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下冊《11.畫楊桃》課文

三年級下冊《11.畫楊桃》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11.畫楊桃

三年級下冊《11.畫楊桃》課文

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畫畫。他對我要求很嚴,經常叮囑我:“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

有一次學校上圖畫課,老師把兩個楊桃擺在講桌上,要同學們畫。我的座位在前排靠邊的地方。講桌上那兩個楊桃的一端正對着我。我看到的楊桃根本不像平時看到的那樣,而像是五個角的什麼東西。我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自己覺得畫得很準確。

當我把這幅畫交出去的時候,有幾個同學看見了,卻哈哈大笑起來。

“楊桃是這個樣子的嗎?”

“倒不如說是五角星吧!”

老師看了看這幅畫,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來,審視了一下講桌上的楊桃,然後回到講臺前,舉起我的畫問大家:

“這幅畫畫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麼?”

“像五角星!”

老師的神情變得嚴肅了。半晌,他又問道:“畫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好笑麼?”

“好——笑!”有幾個同學搶着答道,同時發出嘻嘻的笑聲。

於是,老師請這幾個同學輪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對第一個坐下的同學說:“現在你看看那楊桃,像你平時看到的楊桃嗎?”

“不……像。”

“那麼,像什麼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個。”

老師讓這幾個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後和顏悅色地說:“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着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

這位老師的話同我父親講的是那麼相似。他們的教誨使我一生受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岑桑,選作課文時有改動。

  教學分析:

  教材與學情分析

本文出自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主要講圖畫課上,“我”把看見的楊桃實事求是地畫成五角星的樣子,受到同學們的嘲笑,老師教育“我們”看到什麼樣子就應畫成什麼樣子,使“我”受到啓發: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於這樣“精煉而深刻”的敘事性文本,我有以下思考:1.本文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板塊。實施怎樣的策略,既能有機地分割課時板塊,又不破壞文本的整體感?2.文本中人物的對話、神態描寫生動形象,但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卻是一片空白,如何通過文本對話體驗站在不同角度上的“我”、同學、老師的心理活動?

  設計思路

基於以上理念的啓發,重新審視教材細讀中的困惑,緊緊把握“一條主線”“三個板塊”的實施策略展開教學:“一條主線”就是通過板塊的重組和推動,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即本課的閱讀話題。“三個板塊”:(一)從“我”的作畫態度來探究“實事求是”的第一層內涵是老老實實。(二)從“同學們”的心理轉變來探究“實事求是”的第二層內涵是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的畫。(三)從“老師”的言行舉動來探究“實事求是”的第三層內涵是以身作則、實實在在做人做事。第一課時完成初讀感知和前兩個板塊的教學,並理清主線索:實事求是畫楊桃。第二課時實施第三個板塊:老師是如何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去評價別人的畫的,又啓示如何實事求是做人做事的?並拓展主線索:實事求是做人做事。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說,兩課時貫穿的主線明朗、連接緊密,爲紮實、有效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文本的“人文意義”也將隨之逐漸得到豐富和深化。

  目標與重難點

1.學會4個生字,理解“教誨”等新詞的意思,正確、通順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故事梗概。

2.抓前後兩則對話的對比,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展開情境揣摩、觸情練筆等語言實踐,理解對話背後的心理活動。

3.初步認識“實事求是”的內涵:感受老老實實的作畫態度,學會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的畫。

重難點:分板塊解讀文本,逐步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