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帝王的至尊》有感

讀《帝王的至尊》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1W 次

翻開近現代的文獻,追溯千百年的文明,不論是商代王后的婦好,還是漢代越王的趙佗;無論是清代奢侈的慈禧太后,還是三國鼎立中吝嗇的曹操,他們的陵墓無一例外的都被後生們發掘或盜掘,長眠於九泉之下的一代“至尊”,逝去的遺夢而終將不能永久的安寢,這不能不使我們這些後人在遺憾中感嘆......???

讀《帝王的至尊》有感

人們知道的是發掘者爲考古、佐證着歷史;盜掘者是爲着墓中隨葬的寶物,變換金錢乃至發家;更有甚者是斬龍脈、斷其根,破壞其風水。但是,人們還知道釋、儒、道的聖賢們爲人類的文明,創造了諸多的精神財富,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將優秀文化傳承給子子孫孫。至今,炎黃子孫們無日不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游弋着,繼承和發揚着聖賢們的進步文明。他們的陵寢世世代代、祖祖輩輩不僅保護有加,供奉的寺廟還隨處可見,香火盛行。迎來的是日日供奉、歲歲禮拜,帶走的是積德行善、仁者愛人。真難說得清、道得明前者的“至尊”們與後者的聖賢們之間道理。

五千年的中外歷史,道德至尊的聖賢們無不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人類文明,思考和實現着“自淨其意,止於至善”的人生美好,無不以草民爲伍、體恤民情爲之而歌而泣,從中感悟出了人生的大智慧、大思想、大道理。如果當初悉達多王子在巡遊京城,能容忍一個身體佝僂鬚髮蒼白的老人沿街乞討而心無慈悲;能容忍一個滿身流血生瘡的病人邊走邊痛苦地呻吟而無動於衷;能容忍二個人圍着一個的死者痛哭而不生憐憫之心。那麼,他可能會成爲迦毗羅衛國的一任國王,絕不可能成爲世人稱道、萬人供奉,衆人頂禮膜拜的釋迦摩尼佛祖。

與孔雀王朝阿育王同處的春秋戰國時期,無獨有偶生活着兩位中國聖賢,與釋迦牟尼思想相近的孔子,在不同國度同樣詮釋了一個東方大國精神文明的`命題,周遊各國遊說着人生入世、治世的道理,呼喚着統治者應對臣民實施仁政、仁慈、仁愛的真諦,道出了“天下爲公”、“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治國理念;而老子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則與孔子倡導的治國思想相得益彰。大凡中國鼎盛時期的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皆以“德”治天下,密切注視着民心、民情和民意,善於傾聽不同意見,革除弊政,勵精圖治,而致文化昌盛、國力富強,得以長治久安 ??

可是,與盛世向背的衰敗王朝,在歷史的長河中,權力至尊可謂曇花一現。究其主要原因不外乎是人心向背,治國有悖於道德文明。統治者的庸政、惡政、暴政,及其驕奢淫逸、利慾薰心、繁賦重役,逐漸失去了勞苦大衆的擁戴與支持;而登基修陵寢,大興後花園,桌上百味菜,不知民苦情,最終加速了自身的滅亡。不論統治者採取何種手段鎮壓,都難以阻止民衆的揭竿而起、外族乘機入侵,劫難的是皇陵被掘,火焚宮廷,“天子”之所立,民衆之所滅。保留至今乃是長城依舊,寺廟猶存,從中也不難看出社稷的長城牢不可破,崇拜聖賢的廟宇香火綿綿,只有那被人民所唾棄的帝王將相不得安寢。

歷代王朝更替輪換始終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但是,善行施德者一統天下是深受黎民百姓的愛戴與擁護的,江山穩似磐石,安如泰山;惡行暴戾者即使世襲繼承國之大業,不可避免社稷搖搖欲墜、危如累卵,不論權力、利益集團爲其刀頭舐血、生死殺戮;還是爲之搖旗吶喊、殺聲助威、盡其智囊譜寫了皇家的輝煌和恩典,終究阻止不了民衆的吶喊,難與人民的力量抗衡。敗者爲寇的統治者和利益集團的宦官們重者滿門招斬,抑或改姓易名四處逃竄;輕者沒收家產,押送邊關。隨之達官顯貴的富豪們能置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外嗎?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和安寧嗎?只有那淡漠名利的隱士們窺視着下一個輪迴。

下一個輪迴任何一個政權的當政者,要想國之太平,就必須贏得民心;還必須懂得中外文明是優秀文化決定了政權,而不是政權決定了優秀文化;還必須懂得“官吏是社稷的秩序,文士是社會的良心”。若置禮義廉恥而不顧,置普世價值而不理,社稷的穩定還能維持多久呢?

但是,在中國的傳統凡俗中,挖墳掘墓是有損於善積陰德的。對於逝去“至尊”的仁政明君,後人一定要加以保護,惡政暴君也要讓他永世的安息,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