉下人,鄉巴佬,而且還是亡國奴,有什麼本事到我們這裏來爭飯吃?且看好個蔡洪,不慌不忙,應對自如。先打個比方,夜光寶珠不一定都出自於孟津之河,一個巴掌都握不過來的璧玉——可見其價值連城——也不一定都得去崑崙山去採。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說好東西,有價值的寶貝哪個地方都有,你洛陽有人才,我吳楚之地就沒有?我蔡洪就是也。真是狗眼看人低!接着舉例論證(對不起,教語文教出毛病了,張嘴就是酸溜溜的術語):再看人家大禹、周文王,算不算人才,他們都是哪個大地方的人啊?都不是嘛。大禹生於東夷,文王生於西羌,地方都很偏嘛。可見,小地方也是能藏龍臥虎的。聖人賢人哪裏有個固定的出產地呢?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我蔡洪吳楚之士怎麼啦?最後反戈一擊,雷霆萬鈞:你們覺得自己出身不錯是吧,覺得是洛陽大城市的人有優越感是吧,“昔武王伐紂,遷頑民於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想當年,武王是把“頑民”遷進洛邑,說不定你們的祖先就是那些“頑民”,你們也不過是“苗裔”,還不如我呢,有什麼可拽的?至此,一場完美的反擊戰落幕,蔡洪同志大獲全勝。

綜觀整個過程,蔡洪也不過說了三句話,卻句句出之有據,結結實實,入木三分,不容人辯駁。而且,三句話三個角度,辯論技巧高明之至。想衷心說一句:蔡洪同志,youaremy偶像!

  《世說新語》讀後感3000字2

近來,高三畢業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聲,我也終於靜下心來好好地學習了《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祕笈》一書,頗有齒頰留香、餘味悠長之感,自覺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在我國——韓國也有一定的認識,地位。學這門課前我只知道它的書名而已,可通過這門課我才學到它所提到的東西。對一名留學生來說讀一本中國的文學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世說新語》這本書實在很難,但我個人認爲,作爲學漢語的,學中國文化和文學的非常值得讀一讀。《世說新語》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關東漢到南朝劉宋人物軼事的雜史。

作者是宋的臨川王劉義慶(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樑朝的劉峻(字孝標)作注。在漢代時,劉向曾寫《世說》,但已散失。《世說新語》原名也是《世說》,所以爲和劉向的區別,又叫《世說新書》,宋代之後改爲現在這個名字。編著者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職。《宋書?宗室傳》說他“愛好文義”,“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著有《徐州先賢傳贊》九卷及《典敘》、志怪小說《幽明錄》等。劉義慶以前的志人(軼事)小說有晉裴啓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說新語》雖被保存了下來,但近代學者根據唐寫本殘卷考證,亦經後人刪改,與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劉墉,是一雙優秀兒女——劉軒和劉倚帆的成功父親,也是臺北青少年諮商中心的創辦人,對於當今時代受教育的主體“新新人類”確實是瞭解深入,並且有前衛的理論、豐富的經驗,更用積極的行動踐行。全書總計48篇,內容豐富,有日常溝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處理,有學習方法的建議,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導,生動實用,深入淺出,輕鬆幽默如話家常,諄諄教導又似醍醐灌頂。對於受教育者“新新人類”來說,本書確能引領他們認清自我,規劃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對於教育者尤其是老師來說,確能指導我們更好地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擔負起培養新一代社會接班人的重任。

全書首起尾合,渾然一體。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對象的兩個特質:第一,新新人類的平均壽命長得多;第二,新新人類要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第一個特質意味着新新人類必須堅定終生學習的理念;第二個特質決定新新人類的個人意志品質,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熟悉了教育對象的特質,才能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這是前提。第48篇則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教育新新人類的終極目標和根本方法(原則),教育的終極目標時“更懂事、更成熟、更體諒、更寬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積極、更快樂”,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則)是“教‘新新’人類做‘心心’人類,有愛心”。我以爲,生活的目的是積極、快樂,教育的目的更該是積極、快樂。哭着過是一天,笑着過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類是用“心心”來完成的。

