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合歡樹》有感優秀範文大綱

讀《合歡樹》有感優秀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86K 次

【篇一:讀史鐵生《合歡樹》有感】

讀《合歡樹》有感優秀範文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史鐵生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可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爲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希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這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這裏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爲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一定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給“合歡樹”賦予積極的意義。它不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而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上一篇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篇二:讀《合歡樹》有感】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作品之一,文章短小精悍,卻十分地感人肺腑。

這是一個講母愛的故事:史鐵生雙腿殘疾,頭上開始有了白髮,母親總找來稀奇古怪的偏方給他吃,但始終不見療效。爲了讓兒子開心一些,母親挖來一株“含羞草”,種在花盆裏,後來才知道這是一棵合歡樹,是個好兆頭,母親很高興。多年以後,合歡樹長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親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麼感人,多麼善良的母親。每次找來偏方,洗、敷、薰、灸,忙得不可開交。每一回都虔誠地抱着希望,但是上帝是多麼的不公平,最後一次,兒子的胯上被薰成燙傷,母親幾乎瘋了。爲了兒子,她能吃的苦都吃了。正是由於母親的照顧,史鐵生沒有因此頹廢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對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讀到這裏,我怎能不感動?怎能不爲之落淚呢?

我的母親也是這樣,爲我辛苦,日夜操勞。母親還健在,但歲月的痕跡,無情地在她的前額刻上了皺紋。有一天,天陰沉沉的。放學了,我抄寫好家庭作業,磨磨蹭蹭地整理書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學樓,才知道天氣是那麼寒冷。母親在寒風中等我,探着身子張望着,我很不好意思。母親怕我冷,就讓我穿上她帶來的外套,還不停地問:“冷嗎?沒凍着吧?”沒有怨言,眼神裏只有溫柔。一路上,我和母親說說笑笑,再也感覺不到任何寒意。

母親曾說:“父母給了我十分的愛,如果我只能夠還一分恩的話,她也感到很欣慰。”但我想對母親說的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爲我操勞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報答你們的恩情。

【篇三:史鐵生合歡樹讀後感作文】

這是一個講母愛的故事:史鐵生雙腿殘疾,頭上開始有了白髮,母親總找來稀奇古怪的偏方給他吃,但始終不見療效。爲了讓兒子開心一些,母親挖來一株“含羞草”,種在花盆裏,後來才知道這是一棵合歡樹,是個好兆頭,母親很高興。多年以後,合歡樹長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親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麼感人,多麼善良的母親。每次找來偏方,洗、敷、薰、灸,忙得不可開交。每一回都虔誠地抱着希望,但是上帝是多麼的不公平,最後一次,兒子的胯上被薰成燙傷,母親幾乎瘋了。爲了兒子,她能吃的苦都吃了。正是由於母親的照顧,史鐵生沒有因此頹廢下去,而是勇敢地面對生活,成了有名的作家。讀到這裏,我怎能不感動?怎能不爲之落淚呢?

我的母親也是這樣,爲我辛苦,日夜操勞。母親還健在,但歲月的痕跡,無情地在她的前額刻上了皺紋。有一天,天陰沉沉的。放學了,我抄寫好家庭作業,磨磨蹭蹭地整理書包。等我慢吞吞地走出教學樓,才知道天氣是那麼寒冷。母親在寒風中等我,探着身子張望着,我很不好意思。母親怕我冷,就讓我穿上她帶來的外套,還不停地問:“冷嗎?沒凍着吧?”沒有怨言,眼神裏只有溫柔。一路上,我和母親說說笑笑,再也感覺不到任何寒意。

母親曾說:“父母給了我十分的愛,如果我只能夠還一分恩的話,她也感到很欣慰。”但我想對母親說的是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爲我操勞一生的父母,我一定要成才,報答你們的恩情。

【篇四:《合歡樹》讀後感】

史鐵生先生散文的素材有如天上的繁星、叢中的名花、海里的珍珠般種類衆多、耐人尋味。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那永恆的主題:母親。

《合歡樹》這篇文章以回憶的形式着力地表現了母親。作者首先描寫出了母親年輕時的自信與率真,通過她動手做裙子,表現她的熱愛與生活。當我二十歲以後雙腿殘疾時,母親到處奔走,爲我尋找偏方,她每天都不斷安慰我、鼓勵我不甘願失敗,可最終卻在希望與絕望中徘徊。文章還運用了插敘的手法,記述母親移栽合歡樹,表現母親在萬分焦慮中還保留了一絲愛美的天性。文章不僅是讚美母愛的偉大,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也表現了母親的人生態度。

