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通用10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通用10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1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準確朗讀並默寫。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5.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着的飽滿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瞭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0——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介紹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3.解題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4.朗讀

⑴範讀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學生朗讀。

5.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補充:①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介紹古代修辭“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兩句和起來理解,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爲“鵲驚蟬鳴都出現於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6.合作探究:【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景的(實寫)?哪些詩句是想像的虛景(虛寫)?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爲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寫景有什麼特點?

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情景結合

7.集體朗讀。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1.學習有關近體詩知識

1)、絕句

一般爲4句,第2、4句入韻,偶爾首句入韻。

2)、律詩

一般爲8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間兩聯一般要求對仗(對偶),

第2、4、6、8句入韻,首句也有的入韻。

8句以上爲“排律”。

2.學生朗讀。

3.思考回答: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詩句“江春入舊年”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表達“鄉愁”。由“客路”,是客居他鄉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這兩句是說,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還未盡,海日已生;新年和舊年的交替,舊年未過,新春已來。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

但這種鄉愁並不使人感到低沉,這就是本詩鼓舞人的地方。

試比較:例如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嗎?)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4.在理解的基礎上當堂背誦。

5.作業:

背誦默寫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學習《錢塘湖春行》

1.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正音,明確詩句含義。

3.研讀與賞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二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淺草”、“沒馬蹄”。

3)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4)詩中“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三.學習《天淨沙秋思》

1.導語:

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筆下它是絢麗多彩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2.解題: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爲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於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餘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爲“秋思之祖”。

3、朗讀詩歌:

1).師配樂範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4、品析鑑賞:

1).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

如: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四人爲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爲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爲什麼漂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景物烘托、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5.齊聲朗讀並背誦詩歌。

四、小結詩歌的特點:

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通過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想象豐富;語言精練;押韻,有節奏感。

五、引導同學們研討歸納欣賞詩歌一般的方法

1.抓詩眼

2.尋意象。(根據“詩眼”,尋讀詩歌中的景物,想像詩中畫面)

3.悟詩情。(根據詩中的景物,體會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與詩人同悲共喜。)

六.作業:

1.背誦默寫兩首詩。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爲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問題設計:⑴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⑵下文到哪一句爲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⑶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⑷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啓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着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爲四言樂府詩,韻腳爲“峙”“起”“裏”“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爲名勝之地。

㈡瞭解詩歌,學生當即背誦全詩(由於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估計比較易於成誦;

㈢學生練習背誦(略)

㈣整體把握。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這是詩人的想象,很明顯,船到鎮江後,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自由發言)爲什麼要特地提到“潮平”?(爲下句“江春人舊年”張本)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殘冬臘月)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由於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好,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詩人產生濃重鄉愁的原因。(略)

㈤名句分析。“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說有根據嗎?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學生憑想象自由發言。)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但這種鄉愁並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嗎?)

四、總結。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寫作背景導入

該詩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當年的夏五月,詩人率軍北征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

二、簡介作者,揭示目標

曹操,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曾歷任

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曹操是一位傑出的詩人。

三、新授內容

1、師範讀,生跟讀。

2、生自由朗讀,查字典解決生字詞。

3、生齊讀。

4、分析課文內容

⑴分析字義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觀,看,統領全篇。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洪,大。

行,運行。若,如同。

星漢,銀河。志,理想。

⑵內容

A、詩的前兩句寫什麼?最後兩句是寫什麼?中間十句寫了什麼?

敘事合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寫景

B、寫景部分採用手法,勾畫了洶涌的,聳立海中的,島上繁茂的,給人以如畫的感覺。

C、“日月之行”四句採用了什麼手法?(想象、誇張)寫出了觀滄海時的什麼感受?

