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祕密的紙牌》讀後感大綱

《祕密的紙牌》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祕密的紙牌》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祕密的紙牌》讀後感

  《祕密的紙牌》讀後感1

與其害怕去面對,還不如勇敢站出來嘗試一番。魯濱孫就是這樣的人,他總是能做出讓人驚歎的事。

他自己一個人流落荒島後,便開始在島上定居,他還救助了一個野人,他起名叫“星期五”。他總是抱着一顆持之以恆的心,所以他終於在二十多年後重回故鄉。最讓我驚歎的是魯濱孫在剛上島自力更生的那段日子。

他每天拿着槍,帶着狗到森林裏去打獵,或到海邊去捕魚,並且把捕到的山羊畜養起來。後來他竟有了成羣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搬來的東西里,有一些麥子,他把他們撒到圍牆裏,後來結出十幾個穗子。他用這點兒麥種反覆種收,到了第四年,他終於吃到了種的糧食。

如果是我,連基本自己填飽肚子都不行。那天,姐姐和姨出去買書了,只有我一個人在家,我的肚子突然“咕~”的一聲,我有些餓了,我就到處轉悠,看看能有什麼吃的,什麼都沒有,只有廚房裏的一堆菜,我看得眼花繚亂,這麼多蔬菜,我一個菜也不會做呀!我心想:如果以前我能多學習一些本領,那該多好啊!我就只好一直看電視,來分散注意力,一直堅持,我等啊等,直到大人們回來的時候,我才讓大人給我做飯。

比較之下,我做的跟魯濱孫做的差距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魯濱孫能自己來做食物,而我就只能等着大人來做飯,我以後一定要學會自力更生。

  《祕密的紙牌》讀後感2

“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世界從哪裏來?”這三個問題是從表面看十分簡單但沒有人可以回答的三個哲學問題。而哲學又是什麼《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中它是一門課程,這門課程是可以教會我們保持好奇心與探尋真理的。哲學家追尋真理的過程很像一部偵探小說也出自《蘇菲的世界》,我以爲這一觀點是十分正確的,文中的蘇菲與其老師正是絞盡腦汁才發現他們生活在一本書中。而文中另一主人公——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席德獲取真理的方法就與《紙牌的祕密》中的主人公相同,他們都是“看書”得來的!

說到這兩本書,我們就要說到他們共同的作者了。

喬斯坦·賈德是一位挪威世界級的作家,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以來,已成爲當代作重要的北歐作家。其作品動人心絃,而他本人擅長以對活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他最著名的小說《蘇菲的世界》幫他一舉奠定了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而今天我們就要來說說其姊妹書《紙牌的祕密》了!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少年的解謎之旅——少年漢斯與父親從挪威出發前往希臘尋找爲追尋自我離家出走的母親。途中,漢斯得到一個放大鏡與一本神祕的小圓麪包書,小圓麪包書講述了一個神奇的小島上的一切祕密,但漢斯要保守這個祕密。故事到了最後,漢斯終於發現這丑角遊戲竟與自己有關。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驚訝的是彩虹汽水,當小丑出現在魔幻島上並發現了彩虹汽水後,它將消息散佈在了整個島上,紙牌無休止地喝着汽水,最後他們的智力退化,只有小丑停止了喝汽水,那一個個紙牌人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但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不屬於任何家族的小丑看穿了一切,但正如黑桃國王所說:“看透命運的人必須承受命運的折磨。”小丑依然在世界上孤獨地活着。

但在這本書中有一點是我不贊同的,我覺得作者在整本書中宣揚了一種人命運是被規定的,是可以預測的,但我以爲人的命運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充滿未知,並不能靠打牌而推算出來。

《紙牌的祕密》這本書結構有如一副紙牌,故事套故事,融童話與家族史於一體。這是一本激勵讀者對人生的本質,自我與家族,真實與虛幻,進行探討與想象的哲學普及佳作。

金金推語:

雖未讀過此書,但心嚮往之。一直覺得這輩子有太多的書沒有去讀過,而生命卻總是有限。正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過,莊子還說了:“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沒有功利的讀書其實就是一種境界,而這正是我所追求的。

  《祕密的紙牌》讀後感3

讀完《紙牌的祕密》已有一段時間,這幾天我一直在想這篇讀後感到底怎樣完成,因爲讀完之後我雖感受強烈,欽佩作者能把哲學小說寫的如此迷人而且具有濃厚的文學韻味,在故事中注入哲學的思想讓人墮入撲朔迷離的故事之餘,也不斷反思人生的問題,發人深省,卻仍不知從何下筆,紙牌的祕密讀後感。當看了作者喬斯坦·賈德的“每個人心裏都活着一個小丑——致中文版讀者”及大量的讀後感後,思路才漸漸清晰起來。現在我把對自己感觸最深的內容整理如下:

