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合歡樹》讀後感大綱

《合歡樹》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合歡樹》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合歡樹》讀後感

《合歡樹》讀後感1

剛學過史鐵生的作品《合歡樹》,爲他所流露出的感情所吸引。

第一個鏡頭是:10歲時,“我”作文獲獎,母親很高興,說自己當年的作文寫得還要好。“我”不服氣,故意氣她。年幼的“我”想來是還沒讀懂一位母親對自己的良好稟賦能傳給兒子的那份喜悅與自豪的。最後兩句話“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體現出“我”重新回首這件事時,內心充滿對母親的敬意與眷戀。

第二個鏡頭是:20歲時,“我”兩腿殘廢後,母親爲了讓“我”重新站起來,不辭勞苦,“全副心思放在給我治病上”。當時,醫院放棄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而母親從不肯放棄。這是一位母親對兒子最深沉的愛。文中說到“我的胯上被薰成燙傷”,醫院的大夫說“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着我,一換藥就說:‘怎麼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人生在世,能爲自己瘋,爲自己痛的人有幾個?

終於,30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親是偉大的,她們總是默默地爲兒女無私的付出。“我”懷念母親,遙想母親,靜靜地在樹林裏遙問上帝,“風正在樹林裏吹過”,母親似乎曾回來過。也許母親從未離開過,她活在兒子的心靈裏,陪伴他一生。

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下的,是母親親自料理過的,它的身上有着母親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愛。母親雖已逝去,而合歡樹仍在健康生長。

看完這篇文章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母親那種無私的愛,史鐵生面對困境頑強的精神鼓勵着我,遇到困難不退縮,勇往直上。

《合歡樹》讀後感2

思念氾濫成災,卻無藥可醫;悲傷逆流成河,卻無人可依……

這種傷痛也許只有在沒有其他人的角落,自己慢慢地舔舐傷口,等待傷口漸漸痊癒。其實痊癒的也只是表皮,那種傷痛深入骨髓,在表象下潰爛,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肆虐……就像得了關節炎的肢體,陰雨天裏總是時時刻刻有着一絲錐心刺骨的痛,提醒着傷口還沒有痊癒。

《合歡樹》讀後感3

讀完《合歡樹》,我似乎明白史鐵生所有勇氣的支柱:那一株永不服輸的合歡樹。那一株合歡樹是種的?爲什麼要種?仲老師就這樣帶領着學生們遙望逼近觀賞,一步步走近史鐵生的世界,瞭解他的故事,感受史鐵生心靈的慰藉,遙想着自己和母親的點點滴滴……

《合歡樹》讀後感4

史鐵生的文章讓我明白,世上是的確有那樣的母親的。看見孩子受苦,心裏就很難受;看見孩子不高興,自己會偷偷流淚。但是隻要面對孩子,就會強整笑容,裝作自己很快樂,雖然那種僞裝一看就破。這不是她們故意讓孩子看破,好讓孩子知道母親有多麼愛他,而是因爲,全天下的母親,演技都是那麼拙劣,她們是永遠無法成功像孩子撒謊的。

然而她們可能不知道,孩子亦能看透母親的痛苦。然而他們要等到看破世事之後,纔會真正理解自己的母親。但是到了那時候,母親往往已經走了,帶着對孩子的不捨與擔憂,走了。而在世的孩子,也帶着無可彌補的遺憾,終日痛苦着。

也許我該開始好好理解我的母親了。

《合歡樹》讀後感5

史鐵生先生散文的素材有如天上的繁星、叢中的名花、海里的珍珠般種類衆多、耐人尋味。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永恆的主題:母親。

《合歡樹》這篇文章以回憶的形式着力地表現了母親。作者首先描寫出了母親年輕時的自信與率真,通過她動手做裙子,表現她的熱愛與生活。當我二十歲以後雙腿殘疾時,母親到處奔走,爲我尋找偏方,她每天都不斷安慰我、鼓勵我不甘願失敗,可最終卻在希望與絕望中徘徊。文章還運用了插敘的手法,記述母親移栽合歡樹,表現母親在萬分焦慮中還保留了一絲愛美的天性。文章不僅是讚美母愛的偉大,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也表現了母親的人生態度。

文章的語言淡雅、質樸、淺顯,一字一句中作者的感情如蓄勢發的洪水般噴涌而出。其中真摯的思念與作者對母親熱愛生活的讚美,值得人回味。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史鐵生先生文中有很多對母親的留戀,而現在,一句嘮叨,一聲鼓勵,一句讚美,一杯熱茶都是母愛最真摯的表現。所以從現在起,珍惜母親的每一個笑臉吧,及時孝敬他們,不要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合歡樹》讀後感6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史鐵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可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爲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希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這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着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着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着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

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媽媽會告訴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讀《十一隻天鵝》時,媽媽又會告訴我,小女孩很愛他的哥哥,愛是會創造奇蹟,讀《醜小鴨》時,媽媽告訴我要擁有夢想,永不放棄……就這樣,《安徒生童話》伴我度過了童年。

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

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這裏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爲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一定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給“合歡樹”賦予積極的意義。它不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而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一篇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堂吉訶德》這本書是西班牙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二十本書之一。讀了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爲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爲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合歡樹》讀後感7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作品,文章雖短,卻十分的令人感動。

這是一個講母愛的故事:史鐵生雙腿殘疾,頭上開始有了白髮,母親總找來稀奇古怪的偏方給他吃,但始終不見療效。爲了讓兒子開心一些,母親挖來一株“含羞草”,種在花盆裏,後來才知道這是一棵合歡樹,是個好兆頭,母親很高興。多年以後,合歡樹長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親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麼好的母親啊!爲了兒子的腿能治好,每次找來偏方,洗、敷、薰、灸,累的滿頭是汗。可是這幾種方法都沒奏效,最後一次。兒子的胯上被薰成燙傷,母親幾乎瘋了。這位母親爲了能治好兒子的腿,吃了很多苦。可是,她沒有停下來,因此史鐵生纔沒有放棄希望,成爲了名作家。這樣的母親,我豈能不被她感動?