文章的語言淡雅、質樸、淺顯,一字一句中作者的感情如蓄勢發的洪水般噴涌而出。其中真摯的思念與作者對母親熱愛生活的讚美,值得人回味。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史鐵生先生文中有很多對母親的留戀,而現在,一句嘮叨,一聲鼓勵,一句讚美,一杯熱茶都是母愛最真摯的表現。所以從現在起,珍惜母親的每一個笑臉吧,及時孝敬他們,不要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篇五:《合歡樹》讀後感】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我倏地想到,這三句話用來形容史鐵生最合適不過了。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史鐵生一生多舛,最狂妄的年齡不幸雙腿癱瘓,後來又患尿毒症,只能靠透析來維持生命,這對史鐵生來說無疑是精神上最大的打擊。

“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這是他在《合歡樹》中乾脆的表態。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着窗外天上北歸的雁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此時的史鐵生已陷入人生的低谷,消極度日,萎靡不振,他所表現的性格突出了他內心的起伏、掙扎和纏繞扭曲的.矛盾。我們沒有理由去否定他的做法,任何人都有享受對逆境與痛苦發泄的權利,只不過發泄的方式由各人的性情決定。史鐵生在逆境中時浮時沉,他被鍍上多舛的印記,註定此生無路可退,命運之神硬拽着他走向迷茫,他手無縛雞之力,但他的腦子卻是清醒的。他不會任命運擺佈,他固執、倔強,他偏要逆流而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他對生命的初步認識。好個真真性情,好個英雄氣概,因爲真,所以美。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這是史鐵生認識人生的第二境界。

《合歡樹》中有這麼一句話:“我一心只想着寫小說,彷彿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他寫小說並非心血來潮,一個陷入極端痛苦的人怎麼會對這種東西鍾情呢?這是史鐵生背後默默支持他的母親給他的動力。母親在他最絕望的時候給了他最真切的愛,她深知,一個生理受傷的人只能靠藥物來治療,而一個人的心靈受重創,必須及時用愛治療。爲此,她付出太多太多,星星白髮,積勞成疾,終撒手人寰。史鐵生後來明白了他母親的良苦用心,充滿感激和內疚。他卻明智,沒有活在悲傷的陰影中,而是驚人地拋出“悲傷也成了享受”這樣耐人尋味的哲語。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史鐵生完成了思想的一大轉變。笑對生死,是史鐵生的大徹大悟。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

這不正是史鐵生真實的寫照嗎?一生坎坷,一朝懷念,母子情深,睹物思情。他也只好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感嘆了,但他在遭受一次次命運的折磨後,已經成熟了不少。他對母親的思念,是最真的情;他對母親的愛,是最真的愛,而這種愛也昇華爲對生命的敬重,對自然的熱愛,他懂母親的心,要好好活,活出愛,活出生命的價值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生命返璞歸真的那一刻,也是史鐵生笑得最燦爛的時候。命運就在他手中,現在是他掌控命運,而不是命運主宰他了。他活得很瀟灑。

人生不苦,苦的是心,把心茁壯了,再大的風浪也無奈。

【篇六:《合歡樹》讀後感】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短小,語言樸實,作者以最真誠的語言譜寫了一篇追憶母愛之曲。

文章的前半部分隨着回憶,以時間爲序,信筆而書,筆觸所至。無不滲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質樸中顯風采,平淡中藏深味。想起了我的母親在我10歲、20歲的一些往事。10歲那年,作者的作文獲獎,母親很高興,說自己當年的作文還要好,我當時很不服氣,年幼的作者沒有讀懂當時母親的喜悅和自豪。母親過世以後,作者回想起這件事,內心充滿了對母親深深的眷戀。20歲腿殘廢後,母親爲了能夠讓我重新站起來,用心良苦,所有的心事都放在了爲我求醫的事情上。在醫院、甚至連作者自己都放棄了之後,母親也沒有放棄。天下父母心,任何父母,對待自己的子女,何嘗不是這樣呢?而當作者30歲的時候,他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讀到這裏,真是讓人感到深深的遺憾。作者母親在兒子雙腿癱瘓了後,盡力爲兒子尋醫,無論何時何地,母親都是兒子的堅定的支持者。當母親發現作者寫小說時,就幫助兒子借書,頂着雨冒着雪推着兒子去看電影。給受重創的兒子點燃了希望之火。作者作品的發表,正是對母親最大、最好的安慰,可是母親卻沒能見到,連分享兒女成功的喜悅也常常被無情的生命剝奪。

