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陶藝教案

幼兒園陶藝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陶藝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陶藝教案

幼兒園陶藝教案1

活動目標:

1、樂於參加陶藝活動,大膽將內心感受表現在作品中,體驗其中的樂趣。

2、能夠利用陶泥的特性,運用適宜工藝技能和工具,製作立體、半立體陶泥製品。

3、體會到陶藝活動的樂趣。

4、懂得陶藝從古至今都牢牢的佔據着我們生活用品中的一員。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1)引導幼兒欣賞古色古香的陶土浮雕作品,從中獲得美的享受,萌發製作陶泥的願望。

(2)已進行了“玩陶泥”的系列活動,通過看一看、試一試、按一按、撮一撮,在自由的嘗試和愉快的體驗中,他們感受了陶泥的特性(如可塑性等),並逐步掌握了一些製作陶泥的技巧。

(3)幼兒大膽的構思了自己想製作的陶藝品,並畫出設計圖和製作步驟圖。

2、物質準備:

(1)每位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量的泥、適當的工具(如擀麪棍、塑料刀、樹枝、豆子等)及輔助材料。

(2)清潔工具:溼紙巾、抹布、圍裙、小墩布等。

重點、難點:

重點:製作成立體、半立體陶泥製品。

難點:按自己構想大膽將內心感受表現在作品中。

活動過程:

1、簡短的談話,喚醒幼兒進行陶藝活動的興趣。

(1)幫助幼兒梳理思路,爲活動的進行做好充分準備。

教師:小朋友,誰來說一說你準備怎樣實現自己的設計?

幼兒:“我準備用陶泥做一個臉譜。先用陶泥做一個臉,再捏出眼睛、鼻子和嘴。最後,用樹枝和黑色皮筋爲爸爸安上頭髮和鬍子。因爲爸爸白天上班,晚上還要來接我,我覺得爸爸很辛苦!”

(2)在聆聽幼兒的想法後,充分肯定幼兒的美好創意,鼓勵幼兒大膽製作。

教師:小朋友都想好了一會兒要做什麼了,教師覺得你們每個人的想法都特別的'有創意,現在,你們可以繫上圍裙,取出準備好的材料開始製作了。

2、製作活動。

(1)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設想,大膽運用各種美術材料和工具進行創作。

(2)教師細心觀察每一位幼兒的活動,當幼兒遇到困難、或因嘗試失敗而缺乏興趣等情況時,教師進行適時的指導,使每一位幼兒都感受到製作的樂趣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看見一位幼兒坐在那裏,“你爲什麼不做呢?”

幼兒說:“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做。”

教師:“你上次活動時畫了設計的步驟圖,現在拿出來看一看。”

一位幼兒拿出設計圖嘗試製作。

另一位幼兒的計劃是用陶泥製作奧運小人,他發現奧運小人在桌子上總是站不住時,他一次次的經歷了泥人扶起來又倒了的過程,覺得很氣餒,他找到教師幫助他。

教師靠在了他的身上說:“如果李老師站不住,就要靠着你了。那麼小泥人站不住怎麼辦呢?”

幼兒馬上受到了啓示,尋找到了一根樹枝爲泥人做起了支架,這次終於成功了。

(3)爲了增加泥製品的美感,鼓勵幼兒大膽選擇需要的輔助材料進行裝飾。

3、鼓勵幼兒向同伴、教師們介紹自己的作品。

目的:鼓勵幼兒在介紹製作的思路、介紹製作過程以及自己作品的過程中,與他人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悅。引導幼兒學會欣賞同伴們富有創意的作品,鼓勵幼兒學習同伴作品中優秀的地方。

幼兒園陶藝教案2

活動目標:

1、瞭解筆筒的構造,學習用搓、捏、團圓等技能製作自己喜歡的筆筒。

2、能熟練運用各種廢舊材料進行裝飾。

3、能耐心傾聽、大膽製作。

活動準備:

1、仔細觀察各種筆筒,瞭解它們的基本形態。

2、各種廢舊材料,製作過程圖。

3、陶泥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參觀“筆筒天地”,引導幼兒說說自己見到的筆筒。

教師:你們看見了什麼樣的筆筒?它有什麼用途?

