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集錦十篇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集錦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集錦十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發現水有溶解的作用。

2、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及判斷能力。

3、讓幼兒喜歡自己動手做實驗,感覺探索科學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玻璃瓶、口杯、攪拌棒。

2、糖、鹽、油、沙子、澱粉、石塊、洗潔精、洗衣粉。

3、記錄卡、記號筆。

4、輕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又進入了科學探究的領域,老師今天爲你們準備了2杯水,你能看出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嗎?

2、誰想來嘗一嘗?

3、它們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二、討論、演示

1、水爲什麼是甜的?你在水中看見糖了嗎?糖哪去了呢?

2、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在水中可以化掉?

3、水很歷害,它讓有些東西在水裏化掉。在水中可以化掉的東西南北,在科學上我們叫它“溶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索《有趣的溶解》

4、你們想不想看看糖是怎樣溶解在水中的?(師操作)

5、糖能溶解在水中嗎?

6、在黑板上老師有張大的記錄卡,卡上有兩個杯子,杯子裏沒有東西的說明能溶解,有東西的說明不能溶解,把你們實驗結果畫在記錄卡上,能溶解的畫“V”,不能溶解的畫“X”。

7、糖能溶解在水中所以就在能溶解的杯子下面打“V”

三、實驗

1、今天,老師在每一組的桌子上給你們準備了鹽、沙子、石塊、油、澱粉,五種不同的材料,那你們猜一下誰會溶解?誰不會溶解在水中呢?好,現在我選出每組的操作員。其他小朋友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你們每個人都是小小記錄員,一定要把你們的記錄結果填到記錄卡上,看看和你們猜想的是不是一樣?(請小朋友在操作過程中,不要爭搶,注意協調合作)。

2、幼兒隨音樂自選材料進行操作,教師進行指導。

3、小朋友做完後一看記錄卡的結果。

4、看看有實驗結果和老師不一樣的嗎?哪個不一樣?一起來操作一下。(教師把不一樣的實驗再進行示範操作,幼兒共同觀察得出結果。

5、有些材料放入水中就會不見了,就會溶解到水中了,這就是小溶解的作用。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了有趣的溶解,那麼利用溶解的原理我們就可以區分一些物品了。

6、教師出示分別裝有鹽和油的兩個杯子,讓幼兒區分哪個是油,哪個是鹽,爲什麼呢?(鹽能溶解在水中,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四、應用

1、現在人們很聰明,利用溶解的原理還製作了許多東西,如:小朋友常見的“吹泡泡水”就是用洗衣粉、洗潔精溶解在水中製成的。

2、幼兒分組製作“泡泡水”。

3、泡泡水製作好了,老師帶領小朋友一起吹泡泡。

活動延伸:帶幼兒到戶外吹泡咆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會帶有感情地朗誦兒歌。

2、幫助幼兒理解兒歌的基本內容。

3、激發幼兒熱愛國旗的情感。

4、初步瞭解國旗的特性。

5、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二、活動準備

1、國旗一面(可以自制)。

2、有關升國旗的圖片。

3、音樂《國旗多美麗》錄音磁帶、錄音機。

4、根據兒歌內容自制簡易圖片:國旗、金色的星、天空和小朋友。

5、紅色蠟光紙,筷子。

三、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教師將國旗掛在教室選定的牆面上。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認識它嗎?”

教師:“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旗。”

2、請幼兒說一說國旗的樣子。

教師:“國旗是什麼樣子的呢?誰來告訴我?”

(引導幼兒會用“那是……”“這是……”句式互相提問和回答。)

(二)展開部分。

1、教師引導幼兒一起觀察國旗,看看國旗有哪些特徵。

教師:“國旗又叫五星紅旗,大家知道爲什麼嗎?”

(注意從圖形以及圖形顏色等方面引導。)

2、感受兒歌,學習兒歌。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美麗的國旗,老師想起了一首好聽的兒歌,你們想學嗎?”