在作者人生的三個重要的時間段裏,母親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雖然,當作者30歲時,母親已經逝世,但是,作者的成功,母親的付出必不可少。正因爲如此,作者對母親的思念纔會更濃重,也可以說有一思的遺憾。因此,在來到以前居住的地方,得知母親種植的合歡樹還活着的時候,作者心理一陣抖。這個抖字,形象的寫出了作者想念母親,想見合歡樹,而又不敢見,怕難以承受悲傷的矛盾心理。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下的,是母親親自料理過的,它的身上有着母親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愛。母親雖已逝去,而合歡樹仍在健康生長,“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暗喻着母愛長青,母愛永恆。

文章的語言淡雅、樸素,娓娓道來深切母愛,猶如一杯清茶,回味無窮。

【篇七:史鐵生《合歡樹》讀後感】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的每個角落靜靜爲我開着……”美妙的歌聲,浮起在同學的嘴角,欣然陶醉。但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又到了馨花爛漫的季節,校園裏的那一片合歡樹,盛開在絢爛繽紛的花季。那片綠葉白絨中夾帶着粉紅的色彩,裝點了校園,也裝飾了我們的視野。

嗅着合歡花的清香,翻開書,縷縷墨香迎來,交織在一起,點到《合歡樹》一文,花開的時節讀花一般的文章。

清風微撫,合歡花飄落枝頭,迎風飛舞,悠悠地飄向教學樓,輕叩窗臺而登入教室,起舞在教室裏,迎來,在我們臉上撫慰幾下,輕輕的、柔柔的,散落在書上,躺在扉頁的標題旁,儼然般相映成趣。

往下讀,我不禁失去了賞花時的興致,開始陷入在史鐵生的深情至感中,他的人生本就活在不幸的遭遇中,而他的母親,可以說,活得比他更慘。幸而“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字裏行間飽含着滿是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之情,又深深滲透着兒子對母愛熱烈真摯的稱頌。

初讀此文,總感覺史老先生的記敘,與標題相距甚遠,他從兒時及年輕時與母親的衝突寫起,寫到後來得獎時母親已故,還提及了自己在大雜院的經歷,“合歡樹”,似乎是配角中的配角了,而母親,無疑是主角,史鐵生筆下的母親是一個愛美愛子愛生活的婦女,穿自己做的藍地白花裙子,爲兒子的病兒勞累奔波,又積極鼓勵支持兒子的創作事業,栽種了合歡樹,是生活的寄託,悉心呵護、照顧,是對生命的態度和生活情趣。雖然處於困境,但心存美好、光明和希望。

細細研讀之下,不難看出,史老先生心繫“合歡”,情繫母親,那株合歡樹是母親在爲兒子多方奔走、承受着痛苦時種下並艱難地成活下來的。母親去世後,它無疑成爲了先生對母親回憶的寄託物和思念的憑藉物。在那合歡樹已高與房齊的日子裏,母親已離世七年,所謂“觸物傷懷”,又如何能直面那株寄託了哀傷與思念的合歡樹呢?

起身,佇立窗前,看着絨絨的合歡花,將手中的那一朵輕輕放出,隨風飄去,目光——凝視着,將我的思緒帶向遠方。

母親這時候或許還在田間地頭勞作吧?我的母親是位典型的農村婦女,年輕時也是那樣的美麗大方,然而,多年的辛勤勞作,母親早已蒼老了許多,粗糙的皮膚不再白皙,黝黑的手指不再纖細,皺紋在操心中悄悄長出,白髮在勞累中慢慢催生,母親呵,熱愛生活,爲之,她付出了太多太多……

侍弄花草是父親的習慣,而母親則細心照顧着她的那片小菜園,南瓜、番茄、豇豆、辣椒等各種作物應有盡有,不禁向家裏的餐桌上提供豐富的菜餚。平日裏的母親,不像史老先生的母親那般總是默默注視着兒子,而總是絮絮叨叨的,但我並不抱怨母親的苦口婆心,因爲其中藏者的是母親無盡的愛與關懷,在母愛的光環下是那異樣的幸福!