D、寫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博大的胸襟。

四、總結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內容。

先突出寫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從“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敏銳的觀察,開闊的視野,,統攬全局的謀篇,顯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學識。

寫完眼前的山海,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五、作業:

⑴完成書後習題;

⑵背誦默寫課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引導學生通過詩歌閱讀訓練:

1、理解詞語在詩歌中的含義。

2、概括詩歌的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

4、鑑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

1、閱讀方法指導。

2、繼續閱讀心理培養。

教學難點:

教師所指導的閱讀方法、答題技巧如何爲學生所掌握。

教學設想:

要將最佳閱讀心理的培養與具體閱讀方法的指導相結合,在教學中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中一定要配合以最佳閱讀心理培養,使學生的閱讀在最佳的閱讀心態下進行,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上課前先進行閱讀心境、閱讀心緒、閱讀心情、閱讀心力、閱讀心志、閱讀心欲方面的訓練,使學生形成最佳閱讀心理。

閱讀方法指導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詩歌中的字詞句而體會詩歌的意境,在理解詩歌中的形象、意境的基礎上判斷詩歌所表達的主旨,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進而評價詩歌思想內容。

要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練習爲主線的“三爲主”方針。

要儘可能地體現現代課堂“平等、合作、發現、交流、共享”的精神。

教學設計

本知識點用8課時進行完畢。第1課時引導學生學習詩歌閱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第2—4課時進行客觀題的閱讀訓練;第5—8課時進行主觀題的訓練。

第3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培養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樂觀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

指導學生進行古代詩歌閱讀訓練,引導學生掌握以下方法:

讀詩題、出處、作者、註釋瞭解詩歌的有關背景。

認真品讀詩句,體會詩歌所表現的意境。

根據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分析把握詩歌的中心思想和表達技巧。

教學步驟:

一、確定本節課的訓練內容:

本節課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詩歌閱讀訓練。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很難忘的經歷,如得到了很珍貴的禮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等,我也有自己很難忘的經歷,那就是我第一次讀到了幾首古詩,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淒冷曠達之美、“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蒼涼孤寂之美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感到如得至寶。我們有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這偉大的歷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這無與倫比的偉大的文化又爲我們留下了異常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這些彌足珍貴的至寶,珍惜她,發展她。

怎樣才能讀懂古代詩歌作品?

想一想以前有沒有學過這一類的知識,翻一翻看有沒有這一類的資料可以給我們提供幫助。

學生們閱讀相關內容,並歸納交流總結讀詩技巧。

教師引導總結: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註釋。

2、帶着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3、培養最佳閱讀心理。

二、進行具體的詩歌閱讀訓練:

(一)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1、導要求學生注意:

(1)採用品讀的方法。

(2)應用我們學到的閱讀方法。

(3)儘可能地翻譯出來。

(4)完成詩後的習題。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宦遊人”是什麼人?

(2)大好春光,“宦遊人”爲何“偏驚”

(3)頷聯和頸聯寫了什麼?

(4)詩中的點睛之筆你認爲是哪一句?

(5)如此看來,頷聯和頸聯是否屬於敗筆,因爲它似乎與主題不一致?

4、結論

(1)表現了什麼主題?

(2)應用了什麼手法?

(3)讀詩要注意些什麼?

(4)翻譯詩句。

(5)對正詩後習題。

(二)閱讀《晚次樂鄉縣》

1、導注意閱讀心理的調適和所學方法的應用。

2、讀學生品讀詩歌,相互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徵”爲何意,是否爲征伐之意?

(2)荒煙爲何斷了,古木緣何而平?

(3)尾聯與前二聯從視覺抒寫的角度是否一致?

4、結論

(1)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詩中沒有一句話裏有“思鄉”之語,卻讓人感觸至深,爲什麼?

(2)句末爲何寫夜猿鳴叫?

(3)對正詩後習題。

(三)閱讀《早梅》

1、導注意閱讀心理與方法。

2、讀學生品讀詩歌,完成詩後習題。提醒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3、論談論詩中的有關內容,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1)1、2句的關係如何?

(2)“昨夜一枝開”據說原來是“昨夜數枝開”,你認爲“一枝開”好還是“數枝開”好?爲什麼?

(3)頸聯寫“風”寫“禽”,是否偏題?爲什麼?

4、結論

(1)你認爲本詩有什麼特點?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2)朗讀《早梅》,品味詩中的意蘊。

(3)詩中的梅具有什麼特點?詩人爲什麼要寫她?

三、總結:讀古詩要注意些什麼?