從《世說新語》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劉義慶編著此書時的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對其中的人與事大抵採取肯定的態度;《任誕》、《簡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則對所寫人與事多持否定態度。其他各篇,雖然從題目中看不出明顯的態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傾向性。大體來說,劉義慶對漢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頌或讚賞的;對魏晉的清談家則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較讚賞的晉代樂廣等人,尚清談而又不違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視“名教”的人,則被斥之爲“狂誕”。

第2篇至47篇,劉大師具體地談到了教育新新人類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們快樂、追求並體驗成功,在“德智體羣美”五育均衡發展,適應未來的時代。每一個案例都闡述了很多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試舉幾例。

什麼是成功?這是教育的出發點。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謂的考高分,而是“從生下來起就能快樂、健康、積極地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穫”,“每一刻都在尋找快樂”。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教育才變得靈動深入了。當然,這實在是一種理想狀態,真正實施起來恐怕是要飽受詬病的。惟其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更需要我們去努力地貼近本質。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對話。對話如何達成效果的最大化?“擁抱是心靈的溝通”,看似肉麻,實則切實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進入考場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師、班主任握手甚至擁抱。其實,這哪裏是握手、擁抱呢?這分明是一次心與心的碰撞,是一次心與心的無聲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學校的高考成績便是明證。多彎下腰來和孩子說話,多低下頭來和學生說話,這纔是交心、和諧的切實有效的方式啊。

“別爲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長、老師,其實都有一種想法,怕孩子太小,閱歷不豐富,辦事沒經驗,所以,總是不敢放手,偶爾放手,還總是跟着身後,幫着擦未淨的屁股。一直這樣下去,孩子何時才能長大?正是因爲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加強磨練,豐富閱歷,增長經驗,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練的過程中,犯錯誤在所難免,需要關注的是:錯誤犯了以後,誰該面對錯誤,如何面對錯誤?勇敢地擔當,纔是我們應該教育孩子一定要樹立起來的意識。“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啊。

對有些歷史人物,他雖然並不贊成,但對他們某些行動,卻又持欣賞的態度。如對西晉末年“清談誤國”的王衍,有時也讚賞他不和人計較的“雅量”;對桓玄則稱其早慧。總的來說,他還是依據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標準來評價人物的。《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簡意賅,頗能傳達人物的個性特點。如《雅量》篇寫祖約和阮孚兩人的優劣,只通過祖約料理財物和阮孚爲木屐上蠟的兩個細節,顯示出一個是吝嗇的守財奴,一個只是出於對木屐的癖好。淡淡幾筆,人物性格就躍然紙上。

《忿狷》篇寫王述性急,吃雞蛋時用筷子刺不破殼就發怒,以至用腳踩,還放口中嚼破後吐掉,寥寥數語,把他當時暴怒的狀況生動地表達出來。在《世說新語》中,記言論的篇幅比記事的更多些。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記載王導對幾個“胡人”彈著指頭說“蘭闍蘭闍”,就是一句“胡語”;《排調篇》又記載他當著劉惔的面說“何乃渹”,“渹”是吳語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寧馨”等當時的俗語也屢次出現。它在記言方面的另一個特點,是常常能通過幾句話,表現人物的性格。如《簡傲篇》寫桓衝問王徽之做什麼官,他回答說:“時見牽馬來,似是馬曹。”又問他有幾匹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來,卻用《論語》中的話來答對,活畫出世族士大夫們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載桓溫自言自語地說:“作此寂寂,將爲文(晉文帝司馬昭)景(晉景帝司馬師)所笑。”接著又說:“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這幾句話,也活畫出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臣的心理。後一句話是內心自白,很可能出於傳說和想象。書中還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語言,也很生動傳神,如《忿狷》篇寫王恬對王胡之發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說:“汝詎復足與老兄計耶?”王恬撥開他的手說:“冷如鬼手馨,強來捉人臂”。言語間表現出一個很冷靜,一個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有時幾如口語,而意味雋永,在晉宋人文章中也頗具特色,因此歷來爲人們所喜讀,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詩詞中常用的典故。讀了一遍《世說新語》,內心頗感世事滄桑。