2、集體討論筆筒製作方法。

(1)教師:我們怎樣才能把泥條盤起來呢? (幼兒自由討論)

(2)引導幼兒嘗試各種方法並講述。

(3)教師小結:先把泥搓成條,然後把泥條依次盤起來。先盤一個蝸牛形的底,然後再往上盤,注意邊盤邊將泥條的內側相互抹平。還可以運用一些輔助材料裝飾筆筒。

3、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展示作品,引導幼兒相互介紹自己的'筆筒。教師對有創意的筆筒進行點評。

幼兒園陶藝教案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粗細、長短不同的泥條進行創意製作。

2.大膽想象,發展創造力。

活動準備:

1.泥條範例。

2.陶泥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泥條範例,激發興趣。

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 (引導幼兒說出都是用泥條做出來的)

●教師給幼兒欣賞生活中用線條組合的作品,可以給幼兒一定的視覺衝擊,爲下面的製作活動做好鋪墊。

2、引導幼兒創作聯想。

教師:奇妙的泥條會變魔術;變變變,變出長長、瘦瘦的;變變變,變出粗粗、胖胖的;變變變,變出許多有趣的東西來。你們想不想也來當一回小小魔術師啊?

●在小班教學中,遊戲、故事和魔術活動都深受幼兒喜愛,教師通過變魔術的方式引導幼兒進行創意製作,可以激起幼兒自己創作的`慾望

3、幼兒製作,教師指導,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4、作品評價。

請幼兒講講自己的作品,教師對有創意的作品進行重點評價。

●評價,是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互相評價是幼兒學習的一個好機會,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教師的點評,可以讓幼兒知道自己作品的優點和仍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利於幼兒更好地製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幼兒園陶藝教案4

設計意圖:

陶藝在我國有着濃厚的文化底蘊,幾千年前就走在世界藝術的前列,如秦朝的“兵馬俑”讓世人驚歎。而現代陶藝讓藝術的門檻大大的降低了,並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創作不再是陶藝家的專利。“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是最自然不過的事,而陶藝又是一種具有深厚

內涵又易於掌握、便於普及的藝術形式。這麼簡單的活動卻能啓發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培養孩子一種終身受用的高尚志趣,讓孩子們開始懂得美,開始喜歡藝術。在幼兒期進行陶藝教育不但有教育意義,更是孩子們快樂的載體,所以陶泥是孩子游戲中的寶貝。在這個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學習欣賞精美陶藝作品,讓幼兒能夠感受陶藝的魅力,並結合課件以局部展示陶藝品的方式,拓展幼兒的想象力。

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欣賞精美陶藝作品,感受陶藝的魅力。

2。以局部展示陶藝品的'方式,拓展幼兒的想象力。

3。培養幼兒對陶文化的熱愛。

準備:

陶泥 陶藝課件 陶藝實物 陶藝工具若干 背景音樂

過程:

一、幼兒聽音樂入活動室。

二、教師逐一出示課件,幼兒欣賞並進行發散性思考。

1、出示課件一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像什麼?(幼兒自由回答)

2、。出示課件二

現在又像什麼了呢?(幼兒自由回答)

3、出示課件三

現在有變成什麼了呢?(幼兒自由回答)

它是裝飾在什麼物體上的呢?(陶罐上的)

那麼它會有什麼樣的罐口呢?是罐脖子長長的;大大的;還是小小的呢?

教師小結:哦,原來陶罐上還可以裝飾這麼漂亮的花紋啊!

三、引導幼兒學習欣賞精美陶藝作品,感受陶藝的魅力。

1、出示部分陶藝實物,讓幼兒去看;去觸摸;去欣賞。

小朋友們,你們看這兒有很多的陶藝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你最喜歡哪個作品?它是什麼樣的?(引導幼兒從形狀和花紋去觀察和欣賞)

2。出示陶藝課件,幼兒欣賞精美的陶藝作品。

你們瞧,我這兒還有更多的陶藝作品。(教師介紹個別作品)

四、幼兒創造性地裝飾陶藝作品(加背景音樂)

1、師:我有好多未完成的作品,現請你們來裝飾一下,讓它們變的更漂亮!

