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遊褒禪山記》的中學生讀後感

《遊褒禪山記》的中學生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通過讀同學們有關《遊褒禪山記》中王安石與改革關係的一些看法,我發現他們更加側重於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由此,我想通過改革者與改革的關係來表達一些智者對事物的思維方式所產生的意義。不妨可以假設這是一場失敗的改革,對於改革者,我想用二個階段來表示他們的心理活動。

《遊褒禪山記》的中學生讀後感

首先,作爲改革者,不容置疑,對改革是努力促成,信念能夠產生動力,於是他不斷想在改革的過程中一步步完善改革的進度。但是,在改革之中,如果反對的人是一些有權或有勢力的人物,改革最終是否成功,過程定會讓改革者付出血的代價,甚至頑固不朽而權勢橫行的人物還會令改革者有被殺的危險,這是何等可怕!因爲他們的反對,會是改革最終失敗的可能性的主要原因。

這時,倡導改革的人面對困境,他必須做出選擇:放棄與否。我可以將論據投入到改革者的內心世界,這一時期他對改革是否還要繼續進行的思考更多是聯想到:不敢經歷過程的障礙,又如何取得成功!古人創業何其艱難,然而他們靠心中有追求的目標而執着去奮鬥,最終纔能有成功的機會。如果改革者是一位自信、面對困難而表現出一種我要征服困難的積極人生觀,那麼,積極的心理因素是促成事物進行的一大動因,所以,改革者在經過思考後會決定:繼續改革。但是,人生之路本來就是一波三折,何況在四面伏敵的情況下還要繼續堅持着改革。並不是改革者重新收拾整理一下內心的矛盾,得出一個要勇敢直前的信念,改革就會因爲他有着積極的信念而成功。

看看周圍的形勢,在改革過程中得利的人與利益被侵犯的人,他們都各有什麼反應,改革最終是否成功要看這一股主流是被誰所操縱。如果最終改革成功了,說明有志者事竟成,改革者把握了改革的力量。無論做出怎樣的決定,事實上改革便是中止了,或是失敗了。改革者在這一場失敗的變革中,尤其是做出第二階段的選擇時,我相信他們更多是從自身思考,儘管他們不是完人,他們做出的選擇也許並不明智,但是,我們可以把他們看作智者,因爲他們在這一生中,有了對自己生命進行審視的時期,他們在聯繫自身所包含的一種或是有政治家的色彩,或是有文學家浪漫主義或幻想主義的色彩,或是有哲學家的冷靜分析事物的能力。他們的決定隱約透露出不同人不同的特點,儘管從他們的決定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們自身的一些不足,但是我們更應該清楚的知道“學會認識自己”。

我認爲不論是平民小卒,還是大人物,他們內心世界往往更能反應他們的生活態度,特別是一些這樣的人物:蘇軾、屈原、王安石、拿破崙、希特勒、袁世凱、魯迅……,他們當中有好人和壞人,但這種區分只是對於人類發展起不同作用的表現,帶給後人的影響,但是更多地我們可以探求一個問題:各是什麼力量支持他們一步步向佈滿荊棘的道路行進?這是我的一些感想和觀點,我也相信人們應該思考生活,許多生命本質的東西常常被一些人總結出來,所得的結果並不新奇,只不過這結論人們難以去把握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