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影響力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大綱

關於影響力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影響力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影響力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影響力讀後感1

去年,有幸在一中院聆聽了長寧區法院鄒碧華院長關於提高訴訟調解能力的專題輔導報告。他在演講時提到,在接待來信來訪的當事人過程中,他遇到一位十分固執,執拗的當事人,讓他十分頭痛,如何讓信訪人接受他的觀點,如何讓來訪人靜下心來聽取他的建議,讓他煞費苦心。在閱讀了《影響力》這本美國心理學博士寫的營銷寶典後,他終於找到靈感。他在與當事人談話過程中,瞭解了對方的喜好,不斷拉近雙方距離,同時又以自己的權威性提醒對方,必須認同他的觀點,漸漸得,通過幾輪溝通,當事人認同了他的建議,不僅息訴罷訪,還給法院送來了錦旗。《影響力》真的如此神奇,真的能夠對審判工作有所裨益嗎?我懷着好奇的心情,閱讀了這本號稱在營銷界必讀的寶典。

“現在我終於可以承認,我一直以來都是個容易受騙上當的人”,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就把我帶入了閱讀的興趣之中,從而開始了閱讀這本書的旅程,越往下讀會越發現作者除了能深刻洞察社會的各種現象之外,他寫作本書的手法、語句也是那樣的樸素、自然、具有影響力。“影響力,影響力,影響力……”,如同書名一樣,它已經開始對我的思考方式、觀察社會的角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它是真正的影響力大師!

閱讀《影響力》一書過程中,它不斷地在提醒着我,每一個人是整個社會活動的一份子,必須學會思考自己,思考他人。如果說,愛是人類永遠的話題,那麼,影響力也可說是人類恆久的追求。世上的每個人都想擁有影響力。可以用來改變他人,也可以用來扭轉自己。而絕大多數人缺乏的並不是改變事物的勇氣,而是改變事物的技巧。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世界上最不爲人所知的祕密之一就是。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一小部分行爲科學理論家和實踐者已經發現了一種幾乎可以改變任何事物的力量—影響力。我們沒有意識到,穿越成功和失敗的線索就是我們缺乏影響力。如果我們早就意識到這點,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尋求更新、更好的方法來提高影響力。而這個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數人認爲的缺乏勇氣,實際是改變事物的技巧。

書中拿出了很多社會現象進行解說,並將少數傑出的影響力大師經常運用的原則和技巧與讀者分享,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方法來儘可能的施展我們自己的影響力,並使個人生活、家庭、伴侶甚至鄰里間的關係發生重大的變化。書中運用了大量貼近生活的社會現象和事實作爲案例來分析。作者每提出一個觀點就會佐以大量事例來講解說明。這是我感覺到本書的最大特點。全書共講了六個影響人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短缺”。仔細理解下這幾個詞語,每種武器都指向了我們非常平常的特點,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弱點,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們是沒有察覺的。就拿社會認同來說吧。中國有古話:“三人成虎”“衆口礫金”,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衆的普遍選擇出發,人云亦云。在他們的強大的影響力面前失去了自身應該有的自我認知和自己的判斷力,做出了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擇。我在想,這對於我這樣的司法工作人員來說,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力、判斷力,從而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尤其顯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實爲依據,當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擾了你的判斷、當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維成爲了“三人成虎”的影響力的時候,我能以自己的影響力來抵禦他人的影響力,從而作出自己應有的正確判斷嗎?

