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一學生讀《瓦爾登湖》有感作文

高一學生讀《瓦爾登湖》有感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下面給大家分享了讀《瓦爾登湖》有感作文,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學生讀《瓦爾登湖》有感作文

  讀《瓦爾登湖》有感作文1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瓦爾登湖》的品讀,總覺得地點不夠好,每次翻閱,總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好似有一堵牆,讓我不明白作者的用意,卻又覺得如此得體,這一種感覺就像是熟透了的柿子從樹上掉下來,爛透了!直到有一次,與朋友爭執被騙,躲在窩裏再次翻閱,只覺每種生命都是一個悠哉的精靈,暢快與滿足之感油然而生。

寂寞的書自然有寂寞的讀法,也許只有一個人的心真的可以靜下來的時候才能讀出這本書的滋味。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懂了,只是覺得,好美。

幻想了一下作者的瓦爾登式生活,天作棋盤星作子,地爲琵琶路爲弦,或許作者不感到寂寞,因爲他可以舉杯邀明月,飛鳥相與還,大自然就是他的無窮無盡良友,清風作伴,任爾春水東流。只是在我看來,未免有些許恐怖了,終日難見人影,就是“辟穀”也受不了這麼長時間的孤寂,人終究是一種羣居動物,或許人們可以有魯濱遜的堅毅,但極少能忍受閉關鎖國的“百年孤獨”。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作者在這一寂寞中尋找自然的弦律,書中那個留下痕跡的小動物描寫令我神往,晨曦出黃昏歸,卻發現有貌似小松鼠留下的問候,何等愜意與滿足?恐怕陶淵明知道了也非得羨慕不可。

正是這份寂寞,給了作者格外敏感的感覺與美好的想像,縱然雨中漫步,四處飛舞着的也是自然的朋友,可以說作者甚至可能將一個水分子幻想成一個水精靈,傾聽着它們在和風細雨中的律動與笑聲。這種極端的聯想令作者深深愛上了自然,因爲它是如此的生機勃勃並且仁愛有情,這就是作者寂寞的寄託了。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泌之洋洋,可以樂飢”之下,一切煩惱皆煙銷雲散了。

生活就如同一場夢,只不過每個人的陷入深淺不同,作者以夢視人生,在自己的世界裏自由幻想,這是一種對世俗的妥協與退避,這也是多少隱歸山林之人的想法,當一個人面對一個社會的規則,而且這個規則在當時又是無可厚非的時候,他沒有凌駕規則之上的實力,卻又不願在規則下低頭,就只好跳出這個規則,那就只有跳出這個社會了,聽起來這多少有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風道骨,只可惜卻帶着滿腔的憤懣。

作者跳了出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表明,跳出來是可以很好的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作者小視了自己的品質,還是高估了社會的品質,他的書並未一片大好,他的事也沒被標榜,或許只有在一干寂寞的人打發寂寞時,看一下他的書,之後驚歎:呀,這種生活真好。之後,寂寞的人不寂寞了,也就放在書櫃中封存了。作者筆下的動物即使再生動,大多數人也無非說一句:寫得真好。罷了。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還是喜歡規則的,即使窮一生之力,畢其功於一役,也還是想抓住規則。

作者倒也給了人們另一種規則:自然規則,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悠閒,撫月吟夜雨、隨日蕩清波的自在,這的確是一種好規則,唯一的缺點就是孤寞——人少。可萬一人多了,不知道作者是否想過,再完美的規則也抵不住人多,這就是一個悖論,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作者的寂寞是一瓶封存的老酒,愈濃愈香,只是讀者偶爾才能從書中呷上一口,雖回味悠長,卻無可奈何,無法貯釀,但就是這麼一小口,就如一句精簡的詩句,令人終生難忘。

