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孟子二章》有感

讀《孟子二章》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他就是這樣,以個人和國家的事例證明"生於憂患"這個分論點。那麼,這個分論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且看下面兩個事例:

讀《孟子二章》有感

我教過一個學生,他隨離異後的母親生活。母親自殺未遂,瘋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撫養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親,而父親已另立新家,便嫌棄、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頭。後來,他得到姨媽、舅舅的接濟,白天上學,晚上幫姨媽看守五金檔。誰料他以怨報德,竟帶幾個豬朋狗友偷走檔口裏的錢財,最終鋃鐺入獄。他先身處離異家庭,後又寄人籬下,卻沒能"生於憂患"。

春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都受到秦國的威脅,卻相繼滅亡。它們也沒能"生於憂患"。

拿這兩個事例跟孟子的觀點相對比,前提條件一樣,但結局剛好相反。

那個學生的結局爲什麼會跟孟子的觀點相反?因爲他覺得世界上沒一個好人,因爲他不懂報恩,因爲他的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薄弱,自暴自棄。可見,決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狀況等所組成的綜合素質,這個綜合素質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適應社會環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條件的安危好壞只是一個次要因素。面對吳國的進犯,勾踐能臥薪嚐膽,東山再起;面對日寇的入侵,溥儀卻俯首稱臣,甘當傀儡。

六國的結局爲什麼跟孟子的觀點相反?蘇洵曾經論證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可見,決定國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國家的決策水平、經濟實力、科技條件、社會秩序、國防狀況等所構成的綜合國力,這個綜合國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這個國家對抗內憂外患的'勝敗,外界條件的安危好壞也只是一個次要因素。面對美英聯軍的立體進攻,薩達姆敗下陣來,成爲戰俘;面對恐怖襲擊,美國能猛烈反擊,穩定局面。

這證明,孟子的觀點不能普而遍之,絕而對之。孟子"生於憂患"的觀點乃是用不完全歸納法之中的簡單枚舉法推理出來的,他並沒有全面考察個人和國家的各種"生"、"死"現象,也沒有全面考察造成這些"生"、"死"現象的種種因素,光憑六位名人"生於憂患"這幾個事例,沒有考慮到"死於憂患"的衆多事例,就貿貿然下結論,其觀點沒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他片面地誇大了外界不利因素對個人和國家的影響力。

烈火顯真金,疾風知朽木。個人和國家能在憂患中發展起來,也會在憂患中頹喪下去,關鍵在於這個人和這個國家是真金還是朽木。外界環境的憂患不是決定個人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決定個人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是個人自身的綜合素質,是國家自身的綜合國力。

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和綜合國力,以達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境界。一個人品學兼優,身心健康,會自理,能自立,競爭能力強,抗挫折力強,能隨機應變,才能更有力地抵禦厄困和磨難;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社會穩定,國防堅固,才能更有力地經受動亂和戰爭,並取得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