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你的誤區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關於你的誤區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你的誤區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你的誤區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你的誤區讀後感1

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爲我知道雖然身處法制社會,但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之外,還存在着暗規則和潛規則。在我們這些尚未踏入社會的學生眼裏,潛規則多代表不公平,是一種自己無能爲力卻不是不好的存在。但是就是這種潛規則遊戲,畢竟不是理想國。可是有一點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享受過潛規則的惠處。通過品讀這本《你的誤區》,我對公平和潛規則有了重新清晰的認識。

作者在書中寫到"倘若世界富有如此的組織性,以至於一切都公平,沒有任何生物能夠生存一天。烏鴉禁止吃蠕蟲,每個人的利益都不得不照顧到。"這是我們正視公平的第一步。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是給我們公平的希望,讓我們能看到公平的一面。我們強調公正,我們強調平等,我們強調民主,但是一代又一代人是否真的感受到了所謂的完全公平呢?公正不存在,我從未存在,也永遠不會存在。我們以教育爲例,相信有無數人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古有科舉考試,現有中考、高考、公務員考試、研究生考試……從古至今權勢的力量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改變一場考試的結果。我相信大多數人會說考試已經是最高效地排除不公正的考驗和方法。好,那我們就換一種思路。同樣是接受教育,接受參加考試。同樣只是憑藉自己的力量,廣大農村孩子,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生長在偏遠山區的孩子拿什麼跟北上廣等大城市含着金鑰匙的孩子們比拼呢?貧苦家庭的孩子只有幹不完的農活,有弟弟妹妹照顧,相對上大學而言,對他們和對他們的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生計。他們的理想通常會被現實所打破。而城市裏的小皇帝、小公主們呢?一個孩子背後有父母,有爺爺奶奶,有姥姥姥爺,沒有人捨不得讓他們受一點點苦。對城市的小孩而言,或許很難想象到九年義務教育對很多人而言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那麼,這樣所謂能改變命運的考試,公平了嗎?同樣,我記得有個老師在課堂上說,在他年輕的時候,高等教育並未完全普及,可遠的學校少之又少。畢業後的去向是聽從國家的安排,國家把你分配到哪去就到哪去,現在我們在選擇大學時的確有很多選擇,但是增加的是同輩的競爭。畢業後一份工作有幾百人、幾千人或是更多的人在和你競爭。到底哪種算是公平呢?公平其實從未存在。

公正只是一種神話似的理念存在,世界以及其中的人們每天都不公平地存在着。你能選擇快樂或不快樂,但這和你所意識的公平截然無關。我們在競爭中失去機會,責怪水平相當或者根本不如自己的對手利用了潛規則才能取勝。我們憤怒,我們不滿,可是,自我挫折的行爲並非對公平的渴望,而非事事公平,缺乏公正的現實導致的結婚,非公正是一種常態,潛規則更是一種常態。

我們的`認識中存在種種誤區,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以熱情飽滿的態度與人交流,我們一定會活得更加精彩!

  你的誤區讀後感2

美國高級精神病理學家戴埃博士所著的《你的誤區》,依據心理詢診實踐和理論積累的第一手資料,在選擇生活的態度和方法上,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角度。戴埃把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各種性格(如自暴自棄、崇拜、依賴)與情緒(如悔恨、憂慮、抱怨)進行逐條分析,找出了他們共同的基礎——虛度人生的惰性,進而提出了根除個性癖病的療法,他將那些不健康的"自我挫敗情感和行爲"歸結爲束縛人生、導致失誤的區域,提出了心理上的"誤區"概念。比如由自我摒棄心理產生的消極自卑、尋求讚許、悔恨內疚;因懼怕未知而導致的自我限制誤區;迴避新事物、僵化偏見、害怕失敗、"盡善盡美"心理,這些誤區,幾乎人人都有,它製造了一個個封閉的自我,阻遏人們投身豐富多彩的生活。但是,戴埃博士認爲:人們的"精神健康是一種自然狀態",所以擺脫誤區,走向生活"是每個人力所能及的".關鍵是你敢於正視生活,對自己的情感和現狀"負起責任",這樣,就可以實現你所作出的任何選擇。"而這種選擇從目標轉化爲事實的重要步驟,就是"從現在做起".上述兩個中心主題向讀者昭示了"活着,就要生活"的要旨。

戴埃竭力倡導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主宰命運,發展自我,衝破習俗,探索未知,它們從總體上論證了一個問題,你要參與社會工作與生活,就必須從封閉的自我走向開放的自我,建立和強化主體意識,完整地說,這種主體意識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在整體上,堅信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對個體而言,這種動力的標誌是個人品質和自我價值的充分發展和兌現。現代人日臻完美的個性,是由獨立、獨思、獨創的心理素質和自尊、自信、自強的性格特徵鑄成的,它既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原動力、又是自我價值的一部分。怎樣才能塑造這種健全的個性呢?戴埃指出:一個普通人要主宰自己的命運,"首先要培養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第一,以發展自我爲動力,永遠謀求自強。生命的唯一標誌是生長、發展,這一標準也同樣適用於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生活動力不能僅限於"彌補不足的被動需要",而應當是"渴望發展的迫切願望,因爲無論是彌補遺憾的過去還是滿足平庸的現在,都難以驅逐"生活失落感",只有選擇發展,你才能完全"支配現時生活的每一時刻",這種支配力就是主宰命運的神奇力量。