在這紛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賞那些在亂世中還能力挽狂瀾的人物。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才能。我欣賞他們的個性。也許有的人會說這些人都太怪異了。是的,我也承認他們的行爲怪異。但我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能力。我欣賞他們的魄力。讀過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的行爲的不隨意。當然我願意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這本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願與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讀後感。我覺得這本書中的許多事情似乎在我們身邊發生過一般,只不過這些事離我們太遙遠罷了。但是我在這裏要說的是我最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還會發生世說新語中所述的事。這是我讀後所有所思的地方。這本書中的故事有啓人深思的地方。

  《世說新語》讀後感3000字3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現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爲主要內容,以辯論爲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閱讀《世說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說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爲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爲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說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裏。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爲什麼站在泥地裏?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爲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說: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說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裏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裏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嫺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這裏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爲學成就之高,連家裏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說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爲之慚愧不已。文人爲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爲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並問道:“此理僕以爲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爲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覆論辯多次。何晏並沒有因爲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可以說王弼的行爲在現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並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說這種思想將有利於更好的促進學術的進步,也更有利於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嚮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麼異同?”回答說:“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爲掾官,世人稱他爲“三語援”。而衛玠嘲笑他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了,爲何用三字!”宣子說:“只要是衆望所歸,也可以不說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多餘的。”於是兩個人成爲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爲衛玠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說服了衛玠,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並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爲可貴的。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學術、思想上的。博學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們的結識和尊敬,對當時魏晉時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是一種促進,也值得後人在這一點上效仿。特別是對於文人的學識修養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孫盛、王濛、謝尚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裏。殷浩與孫盛共論《易》,孫盛自以爲他的發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說法,又不能說服他。王濛嘆着氣說:“假如劉真長來,一定會制服他。”孫盛也意識到自己不如劉真長。等劉到來時,孫盛簡略的說了剛纔所說的理由,語氣已大不如前。劉真長講了大約二百多句,言辭及提問,都簡明扼要,孫再無法回答。由此可見,學者們的辯論更多的在於互補,激烈的辯論更多的體現了文人對知識的渴求,這一方面是我們更應當看到的,也是我們應當極力推崇的。

孫安國到中軍將軍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都無懈可擊。侍人把端上的飯菜熱了好幾遍也顧不得吃。雙方奮力甩動拂塵的毛全部落在了飯菜上,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便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當辯論激烈到這種程度時,更加的感嘆學者們幽默詼諧的言辭,同時,雙方的學術精神更是讓人由衷的佩服。

當然這當中更多是體現了文人多知識的熱愛與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識擺脫困擾的例子。

鄭玄在馬融門下,住了三年都未見到老師,只是由馬融的高足弟子傳授一些知識而已。有一次馬融曾計算天象,不相符合,門下弟子都不能解決。有人說,鄭玄懂得計算。馬融於是召鄭玄令他計算,鄭玄把式盤一轉就解決了問題,大家無不驚奇。等到學業完成,鄭玄告辭還鄉,馬融嘆息說:“禮樂都到東方去了!”同時又唯恐鄭玄的名氣高過自己,心懷妒忌。鄭玄也懷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橋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馬融用《周易》轉式之法進行占卜,探尋他的行蹤。見到卦象後,對身邊的人說:“鄭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這樣必然已經死了。”於是不再追尋。鄭玄因而免於難。

這個故事是說鄭玄學識遭人嫉妒,鄭玄機智脫困的事情,但是我們也不難體會,學習就應該向鄭玄那樣,應該積極探索,勇於向前輩和別人請教,同時自己更應該加強學術修養,利用自己的知識做更多有用且有意義的事情,爲我們國家的社會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說新語·文學篇》關於文人對婦女態度看法的文章,謝太傅問陸退:“張憑爲什麼爲母親作悼念的誄文,而不爲父親作?”答曰:“這自然是因爲男子的品德已經在他的事蹟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誄文不能顯揚了。”謝朗母親王夫人因爲兒子的體弱曾對支林道說:“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這些話語中所顯示的文人對婦人尊敬的的態度,就不難想象《花木蘭》這部文學作品爲何會流傳至今了,故事本身的價值當然重要,但是,更應該看到人們對傳承這些作品的積極性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