教師富有表情地朗誦兒歌並適當配上動作。

(內容展開速度要慢,動作要形象化。)

3、請幼兒繼續感受兒歌,並理解其內容。

教師:“兒歌的名字叫什麼?”“什麼紅紅的?什麼黃黃的?”“升到哪裏高高的?誰的心中甜甜的?”

(幼兒回答後,教師要總結並完善句式結構和內容。)

4、用遊戲的形式鞏固兒歌內容。

教師:“小朋友,我們玩一玩我說你找的遊戲,好嗎?”

玩法:

(1)、教師將圖片排放在桌子上,幼兒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挑出相應圖片,挑選圖片最快的幼兒將獲得教師的獎勵(小紅花)。

(2)、將幼兒分成小組,每組4位小朋友。

(圖片有國旗、金色的星星、天空和小朋友。)

(三)結束部分。

師幼一起朗讀兒歌《國旗,國旗》,鼓勵幼兒帶有感情地朗讀。

四、活動延伸與拓展

1、在社會領域進一步認識國旗,在音樂和美術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幼兒熱愛國旗的情感。

2、教師組織幼兒一起升國旗,唱國歌,製作五星紅旗等。

五、溫馨提示

1、教師要收集有關國旗、國徽、中國地圖以及關於北京內容的圖片與文字資料。

2、學習這首兒歌時,教師應注意幫助幼兒樹立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樣有利於幼兒把握兒歌情感。

3、將兒歌內容貼在語言區角里,以便於幼兒繼續朗誦和理解。

4、製作國旗的基本辦法:教師將事先剪好的長方形紙和五角星擺放好,先請幼兒把五角星放在正確的位置上,然後請幼兒把五角星粘在紅色蠟光紙上,最後一步用筷子做國旗的旗杆。教師可幫助能力差的幼兒。

課後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教學過程,採用“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達到“愛”的目的,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體驗,使幼兒成爲教學的主體,以達到這節課的教育目標。這節課主要有如下的特點:

一是通過適當的發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導幼兒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老師精心準備的教學活動,來獲取知識。教學過程中,兒歌、動畫、錄像、小活動等,幼兒在學習中,樂此不疲,積極主動地思考、動手,既讓幼兒學到了知識又增強了幼兒愛國主義情感。

二是教師在知識領域的培養中,對具體的問題沒有具體去解釋,而是引導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參與,獲得感性認識,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幼兒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

三在教學方法上,能根據幼兒的認知的特點來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事實證明本節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小百科:國旗(National flag)是國家的一種標誌性旗幟,是國家的象徵,它通過一定的樣式、色彩和圖案反映一個國家政治特色和歷史文化傳統。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遊戲目的:

培養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使幼兒學會用肢體動作配和遊戲的玩法。

通過活動幼兒學會遊戲,感受遊戲的樂趣。

遊戲方法:

兩人一組,手拉手相對站立,念兒歌邊左右擺動雙手,念至兒歌最後一個字時兩人同時翻身。

遊戲規則:

兩手拉緊不能鬆開。

建議:

1.小班幼兒可先轉體180度,背對背站立,準備一下再轉180度,面對面站立,這樣繼續進行。

2.中、大班幼兒可連續翻。

3.此兒歌用上海方言念,趣味更濃。

附兒歌炒炒炒,炒黃豆,噼嚦啪啦翻跟斗。

活動反思:

原本枯燥的動作練習,以炒豆子的遊戲形式組織起來,幼兒比較感興趣,使 活動更加生動,幼兒成了一粒粒小豆子,讓幼兒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也更願意 參與到活動中來,在遊戲中幼兒能更專注的進行動作的練習。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幼兒掌握左右,能以自身爲中心區別左右,並能用語言完整描述左邊和右邊籮筐的物品;

2.初步學習以物體爲中心,區別物體的左右;

3.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能力。

活動準備:

課件、籮筐三個、蔬菜圖片(土豆、蘿蔔、白菜若干)、食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組織幼兒以故事的形式欣賞繪本片段,導入活動【看課件)

二、引導幼兒以自身爲中心,區別左右,緊緊抓住“左手是拿碗的,右手是拿筷子的”這一點進行聯繫

問:小朋友們,我們吃飯的時候是哪隻手拿碗?哪隻手哪筷子呢?