1、最佳的閱讀心理:純潔的心境、安靜的心緒、祥和的心情、專一的心力、堅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敞開的心門。

2、正確的閱讀方法:

(1)品味詩題,看清作者、出處,利用好註釋,注意理解。

(2)不理解的詩句根據上下句悟讀或猜讀。

(3)帶着激情品讀詩句,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意境。

(4)要有閱讀激情,不能麻木冷漠。

四、佈置作業:

“精良素質鑄煉”之4—12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哲理。

二、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加深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詩歌蘊含的哲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三、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本課教學方法的選擇

誦讀、分析、點撥

(二)本課學法的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登幽州臺歌》

(一)導讀

幽州臺,即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用於招納賢才。燕昭王成爲明君聖主的代表,黃金臺也成了明君聖主禮遇賢才的象徵。此後,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臺,憑古吊今,感懷時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二)讀背景

陳子昂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眼光的人,武則天當政時,契丹南侵,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陳子昂爲參軍。陳子昂提出的正確主張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結果兵敗,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陳子昂身上。陳子昂內心無比痛苦,他獨自一人來到附近的幽州臺上,弔古傷今,寫下了這首傳世名作。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託的物象)”

活動設計1:朗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思考前兩句詩是什麼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生成預設:時間角度(前、後)。“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代禮賢下士的明君。“前不見”“後不見”,時間無止無休,生命短暫,因“不見”明君而無法施展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活動設計2: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思考後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詩人爲什麼見此景而涕下?

生成預設: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麼能不“愴然涕下”?

(四)讀“情(抒發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也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

二、學習《望嶽》

(一)導讀

泰山,五嶽之首。春秋時,齊國、魯國兩國都可看見泰山。由於山勢高聳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謂神奇秀麗。山中還常常升起層層雲氣,看後使人心胸開闊。《望嶽》這個“嶽”指的是“泰山”。

(二)讀背景

杜甫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25歲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開朗,豪情迸發,吟誦出這首千古名篇。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託的物象)”

活動設計:《望嶽》圍繞“望”字寫,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聯遠望,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讀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蔥鬱的景象。

2.頷聯近望,從“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讀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頸聯細望,從“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一句讀到了雲涌雲翻的壯闊景象和傍晚鳥兒歸巢的景象。

4.尾聯想象從“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從側面襯托泰山的巍峨高聳。

(四)讀“情(抒發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活動設計:請同學們反覆誦讀這首詩,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杜甫,年輕的你豪氣沖天,登上泰山後你心中是怎樣想的呢?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登上泰山時的心境呢?

生成預設:杜甫登上泰山後,發現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開闊了,禁不住熱情地讚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透露出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三、學習《登飛來峯》

(一)導讀

飛來峯,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傳說寶林山是從琅琊東武海中飛來的,因此又得飛來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觸景有感,寫下《登飛來峯》一詩。

(二)讀背景

《登飛來峯》爲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年輕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峯抒發胸臆,寄託壯懷。親身登臨千尋塔遠望,用一覽無餘的視角來抒發他心中興奮愉悅的心情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託的物象)”

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齊聲朗讀詩歌,然後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點問題。

活動設計1:“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詩人寫景的立足點在哪裏?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

生成預設:立足點是“千尋塔”。從“千尋”讀出塔極高。從“聞說”一詞可以讀出詩人並未見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活動設計2:“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在這首詩中,“浮雲”有什麼隱含的深意呢?

生成預設:詩中“浮雲”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浮雲”出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裏。

(四)讀“情(抒發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四、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的三首詩,讓我們感受到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和孤獨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難、敢攀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體會到王安石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希望我們能理解這些詩歌表現的哲理,讓古代文化精華進入我們的內心,滋潤我們的心田。

五、課堂作業

1.背誦並默寫前3首詩。

2.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首,發揮想象寫成一篇散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3、品味詩歌的意境。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並背誦這五首古代詩歌。

(2)感悟古代詩歌的內容。

2、難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朗讀《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導入

這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楊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喚起我們美好的情懷。朗讀時應該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喜共悲,然後再作客觀評析。

三、正課

1、朗讀《觀滄海》,要求讀得富有節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

2、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爲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集》。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關於漢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配樂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4、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交代觀海的地點,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開闊,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描寫由此拓展開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讚美之詞。在這水波澹澹的大海上,最先映人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天蕭瑟,洪波涌起。

