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學生《禪宗》讀後感

大學生《禪宗》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禪宗》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禪宗》讀後感

大學生《禪宗》讀後感1

禪宗的思想特點主要是相對於印度佛教、中國佛教其他宗派的差異性而言,禪宗內部不同派別的思想也有差異,這裏是從總體上論述禪宗的思想特點,主要有:

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視心性修持和經典教化在由凡轉聖中的作用,禪宗卻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單刀直入,徑直指向當下現實的人心,體驗清淨本性,見性成佛。不重視經典和言教,廢除坐禪,排斥繁瑣名相辨析,否定絕對權威,反對偶像崇拜。這種簡易明快的禪修道路和方法是禪宗思想的根本特點。

2.成就理想,不離現實。其他佛教派別普遍地排斥現實生活,而禪宗卻肯定現實生活的合理性,認爲人們的日常活動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禪意,人們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發現清淨本性,體驗禪境,實現精神超越。這種寓理想於現實中,在現實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張使禪修具有最爲接近世俗生活的優長,具有十分明顯的活用實用價值

3.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禪宗除繼承佛教外,最重視結合中土固有的傳統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宗派。如它繼承道家的道、無、自然、無爲無不爲等範疇、命題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樣具有鮮明的超越差異、對立、矛盾的意識。同時,禪宗不僅創造了一系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現實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遊於塵垢之外”的脫離現實生活的超越道路。如上所說,禪宗主張在現實的感性生活中實現心理、觀念、精神的超越。禪宗是繼承道家,又超越道家,這也是它的影響作用在唐末以來一時超過道家的原因所在。

綜合以上對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和特點的簡要評析,我們似可以回答以下的問題:

1.什麼是中國禪宗的.禪?中國禪宗的禪是一種文化理想,一種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獨特修持方法,或者說是一種生命哲學、生活藝術、心靈超越法。

2.什麼是禪宗精神?回答是超越精神。超越是禪宗思想的本質,超越現實矛盾、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心靈自由,是禪宗追求的理想目標,它如一條紅線貫串於整個禪宗思想體系之中。

3.如何評價禪宗?禪宗的修持方法、生活態度、終極關懷、超脫情懷,對於人的心靈世界、精神生活是有不可否認的正面意義的。在歷史上,它對破產農民和失意士大夫、知識分子起到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吸引了大批破產農民聚集山林,過着農禪並重的生活,同時,也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的歡迎和讚賞,從而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在當前社會轉型期中,出現了某種價值取向失衡,道德水準下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盛行的傾向,我們若能重視吸取禪宗的超越精神的合理內核,無疑有助於端正人們的價值座標和道德規範,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與禪宗的這種積極作用相聯繫,禪宗對客觀環境和客觀矛盾的悲涼超越,對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的消沉冷漠,則又是和人類的物質需求相悖的。我們認爲,人們面對大自然大宇宙,也應當以現實的人文精神爲主導,永不滿足,不懈求索,依靠智慧與創造、知識與科學的力量,不斷戰勝苦難,求得人類幸福。如果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變成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進而喪失了進取精神、開拓精神與奮鬥精神,是既不利於實現人生的價值與光華,也不利於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

大學生《禪宗》讀後感2

從禪宗思想體系的內涵、結構、核心來看禪宗的基調是以心性論爲基點,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心性昇華的心性學說,是一種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貫穿於禪宗心性學說、文化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

禪宗吸取中國道家的“自然”觀念來詮釋人的生命自然狀態、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規定爲萬物的本質、本性,是不假人爲、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真實存在。“僧家自然者,衆生本性也”。(《荷澤神會禪師語錄》)禪宗認爲,“自然”就是衆生本性,也就是佛性。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爲自足完滿、純真樸實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內在的,是內涵於人身的本質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靈所賦予,又非通過超越經驗、違揹人性的作爲所獲得的,同時也是各種外在因素所不能消滅的。人的內在自性是生命的主體、成佛的根據。人的現實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體現,人轉化爲佛是自性的發現,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顯現。人的自性是內在的又是超越的,因爲內在本性是清淨、圓滿、純樸、覺悟的,是離開一切現象,有別於人的外部表現的。如何實現超越?禪宗認爲修禪成佛,就是見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體認,識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實現了超越。禪宗強調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過程之中,理想就是現實生活之中。這樣,禪宗就把彼岸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把對未來生命的追求轉換爲內心反求。由此禪宗反對捨棄現實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尋求超驗,而是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壇經》),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超越意義,實現理想精神境界。禪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法演語錄》卷下)就是提倡心靈溝通,要求會心體悟。禪宗要求以“飢則吃飯,困則打眠,寒則向火,熱則乘涼”(《密庵語錄》)中體會禪道,從“青青翠竹,鬱郁黃花”(《祖堂集》卷三)中發現禪意。禪宗要求從青山綠水中體察禪味,從人自身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體驗禪悅,在流動無常的生命中體悟禪境,從而實現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禪宗提倡內在超越,這種超越意識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呢?我們認爲包括了超越對象、超越方法和超越結果幾個方面,這裏着重論述超越對象和超越結果。

爲了追求解脫,成就佛道,禪宗設計了一套消解人們心靈深處的緊張、矛盾、障礙,超越二元對立的方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從自然中分裂出來的獨立實體,嚮往與自然同樣具有永恆性、無限性,嚮往與自然的同一是人類最深沉、最根本、最強烈的內在願望。生命現實與美好願望並非一致,生命短暫與時間永恆、生命個體與空間整體、生命主體與宇宙客體等一系列人類所面臨的矛盾,是禪宗的超越對象,超越目標。

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恆的矛盾最能激發人內在心靈的不安與痛苦。了脫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禪宗的最基本目的。禪宗以“無生”思想來泯滅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時間界限。“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永嘉證道歌》)“無生”,指一切事物是無實體的、空的,由此也是無生滅變化的。這是要求轉變觀念,從生滅的現象中看到無生無滅的本質。生滅是短暫的,無生無滅是永恆的,從悠悠生死中了悟無生,就是在短暫中體認永恆,消除短暫與永恆的隔閡。

個體生命的認識和實踐等多方面的有限性與宇宙空間的無限性的矛盾,也是引人困惑不安的永恆性課題。禪宗通過無限擴張個體心靈的作用來擺脫個體生命的侷限,進而消除有限與無限的矛盾。“心境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同上)這是說只要人的心境明淨透徹,就能周遍宇宙萬物,從而在內心實現泯滅內外的超越,使有限與無限在個體心靈中相即圓融。

由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的矛盾而引發的物我、有無、是非、善惡、真妄、苦樂等一系列的差別對立,是又一使人產生煩惱、痛苦的根源。這也是禪宗大師們所着力尋求解決的一大問題。他們繼承道家的思想,通過直觀宇宙本體(道、無)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宣揚“本來無一物”(《壇經》)、“本來無事”以消解矛盾,稱“體諸法如夢,本來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既達本來無事,理宜喪己忘情,情忘即絕苦因,方度一切苦厄。”(《禪門師資承襲圖》)即一個人了悟萬物如夢如幻,一切皆空,做到忘卻情慾,超越自我,也就不存在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的對立了。爲此,他們特別強調“無念”的重要性,“念”,指妄念,要求人們不被糾纏於種種差別的妄念所迷惑。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禪宗是通過心性、心理、認識、觀念等範疇,即在主觀精神領域轉變生滅的觀念,擴大心的作用,泯滅情慾,排除妄念等內在活動來消解人的基本矛盾,排除心靈的緊張,克服人的意識障礙,從而實現自我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