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範文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1

先簡單介紹一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像書名一樣,少有人會選擇走的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讀的書,現在物質越來越豐富,心靈越來越空虛,我們不想承受痛苦,但是成長是痛苦的,在這充滿艱辛的道路上,避免簡單化的思考,放棄以偏概全的衝動,不要尋找公式和簡單的答案。勇敢前行,超越自我,心智成熟的路程。

今天讀了這章複雜人生的章節,它分爲:拒絕簡單思考,避免陷入極端,本性與人性,選擇與人生,使命與人生,感恩與人生。環環相扣,結合現在的我,做些解讀。

我們要認清人生,什麼是人生?人生苦海無邊,而且複雜多變。對!人生之路就是由一連串的難題組成,一個難題解決,又會有新的難題接踵而至,我們面對難題和痛苦的時候,有的人是拖延時間,等着問題自行消失,有些人面對問題,逃避,選擇忘記它們,等等迴避問題,這些解決不了問題,如果真正要成長,必須面對問題,迎難而上,我們的心智也會越來越成熟。———這是我們看待問題的初衷,有解決問題的想法使然。人生複雜多變,我們要不斷接受變化,調整自己的心態。

現在大部分人只會簡單的思考,拒絕深度思考,因爲思考是複雜的,是一個很難的過程。爲了不去思考,麻痹自己,每天刷着抖音,看着快手,再瀏覽一下今日頭條,讓自己的時間一點點流逝,很多人習慣一個事情後就會機械重複,每天重複的事情越來越多,沒有改進,時間佔用越來越長,看上去很忙,其實一點進步都沒有,還擠佔了自己進步的空間。學習或者接受信息簡單的只願接受簡單的第一步不願意接受更復雜的鞏固和應用流程,只聽不說,只學不練,只看不寫,感覺自己學了很多東西,但是隻是淺層,遺忘很快。還有一部分是混亂思考者,而這一切混亂的思考都源於逃避問題和痛苦的趨向,如果選擇獨立思考必須準備接受打擊。獨立思考第一步就是堅持學習,我們思考能力主要依賴於學習。第二步就是用於思考,勤于思考。

選擇與人生,你想什麼,你就是什麼。許多人在面臨至關重要的決定——都是根據很少的諮詢去做決定,選擇什麼樣的職業,選擇跟誰結婚,周密思考與草率思考的結果,會完全不同,人生也會因爲自己的思考改變。不管你想要幹什麼,你爲此必須付出代價。每當你想去尋找正確答案時,你首先向自己發問,一旦這麼做了,你就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但是你也將忍受不知所措的痛苦。生活就是這樣,沒有簡單答案,我們能做的就是反覆問自己,這樣我們的心智纔會一步步成熟。

使命與人生這個概念很大,看了幾遍,粗淺的理解。人生而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個性,使命原意是召喚,如果一個被某種事物吸引,一定是某種東西在召喚他。堅持使命,達成使命不一定能保證快樂,但是一定會給人帶來安寧。因此人盡其才,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本性與人性人的本性就是改變,人性的定義很難,但是我們作爲人,一定保持改變的本能,身體可以變老,但是心靈不可以,無論到任何年齡,保持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感恩與人生我們現在越來越多計較得與失,付出與回報,計較我們的苦與他人的樂,種種計較,會使我們心生怨念,不滿自己,不滿他人,遠離幸福快樂。如果我們能抱着感恩的心,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把某些厄運看成僞裝的恩賜,也不要把好運當成理所當然。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2

我終於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感覺作者派克先生還真是很了不起啊,這個系列寫得很深刻透徹,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讓人在覺得釋懷的同時又感覺到壓力。就好像派克所說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個人卻可能以爲自己的心靈旅程是獨一無二的,而派克告訴我們,其實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實他人亦然;沒有絕對幸福的童年,把一切歸咎於童年受到的傷害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謂人性,並不是指一成不變的某種特質,其實是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的`;人們會覺得始終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視心靈;而當心靈被忽視壓抑得太久,就會通過別的症候表現出來。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知道人類都是如此,都面對着如此的命運,這讓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爲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衆人所謂的優秀成功人士,爲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爲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現在我覺得說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說“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應該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不過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爲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爲多數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說過其實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某些心理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接受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說中已經表現過了——“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範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並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鬱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溫牀;年齡的增長和衰老,可以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瞭解到生命的意義;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3

今天摘抄和理解關於書中愛之“愛的定義”的讀書筆記。我們爲什麼願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爲有一種力量在推動着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是爲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於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着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

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愛需要付出努力。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愛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誠付出。愛是一種意願。想愛不等於去愛,愛的想法不等於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願而產生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