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節日資料教案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節日資料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課文說明]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節日資料教案

這篇課文敘述了火把節的由來和火把節的盛況,表達了白族人民熱愛生活、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文章開篇採用重複句式,寫出了火把節歡快、熱烈的氣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接着介紹了火把節的由來。然後作者詳細地描述了火把節的經過:扎火把,點火把,撒火把,最後整個蒼山洱海匯成了火的海洋。

文章語言生動,字裏行間充滿喜慶、熱烈的氣氛,教學時引導學生注意體會。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朗讀課文,瞭解火把節的由來,感受節日歡快、熱烈的氛圍。

[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佈置學生蒐集有關“火把節”的資料,使學生對火把節的情況有個初步的瞭解,老師可以根據情況準備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豐富學生對火把節、對少數民族的認識。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只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可按如下思路進行教學:

①初讀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理清文章敘述順序。

②再讀課文,弄清課文主要介紹了火把節的哪幾個方面,找出體現火把節歡快、熱烈氣氛的詞語或句子。

③品讀課文,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結合蒐集的資料,交流學習體會,積累語言。

3.讀寫結合

本單元學習了兩篇介紹民風民俗的文章,可以進行一次小練筆,引導學生仿照《北京的春節》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家鄉的春節;也可以仿照《火的節日》寫寫自己熟悉的一種民間節日。

4.結合學生和老師準備的資料,引導學生了解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節日,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參考資料]

1.那家倫:白族,1938年生於雲南大理。1950年參軍從醫,後改行從事軍事文學創作與編輯工作。幾十年來,發表大量散文、小說、散文詩、詩歌、電影文學、文藝評論以及雜文隨筆等。其作品民族特色濃郁。

2.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爲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爲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人愛水,崇尚水,因此,被稱爲“水的民族”。隨着優美的傣族音樂,成千上萬的人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相互潑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撣變揚,繼而由揚變潑,由潑變倒,變傾,最後每個人都成了“水做的人”。潑水節,是傣家的狂歡節。

教學設計舉例】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朗讀課文,瞭解火把節的來由,感受節日喜慶的氣氛。

[教學重點]

瞭解火把節的來由,感受火把節歡快、熱烈的氣氛。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火把節的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師:課前大家都蒐集了很多有關白族火把節的資料,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你們蒐集到的資料。(學生展示資料)

2.同學們對白族火把節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我們就隨着白族作家那家倫走進《火的節日》。板書課題:火的節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標出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或同桌互相幫忙解決。

2.出示下列詞語,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船舷祭奠寡不敵衆氣氛嬰兒噴香

其中容易錯誤的讀音,提醒大家注意:

船舷(xián)噴(pèn)香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品讀課文,感受氣氛

1.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你發現了什麼?句式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重複句式,可以渲染氣氛)

2.默讀全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火把節的哪些方面?(火把節的來由、火把節的經過)

3.簡單說說火把節的來由。火把象徵着什麼?爲什麼?

4.火把節的經過是本文的重點,仔細閱讀課文7—11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文中能體現火把節歡快、熱烈氣氛的詞語或句子。

5.學生反饋。指導朗讀重點句段。

句子:啊,整個村子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彩旗飄動,紅燈閃爍,鞭炮聲和鑼鼓聲此起彼落。

段落:夜幕降臨……愛美的姑娘……愛甜的小夥兒……貼着喜字……

段落:在鼓樂和歡呼聲中隆重的點火把的儀式開始了,…………

6.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情節和大家分享。

(可以讀原文,也可以邊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邊用自己的話說。)

四、作業

1.抄寫8個要求會寫的字,想想哪些字容易寫錯。

2.蒐集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的相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聽寫生字,同桌檢查,反饋:哪些字錯得比較多,錯在哪裏,你能想辦法把這些字記住嗎?

2.回顧課文,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火的節日?

3.說說火把節過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

二、分析寫作方法

1.學生總結課文的敘述順序。

火把節來臨——火把節的由來——火把節的經過(扎火把——點火把——撒火把)

2.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寫,條理清楚,使人一目瞭然。

三、交流資料,練習寫作

1.同學們蒐集了很多有關民族傳統節日的資料,請按照一定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搜集的資料。

2.全班交流。

3.小練筆。

大家蒐集了很多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的資料,爲了讓每個人都對這些節日有所瞭解,我們班準備整理出一本傳統節日知識讀本,供大家課餘傳閱。下面請把你搜集的節日詳細地介紹給大家。可以仿照《火的節日》進行介紹。

四、總結

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見證。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遠非我們課堂內能講完的,希望同學們課餘能博覽羣書。

板書:

. 火的節日

歡快 火把節來臨

熱烈 火把節的由來

. 火把節的經過(扎火把——點火把——撒火把)

【備課拓展資料】

那家倫簡介 那家倫:白族,1938年生於雲南大理。1950年參軍從醫,後改行從事軍事文學創作與編輯工作。幾十年來,發表大量散文、小說、散文詩、詩歌、電影文學、文藝評論以及雜文隨筆等。其作品民族特色濃郁。

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節日一般持續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爲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爲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傣族人愛水,崇尚水,因此,被稱爲“水的民族”。隨着優美的傣族音樂,成千上萬的人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雲霄,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相互潑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撣變揚,繼而由揚變潑,由潑變倒,變傾,最後每個人都成了“水做的人”。潑水節,是傣家的狂歡節。