小結:我們都是左手拿碗的,右手拿筷子的。

三、練習以自身爲中心區別左右

1.請幼兒伸出拿筷子的手或拿碗的手。

2.舉手,請幼兒聽老師的口令,舉起左手或右手。

3.拍肩,請幼兒根據老師的指令,用左手拍左肩或右手拍左肩。

四、學習以物體【籮筐、蔬菜)爲中心區別左右

1.出示三種蔬菜圖片,每個幼兒聽老師的指令操作,將蘿蔔放在中間,把土豆放在蘿蔔的左邊,把白菜放在蘿蔔的右邊。看看誰放得又對又快。

2.幼兒操作將蔬菜裝進籮筐。出示三個籮筐,讓幼兒觀察左、中、右擺放的籮筐。幼兒聽口令將土豆放進左邊的籮筐,白菜放進右邊的籮筐,蘿蔔放進中間的籮筐。

3.幼兒說說左邊的籮筐裝了什麼蔬菜?右邊的籮筐裝了什麼蔬菜?教師檢驗對對錯。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光、物體、影子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

2、在不斷操作中能控制影子的動態變化。

3、在影子實驗中勇於嘗試,積極動腦。

【活動準備】

1、在牆上貼數根紙條當做竹竿。

2、在距離牆40釐米處拉一根繩子,在繩上掛上幾個小猴子圖片。

3、手電、記錄單、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師幼互動遊戲,激發幼兒興趣。

播放音樂《猴子爬樹》,師幼按節奏做爬竹竿的動作。

二、探索光、與影子的奧祕。

1、出示小猴子圖片、手電等。

教師提問:剛纔我們都做了小猴子爬竹竿的遊戲,這裏也有許多小猴子,它們也會爬竹竿,可是今天小猴子想讓它的影子學會爬竹竿,你們願意嗎?怎麼樣才能讓小猴子的影子爬到“竹竿”上去呀?

2、師:你能用手電筒把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嗎?

3、幼兒嘗試,教師鼓勵幼兒通過調試手電光源的辦法將小猴子的影子投射到“竹竿”上。

4、幼兒集中交流。

師:你是怎麼讓小猴子的影子投到竹竿上去的?手電筒從哪裏照過去?(屈老師 )爲什麼有的人用了手電筒,“竹竿”上卻沒有小猴子的影子呢?

5、幼兒再次嘗試用手電投射小猴子的影子。

三、讓幼兒嘗試改變猴子影子的位置,進一步感知光、物體與影子之間的關係。

1、師:小猴子的影子都能爬到“竹竿”上了,你能讓小猴子的影子站在“竹竿”的最下面嗎?

2、師:你能讓小猴子的影子再爬到“竹竿”的最頂上嗎?

3、幼兒再次嘗試。

4、師:你是怎麼做到的?請幼兒在集體面前展示自己的操作結果。

5、師:小猴子這次想讓影子和我們一起玩音樂遊戲,請你跟着音樂讓猴子的影子來爬“竹竿”。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情節,感受小蝸牛善良、愛朋友的美好情感。

2、圍繞故事主題大膽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學習製作微笑卡片,體驗關心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快樂。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錶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四幅,內容分別爲:

(1)小鳥唱歌、大象幹活、小兔送信、小蝸牛着急

(2)小蝸牛把信交給小兔;

(3)朋友們高興的看信

2、微笑的表情圖

3、卡片、彩筆

4、《歌聲與微笑》的音樂磁帶

5、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出示微笑的表情圖,引導幼兒觀察:

(1)小朋友,請你觀察一下,圖上小朋友臉上的表情是什麼樣子的.?(引導幼兒說出圖上的小朋友正在微笑),那你們看到這個小朋友的微笑,心裏感覺怎麼樣?(高興、快樂、舒服、愉悅、開心)原來微笑還能帶給別人快樂,森林裏的小動物們都想把快樂帶給別人,你們想知道他們都是用什麼辦法給別人帶來快樂的?