就是這麼一口酒,值得任何人去品嚐。

  讀《瓦爾登湖》有感作文2

最初讀這本書的我花了一個多月纔看完,大概是由於譯本的關係吧,因爲有的語句實在不通順,而我又沒有閱讀原文的能力,很多內容都不理解。之後我又看了幾遍,才大概領悟一些。我的題目是“什麼纔是生活”,正是閱讀完這本書之後的領悟。通過書的內容,大概能知道,作者生活得很滿足,他沒有豪宅,也沒有億萬財產,但是他過的很充實。 幾平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塊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親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現食物最真實的味道。喜歡什麼,就在方寸小地裏種什麼,也不必把雜草都去除,或許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穫季節,收穫自己勞動得來的果實,那是一種怎樣的體會。有限的時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鄰居聊聊天,釣釣魚,看看風景,這種生活是怎樣的愜意。很多時候我都在想,這麼努力去賺錢,考各種證,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到底是爲了什麼?後來我想明白了,之所以這麼努力,就是要早早的完成自己該做的事,然後再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可是現在我發現,我錯了。時間是不等人的,當做了曾經喜歡的事的時候,我發現,我再也不是曾經的那個我,並且也沒有曾經那種心態了。就好比,六十歲老人絕不會認爲坐過山車,是一件很刺激,很興奮的事,也不會因爲咬碎了硬糖而覺得嘴裏充滿甜滋滋的味道,他們只會覺得牙疼~

通過這本書,我貌似明白了,今天過的不夠充實,怎麼能保證明天過的很好呢?不知何時起人們就變成房奴,車奴,錢奴了。我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在無數次聚會中所想到的。同學聚會本來是很開心的事,可是大家非要互相灌醉並且吐出血,也要喝。我不太明白,這到底是真正的情誼還是報復行爲,若真正有情義爲什麼要灌醉至吐血,這對身體可是極大的損失,可是若是報復行爲,爲什麼聊的有那麼開心?家庭聚會也是,大家在一起總是吃啊吃啊吃,各種大魚大肉,明明肚子都吃的圓滾滾的,還要點菜,之後不僅吃撐了自己,還浪費了不少。其實只要滿足最基本的需要,其他都是虛無,越是貪婪,失去的也就越多,如今很難在城市中找到大自然的氣息,有的只是泥土,塵埃,各種吵雜聲。我想這本書的意圖,就是讓人們找到本該有的生活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作文3

"你得成爲一個哥倫布,尋找你內心的的新大陸和新世界,開闢海峽,並不是爲了貿易往來,而是爲了思想融合。"

個人認爲這本書適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目前沒辦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歡探究生活和內心以及內心平靜(最重要的一點)的人。該書在內心不平靜的情況下完全讀不進去,目前國人浮躁,會讀這樣的書的人寥寥無幾,而我因爲有粗粗略過的部分,因此只能說領悟了三成。

梭羅對大自然的描寫和對世俗的描寫,形成了喜,惡對比強烈的反差。他愛自然,描寫瓦爾登湖,描寫冬天的禽獸,他都手到擒來,可是我最不喜歡讀的,就是這一類內容,大自然的景色,無論使用多麼精細的詞藻,都不及本身的分毫,但是翻譯已經很給力了,儘量描繪出瓦爾登湖以及周邊的美麗。

自覺對內心探索的太多,這不就是以自我爲中心的絕佳體現嗎,因此支持我讀下去的原因,也有想開拓內心以外的世界,社會制度,服裝,慈善,這些是我們的日常的事情究竟在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意義的存在。而這裏梭羅也爲我們提供了less is more的典型。但他的眼睛看得更通透,大腦變得更靈活,當一切都充斥在我們周圍時,我們思路會不清晰,會消失做爲動物的靈敏。

我深知自身侷限,看這書又怎麼能改變多年頑疾,但我只想更瞭解大自然,更虔誠,更謙卑的對待以後遇到的人,事,物。如果做不到,起碼我在讀書時獲得了內心的些微平靜。

不過在讀書時,還是會感覺到梭羅"何不食肉糜"的優越感,一個富二代在城市呆膩了,跑到鄉下體驗生活,實在讓我不敢完全相信他的感悟。他來鄉下體驗人生,湖邊縱然再好,他最終也迴歸世俗了。他所得的這些體悟,不過是換了環境以後腦袋伶俐了些,若是讓他在湖邊多待幾年,他必定會像從小住在林間的人一樣對周遭遲鈍的。終歸是不同人的心境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刻心境不同罷了。

下面摘抄幾段很喜歡的話

"爲了適應世俗,沒有一種潮流使他們得以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他們告訴我,他們在新鮮湖的冰庫裏保存着五年前的冰,依然很好。爲什麼一桶水放久了會臭,而凍成冰之後就會永遠鮮美呢?一般人認爲這是情感和理智的差別。"

情感轉瞬即逝,而理智貫穿在人生命中的時時刻刻。這麼解釋可能能暫時解決我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