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精選9篇)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精選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精選9篇)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1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今天讀了史鐵生的《合歡樹》。文章以平淡的語氣陳述了昔日往事,字裏行間透露出對母親的懷念,內心難以掩飾的愧疚。

經歷了生活的洗禮,有笑但對母親來說更多的是淚,有歡樂但對母親來說更多的是痛苦。但她爲了兒子的志向,無怨無悔的耗盡了餘生。

兒子終於踏上了成功的正途,但那時母親已經不在了,餘下的除了兒子對母親濃濃的眷戀——還有那棵頑強的合歡樹。

母親的愛,母親的自責,母親的愧疚,多年以後兒子纔想明白,可惜已經太遲了——"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回首往昔,固然母親沒有好好的傾聽兒子的心聲,但兒子不也一直跟母親慪氣嗎?小時候裝不在意氣母親,殘廢後對自己毫不在乎,以致母親加倍的擔憂。母親去世後搬家,那是因爲悲傷。不敢再踏入小院子,那是兒子的歉疚。因爲歉疚,兒子甚至沒有勇氣獨自面對那棵曾經寄託了母親希望的合歡樹。更加遺憾的是,一直以來的沒勇氣,最終變成了不可能——"我挺後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因爲遺憾,所以悲傷。有一種悲傷只屬於當事人——"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有一種故事無須他人知曉——"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

它在成長,他在成長。因爲她的愛,不斷的成長。

那棵不斷成長的合歡樹到底意味着什麼呢?我到現在也不是很明白。還有那個不哭不鬧的小孩,只是目不轉睛的盯着樹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麼?只是,我不明白。

也許我所寫的東西有些語無倫次,我無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傳達的東西。等到他回去的時候,那些可愛的鄰居,依舊喜歡他,依舊像原來一樣照顧他,卻無人提及她,怕他傷心。後來有人說那棵合歡樹開花了,心中也隨之泛起漣漪。她爲自己付出的太多,揹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她爲自己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但其實,她什麼也不求,什麼也不求,因爲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論是苦還是甜,是哭還是笑,不求回報,因爲她是母親。

早早離開的母親,你,還好嗎?院子裏的合歡樹開着花,今年,也開着花。你看到了嗎?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2

你失去了奔跑與行走的自由,卻很幸福。這幸福被媽媽不斷澆灌,長成一株合歡樹。它在成長,你在成長。上帝總是公平的,在不幸的一端加重,那麼幸福的一端也會加上同樣的砝碼。因爲她的愛,你很幸福。

《合歡樹》是史鐵生先生用質樸無華的文字記錄他母親的對他無微不至的愛。每個字每句話無不透露着母親深沉偉大的愛,以及他自己的懊悔。總是很喜歡他的文字,覺得他筆下清淡的文字劃過心頭,如同秋水無痕,去留無意,不知不覺間,卻總能讓我難忘。

文中母親在他病後一直嘗試着各種偏方希望能對他的病有一點幫助。哪怕是醫生已經放棄了,他自己也只是不在意,這不離不棄的守護,也只有母親給得起。母親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那麼孩子就是她另一個世界,是她生命的意義。作者心裏想着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可是他在自私地希望從病痛、失意中以死亡的方式解脫時,從沒有想過,母親同他一樣痛着、她一次次在絕望與希望的邊緣徘徊,在絕望中渴求希望,在希望裏得知絕望。

後來,母親終於在絕望裏絕望了。她又開始鼓勵他寫小說,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她像是當初爲他治腿那般熱情地爲他借書、推他去看電影。人人都知道她對於他的腿曾經不知疲倦。其實,她只是不想他失望,她要他堅強,要他相信一切都還有希望。母親只是急切地想證明陽光能衝破雲層,將自己那只有他的小世界照進一絲光亮。讓他的人生不再只是沉浸在病痛、不幸之中,母親總是希望的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絕望中找到希望,找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既然兒子已經有了努力的方向,自己爲什麼不去支持他呢?