雖然已到秋天蕭瑟、草木零落的季節,但島上依然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以生機盎然之感。詩人面對蕭瑟的秋風,極寫大海遼闊壯美,波濤洶涌,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感傷的情調,表現作者壯闊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這兩句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寫出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

5、小結。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第二課時

6、朗讀《次北固山下》。

7、作家作品簡介。

王灣,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玄宗開元年間進士。開元初,爲滎陽主簿。五年至九年,參與編撰《羣書四部錄》。官至洛陽尉。《全唐詩》存其詩十首。

這首五言律詩最早見於《國秀集》。詩題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三面臨江。詩人這次途經北固山去遊吳中,但見船下江水潮平岸闊,頭頂南雁北歸,觸發了心中情思,於是寫下這首傳世佳作。

8、賞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首聯“客路”點明自己是客遊在外,規定了全詩的情調氛圍。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綠水中向前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頸聯寫潮水上漲,江面頓時開闊,江水似乎與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風順江吹來,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掛着。作者通過“風正一帆懸”的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的大景表現了出來。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頸聯表現的是江上行舟,即將天亮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既寫景又點出時令。這兩句可以說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尾聯,不言思鄉之情,而思鄉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歸,自然想到鴻雁傳書的典故,便想讓大雁把他這遊子的音訊帶給洛陽家鄉。“鄉書”、“歸雁”與首聯的“客路”、“行舟”,遙相呼應,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使全篇籠罩着一層清淡的鄉思愁情。

9、小結。 這首詩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見,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給人以積極、樂觀、奮發的藝術享受。

四、作業

第三課時

1預習

1,朗讀《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天淨沙》。

2,就詩歌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賞析了前兩首詩歌,這節課我們繼續賞析後兩首詩歌。

三、正課

1、朗讀《錢塘湖春行》,要求讀得富有節奏感,讀出作者的感情。2、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貞元十六元(880)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後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因上書言事,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分司東都。官終刑部尚書。世稱白香山。其詩善於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後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爲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此詩是長慶三年或四年(823—824)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詩人早春遊湖,面對湖光山色,鶯歌燕舞,草色花香,心情十分愉快。詩中字裏行間流露着喜悅、輕鬆的情緒和對西湖春色細膩新鮮的感受。詩的風格自然清新,娟秀明麗。

3、賞析。

詩人以“春行”二字作爲貫串全詩的主線,由點到面又由面到點地逐層展開描寫。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首句直述“春行”的出發地,是在杭州西湖的登攬勝地“孤山寺”之北,“賈亭”之西,既點明瞭具體環境,又爲展開湖上春光的描寫作好了鋪墊。次句大筆勾勒出湖上早春水漲雲低的混茫景色,令人透過西湖水面剛與岸平以及天上和湖上波瀾連成一片的畫面,已經感受到春意的氛圍。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作者描寫鶯“爭暖樹”、燕“啄春泥”,細膩而生動,流露出詩人一路行來的新鮮感受和喜悅心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頸聯寫花草。隨着“亂花…‘淺草”一聯鏡頭的轉換,詩人已由“賈亭西”來到了“湖東”,寫法也由點的展開變爲面的收縮。唐人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夠,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小結。這首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徵,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詩人從大處落筆,頷聯寫鶯燕,頸聯寫花草,尾聯直抒胸臆,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全詩表達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第四課時

5、朗讀《西江月》。

6、作家作品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現在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湖幾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恨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爲主,與蘇軾並稱爲“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曾兩次罷官,隱居上饒(今屬江西省)的帶湖,前後時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裏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就是黃沙嶺,在上饒西部。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

詞按字數多少分爲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爲小令,91字以上爲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爲中調。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下片或上闕、下闕)之間的聯繫。

7、賞析。

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色: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停地嗚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談論着今年的豐收。詞人在夜行中見到和聽到的這一切,內心的喜悅可想而知。在藝術形式上,詞人用農村夏夜裏特有的聲音——蟬鳴、鵲啼、蛙叫、人聲來渲染歡樂的氣氛,另一方面又反襯出鄉村夏夜的寧靜,這是以鬧寫靜的手法。

下片寫的是後半夜的景象: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社林旁邊那家曾經見過的茅店。不用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何等的驚喜!

