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1W 次

位老師!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第21課《槐鄉五月》第一課時。

《槐鄉五月》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課文介紹

課文以生動優美的筆調描繪了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生動地展現了槐鄉孩子純真可愛、熱情好客的特點。文中長短句的交錯,疊詞、擬聲詞的恰當運用,使文章琅琅上口,字裏行間充滿着生活情趣。

課文語句優美,對學生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但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語句中蘊涵的意境,對學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文中所描寫的槐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也有一定的距離,這些,都是在教學中應該重視的。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品味語言文字,學習欣賞作者的優美詞句。

3、藉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槐鄉五月槐花的多、白、美、香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爲什麼說“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季節”。

第一課時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色,擬定了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課文10個生字,認識綠線內10個

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感受槐鄉五月優美的景色,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採用三個層面的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首先在揭示課題後,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讀課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從整體把握課文。接着,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針對本節課要學習的自然段的朗讀下工夫。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正音,並指導學生初步感悟槐花幾個方面的特色。因此,在這裏我引導學生劃有關詞句,寫一寫自己的發現。最後,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感悟到槐花香味的濃烈,令人陶醉,讀出感受。同時,也爲第二課時的學習做好鋪墊。總之,在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懂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初步感知槐鄉花的美。

主要採用以品促讀,以讀促感的方法進行教學,在層層遞進的朗讀中品味探究,體會槐花之美。

品味探究,體會槐花之美

初讀,學生已初步感受了槐鄉優美的景色。上課伊始,播放多媒體課件,呈現五月槐花盛開的美景,(圖景由遠到近,由全景到特寫)。接着,分析你認爲槐花美在哪裏,並一邊讀一邊寫,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在交流中,孩子會談到多種感受。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會說,我是從“槐鄉的山山窪窪,坡坡崗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中的“白茫茫”感受到槐花的美麗的。也有的學生可能說:“我是從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有的槐花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這句話體會到的,當學生說到這句話的時侯,首先表揚學生會讀書,找得好,接着鼓勵學生繼續細細地讀課文,找找有關表示槐花動態的詞,引導學生想象槐花抱在一起是怎樣的情景,槐花掛滿枝頭有時怎樣的情景呢?”之後,我又播放課件,展示槐花像玉雕的圓球,像維吾爾族小姑娘小辮兒的美景,進一步幫助學生直觀真切地感受槐花的美;接着通過感情朗讀再現情景,增強感悟。語文學習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對字詞的品味、推敲。一個“抱”字將槐花活化,呼應了後面玉雕的質感之美,要讓學生去讀、去體會。聯繫欣賞圖片的直觀感受,從中體會到“抱”字所蘊藏着的美。這兩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是美的,如何讓學生體驗到這種美,圖文對照學習是一個途徑。在學生從文本中粗淺地感受到槐花就像“玉雕的.圓球”後,再通過圖片,將存留在頭腦中的文字符號激活,感受加深了,體驗豐富了。而學生對維吾爾族姑娘的小辮子是陌生的,讓學生從文字中感受到這種美頗爲困難。因此,由圖到文,從直觀的形象思維到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填補了學生認知上的空白,符合兒童認知的一般規律。

接着,引導學生讀下面的一段文字,書上一連用了三個“香”,這三個香有什麼不一樣嗎?(清香:淡淡的香味;醇香:很純正的香味;濃香:到處都是香味)繼而具體感受槐花給人以嗅覺上美的享受。通過學生合理的想象和創造性的表達,再配以師生合作賞讀使學生充分感受槐花遍地、槐香飄散的令人神往的美景。(嗡嗡嗡”是誰發出的聲音?漫山遍野的槐花引來了勤勞的小蜜蜂,他們來到這會說些什麼?“啪啪啪”又是什麼聲音?是一個孩子跑來了嗎?是啊,是一羣孩子,他們呼朋引伴,說着笑着,多開心啊!)從動物、孩子的行爲反映槐鄉五月給大家的歡樂,擬聲詞的韻律,動態在品讀中一一體現。就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捕捉語文信息,體驗閱讀帶來的成功和喜悅。

從整體感知文本,讓學生在與文本的“親密接觸”中感受槐鄉,這是“讀進去”,而讓學生交流讀後留下的印象,就是“讀出來”,在這一進一出中,槐花的多、美、香,以及學生初步感知槐鄉孩子的樂等等,這些模糊的畫面爲學生接下來更深入地走進文本埋下了伏筆。 圖片是對文本內容的形象化,適時出示槐花圖片讓已留在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漸漸清晰起來。視覺上美的享受。

[設計意圖]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老師談“講”色變,認爲老師講就陷入“煩瑣分析”的樊籬。其實不然,畢竟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作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的教師必須“該出手時就出手”,對文本的遣詞造句精深微妙處需要老師的引導與點撥。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三個香差異,出示體會讀,層層剝筍,逐步感受到作者精當的用詞寫出槐鄉的芳香濃郁,在此基礎上,教師一句“越來越香,香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將作者蘊藏在省略號中的體驗挖掘出來。這樣扣詞扣句的 “煩瑣”分析不正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