在書中,作者正是從這些不易察覺的非理性選擇入手,抽絲剝繭,一步步帶我們認識心理學的奇妙之處。教我慢慢認清何以我們被他人輕易影響說出“是”這一詞語的。聽營銷界人士稱它爲“寶典”,我不是營銷界人士,充其量是個心理學的愛好者,於是我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上看到它,看到它揭示出來的種種有趣的現象,看到它在實際生活中對心理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合上書之後,我卻發現我的世界並沒有改變很多,很多不應該說“是”的時候我仍然情不自禁地說出那個字,它並沒有改變我的世界觀,它也沒有給出改造我們行爲習慣的建設性意見。作者的魅力恰在於,他深刻揭示了這些現象,但似乎沒有告訴我們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去應對。就如同中國古典的哲學思維:以無招勝有招、大道至簡。當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去作出自己恰當的判斷、自己獨立的影響力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硬生生學來的某一些招式,而是日積月累的個人素質和對社會的細微洞察。我感覺,作者寫作此書的真正的影響力恰恰在於,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本書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的著名教授。他在多年的學習、教育、科研活動中,受到了很多實驗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嚴格訓練。因此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是直指內心深處,是對讀者很好的心理分析,尤其在當今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生活中,我想它會給人有更好的心理刨析和指示作用。因此,讀這樣的書一開始就會讓你忍俊不已,同時也給自己加上了自我分析、自我診斷的壓力,不同於平時看小說時的放鬆隨意,這樣一本帶學術性質的書,促使我畢恭畢敬地去閱讀每一個字,越往下讀,越對書的作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意。字裏行間流露出不同一般人的嚴謹,文章結構也很有邏輯,思辨性很強。從事心理學研究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論就是實證,中國的話叫“實踐出真知”。閱讀中,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對這句話理解得很深刻運用得很嫺熟。

正是由於作者治學的嚴謹和心理學本身複雜的元素探究,本書要是一口氣看下去的話或許會覺得枯燥,所以我每次只看一部份,儘量以輕鬆的心情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慢慢消化。雖然作者最終沒有明確具體可操作性的影響力法則,也不至於改變我的世界觀,但是知識的積累,卻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影響力》對於豐富知識與人生,大有裨益。這是我對本書最大的感悟。

我想具有影響力。我覺得自己並不很擅長擔任大學校長。看着窗外,我發現修整草坪的工人都比我更能掌控自己的工作。

  影響力讀後感2

每次讀心理學着作,都會引起自己很多的共鳴。一些習以爲常的事情不被關注,而它恰恰是很重要的。讀《影響力》,學會了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感悟了許多道理。

書中曾講到這樣一段話: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一種機會變得越來越難得時,我們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經獲得的自由是讓我們深惡痛絕的事。人們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強烈願望,基於這種願望,可以提出“心理抗拒”理論:當人們的自由選擇受到限制或威脅時,維護這種自由的願望就會使我們更想擁有這種自由(以及與之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因此,當越來越嚴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就會通過更卓絕的努力對這種妨礙做出反抗。

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夠了解“心理抗拒”理論,就會盡可能爲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搭建更多的發展平臺,不讓發展成爲緊缺的資源,大家就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非急功近利。所以爲孩子搭建平臺設立機制是很關鍵的,雖然孩子的發展不均衡,每個人的長處也不一樣,但當機會多到可以充分選擇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找到成功的點。每一個孩子都是待開發的寶藏,關鍵就看我們是不是掘寶人。

當我們遇到很緊急的情況時,越急躁做出的決定就越容易偏激,往往會說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做出讓人難以置信的事。而我們若採用“心理抗拒”原理,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能靜下心來對前因後果做一個梳理,相信此時的發言和表態就會慎重得多。管理大師德魯克以及斯隆都說過,在面臨人事決策時,即使時間再緊張,立刻決策的要求再緊迫,也同樣要冷靜24個小時,往往24小時以後,氣象就大不一樣了。

在承諾和一致一章中說道: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我們會採取某種行爲以證明我們之前所做的決策。如果讓孩子將自己承諾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那麼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寫下來要大很多。在教育管理中,學生的一句承諾可能就是對自己的一種約束,當然承諾若是在學生自願的情況下提出那約束力就更強。

在公開場合的承諾不僅會對承諾人一種無形的監督,還會影響到參加的每一個人。教育中我們要善於使用承諾和一致的原理,創設莊嚴的氛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爲承諾並記錄下來,或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當然,寫給自己一封信是對自己的承諾,告訴他人自己要做什麼,也是一種承諾,把承諾變成一種激勵,就會成爲我們前行的力量。

