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暑期讀物《目送》讀後感範文

暑期讀物《目送》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臺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暑期讀物《目送》讀後感範文

  《目送》讀後感1: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每一次的啓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後凝視着。是因爲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爲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纔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着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

聯繫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後感2:

林清玄說: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妝,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妝。龍應臺的《目送》無疑是生命的化妝。中年的龍應臺是寂寞的,她目送了父親的逝去、兒子的遠離,面對母親的衰老,她的內心是蒼涼的。散文集《目送》由74篇散文組成,是爲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

我對龍應臺《目送》的整體評價是“深情的文筆中滲透睿智的思考,平緩的敘述中燃起思想的火苗。”她用充滿情感的筆觸敘寫着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讀着讀着常常會讓人感悟到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我們對一個作家的敬佩的原因是,生活中我們所經歷的一些人和事中所產生的情感,往往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而這位作家卻幫我們一語道破;這原因還在於,某些道理,因我們的忙碌而被忽略,經她一說,頓生“於我心有慼慼焉”之感。

龍應臺在書中說,她的散文《目送》在香港、臺灣新、馬美國等地流傳最廣,而在大陸流傳最廣的卻是另一篇散文《(不)相信》,她說,在大陸的集體心靈旅程中,一路走來,人們現在面對的最大關卡,是“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困惑、猶豫,所以艱難的重新尋找。

現在面對光怪陸離的社會,對官員、醫療、教育、食品等,甚至包括助人等,人們都產生了信任危機,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信任倒塌,要重塑需要很長一段時期。

《目送》中廣爲流傳,我們可以再次用心慢慢咀嚼的一句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在《(不)相信》的文末,龍應臺引述了弘一法師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生活中對於難以實證於人的事物,只能自了於心。書本中兩次引用了王伯安的文字:先生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此花在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體有何相干?’先生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心同歸於寂,你看此花時,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原不在你心外。”王伯安之語暗含機鋒,耐人尋味。

《共老》中龍應臺將我們生活中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手足情感,幫我們一語道破了:她與哥哥弟弟經常聚首,但“不會跟好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常相廝磨,不會跟夫婦一樣同船共渡”,因此不禁疑惑:“母親也走了以後,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不會的。兄弟就像一株南美洲雨樹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米,但是同樹同根,日夜開合,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的”。

龍應臺敘事往往平緩,甚至有些瑣碎,但是她的點題的功力實在是如“如來神掌”一般,從天而降,筆力萬鈞,語言如一把刀片,直接刺中你的心靈。《兩本存摺》中寫自己有關兩本存摺的一些瑣事,其實一本是金錢存摺,一本是時間存摺。作者在文末點題:“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匠心之巧,令人讚歎。《爲誰》一文中絮絮叨叨,寫自己做女孩時,什麼都不會。爲人母后,卻是柴米油鹽一肩挑。當孩子大了不在身邊時,一切的技藝又都退化了,連菜都懶得買。擅長烹飪的兒子爲她示範做牛排。“好,我學會了,以後可以做給你吃了。”她說。可兒子說:“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文章的結尾作者感悟:父母和子女,強和弱,教和學,給予和付出,在一定的時候是可以轉化的。

《慢看》一文,讀後深有同感。我還想起了嚴文井先生《給匆忙走路的人》,想起了米切爾·恩德的長篇童話《毛毛》。世間有很多快的人,快得令人驚訝。就好像《毛毛》中的那些人,時間都被“灰先生”偷走了,他們除了高度緊張的工作之外,沒有了生活,沒有休閒的時間,面無表情。比如網絡寫手,每天碼字數千上萬,不斷更新,爲了吸引讀者來追,就好比明星一直真真假假製造緋聞吸引粉絲。而結果呢,很多網絡寫手身患疾病甚至猝死,他們不是用墨水在寫作,而是用血在寫。當然,他們也沒有筆,只有鍵盤,寫些冰冷的速朽的文字。據說有中國有百萬網絡寫手,做着高負荷、透支生命、而且成功率極其低微的事情,有些寫手一年竟然能寫出五六百萬字。現在真正寫出名的網絡寫手有幾個??

那些用透支生命寫出的文字,最後變成了網絡數據,或者被清空。很多人認爲網絡文學會代替傳統出版,我看永遠不會,沒有書香的文字是沒有生命力的。網絡寫手們還是趕快找個正經工作吧!

以前的我曾經是個追求快的人,而追求快是用時間堆積上去的。有時候爲了趕完一篇文章,可以通宵達旦。有時爲了完成某件事,加班加點,放棄休息。如今到了不惑之年,我覺得古人取得這個稱呼真好“四十不惑”。人到這個年齡,看過了人世的許多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生活中曾經孜孜以求的很多東西漸漸地就看淡了,神馬都是浮雲,健康快樂纔是根本。

我現在心態變得很慢,我很想在鄉村建一所房子,屋前屋後種上樹木花草,專門闢一個大大的書房,房中有個大大的寫字檯,對着窗戶,讓窗外的花樹和泥土的芬芳吹進來,慢慢看書,慢慢寫作,慢慢喝茶。然後慢慢生活,工作節奏也慢慢的。有空了,叫幾個同樣有空的閒人來聚聚,慢慢喝喝茶,慢慢聊聊文學與世間的事。

  《目送》讀後感3:

相傳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人類開始了漫長的繁衍和進化,直至二十一世紀,科技飛躍,人心卻趨向複雜,迷惘,黑暗,扭曲......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着自然吝嗇地賜予。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承受着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幹事,“沒事幹”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時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時間,因爲你不感覺無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如果學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爲了時間的主人。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存在。當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人活着,必定存在着信仰,不分善惡,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蒼茫的世界,很多東西過於朦朧,但你不必費力去揭開它的面紗,朦朧美也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過於計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卻不一定要點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卻不必等,做個“醒”的沉默者以利於混沌之世。至於相信,似乎只是一廂情願的嚮往,相信會走向不相信,不相信會逐漸相信,我,會站立在中立線,不會尷尬的地界。

豪華的表面,繁囂的喧鬧,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導致步伐不穩,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矇蔽罷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處事不驚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着,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