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上冊《觀潮》教學反思

四年級上冊《觀潮》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篇一:四年級上冊《觀潮》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本文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上冊《觀潮》教學反思

本文是按照“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後”的順序,由遠到近抓住“潮”的特點進行敘述。

本課教學重點是認識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情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重點理解“潮來之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指導學生依“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頭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課文圍繞 “觀”字寫了觀潮的地點、時間,觀潮人的心情,圍繞“潮”字寫了潮水的洶涌、氣勢磅礴。

要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通過反覆有感情地朗讀,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不足之處是,由於沒有電腦裝備,學生生看不到具體的大潮情景,只能靠朗讀及想像來體會大潮的美景,不能進行圖文對照地學習課文。

  篇二:四年級上冊《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一課是升入四年級學習的第一篇課文,課文通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向讀者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語言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是一篇進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習慣的好教材。

本課我主要採用“讀中感悟,議中深入”的學習方法,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在實際教學中:

一是突出朗讀訓練。教學中採用瞭如齊讀、默讀、引讀、指名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是抓重點詞語挖掘觀潮人羣情緒的變化,通過情緒的變化體現“天下奇觀”。如潮來前引導學生抓住“昂首東望”、“等着”、“盼着”等詞語,說明人們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觀”的風采。又如潮來時,抓住“人聲鼎沸”、“人羣沸騰”來深層理解,所以出現這種令人激動的場面,是因爲“天下奇觀”即將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三是着重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瞭解作者的觀察順序,舊知識與新知識較好地進行銜接;既側重分段的訓練,又複習了分層的知識;很好地注重了字、詞、句的訓練等。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過多造成的,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

  篇三:四年級上冊《觀潮》教學反思

《觀潮》是一篇很有氣勢的文章,文中蘊藏了很多東西,越仔細地讀文章,越能發現文章中的許多獨到之處:文章結構,寫作方法、觀察的方法、寫作順序、修辭方法、四字詞語的恰當運用……凡此種種都關注到是不可能的,於是自己反覆思考,確定集中精力抓住重點段畫批、談體會、讀句子、悟寫法、積累詞句並運用的教學思路。教學中,注意詞語理解方法的多樣性及指導。如:人聲鼎沸、山崩地裂是用逐一理解語素,再連起來理解詞語的方法

。水天相接、滿天卷地利用圖片,使學生一目瞭然,有了很直觀的認識,風號浪吼則採取圖片和聲音結合的方法,學生看圖片同時聽聲音,讓他們對詞語有了更直觀的感性的認識。

對於課文的重點段第5自然段,我採取體會重點詞語、換詞語體會句子,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氣勢,體會文章從遠到近的寫作方法,比喻的修辭方法等多種方法,體會文章的氣勢。 當然,課上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課文讀得不夠,有些地方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氣勢,教師可範讀。感悟寫法後,應讓學生再讀重點段,體會寫法,加深記憶。另外這樣的課文,講的時候節奏要快,纔能有氣勢。

課上完之後,自己對這節課並不滿意。首先是學生讀課文從聲音上缺乏氣勢,這大概和自己調動學生情緒不到位有關,我想如果從第5自然段錢塘江大潮**入手,學生的情緒大概更容易調動起來了。批畫完後,學生開始交流,自己一開始就和學生爭論隆隆的悶雷聲是不是寫大潮,學生沒有準備,感覺有點不知所措,這大概也增加了學生的緊張氣氛。

越教越發現語文實在是個很值得反覆琢磨的學科,任何一篇課文都需要反覆的“磨”,只有反覆打磨才能上出好課,正如河蚌孕育珍珠一樣。今後自己一定要在“磨”上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