2、幼兒分組合作裝飾陶藝,教師鼓勵幼兒用上陶藝工具。

五、活動結束

你們真棒,作品太美了!現我們拿着我們的作品請其他小朋友來欣賞!

建議

可收集製作陶罐過程,將它與欣賞陶藝作品相結合。

幼兒園陶藝教案5

活動目標:

1.運用手捏、刻畫、連接方法制作小豬和老狼,表現出它們的外形特徵。

2.學習利用輔助材料表現場景。

3.體驗分工合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瞭解《三隻小豬》的故事情節。

2.《三隻小豬》的故事掛圖。

3.收集火柴盒、麻將牌、稻草等輔助材料。

4.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故事掛圖,複習對故事情節及三隻小豬外形特徵的認識。

教師:故事中的三隻小豬各是什麼樣的?它們最初住在怎樣的房子裏?後來住在怎樣的房子裏?最後住在怎樣的房子裏?爲什麼要一次次地搬家?

●通過對故事的`回憶,幼兒對三隻小豬、老狼的外形特徵及三種不同房子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認識,爲後期創作

2.教師交代活動內容:學習運用手捏、刻畫、連接方法制作小豬和老狼,表現出它們的外形特徵。

(1)幼兒討論:準備做什麼,怎樣做。

(2)要求幼兒大膽表述己的設想。

3.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1)提醒幼兒注意耳朵等細節處的連接。

(2)引導先完成作品的幼兒運用輔助材料佈置房子等其他場景。

●讓先完成作品的幼兒運用輔助材料佈置房子等場景,爲幼兒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4.展示、幼兒作品。

(1)請幼兒將作品送到相應的“房子”裏。

(2)引導幼兒進行作品講評。對外形特徵把握得好、神態逼真的作品,教師進行有重點的評講,對其他作品提出建議。

● 通過作品講評,幼兒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也看到與同伴的差距,特別是教師的點評使幼兒更清晰地感知自己的不足之處,這將有效地促進幼兒創作水平的提高。

幼兒園陶藝教案6

活動目標

1、瞭解製陶的一些基本術語,掌握新的捏陶的技法。

2、能運用多種形式製作杯子,充分體驗創作的快樂。

3、激發創新意識,提高觀察、思考、探索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陶藝

2、陶泥、製作工具等。

活動過程

一、話題導入

教師:小朋友,待會兒我要請你們去玩泥巴,你們高興嗎?

二、教師以兒歌形式演示操作。

1、出示泥團

引導幼兒想象:這是什麼?

我們再來搓一搓大湯圓——我搓我搓我搓搓搓。

2、教師:小泥巴說我又要變身了,今天我要跟手指做遊戲。

(1)教師演示:看!這是什麼動作?

教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我捏我捏我捏捏捏,往上捏往下捏兩邊捏。

(2)教師:它變成什麼了?(杯子)

教師:它變好了,呀!是什麼?

泥巴變身真好玩,給他們拍拍手。

三、觀看各種杯子的課件,啓發創作。

1、教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杯子,我們一起來看看。

2、欣賞課件

引導幼兒觀看杯子的造型與裝飾方法。

提問:如果讓你買杯子,你準備買哪一個?爲什麼?

3、教師小結:杯子有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水果形狀、小動物形狀、小人形狀的。

除了這些還有許多更有趣的杯子,你們想不想自己試着做一個,看看誰做得與衆不同,做得更有趣。

4、幼兒討論、交流如何製作杯子。

教師:你準備做一隻什麼樣的杯子呢?跟你的好朋友說說。

四、幼兒充分想象,大膽製作。

1、提醒幼兒認真製作,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大膽製作。

2、教師巡迴指導,及時捕捉幼兒有創意的想法與製作,並用照相機拍下來。

五、展示作品,師幼互評。

1、欣賞同伴作品,進行評價。

2、教師從中選出幾件有代表性的'幼兒作品,從造型上分析作品的優點。

六、作品評價

1、對比一下,談談各自的製作手法。

2、請點評一下作品的優缺點。

3、探討改進的方法。

幼兒園陶藝教案7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搓泥條、堆搭、連接的方法制作鳥窩。

2、能創造性地進行模仿製作。

3、提高空間建構能力。

活動準備:

1、奧運場館“鳥巢”圖片。

2、陶泥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扮演小鳥:嗚……怎麼辦?我的家被大風颳走了,誰來幫幫我呀?