靜心品讀,相信還有新的收穫。

  影響力讀後感3

在沒看《影響力》這本書之前,我對影響力的見解很簡單。以爲就是個人魅力。在這裏,我想舉一個對我影響很深的事例。

小時候,我有個小夥伴,長得很靈氣,樣樣事情都很強,玩耍也不例外。我雖然跟她很要好,但這並不能減弱我對她的羨慕跟嫉妒。當時有段時間流行玩公仔紙,有點類似於賭博,我在那一段時間,費盡心思從別的夥伴那裏賺了很多,當寶貝似的。

我找來她跟我一起玩,可是我從頭輸到尾,我的心裏越來越生氣,臉色也越來越難看,簡直到了崩潰的邊緣,最終我無比沮喪地把這幾天賺到的全部家當都輸給她了,就在她贏完我最後一張的時候,她慷慨地把賺我的全都還給了我,還把她自己所有的都送給了我。這些公仔紙在當時那段時間對小孩來說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輸了,雖然心裏極度不舒服,但我並沒有無理取鬧,還是相當淡定的。

不可否認,還是一個孩子的她,是多麼聰明,在我面臨失去一切的時候給了我兩倍,即將討厭她的時候,成功地轉化成死心塌地的感動。

沒看《影響力》之前,對影響力的理解是很感性的,以爲特定的人,特定的情境,影響特定的人。

《影響力》把你對影響力感性的思考轉變成了理性的理論指導。它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論原理性很強讀起來令人乏味的缺點,以通俗易懂的例。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萬象的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匱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爲,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爲我們所做的一切。由於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等。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爲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的工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所蘊藏的極大力量。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相互退讓是利用互惠原理來使他人答應自己的請求的另一種方式。與給人一點好處然後要求他們回報的直截了當的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比較微妙,但有時候卻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協也可以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因此人們可以先主動做出一個讓步,以迫使對方也做出讓步,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簡單的技巧可以稱爲“拒絕—退讓”策略。

如同我上面所說的事例正是影響力中互惠的結果,這是一種共贏的智慧。

心理學是博大精深的,同時它不是工具性的東西,見效的時間沒那麼快,影響力也並不是一種技巧性的東西,有很深的內涵和複雜性,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領會,在運用中得到深切體會,一旦熟能生巧時你就可信手拈來運用自由,那時的感覺是很美妙的。

  影響力讀後感4

朋友推薦《影響力》這本書不錯,非常暢銷。於是迫不及待地網購了一本,本書的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博士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的著名教授。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此書不像看小說那樣輕鬆愜意,對於這種學術性的書籍,在閱讀之前就告訴自己,不能像看小說那樣囫圇吞棗,要認真的去對待,對於一些重要的語句在閱讀過程中還要好筆記。書上每提出一個觀點都會賦予大量的事例來講解說明,讓看似比較專業術語能夠通俗易懂而不枯燥乏味。每個觀點都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且這種非理性通常是被我們給忽視的。對於這此書的認知,我簡單的歸納總結爲以下:

互惠原理,就是以相同的方式來回報他人爲我們做的一切。接受和償還往往聯繫在一起。一旦接受,往往產生負債感。商業中的免費試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簡單的運用。互惠原理的威力在於,即使是一個陌生人或者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如果先施於我們一點小小的恩惠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會大大的提高我們答應這個要求的可能性。

承諾與一致,一旦做出某種決定和選擇一種立場,就會發自內心或來自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與此保持一致。每個人都希望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或判斷是正確的。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爲的時,一般說來當我們對自己缺乏信心時,當形式顯的不是很明朗時,當不確定性佔了上風時,我們最有可能以別人的行爲作爲自己行動的參照。

社會認同。中國有古話:“衆口鑠金”,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衆的普遍選擇出發,做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擇。社會認同需要滿足不確定性因素和相似性二個條件。