最難忘,母親在細雨中送我上學,雖然是那麼的平凡,可是愛往往蘊藏在平凡中。那是一個星期天的傍晚,住校生正常返校,天灰濛濛的,母親用她的小電瓶車載着我奔向校園,空中下着牛毛細雨,母親沒有穿雨衣,我看着母親的頭髮,黑中夾帶着銀絲,那一粒粒微小的“雨珠”,閃爍着瑩光,就像閃爍着母親的愛。到了校門口,我像往常一樣,進了校園,回首相看,是母親那注視的目光,漸漸遙遠,天空下,是愛在迴盪。

望着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我不知道這些合歡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但這些生命的花兒,隨風觸動,每一朵都承載着人間的愛,瀰漫校園!

在這合歡花開的時節,母親的那片小菜園裏的作物也都該開花了吧?作文

【篇八:讀《合歡樹》有感】

《合歡樹》是史鐵生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憶母愛之曲。曲中音符如行雲流水般演繹着,敲擊着每一位讀者的心靈。款款文字滲透着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之情,跳動着對母親的真切懷念之心。

乍一看去,覺得文章應是狀物類散文,因爲題爲《合歡樹》;然而,初讀文章,有心生奇異:怎麼是寫人敘事文章?通讀全篇,纔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構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作爲過渡段,乘轉結合,非常自然。前部分是追憶母親,後部分是思索合歡樹。對母親的回憶爲合歡樹的意義作好了鋪墊,打下了感情基調。兩部分銜接流暢,渾然一體。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憶的路徑重現定格了母親身影的兩個鏡頭,以時間爲序,信筆而書,筆觸所至。無不滲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質樸中顯風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個鏡頭是:10歲時,“我”作文獲獎,母親很高興,說自己當年的作文寫得還要好。“我”不服氣,故意氣她。年幼的“我”想來是還沒讀懂一位母親對自己的良好稟賦能傳給兒子的那份喜悅與自豪的。最後兩句話“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體現出“我”重新回首這件事時,內心充滿對母親的敬意與眷戀。

第二個鏡頭是:20歲時,“我”兩腿殘廢後,母親爲了讓“我”重新站起來,不辭勞苦,“全副心思放在給我治病上”。

當時,醫院放棄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而母親從不肯放棄。這是一位母親對兒子最深沉的愛。生命是可貴的,母親把兒子帶到了這個世界,兒子成了她另一個生命,她又怎能眼睜睜地看着一個鮮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說到“我的胯上被薰成燙傷”,醫院的大夫說“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着我,一換藥就說:‘怎麼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人生在世,能爲自己瘋,爲自己痛的人有幾個?

無論何時何地,母親都是兒子忠實而堅定的支持者。當母親發現“我”想寫小說時,鼓勵幫助“我”。“她到處給忘我借書,頂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當一個人受到如此厚重的堅持時,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

終於,30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如此的母親是偉大的,她們總是默默地爲兒女無私的付出。卻從不記回報,甚至連分享兒女成功的喜悅也常常被無情的生命剝奪。“我”懷念母親,遙想母親,靜靜地在樹林裏遙問上帝,“風正在樹林裏吹過”,母親似乎曾回來過。也許母親從未離開過,她活在兒子的心靈裏,陪伴他一生。

細心讀來,可以發現作者選擇的三個時間段分別是10歲,20歲,30歲,這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母親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雖然30歲時,母親已逝世了,但30歲的成就是母親用一生的付出爲“我”收穫的。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了。這也體現了作者在選材組織上的獨具匠心。

在前部分裏,我們始終不見合歡樹的半點蹤跡,從文中看來,第八段有一句話“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着。”合歡樹似乎已在作者記憶中遺失了。記憶的閘門在曾經的鄰居的一句話中打開了“到小院子去看看嗎,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當時“我心裏一陣抖”,“推說手搖車進出不易“,拒絕與合歡樹見面。爲什麼會“抖”?怕憶起母親?怕難以乘受悲傷?史鐵生內心的疼痛在一個“抖”字傾瀉而出。

接着,作者追憶合歡樹的由來,從追憶可見,母親無意栽種合歡樹的時候是“我”已兩腿殘廢。想來那時母親內心的傷痛是難以言表的。她挖回這棵“剛出土的綠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種生命常青的願望。因爲綠是生命的象徵。