達爾文曾經在生物進化範疇論述這種支配力的不尋常意義。他說,生物個體遇到災變時,可以有兩種反應。一種,被災難嚇到,使本來具有的應變能力也不能動用,從而處於病態的癱瘓。另一種,被大禍所激憤,動用全部主觀支配力量,使之處於極端亢奮狀態來應付災變。例如:兔子突然發現狼向自己撲來時,可以嚇昏在地,被吞吃掉;也可以拼命地以異乎尋常的速度和耐力逃跑了。前者在生存競爭中,不可避免地被自然淘汰了;後者,逐步改造自己,使之具備更強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從而得到發展。

戴埃博士提出思維方式的第二特點——無須追逐別人的讚許,保持充分自信。讚許本身無損於精神健康,但當"尋求讚許"的希望變爲一種心理需要。並被定作行爲追逐目標時,它變淪爲了誤區。這條分界線的兩邊,是思維迥異的兩種人。誤區內的屬於"外界控制型",這種思維"着眼於他人",慣於用外在因素解釋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結果。左右自己的行爲標準,它總是奢望"依賴別人提高‘自我價值’",或是"強求別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旨意,把自我價值的實現捆系在別人賞賜的讚許上,一旦外界停止施捨讚許,便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了。結論是:"越是需要得到恭維,就越有可能受到別人的支配,"他永遠不可能去開創自己的生活,只能依賴外界金錢、家產等物質,去工作或謀取生存。

與"外界控制型"相對的,是"內在控制型"思維。它充分相信人的內在力量,始終追求"內心安全感";相信自己能夠在不具備外在條件下,也會處理好任何事情。這些人的"自我價值來自內心世界",認爲它是"幸福和自制力的顧問",具有固定的常值,"不論你迄今爲止成就如何","你都有一定價值。任何外部成就和他人評價都不等於自我價值,任何局部的成敗也不等於自我價值的高低。關鍵是看你能否運用人格力量不斷塑造"新我"形象。這種明確的價值觀使他們把外界財產、地位、名譽,僅視爲"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無的附屬物,而將精力傾注於積極的生活和充實的內心。"

那麼,怎樣衡量你的生活充實與否呢?戴埃博士在"探索未來"中提出一個問題:你只要計算一下已經走過的歲月,然後向自己發問:"你是真正生活了一萬多天,還是僅僅生活了一天,重複了一萬餘次?"倘若你意識到消逝的生活中,刻板的"重複"多於"真正生活"的天數,你就必須衝舊框框的束縛,從眼前的哪個時刻開始,重新設計和安排每一個"今天",你就應該下決心走出你的誤區,掙脫依賴他人的惰性心理,按照自己的願望編織自己的生活。

《你的誤區》自1976年在美國問世時,一下子就轟動了西方心理學界。自1977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間,這本有關普通人的心理、性格的書,各類不同的出版社已經連續多次再版重印,成爲破紀錄的暢銷書。當然,書中的某些例證和觀點未必正確,對價值觀的闡述也不盡完善。但是,戴埃博士對人生問題的心理分析,以及用第二人稱坦率友好的對知心朋友般的"促膝相談",對啓迪讀者的睿智,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你的誤區讀後感3

感覺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本《你的誤區》足足花了我兩個月的時間。曾一度說過一月兩本書的,現在看來實現起來難度比較大。牀頭擺了好多書,每每入睡前翻幾頁後帶着思考入睡,有時能想出個所以然,但往往最多的是在夢中思考,醒來什麼都不記得了……

《你的誤區》這本書描述了很多人類所特有的心理,如高興、悲傷、憤怒等。深入淺出的剖析,讓人時時產生共鳴。書中也提到了很多解決的辦法,但是最終得到的結論就是:積極的生活態度、強大的內心修煉。單單這兩點就足以抵抗外界帶來的一切困擾。

喜歡書中描述的一類人,這些人熱愛生活,從來不自怨自艾、悲天憫人,有着超強的適應能力,熱衷於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們將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抱着積極的態度,欣賞着這繽紛的世界,感受着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就像弗蘭克林說過"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所謂的命運擊敗的".書中描寫的這些人,不就是很好的寫照嗎?

有些人常常煩惱、抱怨,其實還是自己沒有信心或者能力不足的表現。這點從我自身來講,也時常出現過類似的情況。舉個小小的例子來說,領導給你安排一項任務,看似和你職責無關緊要,而正好自己的能力去做這份工作比較吃力,這時候,煩惱和抱怨就開始了,一段時間的煩惱和抱怨就會讓人產生牴觸心理,繼而消極的情緒開始擴張,最後很糟糕的完成了任務。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把這些抱怨煩惱的時間,用來學習、提高自己,就會得到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

《你的誤區》確實說的很有道理,很多時候人類煩惱的事情都源自於自己,源自於你想要得到別人的稱讚、想要得到別人的敬仰、害怕別人對自己的否定,看看我們煩惱的根源,都是內心在害怕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因爲害怕別人對我們產生不好的感覺,所以連說"NO"的勇氣都沒有,每次別人有事相求,不管能不能幹,總是一股腦兒的把事情接下來,然後加班加點,捨去休息時間去做,到頭來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好,自己也累得一點精神也沒有。這樣惡性循環,估計人會崩潰,我想那些被稱之爲"便利貼"女孩們也有這種感覺吧。

之前的我,也有過類似的情況,不過慶幸的是,這種現象已經解決了。現在的我,每天都非常開心,工作效率也很高。在"今日事,今日畢,明日事,提早做"的原則下,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生活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的短暫,讓我們從現在起做個幸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