故事梗概:小說的主角,是一個叫漢斯.湯瑪士的小男孩。他跟隨父親,展開一趟漫長的穿越整個歐洲的旅程,進入“哲學的故鄉”。在前往雅典的旅途中,在巧妙的機緣安排下,漢斯.湯瑪士獲贈了一本奇異的小書。那本書把他帶到公元1790年發生的一場海難。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名叫佛洛德的水手。船沉沒後,他漂流到加勒比海的一個荒島上,獨居五十二年,陪伴他度過漫長歲月,幫助他排遣寂寞的,就是隨身攜帶的一副撲克牌。說也奇怪,後來這五十三張紙牌竟然變成了五十三個有血有肉、活蹦亂跳的侏儒。這羣小矮人在島上建立一座村莊,環繞着佛洛德。除了一個侏儒外,他們都無法解釋自己究竟是誰,來自何方。唯一知道奧祕的侏儒,就是撲克牌中的那張“丑角牌”。在《紙牌的祕密》這本書中,小丑象徵“圈外人”他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人生真相。最重要的是,他能夠體認人生是場有趣的冒險。所以,在島上的那些日子,他不斷向同胞們提出有關人生的新問題。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丑,但小丑是孤獨的,而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所以我們大多忽略或拋棄了我們心中的那個小丑,因爲我們害怕孤獨,害怕被指爲可恥的人。我們視太多的事情爲理所當然,也以爲太多的煩心瑣事就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選擇背向真相,因爲太多的人把假象當作真相,而不願意嘗試去探索和相信真實的真相;也有太多知道真相的人被當作瘋子神經異教徒,從而成爲孤獨並可恥的那一個。

據作者所言,他正是想透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來表達他對歐洲文化傳統和歷史的一些看法,而他的最大企圖,是想以年輕人覺得有趣的方式,向讀者們提出一連串有關生存的根本問題。正如我們在清撲克牌時會按花色劃分一樣,整本書的編排也是分爲了五部分黑桃牌;梅花牌;丑角牌;方塊牌;紅心牌。而這種劃分也恰好折射出人類在漫長的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問題困擾時的態度。小至一個個體短短數十載的人生之路,大至上下五千年整個人類漫長的文明進化過程,當我們碰上一些問題的.困擾,而從自己的知識儲備中搜索不到答案的時候,大多數人要麼會選擇趾高氣昂無所不知,要麼會選擇閉眼迴避擺脫煩惱,就好像把一堆撲克牌分成紅色的一堆和黑色的一堆,讀後感《紙牌的祕密讀後感》。其實從一生下來,我們每個人何嘗不都是一個個的小丑,只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看周遭事,品天下情,我們取下了自己頭上的小丑帽,漸漸地將自己也變成親切開朗的紅心、剛猛暴躁的黑桃、呆滯僵硬的梅花、含蓄敏感的方塊,因爲這樣才能和其他跟自己一樣花色的牌和平共處,相安融洽。

作者還說:在我看來,哲學的最大功能,是幫助我們找出心中隱藏的那個“丑角”,讓我們跟他建立更親密的.情誼。哲學家必須掃除覆蓋在世界上的那層塵埃,讓我們以兒童的清澈眼光,重新觀看和感受這個世界。人生原本是一則美妙的童話故事,而長大後變得“世故”的我們,竟然剝去它那襲神祕的外衣,把它看成——個枯燥無味的“現實”。但我們每個人都還有復活的希望,因爲我們全都是丑角的後裔。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活蹦亂跳、睜着一隻大眼睛、對人生充滿好奇的孩子在活着。儘管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渺小瑣碎,但是,切莫忘了,我們每個人的肌膚下面都隱藏着一小塊黃金:曾經,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一個潔淨無塵、心如明鏡的赤子……

“人生原本是一則美妙的童話故事,而長大後變得‘世故’的我們,竟然剝去它那襲神祕的外衣,把它看成一個枯燥無味的‘現實’。”當我們呱呱落地的時候,我們被帶進了一個童話故事,周圍的一切都是如此奇妙和富有生命力。而正當我們努力地用自己的感官去積極地感受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卻被一個個地標上了桃心梅方的記號。現在,你還會覺得自己是在一個美妙誘人的童話世界裏嗎?你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已得變得苦悶乏味,理所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們的外表軀殼循着由生而滅的軌跡前行時,我們的內心思想更是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衰老着。我們變得瘋狂地追求速度,講求效率,信奉着“金錢哲學”,沉迷於“速食文化”,我們不再關心窗外的風花雪月,我們不再撥動心底的琴絲胡弦,我們或愛誇誇其談,大談“人生的奧祕”,我們或是消極避世,直嘆“人生的無聊”……

作爲一名教師,我也很能體會天下父母們對自己子女那綿綿的“愛”和殷殷的“恨”,那種一顰一笑皆關情,落髮切膚也不惜的深切的愛,還有那種對子不成龍女不成鳳的無奈的恨。在這樣的愛恨煎熬下,我們的父母們此時全然忘卻了自己的完美指數,想盡了一切辦法來塑造自己心目中的“無敵小金剛”。作爲教師,也不免會以各種嚴格甚至苛刻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學生,去創造所謂的“全才”、“人才”。特別是在應試教育橫行的年代,多少天真渴求的眼睛,多少清脆悅耳的笑聲從此消逝不見!如果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教師,能夠仔細品味“認識自己”這四個字,給我們的孩子留一點個性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在相對自由、平和、寬鬆、民主的氛圍中自然成長,讓他們在愉快成長的過程中,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相信這個世界會更精彩!

所以,當有人塞給你一隻放大鏡和一本小圓麪包書的時候,你會選擇打開和翻看嗎?

相關鏈接:作者:喬斯坦·賈德,1952年生於挪威。擔任高中哲學教師多年,以《 蘇菲的世界》一書奠定全球十大作家的地位; 執著於人的本質與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索與思考;設立挪威環境與發展獎項——“蘇菲獎”。 本書已被譯爲23種不同的語言,在世界各地發售,並榮獲《挪威文學評論協會獎》及《文化部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