喜好,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歡的人提出的要求。“光環效應”是指一個人的一個正面特徵會主導人們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表明,陌生人對於喜好感來源於: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稱讚、接觸和合作、關聯權威,在權威的強大壓力面前,個人的抵抗力是十分渺小的。遵從權威任務的意願對我們來說通常都是件很實際的事情,通常我們會進入一個誤區:有時候權威的話並沒有什麼道理,可我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說“要聽話”,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服從權威在很多時候,給了我們一條行動的捷徑。權威的外部特徵一般表現在頭銜、衣着及外部標準等方面。

短缺,所謂“短缺”從經濟角度上來講就是“物以稀爲貴”。當某樣東西即將短缺時,就會燃起。

  影響力讀後感5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興致勃勃地與別人聊天時,你的弱點就已經被別人抓住了。或者你去購物,看似你佔了一筆大便宜,其實那些商家都在你身上賺得盆滿鉢滿,只不過你不但不知道,還會樂此不疲地給他們送錢罷了。我起初也沒想過,直到我讀了這本《影響力》,我才如夢方醒,恍然大悟,不禁感嘆心理學的奧妙。

《影響力》的作者是羅伯特·西奧迪尼,他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影響力》是他的代表作。此書對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全面的刨析,這些影響因素往往能左右一個人的。心理,被稱作“影響力武器”。作者將“影響力武器“分爲六種: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愛、權威和稀缺。掌握這些武器的人往往能是別人順從他的意願,掌握這些武器的商家更是不得了。他們往往能走進目標的心裏,跟他們建立一種信任,然後趁其不備獻上花言巧語,以實現目的。所以本書牽扯的貿易技巧,也令人耳目一新,廣泛爲商家使用。下面我就說說兩種最典型的影響力武器。

互惠:所謂的互惠原理,就是別人有恩於你,你也應該盡你所能去報答別人。知恩圖報是一種傳統美德,相反,不知恩圖報會被他人譴責。於是,我們身邊最有效的影響力武器被別人利用了。比如說我去超市買可樂,售貨員說我真帥,免費送我一瓶可樂。我笑納了,他又向我推銷雪碧,我對雪碧沒什麼興趣,可我又不好意思拒絕,因爲我白收了他一瓶可樂。他似乎是想讓我看在可樂的份上買雪碧,不買有點不好意思,買就違背了本意,喝了就跑未免太不要臉了,真令人爲難。很明顯,我被影響力武器利用了。售貨員運用互惠原理,先給了我一個小禮物,然後對我提一個大要求,我心中的虧欠感迫使我應允,導致我中了圈套,這就是互惠豔麗的奧妙。我舉的例子有點牽強,但互惠原理確實很實用。(忘了說明一點,可樂是小瓶的,雪碧是大瓶的)

稀缺: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這句話沒什麼毛病。但稀缺原理會對我們方方面面的行爲進行干擾,我們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比得到它的渴望更高,更能激發我們的動力。每當有東西獲取的方法比以前更難,我們就越想得到它。就像平時上課時,平板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可一到放假,可以大快朵頤時,平板也有些索然無味了。這是一種自身產生的影響力武器,我們需要記住,稀缺的東西並不是因爲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更有價值了。

人的心理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東西,掌握點心理學技能,不但能使你更好地認識自己,更有助於你和別人的交往以及不被奸商盤算。總之,能使你受益無窮。

  影響力讀後感6

讀完《影響力》啓發很大,作者通過對大量實驗和社會現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了許多我們經常經歷到卻意識不到的隱性規律。很多時候,我們在做判斷時往往有“驅簡”性傾向,追求效率而放棄耗時、複雜、整體把握的決策過程,只關注最具代表性的一條信息就做決定。作者認爲,人們會頻繁地利用互惠原理、承諾和一致原理、社會認同原理、喜好原理、權威和稀缺原理等快捷做決定,以提高判斷效率。但是,也有些原理被利用而誤導我們,讓我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合理利用這些原理好的一面促進正面影響力,同時拒絕不好的一面防範負面影響。