8、小結。這首詞上片寫景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纔是詞人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在山野裏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的。

9、朗讀《天淨沙秋思》。

10、作家作品簡介。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隱田園,寫出許多“嘆世”之作。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並寫有小令、套數二百餘首,經後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羣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讚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音”。這些評價,並非溢美之辭。

天淨沙:散曲曲調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詩體,是在民間逐漸發展形成的一種可以配樂歌唱的長短句歌詞,以後文人相繼大量寫作。

散曲分小令與套數兩種。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數又叫“散套”、“套曲”,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小令相聯而成的組曲。一套至少兩支曲子,多的可達三四十曲,沒有定數限制,但必須是同一宮調,而且要一韻到底。在結尾的地方,一般有“尾聲”,以表示首尾的完整和音樂的終結。散曲的長短句形式較詞更爲靈活自由,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最長的可有二三十字爲一句的。句中可以襯字,使唱詞生動、通俗、口語化。

11、賞析。

這篇作品在佈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用名詞構成一幅悽切慟人的圖畫。“枯”、“老”、“昏”、“古”、“西”、“瘦”等詞語的色彩情調都貼切地襯托出天涯遊子的思緒。後兩行才點明在夕陽西下環境中的遊子,顯得何等孤悽悲涼。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繽紛;道旁,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裏,人們正準備着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着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見他的鄉愁是何等的濃重。

12、小結。

小令由昏鴉的歸棲,引出古道上慢步行進的瘦馬,最後才點出這一切是斷腸人在天涯的秋思。總共二十八字,通過抒寫秋野蕭瑟淒涼的景色,將一個飄零他鄉的遊子在旅途中思念故鄉的寂寞情懷錶現得十分深刻,顯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藝術構思。

四、作業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默寫四首詩歌;

2、瞭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3、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

4、初步學習欣賞精彩文句;

5、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

2、瞭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教學難點: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課方法: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3課時

預習要求:熟讀四首詩歌,閱讀課文註釋。藉助參考書,查出《觀滄海》《次北固山下》。裏面不懂的字詞。嘗試歸納兩首詩歌的主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講授一些古代詩歌常識。疏通《觀滄海》《次北固山下》字詞和詩歌大意,熟讀並背誦全文。完成課後練習一之1。

教學步驟:

一、導入:PPT出示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導入本課的學習。1分鐘。

二、導讀《觀滄海》

(一)題解:1分鐘

簡介作者,詩歌創作背景。

見課文註釋,補充,八月,曹操統一了北方,九月,經過此地。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聽《觀滄海》朗讀。

2、學生齊讀《觀滄海》。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重點強調“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詞。5分鐘。

滄,青綠色。臨,到,登臨。碣石,(見課文註釋)。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見課文註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成分,不譯。行,運行。若,好像。其,代詞,指大海。星漢,(見課文註釋)。燦爛,光彩鮮明耀眼。幸,(見課文註釋)。至,(見課文註釋)。

以,連詞,來。詠,以詩詞等來讚頌或敘述。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討論回答)

內容:(開頭兩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寫海水的和山島。

(日月之行—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最後兩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

(五)欣賞詩歌。(討論回答)5分鐘。

1、完成課後練習一之1。

這首詩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構思獨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表現了詩人的寬廣胸懷和豐富的想像力,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2、賞析詩歌結構(“觀”字)和動靜結合的寫法。

踢目爲觀滄海,全詩以哪個字統領全篇?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動的,哪些是靜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滄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三 、導讀《次北固山下》

(一)題解:5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作背景。

見課文註釋。補充,作者常年在外漂泊,思鄉之情濃重。(以放學留堂不得回家爲喻)

2、講授古代詩歌常識。

A、古代是詩歌分類。

B、詩歌格律常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觀滄海》。而把唐朝新出現的律詩、絕句叫近體詩。如《錢塘湖春行》就是律詩,《登鸛雀樓》就是絕句。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規定有、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爲四聯,中間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爲例說明:

