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優質課《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優質課《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第一篇

  教學目標:

優質課《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會區分運用“敏捷”“敏銳”。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研究蝙蝠飛行探路的祕密。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關於提問、樂於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弄清科學家的試驗過程,瞭解蝙蝠夜裏是怎樣飛行的。

難點:瞭解蝙蝠飛行探路的祕密。

  一、揭題

1、出示蝙蝠圖,你們認識它嗎?叫叫它的名字

誰能告訴我這兩個字怎麼寫?(師根據提示板書)說一說你是怎麼記住這兩個字的。

掌握了形聲字的規律,學習生字就容易多了。

2、出示雷達。板書。你們瞭解雷達嗎?

有這樣一段文字是介紹雷達的,誰來讀一讀?

3、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是《蝙蝠和雷達》,齊讀。此時,你的腦子裏是否產生一個大大的問號呢?

4、這兩個完全不同類的事物,怎麼會有聯繫呢?今天讓我們研讀《蝙蝠和雷達》,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讀課文,注意文中的生字。並想一想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

2、出示詞語,指名讀。

生字會讀好,還得會寫好。這些生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相互提個醒。

出示選詞填空,“敏捷“敏銳”說說兩個詞的區別,並給敏銳找近義詞。

找出詞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

3、默讀課文,劃出直接描寫蝙蝠和雷達關係的句子。

彙報,出示句子。

指名讀,此時你是否又產生了一些問題?

預設:蝙蝠有什麼本領呢?科學家是怎樣得到啓示的?蝙蝠探路的方法又是怎樣的?

 三、研讀文本

1、讓我們先去看一看蝙蝠到底有什麼本領。課文哪一段介紹了蝙蝠的本領?

(1)出示文字出示第3自然段。

(2)自由讀一讀,從中你知道了什麼?

指名讀。讀着這句話,你有什麼感受?

(蝙蝠很了不起,從“無論”“即使……也”等詞感受到。)

(3)用“無論……即使……也……”說一句話。

(4)蝙蝠的確令人佩服,用佩服的語氣讀一讀。

2、這蝙蝠可真夠神的,讀到這兒,我們不禁要問:(出示句子)

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裏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齊讀

3、事實是不是如我們所猜想的這樣呢?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爲了揭開這個祕密,進行了多次試驗。讓我們也來當一回科學家探究一下吧。

自由讀讀四五六自然段,試完成實驗記錄表。

試驗條件

況第一次試驗____蝙蝠的____ 結果

第二次試驗____蝙蝠的____ 結果

第三次試驗____蝙蝠的____ 結果

試驗結論

4、彙報第一次:

(1)試驗條件:在一間屋子裏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繫着許多鈴鐺。

指名讀,讓聽者眼前能產生一幅幅畫面。

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想法?

指名讀。

(2)結果如何呢?指名彙報。

結果真是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誰來讀一讀?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蝙蝠夜裏飛行靠的——

5、彙報第二、三次。

(1)知道與眼睛無關後,科學家又進行了兩次試驗。誰來彙報第2次?

(2)指名讀結果的句子。(評:我聽出了,此時蝙蝠是在亂飛啊!真像一隻沒頭的蒼蠅!)

(3)由此得知,蝙蝠夜裏飛行不撞牆與——有關?

(4)彙報第3次。

6、出示總表。仔細品味作者對這3次試驗的記錄,你發現了什麼?(分別用了“蒙上”、“塞上”“封住”)這3個詞位置能不能互換呢?作者用詞是如此準確,我們寫作文時也要注意用詞準確。

由這3次試驗,科學家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7、此時,你腦子裏是不是又產生了一些疑問?

科學研究就是這樣不斷產生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然後又產生新的問題,在疑問與解疑中有所收穫。讓我們帶着頭腦中的這些問題,繼續走進下節課的學習中去。

  《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第二篇

 【教材分析】

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啓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義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裏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啓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啓示。

 【教學目標】

1、略處理第一、二自然段,重點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讀中感悟蝙蝠飛行的“靈巧”。學習課文第四、五自然段,讀中理清試驗準備工作。讀中比較試驗結果,讀中發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祕密。

2、角色轉移,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研究發現!

3、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動起來,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

【重點難點】

1、瞭解雷達發明的理論來源。

2、理解蝙蝠夜間飛行時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原因。

 【設計思路】

上海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說得好:“缺少閱讀,對語文教學是釜底抽薪;缺少閱讀,對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是致命一擊。”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不是靠我們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自身的閱讀實踐中不斷“悟”和“練”出來的。但閱讀活動中的“讀”並不是浮於表面的泛泛而讀,讀中要有思,讀中要有悟,讀中要有問,讀中要有比較,讀中要有發現……總而言之,萬變不離其“讀”,要抓住一個“讀”字。以“讀”爲經,以“練”爲緯,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能閱讀能力

 【教學準備】

1、與課文有關的教學軟件。

2、收集關於雷達的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導入激趣,揭示課題(略處理§1、2)。

1、師:

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啓示的。比如說根據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你還知道哪些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啓示的,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嗎?

(指名說)。

2、過渡:

那麼,善於在夜間飛行的蝙蝠,給人們什麼啓示呢?