(2)教師:你怎麼幫助小鳥呢?小鳥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 (幼兒自由交流)

2、觀看奧運會場館“鳥巢”圖片,學習製作。

(1)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 (引導幼兒觀察“鳥巢”的特徵及其構建方法)

●學會觀察的方法對幼兒陶藝製作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從鳥巢的形狀入手,瞭解其特徵及構建方法,爲幼兒的`後期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多學習觀察,形成良好的觀察意識。

(2)教師:如果請你用陶泥來做一個“鳥巢”,你會怎麼做? (幼兒討論)

(3)教師示範製作“小鳥的家”,重點講解堆搭、連接的技能和技巧。

3、幼兒製作,教師指導。

教師巡迴指導,及時發現幼兒的閃光點給予表揚,適時幫助能力弱的幼兒。

要點提示:

1)堆搭泥條時,要注意相互交錯,一層層向上疊加。

2)在鳥窩中放入報紙團或乾草,讓“小鳥的家”變得更溫暖。

4、作品展覽,引導幼兒相互參觀、評價“小鳥的家”。

教師:你最喜歡哪一個“小鳥的家”,爲什麼?

幼兒園陶藝教案8

活動目標:

1、進一步鞏固搓圓、壓扁、連接等技能。

2、組合表現花朵造型,並運用添畫的方法豐富作品。

3、能大膽創作,進一步提高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組織幼兒參觀幼兒同裏結構清晰的花朵。

2、花朵圖片多幅,白紙、水彩筆。

3、陶泥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花朵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l)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朵的形狀。 (幼兒講述)

(2)教師畫出花朵的輪廓,讓幼兒瞭解花瓣的形狀及組合。

2、集體探索,學習製作花朵。

(1)教師:我們可以用陶泥做出一朵漂亮的花。想想,我們可以怎麼做? (幼兒講述)

(2)教師對幼兒的想法給予肯定,同時介紹花朵的製作方法:用搓圓、壓扁的方法組合成一朵花。

幼兒已經有了搓圓、壓扁的.經驗,因此教師可以先給幼兒仔細思考的空間和餘地,鼓勵他們勇於思考、大膽想象。

(3)教師示範、講解,提醒幼兒注意圓泥片之間的連接並進行添畫。

3、幼兒製作。

(1)引導幼兒用泥球、泥片在白紙上製作花朵,注意花瓣之間的連接。

(2)用水彩筆添畫出花朵的莖、葉子、小草等,注意畫面的佈局。

幼兒園陶藝教案9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拍、滾壓等方法制作泥板。

2.學會用簡單的刻畫工具在泥板上作畫。

3.體驗陶藝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套刻畫工具,陶泥人手一份。

2.拍子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1.出示泥板和泥球,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它們像什麼?

(2)教師:一種是扁扁的,像餅、像滿月,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泥板;另一種像球一樣,我們也給它一個名字,叫泥球。

2.引導幼兒討論、探索泥球變泥板的方法,並適當講解、示範。

(1)泥球變泥板。

教師:泥板是由泥球變出來的。誰知道圓圓的泥球是怎樣變成泥板的呢? (幼兒思考回答)

●此環節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如火如荼改變陶泥的形狀,這樣既能拓展幼兒的知識,又改變了教法與學法,使幼兒對陶藝活動更加感興趣。

(2)出示拍子:認識拍子的外形特徵,瞭解使用方法。

(3)教師示範拍泥板。

要點提示:

1)用手握住拍子的前端部分,一邊拍一邊晃動手腕,這樣能夠讓泥球很快地展開來。

2)最重要的是拍幾下後就要把陶泥翻個身,以免泥巴粘在桌子上。

3)拍的時候用力要均勻。

3.裝飾泥板,注意細節刻畫。

(1)教師:泥板已經好了,可是光禿禿的.不漂亮,我們可以在泥板上添些什麼呢? (幼兒大膽建議)今天我們還要在泥板上用特殊的工具作畫,你想畫什麼呢? (幼兒講述,教師有選擇地示範作畫)

(2)教師:拍好泥板以後,我們就可以在泥板上刻畫出美麗的線條和圖案了。

4.幼兒嘗試拍泥板並作畫。

(1)教師交代注意事項及安全、衛生要求。

(2)請先完成作品的幼兒輕聲交流作品內容。

5.展示幼兒作品,幼兒互評,教師有選擇地點評。

活動建議:

☆區角活動 在美術區泥板、刻畫工具,讓幼兒繼續進行泥板刻畫活動;也可以一些種子,讓幼兒在泥板上進行種子鑲嵌畫。多種材料、手段的介入,會吸引幼兒的創作慾望,作品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園共育 家長爲幼兒準備一份陶泥,用擀麪杖或光滑的酒瓶代替拍子(注意不要打碎酒瓶,以免弄傷),鼓勵幼兒回家後繼續嘗試製作泥板畫,鞏固習得技能。

幼兒園陶藝教案10

活動目標:

1.瞭解故事情節,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外形特點,並能用整體捏塑法表現出來。

2.收集並利用各種材料綜合創作、表現人物形象。

3.在藝術創作活動中,進一步發展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

1.幼兒看過《白雪公主》的故事。

2.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桌面場景準備,與活動相關的故事圖片多幅。

3.幼兒收集各種材料:塑料袋、乒乓球、卡紙、皺紋紙、雙面膠、棉花、絲帶和浴花等。

4.音樂《挪威舞曲》。

活動過程:

1.欣賞音樂,瞭解故事情節與人物特徵,激發幼兒的興趣。

(1)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白雪公主》的故事。這個故事就藏在一段音樂裏,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邊聽音樂邊提示:白雪公主在幹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後來怎麼樣了呢?)

(2)教師:你覺得這段音樂講的是《白雪公芏》中的哪件事情? (在幼兒講述後出示相關的故事圖片)

(3)請幼兒邊聽音樂邊輕輕地說說故事是怎樣發生的,故事裏有誰。 (白雪公主、小矮人、巫婆、小樹等)

(4)教師:你喜歡故事裏的誰?爲什麼?他(她)是什麼樣子的? (引導幼兒從服飾、圖案、顏色幾方面講述)

(5)教師:故事裏還有誰(巫婆、小矮人、小樹)?你們喜歡誰?他(她)又是怎樣裝扮自已的呢? (幼兒個別交流)

●活動開始以《挪威舞曲》爲切入點將《白雪公主》隱藏於音樂中,旨在幫助幼兒梳理本次活動從故事中選取的重點片段,同時也爲最後的聽音樂創作埋下了伏筆。另外,在本環節中,我們還要解決“角色外形特點”的分析——着重人物的服飾、裝束等方面的要素,爲細節的裝飾處理作了知識準備。

2.教師交代活動要求。

(1)教師:今天我們要用陶泥來創作《白雪公主》的故事,你會怎樣製作這些人物呢? (幼兒說說自己的做法)

(2)教師重點引導幼兒用整體捏塑法創作人物的四肢與五官。

(3)教師:怎樣才能把他們打扮得更加有特色呢?老師爲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介紹準備的廢舊材料),你們可以用這些材料來裝扮你的作品。

(4)教師:現在先想一想,你想製作什麼?如果你在創作時碰到困難怎麼辦?想想辦法,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解決的.。

3.幼兒進行創作活動。

(1)指導幼兒用整體捏塑法表現人物的四肢與五官。

(2)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裝飾,表現人物的主要外形特徵。

(3)教師巡迴指導,重點指導能力弱的幼兒,幫助幼兒將做好的人物佈置到桌面背景中。

●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創作的對象,並根據所選的角色來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裝扮,充分激發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由於上一環節對人物的分析,幼兒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因此在創作的時候就比較容易完成對人物的表達。另外,教師巡視時,還需提醒幼兒在細節上進行認真處理,使人物看上去更加豐滿。