母親去了,去一個不那麼苦的地方。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間穿過,吹向那棵合歡樹。他在母親去世後一直都放不下那個心結,推說手搖車進出不方便。他不想回憶有關母親的一切,哪怕那是母親留下唯一的念想。不想看的合歡樹已經隨着時間的推移看不到了,他也後悔,後悔沒有看一眼,看一眼那棵幸福的合歡樹。當曾經的"含羞草"已經長成合歡樹,當曾經自暴自棄的孩子已經長成作家。母親應該是欣慰的吧。

晴雲初醒,合歡未眠。朗月照花,深潭微瀾。

"我搖着車在街上慢慢走,不着急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她爲自己付出的太多,揹負的太多,還沒來得及補償,還沒來得及讓她爲自己驕傲,還沒來得及看到合歡樹的花。

院子裏的合歡樹又開了花,母親,你看到了嗎?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3

當你們呱呱落地來到世上之時,最先認識的是誰?是母親。最先認識的是母親,但真正理解她的可能是最晚的。

《合歡樹》作者史鐵生十歲時在比賽中得了第一,母親知道後急着向他敘述自己童年時的一段經歷,那時她卻被老師懷疑,母親希望得到兒子的安慰,卻被兒子冷漠對待,心裏不免有些失落。在他二十歲那年失去了雙腿,母親全副心思放在爲兒子治病上,愁得開始有了白髮,皺紋也不知不覺爬上了額頂,母親是千方百計要爲他治病,只要有一絲希望她就會盡百倍努力,誰料作者以放棄了希望,後來知道兒子喜歡文學,她改變了原先的想法到處爲兒子借書,鼓勵兒子走上文學之路,幫助他忘記不愉快的事情。

這不正是母愛的崇高與無私嗎?世上的母親都一樣,但表達愛的方式各不相同,與作者一樣我卻有時萬分苛刻,毫不珍惜得到的母愛。記得初中的時候表弟借住在我家,那段時間我聽到最多的幾句話就是:“你看看弟弟書桌理得多幹淨,學習不需要父母操心等。剛開始不以爲然,後來對母親的話越來越在意。

於是在學校裏我故意上課不認真聽講與同學說話,成績直線下降,老師要請家長解決問題。那天我記得很清楚,媽媽回到家後什麼也沒說,這更使我不安,她走進房間好似這件事並沒發生,事情有些不對勁,經過媽媽的房間撇見她把被子蒙在臉上,實在哭嗎?我的心亂了,心也一層層得壓抑着。思索良久,我終於找出筆和紙莊重得寫道:體會到的母愛都是極細微而淡然的.,我們往往會忽視,我明白了,媽媽時時在關心着我,是使我對於這份愛太苛刻了。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4

提起史鐵生,人們很容易想起:我以前讀過他的什麼文章,但能有多少人能瞭解他是一個殘疾人?知道他從20歲開始就坐在輪椅上的人究竟有多少?這便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這就儘管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一定要了解他,真正的瞭解他!我暗自決定。

既然想要了解一個作家,讀他的作品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都讀完?應該有些難度吧。並不是太多,而是要想全部讀懂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還是挑幾篇著名的讀吧。《合歡樹》便是其中的一篇。”媽媽“這個字眼在文章中出現的頻率可是不低。史鐵生打小就不認輸,作文不肯輸,哪怕對象是媽媽,他就是不服氣,面對媽媽的激勵,他上當了,誰之它最後竟選擇了當一個作家,這其中,應該也有媽媽那不同忽視的一份力吧。他的性格相極了他媽媽。媽媽爲了他的病,從不輕言放棄。”

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薰、灸。“媽媽是偉大的,是神通廣大的,總有用不盡的辦法,或許是這些片刻間的神通廣大西走了她的法力,那昔日的青絲已不知不覺中沒有了法力的支撐,竟全變長了白霜。”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似乎命運對他是特別的不公平,讓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雙腿。20歲,正是少年的花季,但對於他來說,竟使一段最難熬的日子。”天天寫作治療。我終於寫出了成績,但是可惜,媽媽已經看不見了。“他非常努力的寫,天天克服着病痛的折磨,堅強的寫着,就是爲了讓母親覺得她的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

也許這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吧。”您怎麼就等不到這一刻呢?“他可能這樣痛苦的想着。我甚至能想象出媽媽看到獎盃時那欣喜若狂的神態,可這畢竟是想象,再也不能成真了!