首聯:(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綠水前。

頷聯:(3)潮平兩岸闊, (4)風正一帆懸。——對偶聯

頸聯:(5)海日生殘夜, (6)江春入舊年。——對偶聯

尾聯:(7)鄉書何處達? (8)歸雁洛陽邊。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看動畫,聽《次北固山下》朗讀。

2、學生齊讀《次北固山下》。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重點強調“雁”的字形。

(三)理解字詞。5分鐘

次,見課文註釋。客路,見課文註釋。行舟,行駛的小船。潮平,潮水漲滿,似乎與兩岸齊平。風正,風又順又和。懸,掛着。殘夜,見課文註釋。鄉書,思念故鄉的書信。達,到達。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討論回答)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

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 “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

頸聯:繼續寫船上所見,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 “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 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主旨:借停舟北固山下所見, 抒發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給人以積極、樂觀的藝術享受。

(五)背誦這兩首詩歌。7分鐘。

四、佈置作業:1分鐘

默寫《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熟讀背誦《錢塘湖春行》、《天淨沙 秋思》,不懂的字詞自己查出來。藉助參考書,嘗試歸納詩歌《錢塘湖春行》、《天淨沙 秋思》的主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繼續講授一些古代詩歌常識。疏通《錢塘湖春行》《天淨沙 秋思》字詞和詩歌大意,當堂背誦《錢塘湖春行》《天淨沙 秋思》。默寫《觀滄海》《次北固山下》。完成課後練習一之3。

教學步驟:

一 、簡要複習第一節內容。2分鐘

1、背誦《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2、古代詩歌常識。

二 、導讀《錢塘湖春行》

(一)題解:1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作背景及出處。

見課文註釋,補充:任杭州刺史時作。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看動畫,聽《錢塘湖春行》朗讀。

2、學生齊讀《錢塘湖春行》。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

(三)理解字詞。4分鐘

水面初平,見課文註釋。雲腳低,見課文註釋。暖樹,見課文註釋。不足,見課文註釋。亂花,各種色彩繽紛的花朵。才,剛剛。沒,遮掩。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5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

首聯:寫詩人春遊的地點和湖上風光。

頷聯:借“鶯爭暖樹”“燕啄春泥”描繪早春到來時西湖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寫景靈韻生動。

頸聯:表達了詩人遊春的豐富感受,喜悅之情溢於文字。

尾聯:突出描寫了湖東的白沙堤,這裏綠楊成蔭,爲詩人最愛。

主旨:通過描繪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和愉悅的心情。

(五)欣賞詩歌。5分鐘

1、完成課後練習一之3。

2、賞析中間二聯。

能否從詩中找出表現初春的詞語?

早鶯,暖樹, 新燕,春泥,亂花,淺草

“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討論回答)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纔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舒感

三 、導讀《天淨沙 秋思》

(一) 題解。3分鐘

1、簡介作者,詩歌創作背景。

見課文註釋。補充:作者號 東籬。

2、講授古代詩歌常識。

“天淨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配樂吟唱的。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淨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二)熟悉詩歌。3分鐘

1、看動畫,聽《天淨沙 秋思》朗讀。

2、學生齊讀《天淨沙 秋思》。

3、教師點評,教正讀音。

(三)理解字詞。1分鐘

昏鴉,見課文註釋。斷腸:形容極度悲傷。

(四)整體把握,疏通文意(討論回答)。3分鐘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

前三句寫景,渲染悲涼氣氛。

後兩句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主旨:借一幅深秋晚景圖的描繪,抒發了他鄉遊子深沉的思鄉愁緒和孤獨寂寞的情懷。

(五)檢查背誦詩歌。5分鐘

(六)默寫《觀滄海》、《次北固山下》。10分鐘

四 、作業:1分鐘

默寫《錢塘湖春行》《天淨沙 秋思》。思考《次北固山下》“風正一帆懸”的“正”可否改爲“順”?準備課後練習一之4,練習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默寫《錢塘湖春行》《天淨沙 秋思》。欣賞精彩詩句。歸納字詞。完成課後練習一之4,練習二。

教學步驟:

一 、複習。24分鐘‘

(一)背誦四首詩歌。4分鐘

(二)默寫《錢塘湖春行》《天淨沙 秋思》。10分鐘

(三)以《錢塘湖春行》分辨律詩的首聯、頷聯、頸聯、尾聯。2分鐘

(四)作練習題,鞏固字詞音義、詩歌的作者姓名、字、號、朝代,詩歌體裁,以及詩歌內容。8分鐘

一、下列注音完全正確的是?

