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閱讀《羅生門》有感

閱讀《羅生門》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讀此書的時候,不由得讚歎《羅生門》的表裏配《密林中》的裏表其中的契合與沿拓,從兩人的相互作用的羅生門,發展到三爲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無窮,陰暗角落至羅生門至大千世界,善惡的轉換到惡的無處不在當真是精彩之極!

閱讀《羅生門》有感

遠觀芥川龍之介,不難發現他的作品一大方向已被這兩篇涵蓋!關於人生醜惡面以至於產生惡的揭露揶揄!

但是在芥川龍之介心中,他是徹底的鞭撻他筆下的惡麼?或者是通由惡的表象實際要揭露的是什麼?

記得威廉?戈爾丁的《蠅王》,書中的人物並沒有簡單地被分爲“好人”和“壞人”,雖然西蒙和傑克是善與惡的兩個極端的例子。縱然拉爾夫彬彬有禮,皮吉通達常情,兩人卻參與謀殺:儘管他們都有自己的準則,然而兩人都心甘情願地接受獵手捕來的肉食。

戈爾丁提出了人性是複雜的,既有惡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而芥川龍之介關注的更是這片灰色的霧靄(又可以說是虛僞面具?)!霧靄之中迷茫的是什麼?(虛僞中隱藏的是什麼?)它籠罩着怎樣的心理歷程?或者說由此凸顯出的人性又是怎樣?每個人善的底線是什麼?它由什麼控制?從何處產生?

芥川龍之介說他自己“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懷疑自由意志,一半懷疑宿命”。“古人將這種態度稱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沒有中庸之道,就沒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話》。即他用中庸之道來調和自由意志與宿命的矛盾,而一輩子也掙扎其間。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除了幼時受中國影響,青年受西方文化影響,他更受處於榮格“集體潛意識”的日本特有的佛道文化的潛移默化。芥川龍之介的遺書上曾經有一段:“我也曾把我自己對將來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個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說明過了,雖然加諸在我身上的社會性條件-但是封建時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沒寫出來。至於爲何故意不寫出來,這是因爲到現在我們每個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時代的陰影中,而我再在那舞臺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場人物等社會性條件-大多都已表現在我的作品當中,但是,只因爲我自己也活在社會性條件中就認定自己一定了解社會性條件是不行的吧。”可以說,在他的作品封建時代的影響無不滲析其間!

在別處摘抄了一段有關日本佛道文化的善惡觀,雖然其中有些極端偏見之語,但也沒有遠離中心。如下:日本佛教的教義對彼世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主張彼世沒有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在能去彼世這一點上,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幹過壞事的人或迷戀現世的人,遲早都能去彼世,只不過做過普事的人可以早點回現世,幹過壞事的人要長期留在彼世。日本淨土真宗的開山祖師更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惡人正機”說,從“無戒”的立場出發,認爲人們不應該拘泥於佛教廣泛宣傳的勸善懲惡的善惡觀。受這些宗教思想的影響,日本人形成了獨特的善惡區分不明的善惡觀,一種不加區別、不分善惡、包容一切的平等精神,一直深深紮根於日本人心目中,“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日本人似乎都缺乏這種認識惡的能力,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不願意抓住這些惡的問題”。事實上,在日本人的實際生活中堂而皇之地存在一種所謂“必要惡”的理論,即善行未必都是需要的,而一些惡舉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當然,在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中單純的惡沒有被讚歎或者是無情的鞭撻,而是被憐憫,憐憫之心充乎表裏!他要強調的更可能是一些變態的道德觀與人性的相互運動。

在芥川龍之介眼中,道德是披着古裝的權宜的別名,強者蹂躪她,弱者又受她撫慰,但是在他們之間的又受到她的迫害。她是成長於封建時代又受着資本主義的毒化,她恩賜時間與力氣的節約,損害的是良心!道德並不是善與惡的規則,不過是懦夫的推諉藉口之詞!如果從這方面來看羅生門整本書便別有風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