彝族人的火把節

早聽說每到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彝家山寨便老少雲集,載歌載舞,歡度自己的節日——火把節。“雲披紅日恰含山,列炬參差競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每當想起這描寫火把節美麗迷人壯觀場面的詩詞,“躍躍欲往”的心情總想到大涼山去看一看彝家山寨火把節的風彩。去年有機會到四川涼山彝族區,目睹了布拖壩子火把節的熱烈場面,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到達了美麗迷人的布拖壩子,聞着漫山遍野爭相競放的索瑪花芳香,心情感到十分暢快。聽說這裏的火把節要連續過三天,更是心喜若狂。六月二十四那天,整個佈施壩子沉醉在節日的氣氛中。早上,各個村寨都忙於殺豬宰牛,將肉砍成大小均勻的坨坨放在鍋裏煮。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煮坨坨肉”。吃過別具特色的坨坨肉之後,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這平坦的壩子裏,歡慶自己的'傳統節日。整個布拖壩子瞬時間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男的開展鬥牛、鬥羊、摔跤、跑馬及彈月琴等活動,女的則擺動着漂亮的百褶裙子跳起舞、唱起歌。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地時而撥弄口弦,時而端起酒杯向自己愛慕的男伴頻頻敬酒。歌聲陣陣,樂音縈繞,歡樂融融的節日氣氛洋溢着山山嶺嶺,村村寨寨。

到了傍晚,夜幕徐徐降臨,每家每戶都舉行點火把儀式,由一家之主點燃用蒿稈紮成的火把,照亮屋裏上方每一個角落,口中還念着“燒掉一切害人蟲,驅除妖魔鬼怪,確保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全家平安”等祝辭。接着舉起燦爛的火炬,經過牛圈、羊圈……最後加入到如潮涌的村寨火把隊伍中,走到村頭寨尾、田邊地角、荒山野嶺,盡情歡度火把節之夜。手中的火把有時遊動成一條火龍,有時舞成花環旋轉,頗爲壯觀。

隨着人們的歌聲和“喔吼喔吼”的歡呼聲響起,那變化無常的火龍、火圈、火花、火環便組成各種遊動的“圖案”,星星點點,閃閃爍爍,時隱時現。遠望山寨歡樂的火把節之夜,正像那“列炬參差競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的美麗迷人壯觀場面。第二天,人們照常舉行各種活動,第三天,由少數人把火把的灰渣掃起來,用酒肉相隨遠送出山寨撒到指定的山林裏。置身十這激動人心的壯觀場面之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彝家阿普給我們講述過的涼山彝族火把節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凶神,名叫斯熱阿比,他奉天王安天古茲之命,經常到人間來派糧派款,收租催稅,敲詐勒索,無惡不作,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爲了戰勝凶神,廣大彝族人共同推舉一位叫阿提拉巴的民族英雄去同凶神作戰。拉巴機智勇敢,與凶神既鬥智又鬥勇,鬥了九天九夜,終於把凶神殺死,爲民除了大害。可是凶神被殺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天庭,天王大怒,立即放下“天蟲”來吃莊稼,企圖把人們餓死。這時正是六月,洋芋結薯,蕎子開花,苞谷背苞的時候,鋪天蓋地的“天蟲”吃了三天又三夜,眼看莊稼將被吃光,彝家人心如刀割。這時彝族人民又集聚山頭蒙格(開會)。商量用火把燒“火蟲”的辦法。於是彝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舉起火把到田裏去燒“天蟲”。火把舉了三天又三夜,終於燒死了“天蟲”,保護了莊稼,奪得了豐收。但是有一部分沒有燒死的“天蟲”,鑽進莊稼地裏,第二年六月又出來吃莊稼。因此,彝族人又舉起火把燒“天蟲”……彝族人民的火把就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着,並逐漸發展成爲彝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彝族人民都要高舉火炬,歡唱彝歌來歡度這傳統佳節。

蒙古族的“那達慕” 那達慕”其實是蒙語“遊樂”的意思。蒙古族過去一向以遊牧爲生。他們生活在蒙古包裏,蒙古包隨着牲畜的放牧而在草原上遷移。到了每年陰曆的六七月份,經過春夏在牧草豐富的草原上放牧,此時牛羊正肥,於是,牧民們紛紛將蒙古包固定下來,宰牛殺羊,準備慶祝一年的豐收。同時,牧民們在完成了半年多的辛苦放牧以後,也很想痛痛快快娛樂玩耍一下了。這種心情,與我們過春節的心情是一樣的。

這時,蒙古族人就在牧民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召開“那達慕”大會,舉行他們拿手的娛樂活動:賽馬、摔跤、拔河等比賽。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文化活動,比如歌舞、演戲等。現在的“那達慕”已經加進去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比如體育活動要進行各種球類比賽,文化活動加進去電影、電視。除此之外,還要進行集市貿易、農副產品展銷等商業活動。

“那達慕”大會是從蒙古族人民的宗教祭神活動開始的。這種形式,從蒙古族的領導成吉思汗開始,直到明、清,已經在蒙古族人民中廣爲開展了。現在,它已經成爲蒙古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