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斗笠》教案及資料大綱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斗笠》教案及資料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教材分析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斗笠》教案及資料

這是一首感情細膩、真摯的現代詩。本詩以一位母親的口吻,叮囑即將遠行的孩子戴上故鄉的斗笠,表達了深深的母愛、濃濃的鄉情。尤以詩句“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迴旋反覆吟詠,奈人尋味。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生字“笠”,正確規範地書寫“笠、戴、蘑、菇、襲、熄”,自主積累“我的詞語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文藝,感悟詩中濃濃的鄉情,暖暖的母愛。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讀文,能聯繫生活實際理解文意,感受母愛。

激發學生感激母親、熱愛母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文本感受母愛,從生活的點滴體驗親情的無處不在及偉大。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開火車讀生詞。

2.配樂朗讀課文。

3.談讀文的感受——母愛。

  二.品讀課文,感悟情感。

1.組織自學。

2.彙報自學。

集體交流,師隨機指導,讀中感悟:

a.你覺得“編進的鳥鳴”會有怎樣的聲音?讀到這裏你的腦海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b.“故鄉的聲音”會是怎樣的?詩句讓你想起了怎樣的情景?

c.在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燈”可以幹什麼?有何作用?(帶來光明、溫暖、信心、勇氣等允許學生暢談,引導學生感受孩子是母親的希望,其中滲透着濃濃的母愛。)

d.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詩節。

3.藉助課文結構圖師生合作背誦詩歌。

  三.聯繫生活,昇華情感。

1.討論:本詩爲什麼以“斗笠”爲題?(一物寄情深)

2.說一說: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濃濃的親情?

(每天的營養早餐、整潔舒適的臥室、凝聚愛心的藥丸、溫暖貼心的毛衣……)

3.齊讀《遊子吟》交流:我們可以爲父母做些什麼?

(感受母愛,感謝母親,激發熱愛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四.實踐作業。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蒐集閱讀有關親情的文章、詩歌。

(推薦:《同步閱讀》之《慈母情深》、《我的母親》等)

3.有興趣的同學可選一個體現母子情的事物,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自創詩歌。

備課參考

讓詩歌點亮讀者的眼睛——談五年級上冊《斗笠》的創作與欣賞 《斗笠》這首小小的詩歌於2002年6月16日在《人民日報》發表後,引起了一些反響。

不少讀者來信告訴我,這首詩歌像一粒小小的石子,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激起了波瀾,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年母親節,我站在母親的遺像前,對母親產生了深深的思念。母親含辛茹苦拉扯大我們姊妹6個,她那普通而閃光的一生,常常感動着我。懷着對故鄉和母親的深深思念,我想創作一首反映故土情結和母愛的小詩。主題有了,就要選取一個小的角度,把一個大的主題濃縮在一個小的載體上。想來想去,覺得用故鄉的斗笠來反映這一主題最具代表性。由於對農村生活的熟悉和長期生活的`積澱,一個個新鮮的畫面、一個個新奇的意象便涌流在我的筆端,我激動得不能自已,便一口氣寫出了小詩《斗笠》。

《斗笠》這首詩並不長,只有五節二十行。它的內容也並不複雜,寫了兒子在離開家鄉的時刻,母親沒有什麼好禮物相送,只吩咐兒子戴上一頂斗笠。然後,由斗笠生髮開去,把故土情思和母愛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一位母親崇高而偉大的胸懷,展現了一位母親崇高的思想境界。

一首如此簡單的小詩,何以會產生這樣大的藝術魅力呢?我想,應該歸結爲小詩的亮點點燃了讀者的眼睛。一首優美的詩歌,應該由許多亮點組成。亮點就是詩的閃光點,它常常隱藏在詩的字裏行間,在讀者讀詩的時候,它便從詩中跳出來,使讀者眼前爲之一亮,點亮了讀者的眼睛,使讀者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這就是詩的藝術魅力。這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亮點,往往由奇特的瑰麗的意象組成,一連串的閃光點,有時顯得“妙語連珠”。有着妙語連珠的詩歌,一定會深深地感染讀者,給讀者一種愉悅的美的陶冶。

小詩四句爲一段,每一段都有一至兩個小的閃光點。“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你便把故鄉戴在頭頂”,“故鄉戴在頭頂”,意象是新的,給讀者一種新鮮的感覺。這是詩的第一個閃光點。接着,詩中寫孩子不論走到哪裏,都是故鄉的第一朵蘑菇,這“一朵蘑菇”又是一個閃光點。在四句的詩歌裏,有了兩個閃光點,就會使讀者茅塞頓開,給讀者一種意境開闊的感覺。第二段寫娘把鳥鳴編進斗笠,這是一個新的意象,又是一個閃光點。只有把鳥鳴編進斗笠,遠行的孩子才能時時聽到來自故鄉的聲音,即使在寧靜的夜晚,也會有一串串鳥鳴滑進夢裏。第三段寫讓孩子戴上斗笠,讓孩子把這片故鄉的熱土靠近心胸。把斗笠比作“故鄉的一片熱土”是新的意象,這是這一自然段的一個閃光點。