⑴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讀,(師點出“夜航”)讀了這一小節,你心中有疑問嗎?(生回答)

⑵ 引讀第二自然段,師順着學生回答:是呀,在漆黑的夜裏,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人們從蝙蝠身上又得到了哪些啓示呢?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蝙蝠和雷達》:

板書課題,指名讀題,齊讀。

〖設計意圖〗聯繫學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識經驗,以親切的談話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在與學生的對話中,處理§1、2,啓發學生質疑,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用知識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生活中,爲學生學習課文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奠定了基礎。課始動,學生的主動注意動起來了,感覺器官也動起來了。

 二、由疑導入,讀中感悟,導讀感知(學習§3)。

1、那麼,蝙蝠究竟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呢?

⑴ 課件出示§3第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⑵ 蝙蝠在夜間飛行,你覺得它飛得怎麼樣?(靈巧)

⑶ 邊讀邊想第一句話,你是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劃一劃。

(無比……從來沒見過……)(即使……也……)(極細)……

⑷ 交流,並說說自己的理由。

⑸ 比讀,賽讀,師導:讀出蝙蝠飛行的靈巧!

2、⑴ 讀到這裏,你心裏產生什麼疑問了嗎?(生說)

⑵ (課件出示第二句話)誰能用疑問的語氣來讀讀這句話,表達一下我們心中共同的疑問?

〖設計意圖〗由疑導入,讓學生帶着問題來讀,讀中有悟。讀不是漫無目的地讀,讀是要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地讀。老師要採用科學的藝術,在讀中點撥和引導,爲學生啓“悟”,以實現學生的自“悟”,引導學生在讀中抓住語言文字進行感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並把這種感悟通過讀表達出來。“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讀中有思,讀中有利,讀中有問,把讀的意義拓展開來,把讀的環節由低到高,鋪排開來,使“讀”步步深入,走得更“紮實”!

三、角色轉移,讀中有思,讀中發現(學習§4)。

1、師過渡:

同學們,既然我們心中都有同樣的疑問,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小科學家,通過幾次試驗,來研究和發現一下其中的奧祕吧!

2、自由讀§4:

⑴ 找一找,科學家第一次實驗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⑵ 請生上臺板書。

⑶ 用“首先……然後……最後……”有順序地說一說科學家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3、默讀§4第一、第二句話:

⑴ 思考:在這些準備工作中,你注意到了哪些細小的地方?在書上標一標。(“橫七豎八”、“許多繩子”、“許多鈴鐺”、“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⑵ 交流,師導:科學家在這些細小的地方這麼做有何用意?

(實驗更精確,充分說明蝙蝠不靠眼睛探路。)

小結:看來,科學家們做試驗時想得還挺周到、細緻的!

4、試驗結果如何?

⑴ 引讀第三句話。

試驗次數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⑵ 小科學家們,從這個結果中你有何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來探路的。)

5、齊讀§4:

〖設計意圖〗角色轉移將學生從旁觀者推向與教材對話的位置,轉爲“事中人”,將活潑好動形象思維爲主的學生轉移角色進入課文,促進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對學生讀中的語言訓練。以“讀”爲經,以“練”爲緯,讓學生先了解有哪些準備工作,使其“言之有物”,再讓學生整理成一段話,使其“言之有序”,“讀中發現”。讀是有層次地讀,在讀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爲主,讓其主動發現。有人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開啓學生的心門,讓其在自身的閱讀實踐中主動發現。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讀中比較。

1、自由讀§5。

2、學生小組自學完成表格:

試驗次數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交流並派代表上臺介紹二、三次試驗經過。

4、出示第一次試驗結果和二、三次試驗結果。

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麼多繩子,它一根也沒碰着。

蝙蝠就象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⑴ 指名讀。

⑵ 自由讀這二句話,比一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試驗結果有什麼不同。(師導:抓住兩句話中關鍵詞來說)。

⑶ 從中,你可以發現什麼?

5、⑴ 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後一句話:“三次試驗證明……”

⑵ 指名讀。(請學生板書三次試驗結果。)

⑶ 說說“配合”一詞能否去掉!

〖設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我們要做的是以教材爲憑藉,引導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示範者,又是一名普通的學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通過教材這座橋樑,走向更廣闊的研究領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通過對教材的學習,讓學生自己掌握一定的知識、方法,並憑藉教材,小組間合作、交流,探討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讀中比較。三次試驗中,第一次和最後兩次的結果截然相反。在試驗結果的陳述中,作者有意強調結果的截然不同,利用這一點,引導學生讀中比較,讓學生在讀中研究、發現,從而使讀不再浮於表面,形成真正的、有實效、有收穫的“讀”。

6、師小結全文:說說你在這堂課學習中的收穫!

 五、作業設計。

1、自學生詞,抄寫生詞。

2、根據自己的能力自選作業:

⑴ 用自己的話複述科學家三次試驗的經過;

⑵ 完成練筆《蝙蝠的自述》,採用第一人稱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氣介紹自己夜裏飛行的祕密;

⑶ 以網絡和各類書報雜誌中搜集整理仿生學知識,並整理成文,在讀書交流會上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個人已有知識經驗不同,對知識掌握程度不一樣,自選作業,正是根據這一特點,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完成作業,這也是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板書設計】

試驗次數試驗方式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本板書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軌跡、教師教學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