互惠原理表明,別人給了我們好處,我們就會有虧欠感而覺得應當儘量回報。在工作中,要獲得員工或業務合作方的支持,付出真誠的幫助和關懷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同時,我們又要警惕該原理被不良動機所利用,虧欠感會讓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在己所不力時就會拿集體或公司的利益進行交換,所以我們必須嚴厲拒絕惡意的`“恩惠”,防止不知不覺中落入圈套。

承諾和一致原理源自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做出了選擇,就會自覺以行動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而自動履行承諾。這種下意識的一致性傾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樣發揮了較好的正面作用,能夠很好地增強我們的責任感。在履行生產任務、安全職責、廉潔紀律等方面,採取承諾書的形式就較好地提高了執行力。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在判斷何爲正確時,我們習慣於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我們看到別人正在做就覺得這種行爲是正確的,有着明顯的從衆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正面榜樣的力量就能起到非常好的示範效果。尤其在面臨困難的境況,在大家都無動於衷或猶豫不決的時候,必須要有帶頭人站出來帶領大家打破局面,有所作爲。

人們思維的惰性還表現在對權威意見的無條件順從,不探究事物的內涵,只憑頭銜、衣着、權力等權威的外部符合就無條件恭順。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權威”的警惕性,對僞造的權威符號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讓自己輕易受到影響。另外,人們傾向認爲,機會越少,價值似乎就越高,認同“物以稀爲貴”。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必須清楚,稀缺的東西並不會因爲難以得到就變得更有價值,而應該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真正的需求進行理智的選擇。

《影響力》一書讓我看到了我們意識不到卻發揮着巨大作用的隱性規律,有時看似我們主動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對於這些規律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積極發揮他們的正面作用,並警惕被其負面影響所誤導。

  影響力讀後感7

當時看介紹時說,《影響力》這本書是《財富》雜誌鼎力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之一,還說是風靡全球20多年,不過我看一般,廢話過多,這大概就是外國人的寫作方式吧!呵呵,也許是我的水平不到,還欣賞不了!

書中主要講的是怎樣能對他人有更強的影響力!主要談到了幾個方面:知覺對比、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七個方面。

  ⑴知覺對比原理

人總是根據之前發生的事情作爲參照物,來比較判斷現在的事情!最簡單的例子:服裝店裏,銷售員總會先拿出昂貴的東西,再拿出便宜的東西,這樣會讓人感覺東西更便宜;相反,如果店員先讓顧客看便宜的東西,再讓顧客看貴的東西,會使昂貴的東西顯得更貴!這也是爲什麼房地產銷售員總是先帶顧客去看幾套不甚合意的房子(墊底貨,公司壓根就沒打算賣),再給顧客看他們真正想賣的房子,這時顧客會“眼睛一亮”!

  ⑵互惠原理

所謂互惠原理,第一層意思是,先給予他人恩惠,再索求回報;第二層,也更爲有效的,是自己率先讓步,從而讓對方覺得有義務也作出讓步!

第一層:當我們接受了別人給予的好處時,我們就會有虧欠感,想要回報對方!最典型常見的就是人情債!林登·約翰遜剛當上總統時,他提出的議題在國會裏總是能輕輕鬆鬆就通過,連照理來說應該強烈反對這些議案的議員們也投了贊成票!政治學家們認真研究後發現,與其說是約翰遜長袖善舞,不如說是他常年在衆議院和參議院摸爬滾打,幫了其他議員的很多忙!當上總統後,議員們紛紛償還從前欠下的人情債!

給我們的啓示是:熱心助人!很多時間,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就是爲自己鋪路!助人就是助己!

第二層意思,互惠式讓步!就是“拒絕———後撤”手法:先提出較大的要求,遭到拒絕後再提出較小的要求(其實這個較小的要求才是真正想要的)。這讓對方看起來顯得是一種讓步!