2、出示掛圖,引發幼兒分段理解故事。

(1)提問:森林裏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在做什麼?小蝸牛的心裏爲什麼着急?

(2)提問:如果你是小兔子,你會怎樣誇獎它?

(3)提問:小蝸牛爲朋友們做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小蝸牛把微笑送給了誰?森林裏的小動物收到小蝸牛的信,心裏感覺怎樣?

3、教師完整一遍講述故事。

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麼?爲什麼小蝸牛會想到把微笑送給大家?大家喜歡小蝸牛的微笑嗎?爲什麼他們都認爲小蝸牛了不起?鼓勵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師小結:原來微笑能給人帶去快樂,小蝸牛雖然能力不大,但它有一顆愛心,爲了讓自己的朋友快樂一點,它把微笑送給了大家,給大家帶去了快樂,所以大家都覺得它很了不起。

4、體驗微笑。引導幼兒討論:你們覺得小蝸牛的微笑美嗎?你們會不會微笑?請小朋友學學小蝸牛的微笑並說說想把微笑送給誰?

(例如:我把微笑送給媽媽,讓她快樂:我把微笑送給生病的小夥伴,讓他身體快點好起來)

5、傳遞微笑。教師提供材料鼓勵幼兒在音樂《歌聲與微笑》的伴隨下製作微笑卡片,然後將微笑卡片送給周圍的人(如:幼兒園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和家長等,並說一句祝福的話)

【活動延伸】

請幼兒說一說除了微笑,還有什麼辦法也能給大家帶來快樂。

教學反思:

微笑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表情,在孩子們的交往中,都需要對別人微笑,因爲微笑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的表示。微笑能讓自己和別人都感覺開心。在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中,微笑可以說是他們與人交往的一個重要方式。我們在設計這個活動時,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讓孩子們通過動手的操作、語言的表達等來進行活動。並運用了圖片、視頻等形式讓幼兒進一步的瞭解微笑無處不在,同時也讓幼兒感覺到微笑的重要性,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用微笑來對待每件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攀爬植物,知道它們的名稱和特徵。

2.學會有序的觀察觀賞植物和果蔬類爬藤植物,瞭解爬行植物的攀爬

活動準備

1.ppt課件:會爬的植物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課題

1.教師:現在老師來說一個謎語,請小朋友開動腦筋,看看誰能猜出來。

椎子尾,橄欖頭,最愛頭尾殼內收,走起路來慢又慢,有誰比他更長壽。

(烏龜)

2.你們知道烏龜怎樣爬嗎?請小朋友學一學。

3.你還知道有哪些動物會爬嗎?

(幼兒互相說一說)

二、感知各種爬行的植物

1.教師:除了動物會爬,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會爬的植物呢!

你知道哪些植物會爬嗎?

2.課件:會爬的植物,感知各種爬行的植物

(1)看圖說說,圖上有什麼?你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它長在什麼地方?

(2)這種植物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樣生長的?

(3)你覺得它爬的高嗎?如果沒有牆,沒有支架它能爬上去嗎?

(3)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攀爬植物,說說:這些攀爬植物是依靠什麼爬上去的?

(4)這些植物的末端有什麼?猜一猜,看一看這個卷鬚是什麼?它有什麼用?