( )

A.滄海(cāng hǎi) 碣石(jiē shí) 綠水(lù shuǐ)

B.竦峙(sǒng chì) 燦爛(càn làn) 淺草(qiǎn cǎo)

C.潮平(zháo píng) 歸雁(guī yàn) 沙堤(shā dī)(

D. 啄zhuó春泥 蕭瑟 sè 枯藤téng 澹澹zhàn

二、爲下列詩句中加粗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1.行不足( )A.腳B.夠C.充分

2.沒馬蹄( )A.沉沒B.沒有C.遮掩

3.昏鴉( )A.黑色B.昏迷C.黃昏

4.星漢燦爛( )A.銀河B.星星C.星和月

5.次北固山下( )A.一次B.停泊C.遊

三、填空

①《觀滄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裏

②《錢塘湖春行》描繪早春的詩句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③《天淨沙秋思》點明主旨的詞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④《次北固山下》點出遊子思鄉之情的詩句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文學常識填空。

①《觀滄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②《天淨沙秋思》中“天淨沙”是詞牌名,“秋思”是題目。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③《錢塘湖春行》選自 《白氏長慶集》,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姓名),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

二 、賞析精彩文句。(討論回答)10分鐘

“小橋流水人家”是否與詩歌的悲涼氣氛不相符?

用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這種反襯使愁情更爲深切,意境更爲悲涼。

前三句只是列舉了景物,和詩歌的主題是怎樣有機結合在一起的?

小令的前三句,18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頓生色彩,都帶上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全篇純用白描勾勒出絕妙的深秋晚景圖。

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風正一帆懸”的“正”可否改爲“順”?

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 “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爲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三 、完成課後練習一之4,練習二。10分鐘

四 、作業:1分鐘

課後熟讀這四首詩歌和字詞解釋。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並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法學法: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欣賞品味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2、寫作背景: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爲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爲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爲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3、朗讀詩歌,理解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Jié 臨:登臨 以:來,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

這是本詩的第一層,交代了觀海的地點,顯得很質樸。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Dàn sǒng

何:多麼 竦峙:高高挺立

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再寫草木,仍是靜態描寫,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這是本詩的第三層,詩人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這兩句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觀海目的,直陳其事,質樸。

全景:動靜結合,顯示大海的遼闊、威嚴和浩蕩氣勢。

欣欣向榮,側面寫大海的生機勃勃。

聲勢驚心動魄

虛寫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大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顯示了詩人博大胸懷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4、詩歌品析

詩句 內容 情感

敘事 東臨碣石 觀海地點和目的 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景象 動盪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 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 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 樂觀情懷

寫景 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涌起。 突出驚濤拍岸景象 驚天動地

虛寫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

星漢燦爛, 包蘊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裏。

感情:

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寫法:

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觀滄海》怎樣總寫?怎樣分寫?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幾句?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觀海所見、所聽、所感。詩人先勾勒水和山的全景,再寫樹木、百草分承山景,寫秋風、洪波分承水景。最後寫所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5、小結:

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裏洋溢着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題解,作者。

1.題解。

(1)聞:聽到,聽說。

(2)左遷:古人尊右卑左,即貶謫。

(3)龍標:今黔陽。

整體翻譯:聽說王昌齡被貶到龍標遙寄此詩。

2·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

3.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因“不護細行”被貶龍標(黔陽)尉。

3、讀詩品詩

指導朗讀詩歌

4、感悟詩意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爲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着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詩欣賞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6、總結

楊花 漂泊無定

寫景 離愁別緒

子規 不如歸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詩中找出與懷化有關的內容。

答:龍標、五溪、夜郎。

2.作者爲何要寫楊花與子規?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傳說它是蜀國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淒涼哀婉。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3.作者爲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答: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託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本詩主題是什麼?