我們可以細細品味這段話“母親從來喜歡這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捨得扔掉,依然讓它留在瓦盆裏。第三年,合歡樹不但長出了葉子,而且還比較茂盛。母親高興了好多天,以爲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過了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叼,不知道這種樹幾年纔開花。”這似乎是母親全心爲“我”找藥方到支持“我”寫作的過程的寫照。我想這位母親在料理合歡樹時定是充滿了對兒子的痊癒的希望的。

合歡樹被棄置在路邊,在被無意栽種的一年裏,無人打理。然而第三年卻“長出了葉子”,還比較茂盛。這是一個頑強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來。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勇於面對才能擁有充滿陽光的將來。

合歡樹是母親親手栽下的,是母親親自料理過的,它的身上有着母親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愛。母親雖已逝去,而合歡樹仍在健康生長,“年年都開花,長得跟房子一樣高了”,暗喻着母愛長青,母愛永恆。

文中三次提到那個“剛來世上的孩子”,前兩次說他“不哭不鬧,瞪着眼睛看樹影兒”,這裏的“樹影兒”,這裏的“樹影兒”就是合歡樹的影子,最後說到“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他自己的媽媽”,一言道出,合歡樹上處處是母愛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滅的。

作者始終對合歡樹懷着一種複雜的感情,一方面找藉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後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也許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對失去這一份厚重的母親吧。也許他只想把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獨自咀嚼,“悲傷也成享受”吧。

文章自始至終都沒有正面描寫過“合歡樹”,只是借回憶之手,託他人之語,一一交代“合歡樹”的情況,不着一筆,卻盡顯風采,果然不悅是大師手筆。

文章的語言淡雅、樸素,娓娓道來深切母愛,就彷彿和讀者在聊天是不經意談起母親,說起合歡樹一般,內心的深情沒有像蓄勢待發的洪水噴涌而出,仍是如涓涓細流,閒話家常一一道來,懷念、悲痛之情潛藏於字裏行間,除卻華麗辭藻與刻意雕飾,思緒所至,筆觸所到,深切雋永的真情蘊涵其中,等待有心人細嚼。

【篇九:讀《合歡樹》有感】

你失去了奔跑與行走的自由,卻很幸福。這幸福被媽媽不斷澆灌,長成一株合歡樹。它在成長,你在成長。上帝總是公平的,在不幸的一端加重,那麼幸福的一端也會加上同樣的砝碼。因爲她的愛,你很幸福。

《合歡樹》是史鐵生先生用質樸無華的文字記錄他母親的對他無微不至的愛。每個字每句話無不透露着母親深沉偉大的愛,以及他自己的懊悔。總是很喜歡他的文字,覺得他筆下清淡的文字劃過心頭,如同秋水無痕,去留無意,不知不覺間,卻總能讓我難忘。

文中母親在他病後一直嘗試着各種偏方希望能對他的病有一點幫助。哪怕是醫生已經放棄了,他自己也只是不在意,這不離不棄的守護,也只有母親給得起。母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那麼孩子就是她另一個世界,是她生命的意義。作者心裏想着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是他在自私地希望從病痛、失意中以死亡的方式解脫時,從沒有想過,母親同他一樣痛着、她一次次在絕望與希望的邊緣徘徊,在絕望中渴求希望,在希望裏得知絕望。

後來,母親終於在絕望裏絕望了。她又開始鼓勵他寫小說,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她像是當初爲他治腿那般熱情地爲他借書、推他去看電影。人人都知道她對於他的腿曾經不知疲倦。其實,她只是不想他失望,她要他堅強,要他相信一切都還有希望。母親只是急切地想證明陽光能衝破雲層,將自己那只有他的小世界照進一絲光亮。讓他的人生不再只是沉浸在病痛、不幸之中,母親總是希望的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絕望中找到希望,找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既然兒子已經有了努力的方向,自己爲什麼不去支持他呢?

母親去了,去一個不那麼苦的地方。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間穿過,吹向那棵合歡樹。他在母親去世後一直都放不(說說心情)下那個心結,推說手搖車進出不方便。他不想回憶有關母親的一切,哪怕那是母親留下唯一的念想。不想看的合歡樹已經(寫作技巧)隨着時間的推移看不到了,他也後悔,後悔沒有看一眼,看一眼那棵幸福的合歡樹。當曾經的“含羞草”已經長成合歡樹,當曾經自暴自棄的孩子已經長成作家。母親應該是欣慰的吧。

晴雲初醒,合歡未眠。朗月照花,深潭微瀾。

“我搖着車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她爲自己付出的太多,揹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她爲自己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

院子裏的合歡樹又開了花,母親,你看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