4.展示作品,看看、說說。

●幼兒通過展示和介紹自己的作品來享受成功的喜悅。本活動結束時可以留給幼兒一個建議:用學到的方法來創作、表演更多的故事。這也是此活動延伸到區角活動的一個引子。

活動建議:

☆區角活動

①美術區:各種廢舊材料,讓幼兒創作各種故事人物。

②陶吧:各種童話人物形象,爲幼兒創作素材。

☆家園共育注重親子閱讀活動,經常與幼兒一起看看、讀讀、講講童話故事,讓幼兒瞭解更多的故事角色。

幼兒園陶藝教案11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泥條盤繞的方法制作蝸牛。

2、願意和同伴交流、討論,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創意。

3、養成耐心、細緻做事的習慣,對陶藝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佈置“蝸牛”生活場景。

2、蝸牛圖片多幅。

3、陶泥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圖片,引起幼兒的`興趣。

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

2、討論、練習蝸牛的製作方法。

(1)教師:蝸牛長什麼樣子?我們可以怎樣製作蝸牛呢?

(2)師幼共同討論蝸牛的製作方法。

(3)教師:蝸牛平時生活在哪裏?會幹些什麼?請你們用陶泥嘗試製作各種各樣的蝸牛。

由於有了圖片的加入,因此在此處教師沒有進行示範,而是採用和幼兒一起討論的方式引導幼兒自己講述製作的方法,同時也爲後期製作不同的蝸牛奠定了基礎。

3、幼兒製作,教師指導。

鼓勵幼兒大膽創作各種不同姿態的蝸牛。

4、活動評價。

幼兒將製作的蝸牛放置於生活場景中,互相評價。教師作點評。

評價環節,教師爲幼兒製作的蝸牛創設了一個生活空間,使幼兒製作的蝸牛彷彿一下子“活”了起來。這樣容易激起幼兒自己講述的慾望,有利於幼兒語言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活動建議:

1。區角活動在美術區開展繪畫活動“可愛的蝸牛”;在牆面張貼圖片,供幼兒欣賞。

2。家園共育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有關蝸牛的資料,幫助幼兒瞭解其特徵,擴展經驗。

幼兒園陶藝教案12

活動目標:

1.能用手捏、貼畫等技法創作各種各樣的魚,表現魚的動態特徵。

2.體驗製作小魚帶來的樂趣。

活動重點:

能用手捏、貼畫等技法創作各種各樣的魚,表現魚的動態特徵。

活動難點:

表現魚的動態特徵。

活動準備:

陶泥、操作工具等。

活動過程:

一、回憶海底世界中的魚

師:小朋友們,你們看到過海底世界嗎?裏面的魚成什麼樣子的呀?(大膽用語言表述自己看到的魚的外部特徵及它們在水中的動態特徵)

二、製作可愛的魚

1.你們也想來製作一條小魚嗎?

2.教師示範製作可愛的.魚

師:用手捏魚的身體,然後翹翹的尾巴和張開的嘴巴。然後用另外的泥捏一捏,捏成一小片一小片的,貼在魚身上,最後貼上眼睛。

3.你準備做一條什麼魚呢?

4.幼兒動手操作,製作小魚

教師指導個別操作困難的幼兒。

三、參觀“海底世界”

師:哇!我們海底世界裏有這麼多小魚,你最喜歡哪一條呀?爲什麼呢?你覺得這條小魚好看在哪裏?

幼兒園陶藝教案13

活動目標:

l、學習運用泥板造型、刻畫等手法表現古淹城的建築特徵。

2、對我國古代建築感興趣,樂意用陶藝表現。

1、有條件的可組織幼兒參觀古淹城。

2、古淹城建築物圖片若干。

3、陶泥、工具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談話喚起幼兒的回憶:

(l)教師:上次我們一起參觀了古淹城,你們還有印象嗎?誰來說說,你看到那裏的房子、城牆等建築是什麼樣的?