答: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之情。

第二課時

學習《次北固山下》

1、聽錄音朗讀

2、【註釋】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於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後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於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隻大雁,腳上捆着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3、問題探究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這是詩人的想像,很明顯,船到鎮江後,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

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

問: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

問:爲什麼要特地提到“潮平”?

爲下句“江春入舊年”張本(鋪墊)

問: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殘冬臘月

問: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由於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

2、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都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

3、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探究:

讀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你還有什麼新的感受?

“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

比較賞析: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並不低沉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

提示: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嗎?(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看誰能首先會背誦。

四、學習《天淨沙 秋思》

1、聽錄音朗讀

2、作者簡介

馬致遠 元代戲曲作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並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生平未詳,但從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瞭解到,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然而他仕途並不顯達,因此動了"終焉計",晚年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著有雜劇15種

馬致遠是個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傳得最多的一個。作品豪放清逸,後人認爲近似詩中李白、詞中蘇軾。雜劇以《漢宮秋》爲代表。

3、瞭解關於曲的知識。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有標題的小令。

文學常識

散套

散曲

元曲 小令

雜劇

4、朗讀指導

讀一讀:提示:注意節奏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以詩作畫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隻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遊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遊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於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6、賞析

純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圖景,極具藝術特色。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個字,便描繪了九種景物。

第一句的枯藤、老樹和昏鴉,構成了一幅蒼涼圖畫。第二句寫作者所見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幅畫因爲有人家而更有生氣,流露出作者對此情此景的羨慕之情。第三個畫面是:在西風勁吹的茫茫古道上,一頭疲憊的瘦馬在行進中。與“小橋流水人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至此,作者把這三幅畫面又巧妙地組織在了一個大的圖畫當中,就渲染了一派淒涼蕭瑟的晚秋郊野風情,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夕陽西下”,天之將黑,千里奔波的遊子,家在何處?作者沒有說出,卻只道“斷腸人在天涯”,留給人無盡的想像。

正面: 枯藤老樹昏鴉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側面: 小橋流水人家

對比映襯手法

曲子的 寫作手法:

描寫 借景抒情

抒情 情景交融

7、比較探究

天淨沙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體會這首曲的意境,說一說這首小令與馬致遠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動人?說說你的理由。

8、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的意境,模仿《天淨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詩句 內容 情感

敘事 東臨碣石 觀海地點和目的 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景象 動盪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 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 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 樂觀情懷

寫景 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涌起。 突出驚濤拍岸景象 驚天動地

虛寫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

星漢燦爛, 包蘊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 漂泊無定

寫景 離愁別緒

子規 不如歸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 王灣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並不低沉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 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於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教後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彙。

2.瞭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1.誦讀並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設想】

1.要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

2.培養學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

3.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Ⅰ.《觀滄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爲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遺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輯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觀滄海》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3.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4.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

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爲“鵲驚蟬鳴都出現於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5.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爲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6.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7.“詩言志”《觀滄海》是借景抒情,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Ⅱ.《次北固山下》

1.解題: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爲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

2.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其詩流傳不多。

3.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4.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首聯: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詩人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爲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這兩句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

5.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6.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找一幅長江下游的圖片給學生看看,或者背誦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望天門山》,然後指出詩人此刻所在的具體位置。)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爲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7.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Ⅲ.《錢塘湖春行》

1.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後遷下(今陝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題”的新樂府最有名,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

2.《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聽準字音、節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七言詩句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4.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

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雲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雲腳低”指白雲重疊,和湖面上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腳,有下垂義。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一片生機勃勃之感。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詩人的遊蹤: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5.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

注意細節描寫。如“水面初平”(見註釋);“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6.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愛湖東行不足”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7.“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爲還是初春季節。這裏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爲是“早鶯”,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爲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8.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裏”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Ⅳ.《天淨沙·秋思》

1.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淨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並寫有小令、套數二百餘首,經後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羣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讚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全篇可以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

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

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爲此作鋪墊。

4.這篇作品在佈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陣陣冷颼颼的西風,落葉紛飛;古道旁,纏着枯藤的老樹上,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裏,人們正在準備着晚餐,炊煙縷縷,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

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後,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後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着“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