正因爲斗笠是故鄉的一片熱土,孩子不論走到哪裏,都能採到來自故鄉的溫暖,即使是寒流侵襲的冬夜,也會感到春意融融。第四段把斗笠比喻爲“故鄉的花兒”,這是一個新的意象,也是一個閃光點。正因爲小小的斗笠是故鄉的一朵花兒,孩子不論走到哪裏,都能聞到來自故鄉的芬芳,而這泥土的芳香會在城市裏瀰漫,會拍打着城市的每扇窗櫺。在詩歌四個小的自然段裏,出現了五個小的亮點後,詩歌的最後一段,便是一個大亮點,這個大亮點就是把斗笠喻作“月亮”“娘心尖上的一點亮”和亮在頭頂的“一盞不熄的燈”。由三個小亮點組成大亮點,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內涵,深化了詩歌所要表現的主題。它告訴讀者,娘給予孩子的絕不只是一頂斗笠,而是從娘心尖上摘下的一點亮光,這亮光亮在孩子的頭頂,爲孩子的人生征程點起了一盞明燈。不少讀者來信說,詩的結尾使他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我說,這是小詩一個個亮點產生的衝擊力和穿透力,它們像一個個“抓手”,抓住了讀者的心,使讀者感到一種閱讀的快感和美的享受。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試着瞭解這種創作手法。這種創作手法,彷彿一個人在旅途上行走,每走一段,就會遇到一盞路燈,許多路燈連接起來,就會把你的整個旅途照亮。寫詩也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小的閃光點組合起來,就使你的整個詩篇在閃爍發亮。當然,這只是詩歌創作中的一種手法,其他地方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試着理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詩歌創作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詩人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表現力,才能寫出與讀者心靈產生共鳴的好詩來,才能寫出富有藝術感染力、點亮讀者眼睛和心靈的好詩來。

王宜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少年月刊》雜誌主編。出版《秋風娃娃》、《獻給少男少女的詩》、《少先隊之歌》、《笛王的故事》、《綠太陽》、《21世紀校園朗誦詩》等著作多部。曾獲陝西省蓓蕾文學藝術獎、共青團”五個一工程獎”、陝西省”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全國優秀少兒圖書一等獎、第六屆全國優秀少兒圖書二等獎、第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第六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等多個獎項。

這首詩是選讀課文,配合第二單元“月是故鄉明”做延伸閱讀。很多教師對選讀課文不是很重視,不把選讀課文作爲教學的規定內容,這是狹隘的教學觀。就《斗笠》這首詩而言,可能恰好需要教師進行閱讀指導,因爲它的寫作方法與其他詩歌不太一樣。

人教版課標教材從一年級開始就選了不少詩歌,但難度是逐步增加的。就本詩而言,已經不像低中年級的詩那樣直白,它運用了不少現代詩歌技巧。作者認爲,這首詩的一些新鮮的意象打動了讀者,這種新鮮的意象給讀者一種新異而別緻的感覺。例如,“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你便把故鄉戴在頭頂”、“孩子,戴上這頂斗笠吧/斗笠裏有我編進的鳥鳴”。這種語言方式是陌生而新鮮的,甚至用語法分析是“錯誤”的,但卻給讀者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所以,詩歌語言就是要掙脫日常語言的束縛,古今中外真正優秀的詩歌莫不如此,如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王宜振是著名的兒童詩人,他的童詩常常借用現代派詩歌中常用“思想知覺化”(也可以叫做抽象的事物具象化)和“自由聯想”作爲兩種主要的創作手法。詩歌評論家孫紹振在《跨越時代的童詩》一文中,把這兩種手法取名爲“遠取譬”。何爲“遠取譬”呢?他指出,“古典詩歌的想象變形,沒有這麼大的幅度。傳統的想象,屬於浪漫型的‘近取譬’,以生活的近距離感取勝,而現代派的想象則以‘遠取譬’,因而聯想不但遙遠而曲折。”把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物進行聯結,而這個聯結需要靠讀者的聯想、想象去補充,其審美愉悅也就在這聯結當中。

小學高年級的詩歌教學絕不能一讀了事,“在讀中感悟”的教法可能讓學生不能獲得太多解讀詩歌的技巧,而這種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如本冊的《最後一分鐘》也有很多的現代詩歌技巧。這個時候,教師不妨多看點詩歌理論的書籍,多給學生講一點有關詩歌的“知識”,培養起比較純正的詩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