真正有天分的談判員會把最初的立場稍作誇張,夠他討價還價、來上一連串的小小讓步;而對方會認爲既然人家都讓步了,自己也應該讓讓步,於是,就順從了你的要求。而這個結果就是談判員真正想要的結果!

“拒絕———後撤”手法不僅僅能刺激受試者答應請求,還能激勵他們切身實踐承諾!因爲受試者覺得是自己讓對手改變主意、作出讓步的,自己要對最終的協議負責,對最終的結果也最滿意!

  ⑶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爲,一旦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感受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這種壓力會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下,我們也會找出一大堆新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另外,周圍人認爲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會促使我們朝着這個方面努力!人們會努力把自己的形象調整的和周圍人口中說的一致!

  影響力讀後感8

今天把《影響力》這本書讀完了。讀完這本書後,覺得這是一本很有系統,很有深度的專業書籍。它不像一般的書籍總是很膚淺的在表象探討問題,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就是透過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然後很深刻的探討現象背後的本質,讓人很受啓發。據說有人讀了這本書後,利用本書的原理去交女朋友,百戰百勝!足見其魅力誘人!但技巧是中立的,如同刀是中立的。如果有人用刀來傷人,那麼刀就是兇器;如果用來切菜,那麼它就是工具。

這本書主要講了六方面的內容。首先講到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認爲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報答他人爲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爲,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爲去回報。如果人家給了我們某種好處,我們就應該以另外一種好處來報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對此無動於衷,就像孔子說的“要以德報德,而不是以怨報德”。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運用了此原理來爲自己謀取利益。病人想要醫生在做手術時能更認真更細心的照顧,就塞很多的紅包,醫生由於受到好處,根據互惠原理他們做手術時會更認真細心。企業爲了更好的銷售業績,往往賄賂一些官員或者一些採購部經理,而這些官員或採購部經理由於互惠原理會給這些企業更多的訂單和利潤。第二個是承諾和一致原理。此原理認爲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就像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在公衆場合總是表現的很虔誠,因爲要受他們信仰的約束。比如和尚在飯店吃飯如果大魚大肉的吃,人家就認爲他不是一個虔誠的信徒。第三是社會認同原理。此原理認爲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到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爲時。當很多人都去做某事的時候,原本覺得不對的事,只因做的人多了,這事也變成了對的了。

在初中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老師訂婚了還沒有結婚就先懷孕了,當時她挺着個大肚子來給我們上課,很多學生老師背後都對她指指點點。現在很多女人訂婚瞭然後挺着個大肚子走進結婚的殿堂,也沒有人說三道四,原因就是這太普遍了,沒必要大驚小怪的。這樣的轉變,就是做的人多了,自然的被認同了。第四是喜好原理。人們總是願意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這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沒有誰會對此感到驚訝。第五是權威原理。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爲,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爲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讓我知道了,你要想影響別人的看法就先亮明身份,你不想影響別人的看法就不要告訴他你的地位。第六是短缺原理。“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的短缺原理會對我們的行爲造成全面的影響,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想法對人們的激勵作用更大。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兩方面的收穫:一方面,當我要善意地影響別人時,該如何更有效地發揮這些影響力的威力;另一方面,當我面臨別人設下的陷阱時,如何及時躲避和給予有力地反擊。羅伯特的這些技巧非常棒!

  影響力讀後感9

《影響力》被某位我不曾聽說過的著名營銷專家推薦爲從事營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的五本書之首,讀完之後,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維侷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一直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說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對比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麼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壞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爲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可以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情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一定算不過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爲之一驚,回想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選擇,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閱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說應該改命運爲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情況下選擇了某種東西,就會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持系統,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擇和想法了,不知道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會認同原理的兩個前提:不確定性和相似性。對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情況的不瞭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稟賦、處境或經歷的人。其實,大多數人也是都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中,隨着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五花八門的信息和誘惑充斥着我們的雙眼。而這些信息抑或是選擇在我們的內心裏不停的盤旋,從一開始,也許我們所聞所見就讓一切變得混亂而不夠明朗,所以除非我們在龐雜的信息中保持一顆純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夠理性的頭腦,否則我們的判斷要麼是社會認同效應的產物,要麼就是一個荒謬的決定。但是沒辦法,有時候,聽不見自己的心聲時,最好的選擇就是盲從。只是,希望在我們某一刻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挽回。