小結:小動物是用腳右路或爬行的,爬行植物末端的卷鬚就是植物的小吸盤,

它們不停生長並緊緊地吸住牆體和支架向上攀爬。

三、啓發幼兒想一想

1.西瓜,冬瓜是爬行植物嗎爲什麼?如果給它一個支架它能爬上去嗎?

爲什麼不讓它爬上去呢?

鼓勵幼兒大膽的想一想:這些爬行植物有什麼用?

2.小結:爬行植物的品種很多,它們都有長長的可以攀巖的藤。

在爬行植物中有綠色葉片,紅色葉片的爬山虎和能開花的紫藤這些觀賞植物;

有葡萄的藤,有葫蘆藤,絲瓜藤這些蔬菜植物。

觀賞植物一般種植在牆邊和廊檐下,供人們觀賞乘涼;

水果和蔬菜植物一般是搭支架讓植物向上攀爬伸展,在長長的藤上結出更多的果實,

或者種植在農田裏,讓長長的瓜藤滿地爬行,結出更多更大的瓜果,供人麼品嚐。

四、討論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爬行植物,這些植物有什麼用?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學習8的組成,知道8 分成兩份有7種分法。

2、感受並體驗8的組成中所分的兩個部分數之間的互換關係。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一)中數字1-8及分合號若干套,放大的記錄單。

2、幼兒用書的小橡皮圖卡8張,小盒子2個,記錄單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幼兒分組操作活動。

1、分橡皮。

2、剪貼格子33、翻片片二、歸納8的分合記錄1、教師展示個別幼兒的分合記錄,引導幼兒檢查每一組的分合有沒有重複或遺漏,分和記的是否一樣。知道8的分成兩份有7種不同的答案。

2、請幼兒根據記錄單上相像的兩組答案做出的標記,說說8分成兩份的7個答案中分別有那兩組分合式是相像的。

三、學習運用互換的方式省略幾組相關的分合式。

1、引導幼兒討論:你覺得記錄單上的那幾組分合式可以省略,爲什麼?

2、啓發幼兒思考並說出理由。(如3和5與5和3這兩組答案相像,可以將5和3省略,因爲看到3和5就會想到5和3)四、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與分享。

1、請幼兒選擇1張自己做的記錄單,將該記錄單上的7組分合式全部剪開,並把兩組相像的調整到一起,再嘗試拿去幾組相關的分合式,最後將留下的分合式重新貼在白紙上,說說省略了那幾組分合式。

2、展示個別幼兒重新調整黏貼後的記錄單,請幼兒猜測,並說出該張記錄單上省略了那幾組分合式。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感受“雪地裏的腳印”。

2、傾聽和理解故事內容。

【活動準備】

腳印,老爺爺。

【活動過程】

一、出示老爺爺

1、這是一個很善良的老爺爺,他的家裏養了很多的小動物。平時的老爺爺很愛笑,可今天他卻很生氣….這是爲什麼呢?——幼兒猜想

2、小朋友都想知道是爲什麼,那我們來聽一聽故事吧。

二、教師講述故事

故事:

一個冬天的早上,剛下過一場大雪,森林裏一片雪白。一個身穿厚棉襖的老爺爺從外面往家裏走去。老爺爺一回到家就將他今天剛買的蛋糕放在了桌上,可剛一放下,老爺爺就想:過新年了,我就給小動物們一個驚喜吧!先把蛋糕藏起來,到晚上時,我再拿出來吧!

老爺爺想完就往廚房走去,老爺爺心想:藏在那好呢?放這,不好。放那,也不好。啊!有了就藏在櫃子下面吧!

老爺爺藏好東西以後就又出門去辦事了,他要到晚上才能回家。

到了晚上,老爺爺就去廚房拿蛋糕了。咦!我的蛋糕怎麼這麼少了?是誰偷吃了我的蛋糕呢?

之後,老爺爺就叫來了住在房子裏的小動物們。白熊,小貓,小鳥,鴨子都出來了。它們問老爺爺:“爺爺發生了什麼事嗎?”

