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語文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五年級語文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4W 次

教材簡析:

五年級語文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設計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語言樸實自然,敘寫生動具體。在閱讀中能深切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體會到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評價和表達能力。因此,本節課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仔細研讀,認真感悟。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由課文內容想開去,探究人物的內心活動,體味人物的內心活動,讓學生在反覆品讀中更好的把握故事情節、昇華情感,引發共鳴。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在初步瞭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從題目入手,循着“跨越海峽”、“生命橋”兩條線索,帶着問題一邊讀書,一邊圈點批註,通過抓重點詞句,抓細節場景充分感知語言,悟出文字內涵;在豐富想象、情境渲染、音樂烘托中,進一步豐富情感體驗,感悟“生命橋”的真正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切的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體會到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板書設計: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九、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梳理線索。

1、繼續學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板書課題)。

2、這不是普通的橋,它情繫着一個年輕人的生命,(隨着讀題在“生命”處加點)這是——(引讀課題)。這橋很長很長,橫跨大陸和臺灣,(此處在“跨越海峽”處加橫線)這是一座———(引讀課題)

【引導學生讀文題時讀出重音,同時從課題入手,將課文內容梳理,爲整個課堂教學思路做了鋪墊。】

二、整合資源,深入探究。

(一)讀第二自然段,體會爲什麼搭建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1、(生讀)回答要點:白血病、骨髓移植、臺灣

2、小錢患上了嚴重的白血病[幻燈出示介紹白血病]

3、文中怎樣描寫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的?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通過感情朗讀把小錢的不幸讀出來。

【本環節的設計意在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用簡練語句概括的能力。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小錢的不幸。】

(二)抓住“抽取骨髓”這一場景,感悟“生命橋”的真正內涵。

1、讀三四自然段,從李博士和小錢的表現中,體會這是一座“生命橋”。

要點:不顧個人安危

A聯繫上下文回答從哪裏知道了臺灣青年、李博士不顧個人的安危。

B臺灣青年心裏一定有一份牽掛,一份擔憂,如果不是因爲這次特殊的手術,此刻他一定是陪伴在家人的身邊,但是,他知道--------所以臺灣青年依然堅守在病牀上,等待着李博士用他的骨髓挽救小錢的生命。

C把感受讀出來。(讀三四自然段)

【讓學生體會到博士和青年人爲拯救他人所表現出來的獻身精神。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引出第四節,通過朗讀感悟,讓學生感受到青年顧不得家人的安危,感受他的愛心、奉獻精神。】

2.這次抽取骨髓是在剛剛經歷一場里氏7.3級,傷亡上萬人的大地震後進行的,5.12汶川大地震大家都看到了,也能想象到它的可怕[放錄像]

【通過視頻並聯系剛剛發生的汶川大地震讓學生了解地震的可怕,爲後文理解李博士和青年人的品質埋下伏筆。】

3、從李博士爲小錢抽取骨髓的過程中,理解“生命橋”的內涵。

(生談體會)

A、危險從哪些詞體會到了他們不顧個人危險,把體會讀出來。

B、抽取骨髓的過程很艱難從哪些詞體會到了抽取骨髓很艱難,讀出體會來。

【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覆品讀。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自己的體驗,注重了個人的感悟,同老師相機穿插,或提示,或讚許,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向更深層次拓展,感悟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

4.骨髓終於取出來了,然而它的保存期只有24小時,在臺灣和大陸不能直接通航的情況下,博士又是如何讓骨髓跨越海峽挽救小錢生命的呢?(幻燈出示時間表)

博士連續工作了近20個小時,沒有休息。人們爲了挽救小錢的生命,在和時間賽跑,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板書----愛)

【本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媒體的創設,讓學生理解李博士克服了重重困難,飛躍了千山萬水,終於把骨髓及時送到了杭州。】

三、感情朗讀最後一段,在《愛的奉獻》音樂中昇華情感

(配樂《愛的奉獻》)

小錢得救了到此大家對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讓我們一起深情地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生:(朗讀)

長長海峽阻隔不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滔滔海水流淌不盡炎黃子孫的手足情深,這用生命搭建的生命橋將永遠橫跨在海峽兩岸。

師:再深情地讀一讀最後一段話。

【在感情朗讀中結束全文,讓學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更加深了對海峽兩岸同胞骨肉相連的體會。】

十、課後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比較好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品悟語言,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教學中,我重視以讀爲本,突出感悟,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通過讀書有所感悟,通過感悟,有所內化。

二、精讀課文,透過文字豐富自己的想象。

三、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潛心朗讀中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四、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十一、課例點評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評課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爲了挽救大陸青年小錢的年輕生命,博士和臺灣青年冒着餘震的生命危險抽取骨髓,又爭分奪秒將骨髓送到大陸,在海峽兩岸爲小錢搭建了了一座生命橋。

理解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體會大陸和臺灣的血脈親情,是我們這節閱讀教學的任務和重點。

回顧一下這節課的教學流程,我們來解讀李春友老師如何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的。

從題目切入,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梳理出“生命橋”和“跨越海峽”兩條線索,從而牽動全篇,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入讀書、認真思考、深刻感悟。

伴隨着這樣的學習讀書過程,老師有意識的指導有效的讀書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第一部分:爲什麼要在大陸和臺灣搭建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帶着這個問題,學生輕聲讀文,結合重點語句體會

輕聲讀,是感知和理解的一種讀書方式,它能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調動積累;

結合重點語句理解,是第三學段閱讀理解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們看到,在這一部分,學生結合“白血病、骨髓移植、臺灣”等詞語,抓住“蒼白的臉、剛滿18歲、即將枯萎的花苞,幾經周折”等句子,體會到爲了挽救小錢的生命,不惜一切代價,要在海峽兩岸搭建一座生命橋,這是對生命的一種關懷。

第二部分:爲什麼說是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帶着這個問題,讓學生默讀準備抽取骨髓和“抽取骨髓”幾個段落,通過默讀,指導學生抓關鍵詞句、抓場景描寫進行體會。

默讀是最利於學生思考、領悟內涵的讀書方式。抓細節場景,是高年級閱讀的一種重要方法。

學生透過博士和臺灣青年的表現,再聯繫生活實際(汶川地震),看音像視頻,想象地震的可怕,使學生體會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博士和臺灣青年仍不顧個人安危,如期爲小錢抽取骨髓。

在接下來“抽取骨髓”的場景描寫中,學生通過“突如其來”“沉着”“靜靜”“一次又一次”等詞語的揣摩,感悟到博士和臺灣青年是在用愛心和生命搭建這座挽救小錢的生命橋,是在用血脈和親情創造着奇蹟。

爲了讓學生深刻感悟這座生命橋的不平凡、不普通,教師除了讓學生充分感知語言,悟出文字內涵,還輔之以豐富的想象,通過情境的渲染,音樂的烘托,反覆的誦讀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到大陸和臺灣的骨肉親情是任何東西也阻隔不了的,就像奧組委王平久在汶川大地震中創作的震撼人心的救災歌——《生死不離》中所寫:

“天空失去美麗,你卻等待明天站起;……生死不離,全世界都被沉寂;……血脈能創造奇蹟,你一絲希望是我全部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