讀到這裏,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對啊,所有的母親都一樣,爲了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管多辛苦也要去做。

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您對我付出了許多,我也會去回報您。

《合歡樹》讀後感8

提起史鐵生,人們很容易想起:我以前讀過他的什麼文章,但能有多少人能瞭解他是一個殘疾人?知道他從20歲開始就坐在輪椅上的人究竟有多少?這便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這就儘管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一定要了解他,真正的瞭解他!我暗自決定。

既然想要了解一個作家,讀他的作品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都讀完?應該有些難度吧。並不是太多,而是要想全部讀懂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還是挑幾篇著名的讀吧。《合歡樹》便是其中的一篇。”媽媽“這個字眼在文章中出現的頻率可是不低。史鐵生打小就不認輸,作文不肯輸,哪怕對象是媽媽,他就是不服氣,面對媽媽的激勵,他上當了,誰之它最後竟選擇了當一個作家,這其中,應該也有媽媽那不同忽視的一份力吧。他的性格相極了他媽媽。媽媽爲了他的病,從不輕言放棄。”

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薰、灸。“媽媽是偉大的,是神通廣大的,總有用不盡的辦法,或許是這些片刻間的神通廣大西走了她的法力,那昔日的青絲已不知不覺中沒有了法力的支撐,竟全變長了白霜。”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似乎命運對他是特別的不公平,讓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雙腿。20歲,正是少年的花季,但對於他來說,竟使一段最難熬的日子。”天天寫作治療。我終於寫出了成績,但是可惜,媽媽已經看不見了。“他非常努力的寫,天天克服着病痛的折磨,堅強的寫着,就是爲了讓母親覺得她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

也許這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吧。”您怎麼就等不到這一刻呢?“他可能這樣痛苦的想着。我甚至能想象出媽媽看到獎盃時那欣喜若狂的神態,可這畢竟是想象,再也不能成真了!

合歡樹,這是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她從被母親撿回時還沒發芽,到第三年長成一棵高大而茂盛的合歡樹。這不正與史鐵生的命運相應嗎?命運也是公平的,總有那些和你命運相同的生命,看着他們,也許你就知道了自己的路到底該怎麼走。

《合歡樹》讀後感9

你失去了奔跑與行走的自由,卻很幸福。這幸福被媽媽不斷澆灌,長成一株合歡樹。它在成長,你在成長。上帝總是公平的,在不幸的一端加重,那麼幸福的一端也會加上同樣的砝碼。因爲她的愛,你很幸福。

《合歡樹》是史鐵生先生用質樸無華的文字記錄他母親的對他無微不至的愛。每個字每句話無不透露着母親深沉偉大的愛,以及他自己的懊悔。總是很喜歡他的文字,覺得他筆下清淡的文字劃過心頭,如同秋水無痕,去留無意,不知不覺間,卻總能讓我難忘。

文中母親在他病後一直嘗試着各種偏方希望能對他的病有一點幫助。哪怕是醫生已經放棄了,他自己也只是不在意,這不離不棄的守護,也只有母親給得起。母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那麼孩子就是她另一個世界,是她生命的意義。作者心裏想着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是他在自私地希望從病痛、失意中以死亡的方式解脫時,從沒有想過,母親同他一樣痛着、她一次次在絕望與希望的邊緣徘徊,在絕望中渴求希望,在希望裏得知絕望。

後來,母親終於在絕望裏絕望了。她又開始鼓勵他寫小說,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她像是當初爲他治腿那般熱情地爲他借書、推他去看電影。人人都知道她對於他的腿曾經不知疲倦。其實,她只是不想他失望,她要他堅強,要他相信一切都還有希望。母親只是急切地想證明陽光能衝破雲層,將自己那只有他的小世界照進一絲光亮。讓他的人生不再只是沉浸在病痛、不幸之中,母親總是希望的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絕望中找到希望,找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既然兒子已經有了努力的方向,自己爲什麼不去支持他呢?

母親去了,去一個不那麼苦的地方。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間穿過,吹向那棵合歡樹。他在母親去世後一直都放不下那個心結,推說手搖車進出不方便。他不想回憶有關母親的一切,哪怕那是母親留下唯一的念想。不想看的合歡樹已經隨着時間的推移看不到了,他也後悔,後悔沒有看一眼,看一眼那棵幸福的合歡樹。當曾經的含羞草已經長成合歡樹,當曾經自暴自棄的孩子已經長成作家。母親應該是欣慰的吧。

《合歡樹》讀後感10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爲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超多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期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但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那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期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明白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樣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那裏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爲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必須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期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期望給“合歡樹”賦予用心的好處。它不僅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而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這句話:我搖着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