(2)出示圖片,幼兒自由交流,進一步瞭解、掌握其建築特徵。

●通過提問,喚起幼兒對已有經驗的回憶;通過交流、觀看圖片,使幼兒對古建築特徵的瞭解更爲清晰,爲幼兒開展製作打下基礎。

2、教師交代活動內容。

教師:今天我們就運用已學過的泥板造型、刻畫等手法把你看到的古淹城表現出來。

3、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提醒幼兒要大膽表現出古建築的特徵。

4.展示作品,教師進行講評。

(1)教師:你最喜歡哪個建築?爲什麼?

(2)鼓勵幼兒進行自評或他評,教師對個別有創意的、能突出建築特徵的作品進行重點講評,供幼兒相互學習。

●通過展示作品,讓幼兒進行互評,達到了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的點評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爲幼兒今後的製作開拓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活動建議:

☆環境創設收集有關古淹城的圖片,張貼於活動室牆面供幼兒欣賞。

☆家園共育請有條件的家長帶幼兒到古淹城走一走、看一看,並給幼兒講講有關卉淹城的故事。

幼兒園陶藝教案14

活動目標:

1.對自行車的結構、功能有初步的認識,能獨立設計自行車。

2.嘗試用手捏、盤等方法創造性地製作自行車。

3.在創作中體驗設計自行車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兒童自行車一輛。

2.多媒體課件:自行車。

3.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展示自行車實物。

(1)教師:請你們仔細看看,自行車是什麼樣的?由哪幾部分組成? (幼兒思考、討論、回答)

(2)教師:車頭像T字,用來掌握方向;輪子是圓形的,便於行走;坐墊像三角形,方便騎乘;兩邊的腳踏板在受力後可使輪子滾動。

2、欣賞課件中的自行車,集體討論、交流。

(1)教師:說說這些自行車與你們剛纔所看到的自行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鼓勵幼兒大膽表述,並適時。

3、指導幼兒設計自行車。

(1)教師: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不管什麼樣的'自行車都有扶手、輪子、坐墊和腳踏板等,可是它們的外形卻多種多樣。只要美觀大方,騎乘輕鬆方便就能讓大家喜歡。

(2)教師:今天請你們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設計一輛多功能的自行車。

4、幼兒動手製作,教師巡視輔導。

5、展示、、反思。

師幼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讚揚優點,並針對不足提出合理建議。

活動建議:

☆區角活動 在美術區寫生用的畫板、紙和筆,讓幼兒寫生自行車。

☆環境創設 開闢“自行車的發展史”專欄,讓幼兒欣賞、瞭解更多的自行車。

☆家園共育 ①與幼兒共同蒐集有關自行車的資料,如實物、畫冊或圖斤,幫助幼兒瞭解自行車的相關知識。②親子活動:家長教幼兒學騎自行車。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可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自行車的結構造型。

評析

本活動可分兩次進行。第一課時,認識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並畫出圖片。第二課時,根據設計圖運用陶泥來製作自行車。幼兒在不斷的欣賞與交流、創作與探索中,捕捉創作靈感,逐步形成計劃性、創造性的構思。

幼兒園陶藝教案15

活動目標:

1.欣賞大師的作品,對陶藝活動感興趣。

2.嘗試運用陶藝綜合技能,模仿大師的作品,學制茶壺。

3.初步瞭解的茶文化。

活動準備:

1.收集大師的作品(各種各樣的茶壺)並製作成課件。

2.普通茶壺一個。

3.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一個普通茶壺,導人活動。

(l)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有什麼用?

(2)教師:你們知道古時候的人喝茶用什麼茶具嗎?(教師簡要介紹我國茶文化)

2.欣賞課件中的`茶壺,集體交流、討論。

(1)教師:這些茶壺造型怎麼樣?有什麼特點?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2)鼓勵幼兒自由講述,並適時進行。

3.幼兒模仿大師製作茶壺。

教師:請你們用以前學過的技能,模仿大師的作品製作一把茶壺,好嗎?

通過討論、交流和模仿設計,幼兒受到啓發,其動手能力和模仿造型能力得到發展。

4.展示、、反思。

(1)展示幼兒作品,師幼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

(2)鼓勵幼兒說一說,自己模仿的是哪位大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