合歡樹,這是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她從被母親撿回時還沒發芽,到第三年長成一棵高大而茂盛的合歡樹。這不正與史鐵生的命運相應嗎?命運也是公平的,總有那些和你命運相同的生命,看着他們,也許你就知道了自己的路到底該怎麼走。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5

《合歡樹》是史鐵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遠見長,而《合歡樹》同樣秉承了這種平淡之中見真情的特點。

文章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爲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希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這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這裏表

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爲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一定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給"合歡樹"賦予積極的意義。它不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而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這句話:我搖着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6

“我”的成長與不幸便是在合歡樹下展開的,它是母親親手種下的,作者的母親美麗而有才氣,善良溫柔而又愛子,這合歡樹於作者而言,便是母親的象徵,枝幹延伸,枝蔓舒展,它默默生長,悄悄舒展,靜靜地守候着兒時的院落,彷彿母親呵護自己一般,挺拔的枝幹,清麗的花瓣,佇立在破舊的小院,勾起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史鐵生的文章一直是深沉而溫暖,平淡而有力量的,他雖然是一個殘疾人,但是他並不在苦痛與不幸中過多停留,也並不解病痛抒發無病呻吟的文字以博取同情,他只是有一顆平靜的心靈,一個理性思索的心態去看待生命,去追尋人的力量與真諦,就像《我與地壇》中那個希望用長跑來爭取政治平等的人,那個美麗卻智力殘缺的女孩,人的命運從來不是絕對的公平,差別永遠會存在,但是人的救贖之路卻是靠自己的不屈與奮鬥,你的身邊總有一些值得感動的事物,你的努力一定會以另一種方式被記住,那個長跑者,最終得到了專業教練的讚賞,也許他曾經的練習未能給他帶來實際上她所渴求的平等與回報,但他用他的不屈與執着,換來了我們的尊重。那個不夠完美的小女孩,雖然不能像同齡孩子一樣享受青春,但她還有一直愛她的家人守護在他身邊。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在他的地壇見聞中他發現,無數的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幸,但是這不是我們沉淪的理由,我們不應辜負愛我們的人,亦不應辜負人生一場。

文中最令人動容的是作者母親對坐着深厚的愛。醫生已經下結論說作者的腿無法醫治,但他還是不辭辛苦,不厭其煩的找來各種藥方,是母愛,讓原本優雅有才氣的母親變成一個爲了孩子奔波操勞的傳統的普通母親。她因爲作者腿上燙出的傷疤而自責心疼。她爲了作者的夢想而奔波,她對兒子的事情永遠抱着極大的希望與熱情。她獨自承受着人生的不易,卻把愛與美的一面都展現給兒子。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她未能親眼看到兒子的成功,她活得辛勞,亦活得溫暖。

文章中最溫暖的情節,便是我再度回到小院,曾經的合歡樹已經長得挺拔,枝葉繁茂。鄰居們還是待我如兒時一樣親近。這份情誼,不是來自對功高權重者的趨炎附勢,而是來自普通平民們真摯情感。那棵承載着母親對生活的希望的合歡樹在新的鄰居中慢慢長大,新生的人兒在樹下慢慢長大,也許他永遠不會知道栽樹的人與這個小院的過往,但母親的生命便是在這樹下延續了,它永遠的庇佑着這小院,以自己全部的精力去愛着兒子,何其有幸,作者感動了,亦感悟了。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7

《合歡樹》是史鐵生的作品,文章雖短,卻十分的令人感動。

這是一個講母愛的故事:史鐵生雙腿殘疾,頭上開始有了白髮,母親總找來稀奇古怪的偏方給他吃,但始終不見療效。爲了讓兒子開心一些,母親挖來一株“含羞草”,種在花盆裏,後來才知道這是一棵合歡樹,是個好兆頭,母親很高興。多年以後,合歡樹長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親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麼好的母親啊!爲了兒子的腿能治好,每次找來偏方,洗、敷、薰、灸,累的滿頭是汗。可是這幾種方法都沒奏效,最後一次。兒子的胯上被薰成燙傷,母親幾乎瘋了。這位母親爲了能治好兒子的腿,吃了很多苦。可是,她沒有停下來,因此史鐵生纔沒有放棄希望,成爲了名作家。這樣的母親,我豈能不被她感動?