作者在最後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着往前衝,向前看;擡頭跑。這讓我想起了不知道出自誰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擡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衆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情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擇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影響力讀後感10

《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人,羅伯特西奧迪尼,全書分爲8章,分別講述了營銷人員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響的武器,2互惠,3承諾和一致,4社會認同,5喜好,6權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響力。其中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平日裏經常可以看到的,還有一些是我們雖然見過,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這本書還是很不錯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並且讓我突然覺得,社會科學其實也是很深奧的。希望我的老師原諒我,雖然我是學經濟方面的,但是我原先的興趣還是在自然科學方面,總覺得社科的東西有些華而不實。通過作者的研究和分析,讓我看到了在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博大精深的體系,原先我總是搞不懂他們是作甚麼的,更重要的是我沒有看到在經濟方面它的實用性,這也可能是因爲我對過於理論化的東西有種很難說明的排斥感。

影響是一種行爲,而“影響力”則是一種去影響他人行爲方式的能力。每個人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爲模式”,而過往的經驗,也早已在腦中形成屬於自己思維構架的“圖示”,這些經驗都會不自覺的去抵禦外來影響,想要改變,談何容易?也許,《影響力》的魅力恰恰在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透析宏偉哲理,反向推之,驗證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許你正經歷着,也許剛剛經歷過,每每看到《影響力》書中得出的結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哦,我說怎麼會這樣呢?”,等閱盡所有文字,最後,纔信了。

不過現在我的觀念轉變了,我看到了在社會學方面,科學規律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與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現代社會太複雜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龐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我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於利用這種規律的人輕鬆的掌握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們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要想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判斷力,或者說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因爲有時就算知道被騙,人們仍然踏進圈套,僅僅是因爲希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爲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我們這麼做,於是我們這麼做了,可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必須這麼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

當我將這本書中描述的情形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較時,事情一下子豁然開朗了,原來是這樣的!記得以前看《蘇菲的世界》時,裏面有一章講存在主義的,說人生來就是不自由的,當時我不太明白,現在我也許有些明白了。人總是自以爲自由的做着自己的選擇,決定自己的人生,其實早有了潛在的規律,操縱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嚴格的執行着它的決定而已,人並不擁有絕對的自由。突然想起這個道理初中的政治課就講過了,不過當時只是談到了人不能因爲自由而隨心所欲的做事,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那時這實在是說教氣味太濃厚的一句話,也就沒有在意。現在想想也就那麼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對於我來說,從書中受益的不僅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會認同、權威、承諾和一致、短缺”這六條原則是怎樣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們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樣運用這六種“武器”更好的服務於工作,既能“皆大歡喜”也能提高效率。作爲市場營銷人員,我們時刻在“影響”和“被影響”中輪流角色,怎樣做能將“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樣做能讓權威的嘴幫我們說話,怎樣做能讓我們的產品獲得最多的“社會認同”,怎樣做能讓我們在“互惠”的同時成爲這個過程中最大的贏家?巧妙的開啓“火雞媽媽”身體裏的磁帶,能給我們帶來額外的關懷;“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互惠原則”告訴我:給予以後的索取更能幫助我們順利的拿到想要的資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備的競爭能力,爲客戶的維護和資源的互換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子甚多,舉不甚舉,只怕是說多了,簡單的事情就變得細碎而煩瑣。只要稍加留心,你就會發現心理遊戲的樂趣。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爲什麼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爲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祕源自於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着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只要是看過,以後在生活中就難以避免的要給某某事情對號入座。難怪,這本書要以“社會心理學著作”示人而非“銷售技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懂得了,學會了,才能在關鍵時刻幫助抵禦那些看似光鮮卻暗藏玄機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實惠,僅此一點,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