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後反思三篇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後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尋隱者不遇》教後反思一

教學《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時,我在佈置學生熟讀整首詩疏通字詞後,引導學生所這首詩改編獨幕劇。時間、地點、人物、對話、場景、好解決的是時間、地點、人物,關鍵是對話與場景。我引導學生自讀詩,與同桌商量對話內容,集體交流:你師父去哪兒了?採藥了。他在哪裏採藥?山裏。具體在山的什麼地方?山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然後逐步加上人物還可能說什麼?在對話時的表情和動作,心情是什麼樣的?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親切隨和、輕鬆、自然,詩人心裏滿懷希望——失望——一絲希望——徹底失望——釋懷的心情及童子的天真可愛,活潑淘氣,對答如流在場景描寫時,讓學生結合插圖,體會青松鬱郁,白雲悠悠的山中優美景色。學生很感興趣,我也體會到了教學的輕鬆與成功。

古詩《尋隱者不遇》教後反思三篇

  《尋隱者不遇》教後反思二

總覺得這首古詩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講,太簡單沒什麼好教的。細細研讀文本,才發現一首詩可以教的內容很多,於是就整整花了一課時教《尋隱者不遇》,感覺意猶未盡。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佈置預習作業:查閱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課上一檢測,學生十分準確地說出了“言”、“雲深”、“不知處”等詞的意思,每句詩的意思也說得很清楚。

在此基礎上,我重點引領學生深入學習:1.課前誦讀賈島的《題詩後》,從“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以及“苦吟詩人”,理解賈島嚴謹的創作態度。課上,讓學生講講詩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內容,從而明確“一問一答,藏問於答”的'獨特形式。

2.引導學生思考,詩人主要寫誰?通過比較“詩人、童子、隱者”,學生明確了歌詠的對象是隱者。原來書寫的對象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體現出構思的精妙。

3.進一步思考:隱者有什麼特點?從字裏行間推敲推敲。學生抓住“雲深不知處”概括出“學問高深”、“神祕莫測”……”等特點。接着從“隱者”入手,聯繫學生熟悉的“諸葛亮”“姜子牙”等人物,瞭解隱者的性格特徵。在古詩裏,詩人也通過一個字讚譽了隱者的高貴品格,是哪一個字呢?(鬆)賈島在詩中用“鬆”描寫了隱者居住的環境,隱藏着對隱者高潔品格的讚美。4.從課題入手,思考:詩人爲什麼要“尋隱者”?從而領悟詩人對隱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尋隱者不遇”有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隱者的讚譽,通過“不遇”之行,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

當然從敘事詩的角度來講,也給了學生許多的啓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有人物對話,環境描寫,心理變化……

教一首詩真不簡單那!

  《尋隱者不遇》教後反思三

蘇教國標版第九冊第3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詩人賈島的作品。這首詩寫得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是歷來爲人傳誦的名篇。此詩描述了尋訪者拜訪隱者不遇,卻與童子互問答。全詩僅四句,20個字,筆墨雖不多,但曲折有致,各具神韻。

一、平淡中出新奇。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淺近易曉,貌似平常,仔細品味,卻曲折多姿、波瀾迭起地道出了尋訪“隱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種情況。“言師採藥去”——無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雲深不知處”——難以相遇。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於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三次轉折,讓尋訪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滿懷希望,後是失望,又有了一絲希望,最後徹底失望。

從寫作筆法上看,“松下問童子”這是寫問,問了什麼話,詩中並沒有說。但可以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中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問句隱含其中。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是童子補充回答。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說不定。這三番問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達完整,詩人賈島採用以答代問的手法,僅以二十字表達完美,這不難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離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不能囫圇吞棗,只有細心捉摸,才能體味到詩的妙處所在。

二、樸實中顯壯美。

這首詩,作者沒有寫尋訪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過童子的答話,用極其樸素、自然的文字,從側面描繪了隱者隱居的山林之幽深、壯美。這山林的形象同隱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是有着內在聯繫的。教學時,在弄懂句意的同時,教者要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中表達的意境,想象詩人描繪的情景。“松下”可見松樹的高大,隱者住處環境的壯美與幽靜;“採藥”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異寶;“雲深”,既寫出了雲霧的濃重厚密,又寫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這些詞語樸實無華、不加雕琢,而有機地連綴在《尋隱者不遇》這首詩中,個個都顯示了不凡的光彩,成爲壯美山林的傳神之筆。

三、交流中生亮點。

學習過程中,有學生提出:這位隱者是誰?是神仙嗎?針對這一疑難,同學的回答各式各樣:詩人、僧人、道士、採藥人、醫生……同學們各抒己見,有說:從“採藥” 一詞可猜想隱者是懂醫術的人,他採了藥爲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醫。有說:“雲深不知處”說明隱者的採藥是在雲霧繚繞的高山上,他不辭辛勞、不怕艱險,隱居在深山,採藥行醫,是個大好人。有說:“松下問童子”的“鬆”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徵隱士的品格像松樹一樣堅強,精神像松樹一樣長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的老人。……正是有了學生的交流,課堂纔會生成亮點,課堂上學生纔會意趣橫生,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學習完《尋隱者不遇》一詩後,個人覺得在課堂學習中,我們組織他們去自主學習、合作探討,集體力量再強大,學生仍舊會遇到懵懂不開的困難。這時的老師不能見死不救,一味強調讓他們自己再想想,應該組織他們整理思維,引導他們的思維走向正確,適當地及時參與,或提醒,或總結,整合學生混雜的語言、思路,做一位及時的引導者,積極的參與者。 當然,也只有深思熟慮後,方可見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