讀到這裏,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對啊,所有的母親都一樣,爲了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管多辛苦也要去做。

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您對我付出了許多,我也會去回報您。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8

閒暇時,偶然翻看了史鐵生的散文《合歡樹》,因他母親的所作所爲而感動。

史鐵生二十歲時,雙腿殘疾。母親爲了給他治病,總是懷抱着希望到處去求藥方,卻遭來了兒子的埋怨。後來爲了讓兒子寫好小說,四處借書,冒雨頂雪地拉他去看電影。當初,她種下一棵小小的合歡樹,滿懷美好的期待,當這棵樹長大,兒子的小說也發表時,她卻已經不在人世多年。

“多麼偉大的母愛,爲了兒子,不顧惜自己的身體,爲了兒子開心,自己什麼都可以付出。”我常常這麼嘆息着,爲她感到憐惜。合歡樹的花早已開滿枝頭,可那個曾經照料它的母親卻不在了。所謂的合與歡,迎來的竟是離與悲,好不痛惜。

回想自己的母親,小時候我生病,母親貼心地照顧,勸我喝藥;雨天撐傘,穩穩地傾着,讓自己淋得透溼,我卻沒沾上一滴水;飢了渴了,熱心爲我準備食物和水……她爲我做的,我總疏忽了,以爲是她該做的,該忙的,微不足道又理所當然。想想那時的自己是多麼不懂事?!如今我母親漸漸老去,我也漸漸長大,那麼還要不懂到什麼時候才罷呢?

回想每次自己犯錯時,母親偶爾也會批評我,我常常是煩不勝煩。可她又虧欠着我什麼呢?不過只是希望我能好好的,走上正確的路,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心中悶悶時,不禁想起那棵見證作者悲歡離合經歷的合歡樹,在我的心中,那合歡樹仍舊在生長着,指引着我更深刻地感受着天下母親無私的愛。

  史鐵生的合歡樹讀後感9

佛教禪語中有這麼一句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是人生的三種境界,是形容史鐵生再好不過的句子。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史鐵生二十歲時依然有少年人的銳氣,目之所及都是陽光普照,然而,上帝不會讓一個人這樣一帆風順。正當他春風得意時,他的雙腿卻失去奔跑的能力——他的雙腿癱瘓了。此時的他不甘又癲狂,每天被圈在尺寸之地,“看着北歸的雁羣,我會猛然把書砸向牆壁”,他蜷縮在自己的角落,看見自己無力的雙腿,他又氣憤又無奈,眼前一片黑暗。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在母親一點點地呵護下,史鐵生的情緒逐漸平穩,“我一心只想着寫小說,彷彿那些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母親說:”那就好好寫吧。”生理上的病需用藥醫,而史鐵生心中的痛苦,則需要時間慢慢調理,這時的他,正緩緩擡起同命運抗掙的頭顱,雖然一切並非從前,雖然前方依然混沌,但至少有一縷光線透入心間。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歲月翩躚,造化弄人。當史鐵生情緒漸漸平復時,母親卻積勞成疾,永遠地離開了他,撒手人寰。所幸,史鐵生已不再沉弱於傷痛之中,只是淡淡地寫下了一句”悲傷也成爲了享受”,一句話有多少思念在裏面!好像“當時只道是尋常”一般的心境,並非不再歷經人間種種痛苦,而是看穿了這樣或那樣的苦難。雖然山依舊是山,水依舊是水,但因爲心境不同,所感知的事物也就不同。

“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夥說,年年都開花,長到房高了。這麼說,我再也看不見它了。”那超脫一切的心境,和那想象中插曳的樹影,竟使史鐵生感到一絲憾恨。而他真正遺憾的到底是沒見到合歡樹,還是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呢?我無從得知。

只是,淚影朦朧中,好像依稀嗅到縷縷花香,脣邊有一絲苦澀,好像有一位身着藍底白花裙的女子,站在合歡樹下,淺笑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