老爺爺說:“我的蛋糕被人給偷吃了。”

小動物們說:“那是誰偷得呢?”

老爺爺說:“是不是你們吃的?”

小動物們說:“不是我們,我們不知道這裏有蛋糕啊!”

這時,老爺爺和小動物們都沒說話了,就在這時,“叮鈴,叮鈴”門鈴響了,這麼晚了會是誰來了呢?

哦!原來是山羊爺爺來拜年來啦!

老爺爺心想:這山羊爺爺可是這裏最聰明的人了,請它來幫幫我們吧!

山羊爺爺聽了老爺爺說了事情的經過後,它看了看廚房,又看了看蛋糕,咦!這是什麼?

山羊爺爺說:“我已經知道誰是偷吃蛋糕的人了。”

老爺爺和小動物們說:“是誰啊?”

山羊爺爺說:“你們看這小半個蛋糕上有那個兇手留下的腳印,我們這裏每一個人都來對一下腳印,就可以知道是誰偷得了。”

之後,白熊先來對腳印,山羊爺爺看了看:“不是白熊”

小鳥也上來對了對,山羊爺爺看了看:“不是小貓”

鴨子也跟着對了對,山羊爺爺看了看:“不是鴨子”

接着是小貓了,小貓慢慢吞吞的走過去對了對,就低下頭不動了,山羊爺爺看了看說:“原來是你啊!”

就這樣大家都知道了,原來是因爲小貓太餓了,在廚房找吃的時,看到了這個蛋糕就把它吃了。

1、是誰偷吃了蛋糕的?——小貓

2、是誰想出辦法找到偷吃的人的?——山羊爺爺

三、幼兒用書

1、請幼兒打開幼兒用書第38頁《雪地腳印》

2、教師先講解《雪地腳印》

3、請幼兒操作

四、活動結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展示自己的優點,培養自信心。

正確地評價自己與他人,願意向同伴學習。

活動準備:

幼兒找出自己的優點及自己做的好事,並用簡單的標誌符號記錄在心形標誌牌上。

分組佈置一個優點標誌展示臺。

活動過程:

一、導入激發

以參觀幼兒優點展示臺的形式引入活動,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

二、討論分組交流的方法與要求

由幼兒小結:在小組活動中,要輪流介紹,講述要大聲連貫,傾聽要認真,互相補充幼兒的優點,最後推先一名幼兒在全班發言。

三、幼兒分組進行交流活動

鼓勵幼兒願意展示自己的優點和所做的好事,並能發現別人的長處,有自信心。

四、讓幼兒自由的交流

1.小組交流活動

結合記錄中輪流大膽地介紹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別的幼兒可以補充,並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發現自己的長處。

2.全班交流活動

由小組推選的代表在全班結合記錄圖,介紹自己及本組幼兒的優點及長處。

誇誇好朋友

1.引導幼兒說一說

平時還發現哪個小朋友做了哪些好事?什麼優點是自己學習的榜樣?

2.評價活動

你認爲小朋友好在哪裏?要向小朋友學什麼?引導幼兒學習正確地評價自我與他人,並願意向同伴學習。

3.教師小結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優點,平時要互相學習,做個懂禮貌、守紀律、愛學習、團結友愛的好孩子。

活動延伸:

讓小朋友跟爸爸媽媽也說說自己的優點及說說自己好朋友的優點,並說說自己的好朋友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自己什麼地方需要改正。

活動反思:

動設計看,目標制定比較合理,大班幼兒在自評的同時,要學會她評,因此,整個活動評價他人是活動的難點,在教師引導過程中不夠仔細,首先第一個環節,優點展示臺是什麼形式的?是以幼兒上臺自我介紹,展示自己的優點嗎?第二個環節:小組形式討論,話題是什麼?如:“你覺得他什麼地方很棒?”教師要引導幼兒圍繞具體的話題,完整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